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6953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docx

柯晓阳阅读训练29篇一含答案绝对原创

1.《一百亿双鞋意味着什么》阅读

萧然

  最近不少媒体都关注了这样一条消息:

中国每年生产的鞋已经突破百亿双,在全球148亿双总产量中,中国鞋已经占到近七成。

  看到这样的消息,首先感到的是震撼,一年百亿双,相当于给全世界人民每年一双半还有富余,中国鞋的产量太惊人了!

  其实不仅仅鞋子,其他加工产品,中国的产量同样惊人。

比如玩具等小纪念品,中国产品所占比重可能比鞋子还大,常出国的人最大一个感受就是,买玩具等小纪念品,一不小心就买到“MadeinChina”。

  中国加工业如此巨大的产能,无论对中国自己还是对全球经济都需辩证看待。

  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一些领域的产量大些,也很自然。

毕竟13亿人口,就业压力太大,大力发展能多容纳就业的加工业、服务业是必由之路。

而加工业比重大了,产量自然会上升,因此占总量的比重大一些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而对于全球消费者而言,中国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其实也是好事。

一些海外舆论也认为,如果没有中国产品,欧美等国家的普通民众,日常开支会大大增加,因此生活水准会大大下降。

  但是,如果一种产品占到全球市场的70%,甚至更多,恐怕就并非全部是好事。

而如果这种产品还是低附加值的,甚至在低附加值类别的产品中,还是更廉价的,那问题就更大。

  首先,惊人的、廉价的百亿规模,其实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应有的财富。

细读这组报道时,笔者发现一个关键点:

有如此垄断地位的产量,中国鞋业却在一点一点丧失定价权。

报道虽然没有展开,但从常识我们可以知道,价格上没有话语权意味着,中国鞋只能赚取低廉的加工费,至于在市场上卖什么价,那和你没有关系。

其实不仅仅鞋,其他许多产品中国企业也都充当着没有价格话语权的加工角色,甚至包括一些世界顶级品牌的产品,产地也是中国,但是卖出的天价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中国鞋包括其他加工品丧失定价权的根源还是品牌缺位。

虽然我们的生产质量可能不输于任何人,但由于没有品牌,我们就被扼住了喉咙,看起来有庞大的生产规模,只能是为人做嫁衣,帮别人去赢得巨额利润,而我们自己只在赚取每双几十元甚至只有几元的加工费!

  其次,70%甚至更高的占有率,还导致了国外同业的高度紧张,反倾销大棒更是不断在我们头上挥舞。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结构的优化和调整,100亿也好,70%也罢,很可能导致我们赚了小利,却招来实祸。

  结构如何优化?

这又绕回到老问题:

品牌。

从上述鞋的例子我们已经看到,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制造业没有规模不行,但只有规模,没有品牌显然也不行。

靠薄利多销,抢占市场份额,固然是一种发展思路,但未必是最好的思路。

放弃一些简单加工的活计,降低一些份额,通过打造品牌,提升产品含金量,可能是更优的选择。

因为比较前者,这样的思路,会降低资源消耗、减少贸易摩擦。

(选自2007年《人民日报》)

1.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看待问题的视角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来概括?

2.文章以“一百亿双鞋意味着什么”为题,仅仅是写鞋吗?

如果不是,这里的“鞋”又是指什么?

3.面对中国加工业如此巨大的产能,作者是怎样从正反两个方面作客观分析的?

请概括作答。

4.本文从鞋子说起,旨在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又是什么?

5.从文中诸段段首的“但是”和“由此可见”两个关键词语中,你读出了文章前11段怎样的结构关系?

请用自己的话将它们之间的关系予以说明。

6.提及“品牌”建设,你一定有许多感触,请你结合当地资源或产品实际,为某一件(项)产品设计一个品牌创意(可以是工业品品牌,也可以是农产品品牌、旅游品牌、教育品牌等等),并简要分析创意可能带来的收益。

参考答案:

1.辩证(看待)

2.不是。

这里的“鞋”指的是鞋一类的加工产品。

3.

