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5553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docx

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1

2011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

古代经济史专题

一、农业

1.农业发展原因

可从以下角度回答:

生产工具改进;农业技术(农田水利工程、耕作方式)的进步;新农作物品种的引进;统治者的重视和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土地政策、赋税制度)

2.具体知识

夏、商、西周时期:

种植五谷;青铜农具少量使用;学会酿酒,粮食已有剩余

春秋战国时期:

使用铁器和牛耕;著名水利工程:

郑国渠、都江堰、汋陂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农业得到进一步开发:

三吴地区最发达,鄱阳湖、洞庭湖流域是主要产粮区;北方畜牧业因少数民族内迁有所扩展,农耕规模缩小改变了两汉以来过度开垦局面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隋唐时期:

土地开垦面积增加;生产工具改进:

曲辕犁(江东水田),筒车;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税)

宋元时期:

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水稻从江南扩展到江北,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引进占城稻

明清时期:

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棉花种植扩展到江北;引进高产农作物品种:

玉米、甘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出现专业的生产区域

3.农业问题认识

保障农民生产时间;适当调整生产关系;重视农业发展,完善农业设施建设;农业发展中要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手工业

1.手工业发展原因

可从以下角度回答:

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国家政策扶持(西周工商食官制);技术、工艺的进步;新生产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具体知识

青铜器

夏商周兴盛(青铜文明)出现了平雕、浮雕技术,产品主要供王室、贵族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金银错技术,编钟、嵌错宴乐赏功铜壶

制瓷业

商周出现了原始瓷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白瓷为制瓷业开辟了新前景;唐朝:

越州的青瓷、秘色瓷;邢州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巩县唐三彩

明清:

景德镇—瓷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冶铁业

西周:

最早掌握了冶铁技术;春秋战国:

铁器作为农具广泛使用,懂得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

百炼钢、灌钢法;明清:

佛山冶铁业规模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丝织业(古代产品主要供上层社会使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在洛阳、襄邑设织造中心;吴国培育出八倍之蚕;蜀锦行销天下;唐代丝织业融入了外来风格;明清时期,丝织业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棉纺织业

南宋时棉布取代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松江是重要的棉纺织中心,衣被天下;芜湖浆染

造纸印刷

西汉掌握了造纸技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魏晋南北朝纸张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长安、洛阳、建业、扬州是著名的造纸中心

印刷术:

隋唐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活字印刷术;明清出现了双色套印技术,出现彩色印刷作品

造船业:

唐朝:

洪州是著名的造船中心;出现使用推进器的战舰,以机械作为动力

北宋: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三、城市、商业

1.城市、商业发展原因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交通条件改善;城市职能的影响(古代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货币统一,商品流通加快;地理位置;国家政策

2.具体知识:

商朝:

以贝作为货币,都城已经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西周:

镐京交通发达

春秋战国:

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魏晋南北朝: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隋唐:

商业繁荣,交通方便;货币统一(开元通宝);市场发达,市里有邸店和柜坊(最早的银行雏形);后期出现了夜市,农村、边远地区有草市。

但商业活动受市坊布局和营业时间的限制。

城市:

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扬州、益州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扬一益二”。

宋代:

城市布局已突破市坊限制,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城市功能增强出现了娱乐活动场所—瓦子,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

城市商品品种增多;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

3.认识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经济结构中处于劣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和传统思想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商业发展自身内驱力不足(城市多随朝代兴衰而兴衰,不能持续稳定发展)

四、交通

1.具体知识

商周:

形成了邮驿传递制度;

秦:

统一车轨;修驰道形成以都城为中心的交通网;北方修筑直道(防御匈奴进攻);修筑五尺道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

西汉:

开辟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

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进入今天新疆境内,出新疆进入中亚、南亚,连接西亚、欧洲;海上丝绸之路:

从广州出发,连接东南亚、南亚,最远可达印度半岛南端。

西南丝绸之路:

从四川出发,入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

隋唐:

北方修筑驰道:

