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736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原07Word文档格式.docx

1、原始的教育形态特点:

①教育具有融合性(教育、生产、生活融为一体).②教育具有原始性③教育具有同一性(内容、对象、目的)社会还没有产生阶级分化,教育具有全民性,而且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2、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①学校的产生:

a(经济)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b(政治)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社会条件;

c(自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现实条件.d日益丰富的知识经验②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a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b学校教育为同志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c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又明显的保守性;

d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还注重在实践中学;

e教育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f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3、现代教育形态.

①现代教育的特点:

a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b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普及化.民主化);

c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教育的综合化、科学化、现代化加强;

d班级授课制称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e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a教育终身化;

b教育社会化c教育生产化;

d教育民主化;

e教育国际化;

f教育现代化;

g教育多元化.

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中介.(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才成成为真正受教育者.中介也发挥教育影响的作用.)

第二章教育学的诞生和发展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对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普通教育学任务--理论建设.实践应用.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和其他学科混杂)

①中国古代:

孔子《论语》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不偾不启.不悱不发”

《礼记》中的《学记》是我国古典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王夫之.

②西方古代教育:

希腊“三哲”:

苏格拉底:

“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柏拉图:

《理想国》以“理念说”为核心;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和谐发展”.公益的;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学家,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大教学论》

2.教育学的独立与变革阶段.

①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

②捷克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近代最早教育学专著:

a事实普及教育b编写全国通用的教科书c建立学制和班级授课制度.

③法国卢梭《爱弥尔》自然主义裴斯泰洛奇在初等教育领域运用.建立分科教学法.师范教育的先河.

④英国洛克《人类理智论》绅士教育“白版说”

⑤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形态.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以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

“三中心”特点:

a教材中心b教师中心c课堂中心德育论核心.管理论.教学论.

3.教育学的多元化阶段.

德国福禄培尔《人的教育》重视游戏和劳动在幼儿中的作用.玩具“恩物”.

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实验.统计.比较研究儿童生活学习.

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儿童中心论”、“尊重儿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经验.生长.

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学科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杜威的口号“有用就是真理”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

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论.马克思主义观点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对中国教育学影响很大.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为: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布鲁纳《教育过程》“学科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基本法则);

重视早期教育.

(前苏联)赞科夫《教育与发展》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

(法国)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体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也是充满着量变,质变,内容及结构变化的过程。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教育学中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研究是为了开发人的潜在力量,提高每个个体的人生质量和为社会作贡献的可能。

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跳一跳摘苹果”由低到高发展,目标的范围在能力范围内,教师家长的发掘,尽快高效率达到最近发展区.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1.个体自身的素质对个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给人发展提供基础,潜力,可能先天素质,后天素质.

2.环境因素对个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给人的发展提供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个体的实践活动在个体发展中的决定性影响.

给人的发展提供决定性影响.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4.学校教育规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方向.对个体的发展起引导作用.

⑴遗传:

基础.生物前提.⑵环境:

条件.机遇.⑶主观能动性:

决定.⑷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

遗传素质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是个体从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与生俱来的解刨生理特点.

成熟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成熟是决定性因素.

主要标志:

生理方面生殖能力.心理方面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第三节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指导个体发展方向的作用;

2.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对个体发展有即时价值.也有延时价值.(深远影响);

4.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节教育必须适应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差异性.衔接性.发展性)

2.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促进.(重视“关键期”)

关键期:

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的能力,达到某种水平的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3.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规律,做到从实际出发促进.(教育的相对稳定,不断的教育改革)

个体身心发展的可变性:

不同的社会条件.不同的教育活动和环境中“年龄特征”会有改变.

4.互补性规律,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只要生命尚存,教育就要促进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于经济

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制约)作用.

⑴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a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b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和物力

⑵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⑶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⑷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2.教育的经济功能.(影响)⑴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劳动力是社会经济最基本的因素;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⑶教育可以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美国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的经济价值》主要观点:

以人的知识和技能表现的资本.斯特鲁米林的劳动简化率理论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

3.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性质.(制约作用的关系性质)①经济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a教育不能无视经济发展提供的条件而盲目发展,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b教育不能脱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加速或滞后发展,是经济的需要决定教育的需要c如果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部适应,需要改造的是教育而不是经济②教育在经济前.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在阶级社会中,掌握了政权的阶级必然要通过真挚组织机构.政府的方针政策.法律形式和思想意识影响来控制教育,从而决定或制约着教育的各个方面:

⑴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⑵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完全相对应.政治制约教育改革方向);

⑶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⑴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⑵宣传思想,形成舆论.⑶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3.政治与教育关系的性质:

⑴政治和教育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社会政治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⑵政治对教育的作用具有双重性(积极.消极)⑶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文化五种表现形态(物质形态.制度形态.观念形态.活动形态.心理行为形态)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⑴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⑵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⑶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⑷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⑴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⑶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和特点(作用与反作用)⑴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具有同一性;

⑵教育与文化各自都具有相对对立性.