(1)正面: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巨大的加工业产能能解决就业压力;物美价廉的产品提高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

(2)反面:

由于“品牌缺位”,实际上是在“帮别人去赢得巨额利润”;过高的占有率导致国外同业的反倾销行为。

4.解决结构优化和调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点是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提升产品的含金量。

5.“但是”前面和“但是”与“由此可见”之间是转折关系,“由此可见”之前的所有内容与和“由此可见”这一段之间是总分关系。

(意同即可)

6.提示:

能结合当地产业实际(如旅游、矿产资源、农业特产等)设计一个品牌名称,并说出其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即可。

(包括三个要素:

产品名称、品牌名称、收益分析)

2.《苏武的气节》阅读

文/孙祥利

汉代的苏武是一个很有民族气节的人,读过《苏武传》后不禁叹息不已。

当时汉武帝遣苏武、常惠、张胜等人使匈奴,送还被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因虞常、张胜谋欲杀降入匈奴的卫律,被牵连留匈奴。

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降,苏武曾引佩刀自刺,卫律急忙召医,半是才又有气息。

卫律百般诱降,甚而举剑作欲杀之状,却都无济于事,苏武依然不为所动。

卫律无奈地告诉单于,单于似乎更加钦佩他了,但只能无奈地把他幽禁于大窖之中。

他连胡人之食都不愿吃了,直到天上飘雪时,他卧倒憔悴的身躯啮着雪就着旃毛一起吞咽下去,数日不死便是一个奇迹,无怪乎匈奴称他为神了,也因此被徙至北海无人处去牧羊。

可以想像,一个荒芜苍凉的地方,有风沙、有枯草、也有寒风狂雪,自然条件很恶劣,而最大的苦难则是心灵的孤寂,整天持着汉节牧羊,看到的无非是低垂的天空、白云或者空旷的草地、连绵的远山,听到的也只是羊咩咩地叫,风呼呼地吹。

没有食物的供给,只能掘野鼠去草实吃了,我以为倘有一定的条件,间或几日吃些烤羊肉也可以的,不知他这样做过没有。

不过他确有三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因为单于的弟弟弋猎海上,很喜爱他捕猎的才能,而单于的弟弟死后,他的牛羊被盗,又穷困起来,然而他的气节还在,“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使匈奴第二年,李陵就降匈奴了,他们先前是熟识的,一个宁死不屈在海上牧羊,一个竭尽全力却不得不降。

李陵显然不敢去面对苏武,然而许久后,单于还是让李陵去海上劝说苏武降,一样的无济于事,只能泣下沾衿,执手相别。

李陵第二次到海上,汉武帝已崩,苏武闻知,南向号哭,呕出鲜血,早晚像汉武帝在面前一样临视。

昭帝即位,汉匈和亲。

汉想法救出了苏武,在回汉前,李陵只能置酒相贺,起舞悲歌。

李陵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复杂的,降匈奴后其家被族,虽然在匈奴过上物质充裕的生活,思乡想是有的,不能尽忠的惭愧也是有的,但也只能哭泣着,目送苏武荣归家乡。

李陵有赠诗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他回汉后,受到昭帝的极大赏赐,后因其子有谋反之事而免官,然终以寿终。

苏武的民族气节感染了后人,唐代诗人温庭筠瞻仰苏武庙后写下《苏武庙》一诗,诗曰: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选自孙祥利《气节》一文,题目为编者所加)

1.文章所叙的是历史上与苏武相关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个历史事件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就是。

2.文章的主人公是苏武,但却不厌其烦地提及李陵,作者这样写主要有何作用?

3.本文通过那些典型事例歌颂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

4.对唐代诗人温庭筠瞻仰苏武庙后留下的《苏武庙》一诗赏析明显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分点“苏武”与“庙”,首句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魂销”二字笔墨精练,真切传神。

B.颔联绘制了两幅图画,“望雁思归图”写家乡迷人的明月,表现苏武对故国的思念;“荒塞归牧图”展示苏武牧羊单调、孤寂的生活。

C.颈联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上句写楼台殿阁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甲帐”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下句则回想正值壮盛之年奉命出使的岁月。

D.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于一体的深挚情感,最后一笔将一个带有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形象真切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5.有人认为作者第二段写到的苏武所处的环境及其心态完全是凭着“想象”得来的,完全可以删去不写,你的意见呢?

6.你认为苏武在汉武帝死后仍“早晚像汉武帝在面前一样临视”的做法可取吗?

