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 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7381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寓言二则》 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寓言二则》 3.docx

《古代寓言二则》3

《古代寓言二则》3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    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    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

《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

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虽然有重复之嫌,但也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

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一课时可能比较紧张,故安排两课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    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2.    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请同学们讲讲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

2.    介绍《韩非子》,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    齐读课文。

2.    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读,注意听与自己不一样的读音,判断正误)

3.    学生自读。

4.    同桌互读。

三、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1.    在活页纸画制表格(先画出框架,抄好原文,空好格。

时间    内容    备注

2003.9.11    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且):

想要,打算。

    郑国想要(lǚ)鞋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    

    先自度其足    (duó)量长短

    (duó)量长短    度

    事先量了自己的脚       (dù)尺码

    而置之其坐    置之不理

    同“坐”,座位。

    

    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旁边。

    

2.    教师检查指导格式是否正确,原文是否抄好。

3.    原文抄好后,请同学对照注释,给加点字注音,解释,翻译句子。

四、布置作业。

课上没有完成的,课后继续完成。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一、检查反馈。

    1.齐读课文。

2.抽查同学的作业情况(到展示台上展示)

3.师生评价。

二、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

1.    启发学生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句式。

教师示范:

文中“郑人有欲买履者”而小学教师材中选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

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不一样,由此可见:

“欲”与“且”、“买”与“置”意思相近。

请在活页夹上“备注”栏上记下来。

(见上)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每个词语的意思,想想他的近义词、反义词、或者包含这个词的成语有哪些,同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项等。

(学生自主研究)

3.    请同学谈自己的发现。

4.    师生评价。

(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创新,把握不准的问题存疑,课后研究。

三、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1.    请同学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理解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完成)

2.    思考:

《刻舟求剑》原文中省略了几句话:

“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请同学思考:

这几句什么意思?

为什么省略呢?

3.    结合介绍《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3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十三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名”“园”“款”“缘”等的用法,

 2.学习常见文言虚词“于”“以”“其”等的用法。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或幻灯片。

设计思路

 讲解这两篇短文时应让学生先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明确课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弄清文中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突出了什么特点。

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也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

安排两课时。

黄鹤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归之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不是仅仅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

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

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就是现存最早的一千多年前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板书课题。

)   

二、自主学习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4.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

(出示幻灯片2。

   闼 濑乡 窥 巍峨   

   要求:

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出示幻灯片3。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遂以名楼

   上倚河汉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明确:

(费yi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4.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背诵,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并疏通文意。

要求:

小组中推一人交流,不恰当的地方大家共同商讨修改。

五、梳理巩固   .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延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黄鹤楼

阎伯理

地理位置

命名的由来

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地位价值

于   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介绍园林的短文。

(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

(出示幻灯片l。

   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要求:

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1.认真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文中写“于园奇在磊石”,“磊石”奇在哪里?

   4.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

(出示幻灯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

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

合作式地进行学习。

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

“片段欣赏”、“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式]

 

   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语:

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昆虫呢?

有哪一位同学阿以介绍一种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虫给老师、同学们知道?

你可以从昆虫的形态、生活习性、食物习性、更或者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介绍。

 

   (生自由发言。

 

   师: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但是我发现大家在讲到昆虫的声音时都是用一两句话带过了。

可能声音不好用文字表达。

而且在讲到昆虫的习性时,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为什么?

因为大家没有深入地进行过研究,所以印象就很模糊。

今天,我求将接触到厂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他热爱昆虫,对昆虫进行了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事儿他就是法布尔。

同学们知道法布尔吗?

 

   (若有学生知道,可由学生发言,师进行补充。

 

   法布尔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书——《昆虫的故事》。

《昆虫的故事》原名《昆虫记》,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内容多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很受青少年的喜爱。

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许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因而黄亚治在翻涌对,把它改名为《昆虫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蝈蝈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具体过程。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

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

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方案一

 

   2、师:

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

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的句子。

蝈蝈蝉问  题

 进攻者被进攻者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

拟人)

 被活活咬、一跳蝈蝈很凶狠

 一同从树上掉下来 打斗过程很激烈

 勇敢纵身追捕惊慌失措逃窜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

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

(修辞:

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对比:

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 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

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

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

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

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

①用词准确。

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一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

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

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生:

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

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

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生:

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

 

   师:

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

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方案二

 

   1、师:

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的叫声这么感兴趣?

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①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②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叫声的句子。

 

   窃窃私语(运用拟人)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

(运用比喻)

 

   暗哑类锐急促清脆(四个形容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认识)

 

   ③师:

你认为蝈蝈的叫声还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④对比:

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对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2、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

蝈蝈的叫声这么优美,蝈蝈的外貌如此漂亮优雅,到底蝈蝈吃东西时,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按方案一中关于蝈蝈捕蝉及蝈蝈的食物习性分进行学习。

 

  

 

   五、整体把握作者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蝈蝈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品质:

热爱事业(野外观察与家庭观察相结合)

 

   2、体会法布尔对蝈蝈的感情。

 

   

(1)热爱居多,但也不乏客观的评价。

如指出蝈蝈也有怎么的一面。

 

   

(2)“以人性关照虫性,以人情关照虫措”,充满了对这种水生命的热爱。

表现在对蝈蝈的称呼上:

“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

 

   称呼的作用:

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总结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

介绍了它的一些习性,如叫声、食物习性。

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行了略写。

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七、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这么有趣,其实大自然中精彩的东西很多,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3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七年级(上)语文.写作训练

