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常规实施要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5783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常规实施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常规实施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常规实施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常规实施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常规实施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常规实施要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常规实施要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常规实施要求.docx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常规实施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常规实施要求.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常规实施要求.docx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常规实施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常规实施要求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及实践性特点,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高中地理课程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具有特殊的意义。

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理念,实现新课程目标,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发挥其传承知识的作用,更应强调其培养地理科学思维和形成现代地理科学观念意识的功能,强调通过完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教学准备

教师要在深入研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说明》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优选教学方式方法、精心设计练习等,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写好教案或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适切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首先明确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现状和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理念。

按着考试说明要求,明确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学到什么程度?

2.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层次性和灵活性。

按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年段教学目标、阶段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应当形成从概括到具体的包容关系,各课时教学目标应当体现递进关系。

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目标。

3.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应当明确具体地表述,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4.突出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落实学科主干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要使学生通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学习和研究,理解不同阶段的学习容之间的联系,逐步构建基本框架,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和行为能力。

5.地理教学容的取舍和组织,应注意围绕地理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提高,渗透现代地理科学观念和意识。

重点落实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着力使学生形成用地理的视角看待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并关注自身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能力的提高。

以课标要求为底限,以考试说明要求为上限,科学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大胆取舍教学容。

6.落实地理主干知识。

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区位理论(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区位)是地理教学的核心知识,必须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达到学以致用。

7.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让鲜活的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地理时事要闻,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8.地理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活动诸要素中较为活跃的一个因素,它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法,还包括学生的学法。

地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运用要体现多样性,更要体现实效性。

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但也不削弱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的神圣职责。

9.地理教学方法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地理教学方法,使之符合本校以及本人的实际。

10.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依据教学容,恰当选择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注意三种学习方式的相互关系。

明确教师怎么教?

学生怎么学?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

11.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使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条件的地方,尽量提供与教学容相关的可供观察、观测的直观教学媒体,结合教学特点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造参与、交流平台,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二、课堂教学

12.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计划,应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序而灵活,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明确学习重点,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准备。

13.教学过程应当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充分提供主体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上,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

14.课堂教学是一个沟通和合作的活动过程。

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

教师提问精要创意,多采用高级认知的提问,追问等形式开展智慧的教学对话,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15.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

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

做到讲授容充实完整,说明条理清晰,让学生易懂易记。

16.重视地理图像的阅读、分析和运用,尽可能使教学容和地理图像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7.要开展与教学容相关的实验,设计形式多样的地理实验。

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三、反馈与评价

18.反馈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反馈要及时。

通过反馈让学生知道学的怎么样?

设计练习时,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特点,关注练习题容的针对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19.巩固练习分课上和课下两部分。

课上练习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精选习题,课下练习要围绕学科主干知识选题。

注意练习题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数量适当,难度适中。

20.教师应认真、及时地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

不仅要指出存在问题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还要指导学生制定改进学习方法的对策,对于地理核心知识必须达到融会贯通。

21.对教材中的活动题和案例研究要引起重视,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好教辅资料(一本),用好教辅资料,以便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为目的。

22.一般每学期书面测评一次,即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不进行平时的测验。

23.命题要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突出重点,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25.充分发挥每次考试的反馈评价功能。

上好讲评课,做好学生成绩分析,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客观分析学生成绩,在总结出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加强和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四、教师素养

教师的道德修养是良好素质的基础;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核心,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是提高业务水平的关键;自觉提高教学能力是不断进步的源泉。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

26.具有观察、研究和鉴别学生的能力。

27.具备驾驭教材、钻研教材的能力。

28.设计教法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29.开发学生智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30.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的设计与表达能力。

31.具有地理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32.掌握“三板艺术”及实验、演示、制作各种模型和图表的技能。

33.命题、提问等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能力。

34.分析评价地理课堂教学的能力。

35.进行地理教育科研的能力。

 

序言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我市教育的涵发展,市教师进修学院组织编制了《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实施要求(试用)》。

2012年学院工作要点共提出十项重点工作,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被列为其中之一。

把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上升到应有的高度、作为学院的重点工作之一提出来,这是基于目前我市中小学教学管理现状的深刻思考,也是基于对“没有管理就没有质量”这一观点的高度认同。

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质量的提升绝不会是一蹴而就,也没有任何捷径可循。

只有沿着建立在科学规律基础之上的现实路径锲而不舍的实践,才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唯一出路。

重新编制中小学教学常规实施要求则是实现这一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

所谓“教学常规”,是指在一系列教育教学规中经常起作用的规章制度、工作规程以及保证这些规章制度正常运行的机制。

在一个崇尚创新的时代,强调规化管理,是否会束缚教育者、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呢?

在教育新理念纷呈、教育新方法迭出的环境下,把教学质量管理的目光投向“常规”,是否显得保守呢?

我们认为,规与创新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体。

没有规化的管理,就难以维持整个系统的协调运转;没有规化的管理,一切教学活动包括其中的创造性活动,都会成为无序和无意义的躁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教学推进的过程,就是教育者、学习者从共建规、认同规、服从适应规,走向自主创新、构建新的规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强化教学质量常规管理,是一项推进教育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

教学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有效的教学质量常规管理就是这个动态系统中最基本的保障、最关键性的推动力量。

本次学院编制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实施要求(试用)》,对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优化,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对以往常规管理经验的完善和创新。

我们力求使学校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并促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广大教师逐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教学秩序。

《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实施要求(试用)》具有以下特点:

1.发挥引领性

“常规”不仅仅是规,还应具备导向功能,通过“教学常规”的贯彻落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力求使新编制的教学常规成为规、指导学科教学教研的纲领性文献,做到教学方向引领与教学规有机结合。

2.注重基础性

教学常规的编制、贯彻落实是一件打基础的工作,一定要在夯实学科教学常规管理基础上做文章。

在编制教学常规的时候,注意把学科教学和教学管理中那些相对稳定的元素,取得共识的东西吸收进来,稳中求进,保证教学常规经得起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实践的检验。

3.体现发展性

“常规”一旦建立和实施,无疑应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连贯性。

但是,“常规”不应成为规,“常规”应当与时俱进。

当教学质量的“常规”与教育外部条件不相适应时,我们不是抛弃“常规”,而是适时变革“常规”,赋予“常规”时代的精神与特质,使之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实施要求》编制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讨论稿)等重要文献的精神及时渗透融合进来。

在编写体例上,各学科教学常规实施要求按照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反馈、教学评价、课外指导、教学研究、专业素养这一基本结构展开,充分体现教学常规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4.突出可操作性

实践告诉我们,正确的宏观决策必须有正确的微观路径选择相配合,高端的教育思想必须有低位的操作方法相配合,这样,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育实践。

因此,编制学科教学常规实施要求,推进教学质量常规管理,应当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操作层面上。

在编制《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实施要求(试用)》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力求通过卓有成效的操作来落实“常规”,把“灰色”的理论、制度转化为“绿色”的、生气盎然的行动。

《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实施要求(试用)》为各校教学常规管理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我们衷心希望我市中小学各校能够认真组织广大教师研究本实施要求,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建立切合本校实际的,系统的、可操作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涵发展提供坚实的管理保障。

《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实施要求(试用)》是学院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然我们付出了努力,但限于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肯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此,我们诚恳希望全市中小学各校在试用的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

“常规”不是僵化的、终极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

我们深信,经过我们共同努力,《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实施要求(试用)》一定会逐渐完善,我市学科教学管理水平也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编者

2012年7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