为什

参考答案

1.苏武牧羊

2.通过对比,衬托苏武誓死不降匈奴的崇高气节。

3.引佩刀以自刺;幽禁于大窖不食胡人之食;持汉节牧羊;闻武帝崩号哭呕血,仍早晚临视。

(能答出前三条即可)

4.B(“望雁思归图”写的是异域情调的明月,而非家乡迷人的明月)  

5.这是作者认真揣摩人物所处的环境及其心情得出的合理想象,能烘托出主人公的虽经受身心两方面的煎熬仍能坚守民族气节的崇高品质,因此不但不可删去反而极有必要交代。

6.提示:

回答可取或不可取,只要理由充分均可。

(示例:

可取,“临视”是以行动表明自己节操的最有力武器;不可取,忠诚并不一定要表现在外在形式上。

3.《宋江和李逵》阅读

周英杰

综观《水浒传》中塑造的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宋江和李逵的关系可谓是其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追溯起来,宋江和李逵的相识要从宋江刺配江州算起。

宋江第一次见到诈人钱财不得的李逵,就认定这小子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忠直汉子”,是一个有着巨大利用价值的人物。

于是,兜里有的是钱的“及时雨”,掏出区区十两银子让李逵去赌钱,就初步买下了他的一片效忠之心。

从此,奉行“有奶便是娘”哲学已久的“黑旋风”李逵,开始演变成宋江的铁杆鹰犬。

李逵对宋江的赤胆忠心,刚开始集中体现在“江州劫法场”这件事情上。

在宋江由于“反诗事件”而被押赴刑场斩首示众的紧要关头,梁山好汉大闹法场抢出宋江。

而这场戏中,李逵可以说是表现最为突出和积极的一个。

李逵“杀人狂”做派,虽说玷污了人们心中梁山好汉的“英雄”声誉,宋江却不会治他的罪。

因为李逵在这场行动中的“大方向”还是蛮正确的,所犯错误不过是“支流”而已,宋江看到的只是李逵对自己的赤胆忠心。

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以前单纯的“金钱雇佣关系”,迅速上升为“鲜血凝成的友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之后,宋江对李逵越发另眼相看,关怀有加,刚到梁山不久就亲自策划了李逵下山接母的行动。

奈何李母命运不济被虎吃掉,但李逵对他还是感恩戴德,更坚定了跟宋公明哥哥大干一番“事业”的决心。

由于有了李逵这样一个草莽大汉的支持,宋江的“梁山事业”便有了强有力的武力保障。

在梁山好汉三打曾头市之后,按晁盖的政治遗嘱,梁山的一把手需由擒获史文恭者卢俊义担任。

这时,宋江用心拉拢豢养起来的李逵就派上了用场。

这李逵关键时刻真不含糊,可谓“刀刀见血,句句封喉”:

“我自天地不怕,你只管让来让去做甚鸟?

我便杀将起来,各自散伙。

”这样,宋江便按重新制定的选举梁山大哥的游戏规则,名正言顺地成了梁山泊的土皇帝。

坐稳了梁山泊一把手位置之后,宋江和李逵的关系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

表面上看来,宋江对李逵是动辄就骂,张口闭口“你这黑厮”,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宋江这骂里可是大有学问,其间透露出来的是一股浓浓的亲切劲,是别人根本享受不到的一种“殊荣”。

这李逵也不是真傻帽儿,每遭斥责总是乖乖默认,威风凛凛的“黑旋风”成了一只“哈巴狗”,大概此时他心里是比吃了蜜还要甜几分的。

当然,宋江和李逵的关系也不总是没有波折。

两人之间最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李逵在寿张县坐堂断案,牵扯出“宋江强抢民女”案之后。

被折腾晕了的李逵,竟然忘了自己的打手身份,要取起主子宋江的性命来。

面对走狗的反噬行为,多少有点恼了的宋江先是率兵下山抓到真正元凶,回头立刻把李逵“押赴刑场就地正法”。

读《水浒传》至此,我总感到这是宋江私下导演的一场“捉放曹”的好戏。

事实上,宋江对李逵恨归恨,但还不至于到杀他的地步,他只想煞煞这小子的气焰,让这小于明白主宰他命运的是谁罢了。

因此宋江私下里很可能早就安排好了“寿张居民上山来救李逵”的好戏,只是没有告诉众人而已。

这种“恩威并施”的驾驭术,一向善于搞谋划的宋江玩起来是顺风顺水,小菜一碟。

而李逵则从中得到了教训,再不敢反宋江的水了。

从李逵的角度说,《水浒传》的历史,完全可以看作是为宋江当走狗、做“粉丝”、充鹰犬的历史。

令人感到些许悲哀的是,李逵的身份即使到了后来被朝廷招安做了官之后,也没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被宋江瞒着喝下毒酒之后,做惯了走狗的李逵竟然没有一点愤怒,而是心甘情愿地陪宋江做阴曹的鬼魂。

(摘自2007年《杂文月刊》)

1.按作者的观点,你认为本文想说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宋江与李逵的关系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从作者的视角来看,宋江是一个怎样的人?