第六单元改写

第十二次作文指导

[.写作要求]

1.符合原作:

要认真研读原作,掌握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基本情节。

2. 想象发挥:

由于诗歌的精练性和感情跳跃很大,需要发挥想象、生动描述。

3.补充细节:

注意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将人物具体化。

4.语言生动:

注意描写语言的生动形象,要比原作的描写更细腻、形象。

[.写作知识]

1.改写是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一种写法。

从形式上看,有文体的改变、叙述顺序的改变、叙述人称的改变、语言形式的改变。

从内容上看,可以对原文的中心从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可以对人物、情节进行必要的增删。

2.要注意的几条原则:

首先,要明确改写的要求;其次,在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构思:

想想先写什么,略写什么;补充什么,删削什么。

把这些想清楚了,才可以作文。

其三,在动笔改写的过程中,不要受原文语言的束缚,尽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写。

[训练目标]

将诗歌改写成故事。

[.写作指导]

1.改写的关键在于“丰富诗歌已知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改写的步骤是:

“确定故事、确定场面、再现情境、表达旨趣”。

每个步骤的的操作方法是:

(一)确定故事的操作方法便是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确定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确定场面的方法是找出地点、主要活动。

(三)再现情境的关键是根据已确定的场面,丰富诗歌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

具体方法如下:

(1)、丰富并填补还原此时此地意象的方位、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等。

(2)、丰富并填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四)表达旨趣的方法主要有

(1)、直抒胸臆

(2)、借景抒情。

2.诗歌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

同时由于诗歌语言简约跳跃,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凝炼、含蓄、形象、生动,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其间有意省略的过渡和关联的字句,便成了留给读者思索、补充的“空白”。

因此在诗歌改写时要做到:

(1)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

(2)把减少的成分补充出来;(3)把省略的过程焊接起来;(4)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5)把诗中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情愫弥补起来,再现诗歌的形象和画面。

3.什么是联想呢?

我们先来看《世说新语》中一个故事:

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有一次和他的家人一起吃午饭,窗外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么大的雪,南国还是少见的,孩子们都瞪着眼睛向外看着。

谢安乘机问道:

“你们看这飘飘的雪花像什么?

”他的侄子谢朗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的侄女谢道韫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里谢朗把飘飘而落的雪花比作盐粒,谢道韫则把它比作柳絮。

无论是盐粒还是柳絮,都是他们因看到眼前的雪花而想到的。

 

    这就是联想。

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那么,谢朗与谢道韫的联想哪一个更好一些呢?

相信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了,沉甸甸的盐粒除了形状颜色与雪花相似以外,再无共同之处,谢朗的联想非常之一般。

而“柳絮因风起”则传神地描绘出了雪花轻柔飞旋之状,轻灵而美丽,谢道韫的联想的确深刻独到。

什么是想象呢?

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

圆是苹果,苹果落下,牛顿发现第一定律。

圆是落日,下面是黄沙长河,“长河落日圆”。

圆是足球,球门线前特写,进球的精彩一瞬。

圆是气球,儿童正在放飞理想。

 

圆是殒石,飞速地冲向地球,“天地大冲撞”。

[例  文]

将《刻舟求剑》改写成故事。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急忙)挈(qiè刻)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挈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上记号,并说:

“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等船一停下,他便从刻有记号的船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并没有跟着走,用这种方法去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改写:

滔滔的江面上,有一只渡船横划过来。

船刚一靠岸,就见一个衣冠楚楚的楚国人急匆匆“扑通”一声跳进了水里,在齐腰身的水里乱摸起来。

岸上等着上船的人看了都感到莫名其妙,好奇地纷纷向船老大询问这是怎么回事。

“是这样的,”船老大说,“船到江心时,这位老先生不知怎么的把剑掉到水里去了。

他一把没捞着,就慌忙在船帮上刻了个记号,连声说:

‘我的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我的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待会儿船靠了岸,好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我就说:

‘你这样怎能找着剑呢?

’他却不满意地斜了我一眼说:

‘你是个摇船的,懂得啥?

’接着就是之乎者也一大套。

我没法给他讲道理,只好等着看他怎么捞法,你们看,他这不是正按着记号在捞他的剑吗”

大家听了,不由得哈哈大笑。

这时,忽听得水声哗哗,那个楚国人从水里抬起了头。

船老大问:

“怎么样?

老先生,剑找着了吗?

”楚国人连连摇着湿淋淋的头,仰面长叹道:

“唉——,老天呀!

我明明做了记号,却为何寻不着呢?

”他摇头晃脑地感叹一番,便无可奈何地爬上了船,活像一只落汤鸡!

众人一看,哈!

只见他浑身上下水淋淋,一只高底鞋子也不知飞往何处去了。

“怎么样,老先生,我说这样找不着剑吧!

”船老大带着嘲讽的口气说。

楚国人茫然地问:

“这是为什么?

”“因为你的脑瓜太呆板,我的船走了,你的剑呢,难道能跟着船一块儿走吗?

你的记号是死的,船是活的。

只按照固定不变的记号,不管船的位置变化,你这样找剑,不是太愚笨了吗?

”船老大说完,只见那个楚国人抱着头,蹲在船上,呆呆地看着他做作聪明在船上刻下的那个记号。

滚滚奔腾的江水拍打着记号,发出哗哗的响声,仿佛也在嘲笑他的愚蠢似的……

第八次作文

将《木兰诗》改写成一篇故事,有关戏曲、动画片等改编的作品可以作为参考。

题目自拟,500字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