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4990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docx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

第一课:

1、夏朝的地位:

古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2、商朝主要政治制度:

内服和外服。

3、西周分封制:

①根本目的:

巩固周王朝统治。

②分封主体:

同姓亲族。

③主要特点:

分封对象多元化;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和人民是分封核心;层层封授。

4、宗法制:

①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②实质:

是一种等级制度。

③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作用:

课本。

5、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以宗法制为核心,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

6、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第二课:

1、东周的两个阶段:

①春秋时期:

前770---前476,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②战国时期:

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和确立时期。

2、春秋时期出现的政治新现象:

课本。

3、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影响:

①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②实现了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以及秦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③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④推动了社会变革。

4、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①反映的问题:

反映了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进一步破坏。

②实质:

是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的斗争。

③标志:

标志着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

5、秦统一全国的条件:

见笔记。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含义:

①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②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是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③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指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一律服从于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监督,执行中央政府的法令、政策。

④这种制度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7、封建制度形成与发展过程:

①初步形成于战国②正式形成于秦朝③巩固于两汉③完善于隋唐④加强于北宋⑤空前强化于明清。

8、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五种措施(见课本)

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理解记忆)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⑤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⑥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其危害尤为严重。

10、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行省制的异同:

(1)相同: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巩固统治③影响、作产生用都较为深远。

(2)不同:

①实施时代不同:

分封制产生于奴隶社会,瓦解于春秋;后三者都处在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封国制确立于西汉初期与郡县制并行,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②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

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世袭;郡县制是中央政权隶属向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封国制下的王国独立性较强;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③作用和影响不同:

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定作用,但长期以来分封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

封国制实质上是分封制的运用,它不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行省制便于加强各族人民在中央政府关系管辖下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集力加强,为之后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三课: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①两组矛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发展趋势: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

2、中国古代历朝中枢权力机关的变化:

①秦朝:

秦始皇在中央设三公九卿。

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但全国的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西汉武帝:

在中央设中朝组成决策班子,秦朝的三公由此被排挤出了决策圈,削弱了相权。

③魏晋南北朝:

出现了尚书台。

④隋唐时:

设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⑤宋代:

三省六部制演变为二府三司制,相权被再次分割,进一步强化了王权。

⑥元代:

废除了三省六部制,六部归入中书省,这是相权的重要反弹。

⑦明代:

朱元璋废除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⑧清朝:

雍正皇帝在中央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标准的变化:

①西周:

世卿世禄。

血缘。

②战国、秦朝、西汉初年:

军功授爵。

军功。

③汉武帝:

察举制、征辟制。

孝廉。

④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⑤科举制。

才学。

4、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①时期:

隋唐。

②含义:

中书---门下---尚书。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③运转过程: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④A、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B、完整的相权被剥夺,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C、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备,标志着隋唐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5、科举制:

①演变:

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结束于清朝(1905年)②评价:

A、积极: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B、消极: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将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限制了新型人才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6、监察制度的成熟:

①目的:

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②监察机构:

秦朝:

御史大夫。

西汉:

刺史。

北宋:

通判。

明朝:

东厂、西厂、锦衣卫。

清朝:

科道。

7、谏议制度:

①唐朝:

最著名谏官:

魏征。

宋朝:

谏院。

第四课:

1、七国之乱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历史原因:

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

③直接原因:

有识之士主张削减封国实力。

2、七国之乱的概况:

①时间:

前154年。

②发动者:

吴王刘濞。

③结果:

三个月后平定了叛乱。

3、西汉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①解决王国问题:

A、武力平叛: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废除诸侯王的政治权力。

B、政治措施: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解决诸侯王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其他措施:

A、汉武帝建立中朝,加强皇权。

B、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①削弱相权。

②控制地方。

5、酎金夺爵的实质:

寻找借口,大量削夺诸侯和列侯的爵位。

6、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

(755---763)

7、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实质: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8、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

要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②现实原因:

要巩固宋朝统治,扩大势力,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③亲身经历:

赵匡胤是通过兵变当上皇帝的,为防止类似兵变重演,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9、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10、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①积极: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

造成北宋“三冗”局面的出现。

1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分割地方权力,削弱宰相权力。

②重文轻武。

③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则布置兵力。

④内外相制。

12、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

①重要原因:

相权过重,影响皇权。

②根本原因:

加强皇权的需要。

13、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14、明朝内阁的建立:

①设置的直接原因:

丞相制度被废除后,政务繁多,皇帝无法事必躬亲。

②过程:

明太祖时设立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设立内阁。

③职责:

有“票拟”权,无“批红”权。

15、清朝军机处:

①直接目的:

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②职能:

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全国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