(写出三条即可)

4.文章写“宋江和李逵的关系也不总是没有波折”一段有何用意?

5.作者为什么说《水浒传》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宋江和李逵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6.你赞同作者对李逵的评价吗?

请陈述理由。

参考答案:

1.宋江与李逵之间是主子与走狗之间的关系(意近即可)。

2.金钱雇佣关系——鲜血凝成的友谊——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亲切劲

3.阴险、狡诈、善于钻营和利用他人为自己谋权服务。

(言之成理即可)

4.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宋江的阴谋,进一步突出宋江与李逵之间主子和走狗之间的关系。

5.由于有了李逵这样一个草莽大汉的支持,宋江的“梁山事业”便有了强有力的武力保障;而从李逵的角度说,《水浒传》的历史,完全可以看作是为宋江当走狗、做“粉丝”、充鹰犬的历史。

6.提示:

赞同或反对均可,但需言之成理。

4.《艾蒿香》阅读

叶倾城

  六月回乡,一进楼门,就看到了艾蒿,长长的一束斜插在人家的铁门上,暗绿的叶子微卷,露出银白叶背。

一层一层上楼,各家的铁门贵贱各异,可是大半都插了艾蒿。

满楼都是微辛的艾蒿香,有人曾形容那是睡着了的花,屏住气息的嫩叶,还带着一股淡淡的烟味,像是谁忘记把篝火熄灭了。

我家也插了,妈妈说:

楼下小菜场就有卖的,五毛钱一把——是快端午了。

在北京没见着艾蒿卖,当然这只说明我孤陋寡闻,而北京是迷宫之城,博尔赫斯小说一样深不见底。

报上倒说过老北京端午风情,也与艾蒿有关,但那只是应时吧。

艾蒿不是什么罕物儿,能放很久,叶秆越来越硬而脆,扑簌簌。

美女向来招蜂引蝶,我却不幸地招蚊子,打之不尽,赶之还有,没多久就咬一身包,我乱抓一气。

我妈一看到就制止:

“会抓破的。

”去厨房,我知道她是去煮艾蒿水了,渐渐闻到中药香。

常常在上网、看书、打电话,总要她千呼万唤才冲到卫生间,浴缸里,艾蒿汤影影的绿,我大白鲸一般浸进去,简直有春寒赐浴华清池的志得意满。

真能止痒祛湿吗?

难说。

或许不过如小黄瓜贴脸或者何首乌洗发,象征意义高过实用。

有一年去周庄,吃人家的青团,很爱那初物的绿及淡香,不冒失不过分,问是什么。

有人答是野菜,有人说是野草,到底有老婆婆给出标准答案:

艾蒿。

艾蒿也就是草。

艾特托玛夫曾形容他的祖国是一片长满牛蒡草、艾蒿和车前子的荒原;安房直子写过孩子们上山采艾蒿,被变成了兔子;张爱玲笔下的薄命小女佣叫做小艾,日子的确是野生野长。

不过小艾是蒌蒿,倒不是艾蒿。

前几年我膝盖受过伤,也懒得打理,现在它又时时跳出来骚扰我,拍片子又说一切正常,武汉正是梅雨天气,膝盖又适时地疼起来,妈妈就给我几根艾条。

我一惊,呀,艾蒿香是我永远不会陌生的。

夏夜里,一天家务后,妈妈常常斜偎在躺椅上,膝弯手腕处,淡淡点一根艾条,炙她六十年劳顿的关节。

现在轮到我了———原来时序的沧桑不是诗不是文,只是一把燃着的艾条。

(选自2007年《今晚报》)

1.纵观全文,文中写到的艾蒿有哪些作用?

请分条列出。

2.艾蒿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3.文中划线的句子荡开一笔写“小艾”是否多余?

为什么?

4.从第一段中选取一个句子,说说它的妙处是什么?

5.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像作者那样将艾蒿应用到生活中的东西?

请写出两样,并说说它们各自能用于做什么。

1.

