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6017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6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docx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

工程地质详细勘查报告

1前言

1.1任务由来

2008年5月12日下午2:

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使得山崩地裂,山河破碎。

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造成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因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威胁到交通、民房和安置点。

而且汛期即将来临,地质灾害对震后恢复重建和聚居民安置工作影响巨大。

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厅根据四川省汶川“5.12”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规划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按照《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近期启动实施了重大地质灾害点的应急勘查、设计工作,并下发川国土资函[2008]1545号《关于请组织支援开展我省地震灾区2008年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及监理工作的函》。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四川煤田地质一三七总公司承担了四川省“5.12”地震灾区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的详细勘查工作。

1.2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经本次详细的调查,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主要危害对象及经济损失如下:

(1)居民110户,常住人口约600人,民房120栋,建筑面积达25000m2。

(2)种植耕地100亩,其中优质苹果园达60亩,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

由于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位于县城周边,人口多,灾害大,社会影响大,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的表6,危害对象等级为一级。

1.3勘查目的、任务

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四川省“5.12”地震灾区阿坝州小金县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总结报告》,本次勘查阶段的目的和任务如下:

1)查清不稳定斜坡的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构造特征;

2)查明该不稳定斜坡的范围、地形地貌特征、规模、形态、地质背景、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3)查明斜坡岩土体的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参数;

4)查明岩体结构类型、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和等级、产状、发育程度、延伸程度、闭合程度、风化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和与临空面的关系;

5)分析该不稳定斜坡的形成条件及机制,评价其变形特征及发展趋势,对潜在不稳定斜坡体进行分析和计算,评价其稳定性及危害性,并作出综合评价;

6)提出工程防治方案建议,为初步设计提供其他的必要的地质条件

1.4勘查工作评述

1.4.1勘查依据

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3)《钻探技术规范》(DZ/007-91);

4)《地质勘查坑探规范》(DZ0141-94);

5)《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

另参考《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要求》及其它相关行业标准。

1.4.2勘查时间

依照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川国土资函【2008】1545号文件精神,按专家组2008年12月27日对我单位编制的《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设计书》审查意见,评审意见为合格,本次勘查于2009年1月4日组织人员进场全面展开野外勘查工作,共投入Y—100型工程钻机4台,投入工程地质、钻探等技术人员15人,于2009年2月26日结束详细勘查阶段野外工作。

最终于2009年3月8日完成野外工作并通过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组织的野外验收。

1.4.3勘查范围

本次勘查不稳定斜坡滑坡区北部以城区为界,其拐点座标为:

A(X=3431108.6,Y=534846.7)、南侧拐点座标B(X=3428723.18,Y=535067.69)、最西侧拐点座标C(X=3429468,Y=534448.55),东侧以美沃河为界,本次勘查不稳定斜坡区总面积为1.68km2,详见“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平面图”。

1.4.4勘查工作量

根据勘查设计书及相关规范的技术要求,结合专家组的评审结论,本次勘查完成的工作量如下表: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工作量统计表表1-1

项目

单位

完成工作量

备注

工程测量

1、控制测量

E级GPS点

6

复杂

2、1:

1000地形图测量

km2

1.676

3、1:

500剖面测量

km

4.07/8

4、定点测量

组日

9

工程地质测绘

1、1:

1000工程地质及地质测绘

km2

1.676

复杂

2、1:

500地质纵断面测绘

km/条

4.07/8

地表变形监测

1、水平位移

点.次

48

四等双向

2、垂直位移

点.次

48

四等

钻探、槽探

1、(钻探)浅井

m/孔

256.66/12

2、槽探

m3/孔

129.84/6

现场原位试验

1、大重度试验

组日

3

采样

1、土样

6/12

2、岩样

6/12

1.4.4勘查质量评述

此次勘查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控制施工质量,同时按照已通过审查的《阿坝州小金县地质灾害应急勘查项目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设计书》中的内容进行勘查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工程量及施工进度,认真、及时、准确地作了各工序的原始记录及相关报表,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勘查任务。