③地位:

他们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④特点:

A、提高了工作效率;B、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C、机密性高。

⑤标志:

它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第五课:

1、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爱琴文明:

①含义:

指分布于爱琴海诸岛集权周围地区的文明,它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②克里特文明时期:

约前2000年---前1700年,约前1400年遭到毁灭性破坏,从此销声匿迹。

③迈锡尼文明时期:

产生于前16世纪上半叶,毁灭于前12世纪。

3、古希腊历史的演变:

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黑暗时代----城邦国家。

4、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

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5、希腊城邦殖民运动的直接原因:

地少人多。

6、古希腊殖民运动的影响:

①对殖民地土著居民是一场灾难。

②促进了希腊的进步与发展。

③数以百计的城邦遍布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构成多中心的古希腊世界。

7、古希腊城邦政体类型:

①贵族制:

由元老院或贵族会议掌握着最高权力。

②民主制:

主要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③寡头制:

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

④君主制和僭主制:

都是个人专制,但后者是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的。

第六课:

1、民主的含义:

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

2、君主制与贵族制的不同:

①君主制:

实质是国王或君主独裁、专制,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

②贵族制:

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3、雅典民主制形成过程:

①梭伦改革(前594年)将国家引上民主轨道。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前509年)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③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达到顶峰。

4、陶片放逐法:

①主要内容是:

规定公民大会有权终止任何对民主造成威胁的政治生涯。

②实质:

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5、雅典民主政体与先前的贵族政体的最大不同是:

是否主权在民和轮番而治。

6、雅典民主制最大特点:

①人民主权:

指国家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

②轮番而治:

指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公民人人平等,参政议政。

7、雅典民主政治是如何实施的:

①通过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这些机构来保障民主的实施。

②赋予公民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③由公民定期审查公职人员。

④制定一整套辩论的章法保证辩论的实施。

⑤通过发放补贴等鼓励公民参政。

8、雅典的民主机构:

①公民大会:

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是:

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议事会:

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并主持大会,在两次公民大会的休会期间,议事会是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

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遵循原则是:

最大限度的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9、综合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①总评:

雅典民主政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维护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既有其创造性,又有其狭隘性。

②创造性:

A、民主的创举:

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深远影响,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

B、多数人参政。

C、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③狭隘性:

A、在民主范围上非常有限,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是奴隶主的民主,是极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

B、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第七课

1、古罗马政体演变过程:

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元首制------帝制(或公开的君主制)

2、罗马共和政体机构组成:

①执政官:

共和国的最高官职,共两名,两人之间相互制约。

②元老院:

国家决策机构,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③公民大会:

平民可以参加,负责选举公职人员和通过元老院拟定的提案。

④平民保民官:

能在较大的程度上维护平民利益。

3、怎样理解屋大维的元首制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①机构形同虚设:

元首政治时期,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公民大会、元老院等官职和机构形同虚设。

②元首独揽大权:

元首一身兼任执政官、终身保民官、大祭司长、大元帅等职,实行独裁统治,集军权、司法、宗教等大权于一身,其地位至高无上。

③故屋大维的元首制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4、《十二铜表法》:

①背景:

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

②评价:

A、罗马颁布的第一部成文法典;B、对传统习惯法的整理和记录;C、是罗马法的渊源;D、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E、它的颁布是平民的胜利。

5、罗马法的类型、核心、本质及评价:

①类型:

按形式分:

成文法和习惯法。

按结构分:

公民法和万民法。

②核心:

承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

④作用:

A、它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B、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C、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D、局限性: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6、查士丁尼法典:

①组成:

《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以上四部法典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②特点:

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法律。

③影响:

A、一定程度上稳固了帝国统治,有利于查士丁尼向外扩张。

B、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成为后来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

7、罗马确立的阿奎里亚法是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

第八课:

1、君主立宪制:

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

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必要性:

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

①《大宪章》开始给王权设定界限。

②13世纪,孟福尔创立了议会的雏形。

③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与新贵族掌握政权。

(说明:

它的完成,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它的实质是: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向斯图亚特王朝夺权。

)④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初步形成。

(它的核心内容是:

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混为一体的混合物。

②在君主立宪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力有限,而作为国家象征地位更为突出,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③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于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5、君主立宪制确立的作用:

①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结束了英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

②各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③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巨大的影响。

6、比较英国的内阁与中国明朝内阁不同:

①性质不同:

前者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后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

这是最大的不同。

②产生方式不同:

前者是民主选举产生的,后者是皇帝任命的。

③权力的行使:

前者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后者是皇帝顾问的内伺机构,不是中央行政和决策机构。

④作用不同:

前者的建立,促进了英国的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后者则在促使封建专制制度强化的同时,也促使封建社会日益衰弱,远远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7、1832年议会改革:

①原因:

A、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经济繁荣,识字率大大提高,这给英国的政治民主化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B、更重要的是,工业革命促使近代直接对立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

他们为了取得统治权和普选权展开了长期的、有效地斗争,迫使议会改革的进行,从而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内容:

A、降低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要求。

B、取消了一些人口很少的选区,增加了一些新兴工业区为选区。

③意义或影响:

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大大增加,原来被广大贵族控制的代表席位相应减少。

这样,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自己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8、英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

9、“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的特点:

①国家政体由君主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

②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英王向议会转移。

③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④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10、英国内阁与议会的关系:

①内阁表面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

②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③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有两种选择:

一是内阁立即下台,一是通过国王宣布解散议会,从新进行选举。

第九课:

1、美国独立战争:

①根本原因: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导火线: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③开始标志:

1775年莱克辛顿枪声。

④宣布独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结成松散的邦联,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

⑤正式独立:

1783年。

⑥性质: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双重性。

2、1787年宪法的制定:

①背景:

A、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83年美国正式获得独立。

B、松散的邦联难以维系享有独立与主权的各州,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也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C、既要用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把13个州紧密地统一起来,又要在这样一个大国里确保共和制,这是美国建国之初面临的新问题。

②目的:

强化资产阶级的权力,完善资产阶级统治制度,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理论依据:

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学说,为1787年宪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④遵循原则:

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⑤政体:

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

3、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邦联是欧盟,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联邦制国家。

4、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

(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这一法律。

但是,(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②宪法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使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最高法院)行使。

③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且均实行(任期制)。

5、对1787年宪法的评价:

①是关于(美国政体体制)的(根本大法),是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②使美国成为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③它创立的(联邦制)政体,保证了美国的(共和政体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严重。

⑤没有表明人民拥有言论、集会、出版和信仰自由。

6、美国的三权分立与制约平衡:

①分权:

总统内阁掌握行政权、参众两院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与其他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

②制约平衡:

A、总统与参众两院: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

B、总统与最高法院:

总统任命联邦法官,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C、国会与最高法院:

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过参议院确认,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7、美国内战:

①简因:

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但州权主义观念还很活跃。

②导火线:

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③时间:

1861----1865.④结果:

以北方胜利而宣告结束。

⑤意义:

A、废除奴隶制,肯定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8、两党制:

①形成:

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

②两党代表利益:

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

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

③实质:

都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

④作用:

A、两党互相监督,一定程度上可限制当权的政党滥用权力。

B、两党轮流执政,相互竞争,并通过和平方式上台执政,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使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9、美国联邦制:

①特点:

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的法律。

②巩固手段:

内战与法律。

10、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①相同:

A、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政体;B、核心都是代议制民主;C、前提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②不同点:

A、国家元首:

总统、国王。

B、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选民选举、世袭。

C、国家元首的权力:

掌握国家实权、统而不治。

D、国家元首任期:

任期制、世袭制。

E、政府首脑:

总统、首相。

F、政府首脑产生:

选民选举、议会多数派领袖中诞生。

G、政府首脑与议会的关系:

对选民负责而不对国会负责、对议会负责。

H、权力中心:

总统、议会。

I、元首与议会关系:

国会与总统相互制约、议会不受国王干涉。

11、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异同:

①相同:

A、两者都是政治势力相妥协的产物。

B、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制度。

C、都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性和进步性。

C、两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②不同点:

A、确立的资产阶级政体形式不同:

《权利法案》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总统制共和政体。

B、反封建程度不同:

《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反封建不够彻底,存在一定程度的保守性。

1787年宪法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明显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是资产阶级第一部成文宪法。

第十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导火线:

三级会议的召开。

③时期:

1789年----1794年。

2、法国政体的演变:

①1792年----1804年: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②1804年----1814年:

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③1814年----1830年:

波旁王朝复辟,波旁王朝统治时期。

④1830年-----1848年:

七月王朝统治时期。

⑤1848年----1852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⑥1852年----1870年:

路易·波拿巴(拿破仑的侄子)恢复帝制,史称法兰西第二帝国。

⑦1870年----194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3、法国帝制和共和制斗争的实质:

资产阶级内部就何种政体的斗争。

4、法国政体的最终确立:

①法国政体:

议会制共和制(或民主共和制)。

②确立的标志:

法国1875年宪法的颁布。

③能够确立的主要原因:

共和派和人民群众坚持不懈的斗争。

④巩固共和制的得力措施:

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从此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5、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

①立法权:

由参众两院行使。

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②行政权:

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