(1)纪念端午节;

(2)艾蒿水能止住蚊虫叮咬的痒;(3)用来沐浴;(4)疗伤治关节炎。

(意近即可)

2.既是全文叙述抒情的主要内容,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3.不多余。

通过写“小艾(即蒌蒿)”表现艾蒿野生野长的特点,为文章增添些生活的气息。

4.示例:

满楼都是微辛的艾蒿香,有人曾形容那是睡着了的花,屏住气息的嫩叶,还带着一股淡淡的烟味,像是谁忘记把篝火熄灭了。

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艾蒿在色彩、形状、味道等方面的特点,表现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5.示例:

用黄瓜切片做面膜,将苦瓜叶子敷在创口上疗伤,用牙膏清洁洗脸盆等等。

5.《珍存》阅读

于德北

你一定也有过离家出走的经历吧?

在你的少年时期。

1979年,我初中毕业,种种原因,我不想读高中了。

那一年我15岁,性格倔强,行为乖戾,让父母为我操了不少心。

是9月,临近开学的日子。

经过一个暑假的酝酿、回旋和摩擦,我和父亲之间终于有了一场不可开交的争吵。

父亲坚持让我继续读书,理由很简单:

上了高中就有可能考上大学,而考上大学,那就意味着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和安稳。

我内心深处强烈的叛逆让我对父亲的话置若罔闻。

“你到底读不读书?

”父亲发出了怒吼。

“不!

我从牙齿缝里迸出了一个字,掷地有声。

父亲额头的青筋暴突,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话来。

站在一旁的母亲想过来劝解,可父亲喷火的眼神止住了她的脚步。

“走!

你走!

你不读书就离开这个家!

永远不要回来!

父亲指着我的鼻尖!

父亲是个知识分子,虽然处于极度的失控状态,但还是让自己的用词尽量儒雅。

即使如此,我还是显得怒不可遏,满脸涨红。

我一把抓起床边的外衣,头也不回地冲出了屋子。

门在我的身后发出了巨大的声响,那声响足以把母亲的呼唤一下子割断。

我奔出家门,在茫茫的夜色中急速行走。

1979年,到了晚上8点钟的时候,几乎家家关灯,户户掩扉了。

我在斑驳的街道上走了很长时间,突然被猫头鹰的叫声惊醒。

猫头鹰栖息在废弃公园的树枝上,两只眼睛发出幽幽的绿光。

一瞬间世界变得阒静无比,路灯摇曳,有些吓人。

毕竟只是15岁的孩子,一个人置身在空旷的残垣断壁之间,心里不觉有些惊恐。

于是,又往家的方向跑。

第一次离家出走在半个多小时之后就宣告失败了。

坐在家门口的黑暗处,我有些后悔,后悔不应该那么冲动地跑出来,后悔不应该在父亲面前那么“坚强不屈”。

因为我相信,如果我不主动离开,父亲断然不会把我推出家门的!

不会!

我想回家,可是少年的自尊让我的脚步滞停在原地,我内心的矛盾可想而知。

回去?

不回去!

回去?

不回去!

我自己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就在这里,家门“吱”的一声打开了,父亲和母亲的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前。

一向细心的母亲对父亲说:

“别关灯,儿子胆小,看见关灯就更不敢回来了。

父亲点点头——黑暗里,我虽看不见父亲,但我知道,父亲一定是点头了。

我听见他说:

“门也不要锁,他跑得那么急,一定没有带钥匙。

父亲的声音不大。

但,我的心房早已注满了爱的潮水 ……

5年后,当我打点行囊要去南方读书的时候,一直微笑的父亲突然沉默了,他扶着我的肩膀对我说:

“这回真的离开家了。

说完,他的头侧了过去。

我看见了父亲眼角晶莹的泪水,也看见了那个夜晚扎在父亲怀里放声痛哭的自己。

5年的时间很短,但那绵绵不尽的真情,却很长很长。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8期)

1.小说以《珍存》为题,你认为“我”要“珍存”的是什么?

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能将小说叙述的一件最主要的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吗?

3.文中加黑部分的文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4.文中加点的语句写道:

他的头侧了过去。

父亲为什么要把头侧过去?

这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5.第二段写到“我初中毕业,种种原因,我不想读高中了”,作者为什么不将“种种原因”交代出来?

6.对文中画线句中父亲陈述的与读书有关的想法,你有什么看法?