在野外工作期间,业主委托监理对我院野外勘查工作进行了全程监督管理,认为:

野外资料详实、数据可靠、表达清楚;所附平、剖面图及素描图美观;所有原始卡片均做到了自检、互检、专检,手稿图和实际材料图整洁清晰,内容丰富。

野外现场描述记录准确、数据可靠、资料齐全,钻孔、探井和探槽资料合格率100%。

2009年3月7日通过监理组织的野外竣工验收,评定野外勘查工作质量为优良。

各项工作质量情况如下:

1)工程测量:

勘探点采用全站仪施测,精度2mm。

符合勘察要求。

2)工程钻探:

钻探工作符合操作规程,岩芯采取率,滑体>75%,滑床>85%,符合规范要求。

3)现场地质人员跟班编录,并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及时指导施工。

地质资料按要求收集准确、及时、齐全、可靠。

各项资料在野外均进行了自检和互检工作。

4)样品采集数量及试验项目均符合规范要求。

样品采集认真负责,按规程及时蜡封送检。

岩、土、水试验由重庆川东南地质矿产检测中心负责检测。

5)进行了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和终孔后48小时后孔内水位测量,资料整理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本次勘察质量控制较好,达到预期目的,资料真实可靠,岩土工程评价有据,测试工作符合规范要求。

2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条件

2.1.1勘查区地理位置与交通

小金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南端。

东邻汶川县,北接马尔康县,西北与金川县相连,西南与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雅安地区的宝兴县交界。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位于小金县县城西侧后山,行政区划属美兴镇营盘村3组,地理座标东经102˚21΄~102˚22΄,北纬30˚58΄~30˚59΄。

境内有乡村简易公路与省道S303相连,交通较便利,见交通位置示意图。

 

图2-1工程区交通位置图

2.1.2水文气象

2.1.2.1气象

勘查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受高空西风环流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区内具高原型季风气特征,垂向上气候随地势增高呈较为明显的暖温、温、寒温、亚寒、寒和永冻带。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受西伯利亚西北风经青藏高原干冷气流的影响,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每年5月至10月受西南和东南暖湿气候影响,雨云密布,降水增多。

四季不甚分明,光、温、降水地域差异明显。

区内的气温受地势海拔控制,年气温平均在6.1°C左右。

冬长夏短,春秋两季有时跨夏相连。

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春秋温凉清爽,宜人可人。

区内年平均降水量617.6mm,50年一遇降水量805.2mm(2004年),年日最大降水量37.1mm(1984年6月8日),日最大平均降水量30.1mm;小时最大降水量28.4mm,小时最大平均降水量15.6mm;10分钟最大降水量15.3mm,10分钟最大平均降水量9.0mm。

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降水的入渗既可增加土体容重和坡体本身自重,又会降低潜在滑动面(带)抗剪强度,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由于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年内分配不均。

据调查资料,大多数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多集中在每年5~9月份,其中年内第一个降雨高峰期6月,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第二个降雨高峰期9月次之,地质灾害年内发生次数呈双峰分布。

频繁的暴雨导致次生地质灾害频发。

2.1.2.2水文

美沃沟为勘查区内的最大地表水体,同时也为工程区地表水侵蚀、地下水排泄的基准面。

该河从不稳定斜坡前缘通过,区内未见有其他常年流水溪沟。

区段内美沃沟流向近似自北至南,河道宽10~20m不等,河床纵坡坡降大,水流湍急,河流侵蚀、侧蚀能力强,一般流量约1.2~2.5m3/s,水深0.5~1.0m。

由于美沃河阶地较高,未对斜坡坡肢产生冲刷破坏作用,因此美沃河对斜坡稳定性无影响。

2.1.3区域经济状况

斜坡区为山区,以农业为主,农业种植以玉米、土豆、苹果、萝卜等农副产品为主;第二产业基本形成畜牧业体系。

工作区位于县城,商业相对较发达。

2.2地质环境

2.2.1区域地质条件

2.2.1.1地质构造

县域内构造形态主要以一系列彼此协调、紧密排列,弧形朝南的近东西或北西方向展布的线状褶皱组成,规模较大的一级线状褶曲由北向南有磨子沟倒转背斜、红寨子复向斜、仁寿果坪复背斜、夹金山复向斜。