涿郡—榆林,洛阳—太原;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对外交通:

海陆并举,海路:

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日本、韩国,广州出发最远可达波斯湾

明朝: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认识

古代交通发达原因: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能够集中全国有限财力物力兴建;政府重视保障交通畅通(西域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畅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运河的开通);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的需要

古代交通发展的社会效益:

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交通沿线地区经济、城市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防御少数民族政权进攻和加强对边疆地区开发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

1.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促进了民族融合,随着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与匈奴、西域各族、西南夷、越族等民族的关系加强,促进了民族融合,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拓展了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又一次高潮。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吸收了汉族先进经济、文化加速了自身封建化进程。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内地和边疆各族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宋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顶点在元朝;民族间战争一度频繁,但和平仍是主流;几个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呈现出新特点:

打击国内分裂势力同外来侵略相结合。

二、区域角度看民族关系

南方地区:

秦征服南越,设郡县管辖(桂林、南海、象郡);修筑灵渠

西南地区:

秦朝修筑五尺道,加强西南地区同内地联系;汉代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管辖;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元朝对西南地区管理,实行土司制度;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推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西南边疆地区开发

西藏:

唐:

公元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奴隶制政权;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先后入藏,促进了汉藏间经济、文化交流;公元8世纪前期唐朝和吐蕃举行长庆会盟,双方约定患难相恤,暴戾不作

元朝:

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版图,由宣政院管辖

明清:

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设立卫所;清朝:

对西藏宗教首领进行册封;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乾隆年间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

西北地区:

匈奴:

秦朝:

对匈奴用兵,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南下

西汉:

汉初被迫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汉宣帝时,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归附,昭君出塞;

东汉:

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突厥:

唐太宗时,打败东突厥后,因俗而治,仍然沿用突厥首领、贵族设都督府进行管辖;打败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安西都护府管辖

唐高宗时,打败西突厥;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

回纥: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时,回纥曾协助唐军平叛;唐朝多次同回纥实行和亲;8世纪后期,改族名为回鹘,后衰落西迁,成为今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祖先

西夏:

党项族所建,1038年建立政权,仿照唐宋制度,设置机构;同北宋进行过多次战争,后达成和议,形成宋夏对峙局面,最后为蒙古所灭

蒙古族:

蒙古族建立元,实现全国统一;

明朝初年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部,先后接受明朝皇帝册封;明中后期瓦剌和鞑靼军队经常南下进攻(获取生活必需品,通商);鞑靼首领俺答汗同明朝通好,双方在边境开设互市

清朝漠西蒙古发动叛乱,康熙亲自平叛,在乌兰布通大败格尔丹主力;1757年,乾隆时期彻底平叛,设置机构管辖

漠西蒙古一支土尔扈特部,1771年在首领渥巴锡率领下,返回祖国受到乾隆妥善安置

中央政府对新疆(西域)地区管辖:

汉朝: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首次沟通了西域和内地联系;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把其纳入中央版图;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唐朝:

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廷都护府

清朝:

平定格尔丹叛乱,加强了对天山南北地区控制;乾隆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辖区

东北地区:

黑水靺鞨:

唐朝设黑水都督府,正式纳入中央版图

粟末靺鞨:

唐玄宗时,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授忽汗州

契丹族兴起,建立辽;实行番汉分治(对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认可);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固定,双方经济、文化交往频繁;1125年为金所灭

女真族兴起,建立金;先后灭辽、北宋;绍兴和议,同南宋对峙局面固定;迁都中都:

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便于吸收汉族地区先进经济文化,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为元明清定都北京打下基础

元朝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明朝设奴尔干都司

三、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1.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中央政府实力强大时,处理民族关系方式就比较灵活,方式多样(如: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方式有:

战争、设置机构管辖、进行和亲、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会盟等)反之中央政府势力弱小时,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就比较被动(如:

两宋时具有一定的屈辱性,要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2.民族交往过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经济、文化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

汉族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胡化”,在社会生活上(服饰、饮食结构)、艺术领域也深受少数民族影响。