4.教育表现出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都属于各自不同的范畴、不在同一局面上,联系时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和多性质的②社会各子系统对教育的要求只有在被人们认识到,并恰当得内化为教育本身的要求,才能得以实现③教育系统内部是一个相对稳定地系统,有自己特殊的运行方式和规律相对独立的表现:

①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②教育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

关于人才的质量规格标准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教育方针:

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内容包括三方面:

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②教育目的③实施的途径.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目的指导方针.方针具有实践操作性):

1.教育方针是由国家(阶级或政党)确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为的是实现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即反映教育想要达到的理想结果.2.教育方针是由国家或政党规定的,反映当时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教育目的有时由社会团体和个人提出的,因而对教育工作不具有强制性.3.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政治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学术概念,属于教育研究的对象.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度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教育目的受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社会需要与个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a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物质的.精神的、体力的.脑力的);

b分工使人片面发展.(工场手工业);

c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客观需求并创造可能的条件.(工业化大生产);

d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全面的.充分的.和谐的.自由的)e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发展人的个性)

二、应试教育:

升学教育.单纯按照高一级学校,以知识灌输为教育方法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

三、素质教育:

身体.心理.社会素质教育

基本内容:

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六章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

1.根据国家性质制订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

2.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一个国家内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

2、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学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1.社会生产里发展水平的制约;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4.传统学制的影响.

第二节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及类型

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1.双轨学制:

是以阶级性教育的纵向组合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结构体系(欧洲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轨是为上层社会服务的有着优良师资与设备条件的教育体系,其结构是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家庭教育,另一轨是为下层劳动阶级服务的办学条件较差的教育体系,其结构是中学和小学,两轨之间平行并列、互不链接、也不沟通、双轨学制的阶级对立性十分明显;

2.单轨学制(美国特有的学制系统)其特点是一个起点、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3.分支型学制(中学开始分流)既有双轨学制特点又有单轨学制的特点

第三节当代学制发展的基本走向.

1.三种类型学制并行.共生互补;

2.各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整体衔接。

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a重视早期教育b延长义务教育年限c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d高等教育多样化e人的教育终生化;

小学学制趋势表现为:

提早小学入学年龄、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初中与小学相互链接、不用升学考试

3.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

第四节我过教育制度的改革

我国学制结构的改革:

1.幼儿教育逐步普及,量力而行.2.义务教育因地制宜,多种分段.3.中等教育多样化.综合化.4.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全面开放.5.成人教育体制灵活.类型多样.

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想结合4.中央集中领导与地方分权管理相结合.

第八章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1.课程即教学科目.--我国古代的“六艺”.欧洲中世纪的“七艺”.

2.课程即学习经验.

3.课程即文化在生产.--主张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是要在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主张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的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

二、课程的内容:

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

1、课程的定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合.其中包括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还有配合课内外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的分类:

⑴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⑵根据课程任务.分为:

基础型课程.扩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⑶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为: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⑷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为: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A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各学科均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优点:

1.它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味特点,能最大限度地将人类积累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2.符合学校特定任务,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制的课程便于教师的教学3.按科目组织课程易编订教材,可以使学习材料清楚的列出,并且易于评价缺点:

1.学科课程一旦形成传统对进入学校的新科目做出排斥,对课程改革造成障碍2.不利于学生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联系,不易唤起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阻碍了他么的全面发展3.学科课程把知识切割成零碎而孤立的科目,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也与当代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不相适应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处于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习惯采用灌输的教学方法,很少关注问题解决和知识的获得过程

B活动课程优:

(有需要.兴趣.爱好)缺:

(忽视连续性.系统性)

C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采用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育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知识系统为中心的课程)

特点:

1.打破旧的学科界限.促进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增强课程的内在联系.使课程更贴近生活.

2.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4.教材编写难度大.师资要求高;

比较松散.不利于学科系统知识.

D.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指那些难以预期的.对学生的发展起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

特点:

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非预期性.

三、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1.社会的需要和条件是制约课程的决定性因素.

2.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第二节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按照概括程度(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1.教学计划:

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

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2.课程标准:

又称教学大纲.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构成:

说明部分.本文部分.

第四节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一、当代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内容日趋合理化;

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

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二、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

1.课程管理僵化.(中央集权);

2.课程结构不合理:

科目设置太多;

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

重必修课轻选修课;

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

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注重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2.突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3.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

四、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

国家.地方.学校;

2.课程综合化;

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

4.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

第九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是在教育目的德规范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地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的任务:

1.(双基教育)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体力.教会学生学习;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德育);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美育和心理)

第三节教学的基本规律

一、教学规律是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

二、教学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②能力是长我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不是同步的;

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①传授知识中.教师要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

②各门学科都包含丰富的教育内容;

③学生在学习中必然受一定思想的支配.有一定的目的和态度.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原则:

指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四、我国中小学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教书育人:

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思想品德)基本要求:

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知道教学过程.②加强教学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教学的根本要求.③根据学科特点.恰当地进行思想教育.④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基本要求:

①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②把理论知识与社会时间结合起来.③指导学生将所学知道运用到实践中去.

3.启发性原则.基本要求:

①引起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培养兴趣.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③发扬教学民主,融洽失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重要条件)

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基本要求:

①树立整体观念,做到“五誉”并举.②正确处理整体发展和重点发展.统一训练与个别辅导的关系.③全面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④面向大多数学生.⑤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5.循序渐进的原则.基本要求:

①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使其掌握知识完整性.②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掌握知识和技能.③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6.理论指导和直观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基本要求:

①教学要以掌握系统理论知识.发展认知能力为主.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运用直观材料和方法.③充分利用语言.板书和板画的直观作用.④培养观察能力.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

7.巩固性原则.基本要求:

①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水平.②组织好复习.同遗忘作斗争.③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知识.

第十章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指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以及教与学共同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二、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