而其两翼的二三级褶皱或更次级褶曲极其发育,其中二、三级背向斜就有47条、并与主干一级构造线平行排列。

断裂稀少,规模小,卷入地层主要为泥盆系危关群~三迭系西康群,两翼伴有花岗岩侵入,见插图3-3。

插图3-3地质构造体系图

勘查区位于轴向近东西向的美沃-美兴复式倒转向斜的北东翼(见插图3),区内总体呈单斜构造构造,倾向195°~235之间,倾角20~35,主要发育有2组节理裂隙。

J1组:

产状70~80°∠75°~80°,裂隙密度为3~5条/m,可见延伸长度一般0.50~2.50m;微张~闭合,裂面较平直。

J2组:

产状155~160°∠75~80°,裂隙密度为3~4条/m,延伸长度0.5~1.5m不等,微张~闭合,浅表见泥质充填,裂面较平直。

2.2.1.2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小金县地处龙门山强震带西侧,近期地壳强烈上升,地震活动频繁。

据不完全统计,区内1973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有4次,最近一次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县城以东约90km的汶川8.0级地震,对县域内房屋、道路及各类设施造成损坏。

据由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委员会编制,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勘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5s,属中硬不稳定场地区,有发生中、强地震可能,场地区域稳定性较差。

2.2.2勘查区工程地质条件

2.2.2.1地形地貌

勘查区地处川西高原山区,地貌类型属于构造侵蚀中高山峡谷区,总体地势为西高东低。

山顶高程一般在2900~3200m之间,最低处为美沃河,河床高程2320~2380m,高差大于800m。

现斜坡主要堆积体地处斜坡的中上部,美沃河的左岸。

所处地段地貌形态走向北东东至近东,斜坡坡角角度较陡,一般为35°~45°。

局部地段存在悬崖陡壁,壁高10m~60m不等,且后缘常见二级陡壁。

美沃河总体呈北西走向穿越斜坡前缘。

河流呈多级小“s”形,凸岸有漫滩雏形,河宽15~20m左右,呈“V”字型河谷,据区域地质资料,河右岸共发育有Ⅳ级阶地,其中一级阶地位于现代河床中,以卵漂石为主。

Ⅱ级阶地阶面阶面高程2350~2360m,前缘高出河床5~10m左右,前缘与河床以陡坡连接为主,坡度一般60~70°,分布有崩坡积(Qcol+dl)及城区少量人工堆积(Qml)碎石土,阶地后缘与斜坡交界附近破坏严重,在斜坡表面未见有Ⅲ、Ⅳ级阶地分布,说明Ⅲ、Ⅳ级阶地受到后期剥蚀作用其完整性受到破坏,但从县城后山Ⅳ级阶地分布范围及部分钻孔揭露分析,Ⅲ级阶地阶面高程2375m左右,Ⅳ级阶地阶面高程2410m左右。

2.2.2.2地层岩性

勘查区内主要地层为第四系松散崩坡堆积层(Q4col+dl)、第四系泥石流堆积层(Q4sef)、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及三迭系中统杂谷脑组(T2Z)变质砂岩夹板岩,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ol+dl)

主要分布于斜坡区坡体表面,主要成分为碎块石土,浅灰色,稍密,土石比2:

8-3:

7,土主要为粉质粘土、粉土。

呈灰色,含水量极低,干硬状态。

内含少量角砾;碎石大小3-20cm,棱角状,含量占60%以上,块石大小20-200cm,个别大于500cm,成分主要变砂岩及板岩,具大小混杂,分布不均匀的特点。

为不稳定斜坡体变形体主要组成物质。

2)第四系全新统泥石流堆积层(Q4sef)

泥石流堆积层主要位于斜坡区内较大冲沟董家沟、边界沟、范家沟等冲沟沟口由历次发生泥石流冲刷堆积而形成,一般为块、碎石土夹角砾土、含角砾粉土等组成,土质不均,物质成分混杂。

3)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

区内冲洪积层主要顺美沃河河岸及两侧分布,本区内冲洪积层分为Ⅰ~Ⅳ级阶地,阶地组成主要由浅灰色卵石、漂砾及少量碎石组成,结构稍密,卵石大小一般4-15cm,次圆至次棱角状,卵石主要成分为砂岩,石英砂岩和少量燧石,卵石含量约占55%左右,块石及漂砾成分含量约占35%左右,块石大小一般为20-50cm,个别大于100cm。

4)三迭系中统杂谷脑组(T2z):

灰~青灰色,中~块层细粒变质含钙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深灰色板岩,在零星出露。

全组厚度425.3-1847.9m。

受构造影响,岩体裂隙发育,强风化层极破碎。

2.2.2.3不良地质作用

受区域构造、岩性及岩体结构控制,工区内的不良地质较发育,主要有溜滑、崩塌、泥石流。

溜滑:

勘察区内的滑塌主要发育在斜坡Ⅰ-3区(LH1)内和Ⅰ-4区(LH2)内,在Ⅰ-3区内滑塌变形体前缘最低高程约为2380m,后缘高程约为2460m,相对高差为约80m,前缘宽约65m,平面形态呈长条状,面积为3650m2,后缘Ⅰ-4区内滑塌变形体前缘直抵美沃河,高程约为2370m,后缘高程约为2455m,相对高差为约75m,前缘宽约50m,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的扇形,面积为6030m2,后缘下错高度一般2-5m,预计滑塌变形体平均厚度约为3m,体积约18090m3。

该两处变形体5.12地震前就有部分变形现象,在5.12地震时变形时明显加剧,以致形成当前与周边明显不同的地貌。

崩塌:

在斜坡范围内有大面积的基岩出露,受区域构造背景影响,区内岩体结构破碎,风化及卸荷作用强烈,崩塌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本区内发育的第①组裂隙,切割岩体使得岩体易产生零星崩塌,此外,在Ⅰ-2区后缘在表层崩坡积物内由于受巨形孤石、块石影响也存在危岩体,受5.12地震影响,区内共发现较危岩点5个。

W1危岩体素描示意图W2危岩体素描示意图

W3危岩体素描示意图

W4危岩体素描示意图W5危岩体素描示意图

W1危岩体位于Ⅰ-4区南侧外缘,分布高程在2645-2657米间。

其前后缘受风化剥蚀影响与山体完全断开,仅靠底部与山体相连接,岩体产状目前正常未发生变化,为220∠35°,危岩体呈上窄下宽,前缘高约约12米,断面面积约122.75m3,平均宽度约7米,总方量约859.5m3,其主崩方向为近东,崩落后将向70-90°方向滚落。

W2危岩体位于Ⅰ-4区北侧外缘,分部、布高程在2430-2440米,平均高约10米,其后缘为受向东倾裂隙控制,裂隙张开0.2-0.4米呈锲状,无充填,缘受风化剥蚀影响与山体完全断开,仅靠底部与山体相连接,岩体产状目前正常未发生变化,为230∠30°,断面面积约61.4m3,平均宽度约11米总方量约675m3,其主崩方向为近东,崩落后将向70-90°方向滚落。