3.民族交往中,一度也有战争,但和平才是主流。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发展是各民族最高利益所在。

4.民族交往中,落后民族可能实现对先进民族的军事征服,但在经济、文化上必然会被先进所同化。

5.中华民族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地位应该平等,反对民族歧视。

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原因:

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社会环境: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制度先进对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国家政策:

统治者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交通发达:

陆路和海路交通畅通。

古代对外交往内容方式

政治往来,官方间互派使节。

经济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商品大量出口。

技术文化往来,中国的冶铁、缫丝、四大发明等陆续外传,佛教等则陆续传到中国。

交往途径多样,既有官方直接交往,民间往来也比较普遍。

明清时期对外交往:

明清时期逐步走向封闭,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同西方差距拉大;对外交往主要限于周边国家,主要满足于政治上的共主地位,维持藩属关系;在经济交往中,主要以不计效益的朝贡贸易为主。

区域角度看对外关系:

东亚(日本、朝鲜半岛国家)

日本:

东汉:

汉倭奴国王金印;

隋唐:

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留学生回国促成日本国内大化改新;儒学、佛教传到日本;鉴真东渡。

明朝:

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

朝鲜半岛:

秦末:

北方居民向朝鲜半岛迁移;汉:

辰韩同秦朝风俗接近,被称为秦韩;同朝鲜有贸易往来,铁器传到朝鲜;隋唐:

新罗留学生人数最多;制度、文化、生活方式深受唐朝影响

东南亚:

越南;两汉时期中国的牛耕、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同东南亚国家有密切联系;郑和下西洋后,大批华人到南洋定居,促进了其开发

南亚:

印度:

西汉,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唐朝:

郁金香、菩提树、敖糖法传到中国;中国十进位制传到印度;高僧法显、玄奘、义净到过印度

西亚:

伊朗:

安息,在丝绸之路上充当贸易中转角色;唐朝:

波斯国王、王子请求中国出兵支援;波斯商人遍布中国;手工艺溶入波斯风格

大食(阿拉伯):

同唐朝交往中促成造纸术西传

欧洲

丝绸之路终端在欧洲;东汉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未获成功;公元166年,东汉汉恒帝时,大秦安敦王派使者入朝,是古代官方记载最早的和欧洲的直接往来;唐朝:

同东罗马有交往;明清时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出现西学东渐潮流;西方殖民者葡萄牙、荷兰、沙皇俄国侵占我国领土。

非洲:

唐朝时,同非洲国家有交往;郑和下西洋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思想文化史专题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社会上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统治者对待各家思想上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私学的兴起也为思想的活跃奠定了一定基础。

主要派别及其主张:

儒家

孔子:

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实行渐进式改良,主张德治和礼治;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兴办私学;文化上重视对文化典籍的整理,相传六经皆为孔子所著.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政思想,同我们今天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有着共通的地方;孔子在政治上注重渐进式改良的做法,对于我们处理好改革中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有借鉴作用;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有积极意义;孔子的教育主张体现了教育公平,值得我们继承。

孟子:

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强调政在得民,不违农时,主张性善论。

荀子:

主张性恶论同法家思想具有共通的地方;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观点。

法家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倍受统治者推崇;强调法治,提出法不阿贵(君主外的平等);历史观进步:

强调当代必然身胜过古代,反对一成不变。

道家

老子: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哲学思想上包含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庄子:

其政治主张更为消极,痛恨社会不公;庄子文笔优美,散文有名篇传世

墨家(影响大:

非儒即墨)

墨子:

代表中小生产者利益,主张兼爱(爱人如己,同孔子贵贱有序相对)、非攻、尚贤(选贤举能);在墨经里记录了一些光学物理知识。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推崇法家思想治国,儒家思想倍受冷落。

西汉时董仲舒宣扬大一统思想和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但在实际治国中仍强调以礼入法、礼刑结合,形成外儒内法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盛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宋代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一些主张,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理学。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主张为:

存天理,灭人欲;强化封建伦理道德;使理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

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把矛头直指程朱理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其统治地位。

启示: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儒学地位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能动作用,儒学思想的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统治者的重视程度对于某种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为:

李贽:

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揭露封建卫道士的虚伪;反对以孔子的标准作为道德是非判断的标准。

黄宗羲:

指出君主专制的危害:

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主张实行法治;提出工商皆本的经济主张。

顾炎武:

反对君主专制:

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强调社会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

《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

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提出气者理之依也的唯物观点;历史观进步:

主张历史发展应不断的趋时更新。

在政治上主张:

循天下之公。

反对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认为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法治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唐甄:

对专制君主进行大胆批判:

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为贼也。

对“官”进行猛烈抨击,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但在思想深处,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

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和受社会时代条件所限,并未在思想上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四、佛教道教发展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其主要经典为《太平经》;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现官方化发展,葛洪吸收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道教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陶弘景吸收佛家思想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唐朝时,道观已遍布名山幽谷。

佛教于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汉明帝推崇佛教修筑了白马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以及统治者的推崇佛教盛行,修建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史学、文化价值极高。

但佛教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封建统治,一些统治者进行了灭佛活动。

(北周武帝、唐玄宗、周世宗)也产生了一些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

(范缜《神灭论》)

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王充:

反对天人感应,对封建神学进行深刻批判

范缜:

批判佛教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观点。

王夫之:

提出气者理之依也的唯物观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同理学所宣扬的理为第一性相对

六、古代科技成就

1.天文历法成就

春秋时期有了世界上首次关于哈雷慧星的确切记录;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西汉有了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汉武帝时颁布的《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东汉张衡科学解释了月食,发明了地动仪;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标志着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同时他还是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第一人;北宋沈括的《十二气历》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同十二个月相统一使历法更加简便;元代郭守敬编定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基本一致,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我国古代重视历法的原因:

便于安排农业生产,统治者把颁布历法视为国家权利的象征

2.医学成就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被称为脉学之宗,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东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神医华佗麻沸散;唐代药王孙思邈《千经方》;唐高宗时颁布的《唐本草》为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奠定祖国藏医学理论基础;明末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成就,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3.建筑学成就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隋宇文恺主持营建两都(大兴城、洛阳);李春主持修建赵州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明蒯祥主持北京城的营建,设计上突出了皇权

4.农学成就

魏晋时期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体现了民族融合;作者具有重农抑商的观点,没有收录商业内容)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体现了西学东渐)

5.地理学著作

西晋裴秀编的《禹贡地域图》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理;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

其对石灰岩地形的描述比西方早约两个世纪

6.手工业专著

战国时的《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的情况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7.科技巨著

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许多科技成就,被英国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8.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洛阳、长安、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751年,大食俘虏唐军的一些造纸工匠,造纸术传到阿拉伯。

造纸术外传时间口诀:

四七(世纪)朝日八世阿(阿拉伯),十二欧非去安家,十七美洲十九大(大洋洲),造纸技术传天下。

印刷术: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期,欧洲才有活字印刷术。

火药:

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指南针: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人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靠冷兵器耀武扬武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的传播,大大推进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识: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领先世界的原因: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④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⑤统治者对外实行开明的文化、宗教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正常交流和发展;⑥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⑦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

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①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

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属于经验和描述的范畴,领先于西方的大多在经验技能方面,缺少科学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学说。

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③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④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⑤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

一、早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西周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管辖,分封王族、功臣、前朝亲周贵族为诸侯;但后期诸侯势力扩大,形成割据势力严重威胁周天子的统治。

宗法制

为了保障权力的有序继承,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血缘亲疏形成大宗、小宗关系层层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关系,有助于维系家庭、社会的稳定。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权和神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权力;权力尚未实现高度的集中

二、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1.秦朝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皇权带有专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式管理,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实行朝议,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后期形同虚设。

2.西汉

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造成地方势力过大严重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封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了削弱丞相权利,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任用亲信组成中朝作为权利核心。

3.隋唐

创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