写出来并说明自己这么想的理由。

1.珍存温暖的家、珍存那份浓浓的亲情(爱)(或:

父母亲那绵绵不尽的真情)。

表达作者对少时做法的愧疚,对父辈质朴的爱的珍视之情。

(意近即可)

2.“我”因不想读高中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离家出走,终因父母质朴而真挚的爱而回到家中。

3.心理描写。

逼真地刻画了人物出走后的悔意,以及想回家又因自尊而不愿回家的矛盾心理,为下文父母的关怀行为作铺垫。

4.怕自己流泪的情形被儿子看到,影响儿子的出行,借侧过头去予以掩饰。

表达了父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5.避免行文累赘,将与中心无关的文字略去。

(答案需有“与中心无关”之类的关键词)

6.示例:

可赞同也可反对,但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要有充足的理由。

6.《节能,从换白炽灯做起》

  全球变暖的直接诱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而资源浪费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温室气体。

说到全球变暖,很多人都认为政府、企业等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为节约能源,老百姓最容易做到的就是更换白炽灯。

有统计显示,全世界20%的电能消耗在照明上,其中40%的电能是老式白炽灯泡消耗掉的。

在发光量相同的情况下,节能荧光灯不仅比白炽灯省电75%至80%,而且使用寿命也达到后者的10倍。

假如全球都换掉老式白炽灯泡,就可以通过节能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7亿吨。

节能荧光灯尽管价格比白炽灯贵,但从长期来看,它的使用寿命更长,反而更便宜。

  更换一个灯泡仅需要18秒,美国一些企业和政府机构将于22日在加州发起的节能行动便以“18秒”为名,力倡美国人更多使用节能灯。

“18秒”行动组织者说,如果每个美国人都换用一个节能灯,全美将因此节约80亿美元的能源开支,减排的温室气体量相当于20万辆汽车排放的尾气。

  但是,市场上的节能灯型号远不如白炽灯丰富,无法适用不同配备的电灯系统,价格也较昂贵。

节能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光线黯淡等。

不过科研人员正在开发亮度不逊于白炽灯的节能灯。

  除了灯泡,其他家用电器都应该选择节能的。

在德国,消费者在购买电器时判断是不是省电很简单。

根据欧盟“能源消耗标示法规”制定的相应法规、灯泡、冰箱、洗碗机、洗衣机、电烤炉和室内空调都粘贴能耗标签。

其中,A代表低能耗,G代表高能耗,中间还有B、C、D、E、F几个等级。

  在衣着方面,日本环境省从2005年起提倡夏天穿便装,男士不打领带,秋冬两季加穿毛衣,女性放弃裙子改穿裤子。

这样夏天可将空调的设定温度从原先的26摄氏度调到28摄氏度,仅这一项,办公室可节能17%,相当于节约原油155万桶。

  在饮食方面,日本人总结了一整套从购买、保存到烹饪再到废弃各个环节详尽的节能窍门。

在购买食物环节,提倡消费者购买应季蔬菜和水果,因为生产反季节的蔬果往往耗费更多能源。

冰箱放置在远离炉灶、通风阴凉的地方,每年可节约电能45千瓦时。

在烹饪食物环节,日本人的能源账也算得一清二楚,比如假如每天3次每次将1升20摄氏度的水烧开,那么用中火比用高火每年可节省2.38立方米燃气。

  英国政府则制定了强制性的建筑节能标准,要求住宅外墙必须采取双层保温措施,屋顶要铺设保温材料,外窗要做成双层,地板要铺隔热保温材料。

采取这些措施后,冬天屋内只要开足两三个小时暖气,就可以温暖一整夜。

2006年,英国政府开始实施退税计划,凡通过英国天然气公司安装保暖墙的家庭都可申请100英镑退税。

据估计,如果一个家庭花175英镑安装保暖墙,他们每年可以节省约60英镑的取暖费用,不到3年就能收回成本。

  开小排量车已成为意大利的主流。

意大利政府规定,每年家用汽车交纳的通行税额须依照车的排气量大小决定,小排量车就可以少交这种税。

而保险公司规定,汽车年保险费的多少与汽车售价和排气量大小成正比。

因此意大利人更愿买小排量车。

(摘自2007年《环球时报》)

1.在括号内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1)粘贴()

(2)住宅()

2.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两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在下面将它们改正过来。

根据欧盟“能源消耗标示法规”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