W3危岩体位于Ⅰ-2区后缘,分布高程在2570-2592米,平均高约22米,危岩体呈两级近似直立的陡坎,该处岩体有明显松动变形现象,岩体产状已发生明显变化,为270∠25°,断面面积约159m3,平均宽度约10米,总方量约1600m3,该区危岩体方量较大,在5.12地震时期常有飞石、滚石现象,对下方居民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慌和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其主崩方向为北东68°,崩落后将向60-80°方向滚落。

W4危岩体位于ZK2孔附近,分布高程在2472-2480米,平均高约8米,为一巨形孤石形成,其后缘受地震影响形成一陡倾裂隙,裂隙张开0.2-0.5米呈锲状,无充填,断面面积约40.9m3,平均宽度约10米,米总方量约409m3,其主崩方向为近东,崩落后将向90-110°方向滚落。

W5危岩体位于县城营盘村3组回头线上方的一陡峭山体处,分布高程在2390-2400米,平均高约10米,其后缘受倾向70°方向裂隙切割,在5.12地震时裂隙张开0.1-0.4米,呈上宽下窄的锲状,裂隙内基本无充填,危岩体断面面积约33.3m3,平均宽度约8米,总方量约270m3,其主崩方向为65°,崩落后将向70-90°方向滚落。

泥石流:

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所处的董家沟、边界沟、范家沟这三条较大的侵蚀性冲沟均为泥石流沟,据访问,该三条沟曾因暴雨于1995年7月暴发过泥石流,当时规模较大,董家沟泥石流导致其前缘的石拱桥产生严重变形,边界沟、范家沟泥石流致使美沃河河道堵塞,当时所形成的淤塞坝高达2m,造成下游部分居民和一工厂被淹,灾害损失较大。

泥石流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变砂岩和板岩,岩体风化强烈,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沟岸松散堆积物厚度大。

在暴雨时仍有爆发泥石流的可能。

2.2.2.4水文地质条件

工作区上覆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为中透水层,下伏千枚岩强风化带为弱透水层,弱风化层为微透水层。

按照地下水的赋存介质类型、划分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根据滑坡区地层岩性和地下水赋存特征,勘查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在勘查区斜坡体上的表层崩坡积层和阶地中,属上层滞水和潜水类型,是勘查区主要的地下水类型,其分布及水位、水量受季节性降雨、地层岩性、地形条件等影响较大。

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垂向补给和基岩裂隙水侧向补给,以蒸发、沿土体内部孔隙或基岩裂隙下渗、向两侧冲沟渗流的方式排泄,最终汇入美沃河,径流排泄条件好。

(2)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变质含钙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及板岩构造及风化裂隙中,为碎屑岩裂隙水,其水量分布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控制。

基岩中总体上储水量不大。

勘查区位于中山构造侵蚀地貌区,边坡高陡,地表径流条件好,查勘期间未见有泉水出露,说明本区内地下水总体较为贫乏。

2.2.2.5人类工程活动

勘查区内,人类工程活动较少,主要为当地居民道路和房屋建设。

便道和房屋地基开挖时,一般说来,其开挖高度小,所形成的灾害损失小,工程区斜坡除在斜坡下部局部较缓处改造成果园外,其余多为荒地。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破坏程度属轻微。

3斜坡工程地质分区及各分区特征

3.1斜坡工程地质分区

根据勘察区斜坡的地貌外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可将勘察区分为两个分区即不稳定斜坡区Ⅰ区(包括Ⅰ-1、Ⅰ-2、Ⅰ-3、Ⅰ-4区)和大面积基岩较稳定区Ⅱ区(具体见下图3-1)。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分区示意图

 

 

3.2后山不稳定斜坡的基本特征

3.2.1不稳定斜坡的形态特征:

据现场调查,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位于美兴镇营盘村3组回头线至望乡台美沃河左岸,其平面为一不规则几何形态,斜坡坡向约65~90º,坡度35~45º,区

内岩层整体产状190~230º∠20~35º,属逆向坡,现将各分区特征分述如下:

Ⅰ-1区:

位于董家沟以北斜坡上,其北侧以一自然冲沟为界,冲沟北侧有基岩零星出露作为控制边界,南侧以董家沟一自然小冲沟为界,冲沟在地震时有小错台现象,其后缘西侧以基岩零星出露为控制边界,东侧前缘以斜坡陡坡段与缓坡交界为边界,其平面形态总体上呈一长条扇形状,前缘高程约2380m,宽约97m,后缘高程约2535-2540m,宽约440m,平面展布长约200m,面积约20980m2,该区坡体上部变形以错台、局部滑塌、崩塌为主,下部变形以局部滑坡、浅表土体溜滑为主,斜坡处于欠稳定状态。

Ⅰ-2区:

位于董家沟以北斜坡上,其北侧以董家沟北侧山脊一线基岩出露线为边界,南侧与Ⅰ-1区相邻,以一自然小冲沟为界,冲沟在地震时有小崩滑现象,其后缘西侧以基岩零星出露为控制边界,东侧前缘以斜坡陡坡段与缓坡交界为边界,其平面形态总体上呈一不规则簸箕状,前缘高程约2375m,宽约250m,后缘宽高程约2540m,约60m,平面展布长约230m,面积约41000m2,该区坡体上部变形以错台、局部滑塌为主,下部变形以浅表土体溜滑为主,斜坡总体上处于欠稳定状态。

在本区斜坡上部基岩零星出露,其产状明显与原岩有一定的变化,反映出岩体受到一定的变形影响,在局部陡坎地带存在危岩W3,易形成崩塌,其方量一般为1600m3,破坏模式一般为倾倒式及坠落式,5·12地震期间,危岩体上多处发生飞石、崩塌现象。

Ⅰ-3区:

位于董家沟以北斜坡上,其北侧以董家沟为边界,董家沟右岸有零星基岩出露,南侧与边界沟相邻,冲沟在地震时有错台现象,其后缘西侧以地震后出现的小错台为控制边界,错台高度约0.6m,东侧前缘以斜坡陡坡段与缓坡交界为边界,其平面形态总体上呈基本对称的圈椅状,前缘高程约2370m,宽约250m,后缘高程约2360m,宽约57m,平面展布长约330m,面积约65220m2,该区坡体上部变形以错台、局部滑塌为主,下部变形以浅表土体溜滑为主,斜坡总体上处于欠稳定状态。

本段坡体上发育有1处浅表土层溜滑LH1。

其中LH1滑坡平面上呈圈椅状,主滑方向约68°,滑体组成物质主要为崩坡积(Q4col+dl)的松散块、碎石土,土层厚约3~5m,溜滑体后缘见高约2~5m的土坎,该溜滑体属小型浅层土质变形体,据访问,该变形体发生于5·12地震前,经常产生缓慢地向下的蠕滑变形和表层零星的滚石,地震时该溜滑体变形局部加剧,地震后稳定性更差。

Ⅰ-4区:

位于董家沟以北斜坡上,其北侧以自然冲沟为边界,南侧同样以自然冲沟和山脊线为边界,冲沟内局部及山脊处基岩有零星出露,其后缘以一陡坎为边界,陡坎高约12~18m,陡坎在地震期间未见有明显的变形破坏迹象,东侧前缘以美沃河为边界,其平面形态总体上呈基本对称的扇形,前缘高程约2370m,宽约380m,后缘高程约2890m,宽约70m,平面展布长约710m,面积约65220m2,该区坡体上部变形以错台、局部滑塌为主,下部变形以浅表土体溜滑为主,斜坡总体上处于欠稳定状态。

本段坡体上发育有1处浅表土层溜滑LH2。

其中LH2滑坡平面上呈圈椅状,主滑方向约90°,滑体组成物质主要为崩坡积(Q4col+dl)的松散块、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