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7631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课稿

1《长江》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3、初步感知课文,根据理解划分段落。

4、积累好词好句,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郭风,原名郭嘉桂,1917年生,福建莆田县人。

30年代末期开始发表散文作品。

出版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英雄和花朵》、《开窗的人》、《晴窗小扎》、》以及《郭风散文选》等。

另外著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笙歌》、《小小的履印》等。

郭风的作品写景绘物,使人如临其境,在大自然的邀游中,时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抒发自我感知、留下心灵的轨迹。

给大地、海洋、阳光、树木、花草增添了主体情感;郭风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郭风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二、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快速地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词。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浦口()缕缕()吹拂()哺育()

舢板()驳船()堆栈()粼粼()

玫瑰()舒畅()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抹似泊

3、识记并解释下列词语。

容光焕发:

无边无际:

粼粼: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画出文中的好词好句。

要求:

读出情感,读出节奏。

四、结合自己的理解划分文章结构。

《长江》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讨论理解

(1)“长江的黎明”的象征意义。

(2)作品歌颂的对象(3)文章为什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

3、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1)“复沓”的写法

(2)大量的修辞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长江很早便醒过来了。

它醒过来的时候,浦口车站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

句中的“醒”字有何妙处?

“浦口车站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

”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2、第二自然段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3第三自然段“哦,长江。

哦,我们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

”这句话作者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为什么作者说“长江是古老的”?

第四、五自然段中“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这种句式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种句式使人在朗读时会产生什么感觉?

作者一会儿说长江是“古老的”,一会又说它是“青春的”。

作者这样说矛盾吗?

6、“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辉所照耀,你这样早便醒过来了。

水呵,风呵,玫瑰色的曙天呵,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这个时代和祖国的赞歌。

”结尾这一句在全文结构和表达情感上有何作用?

二、通读全文找出作者在写作时不断重复的的句子。

在小组内交流,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三、归纳一下作者在写作本文时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四、收集有关长江的诗句在同学间交流

2《筏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教学重点】1、借景抒情的方法2对本文主旨的把握

【教学难点】3、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题目解说

(1)本文通过对艄公撑着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道理:

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机敏和智慧

(2)关于“筏子”〈宋史〉中有记载:

“以羊皮为囊,浮于水中”,其所指羊皮筏子,后来成为“黄河第一漂”,它用来渡人运物,并一直沿用千年。

黄河上羊皮筏子多由数对羊皮囊与竹排结扎而成。

2、作者介绍

作者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

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较大。

出版散文集〈〈袁鹰散文选项〉〉

3、背景介绍

袁鹰文风正如他自已所说,“比较喜爱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人生真理于水光山色之中,寓哲学韵味于诗意氛围之中;喜爱理在方、思隔山河、情思隽永、含意深远的随笔”代表作有《青山竹》《小站》《弋壁水长流》

5、读课文,或分组朗读

6、师生共同注音、释义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胆惊心jì吞shìtuān急惊涛hài浪

如lǚ平地马不停tí一xiè千里安xiáng

参考答案:

悸噬骇履蹄泻详

(2)解释词语

胆惊心悸-------胆战心惊,悸:

因害怕而心跳的历害。

汹涌------水猛烈的向上涌。

吞噬-------吞食。

浏览-------大略的看。

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境地变为平安。

如履平地-------像在平坦的地上走一样。

履,鞋。

这里作动词用,走。

(3)在文出现了十个四字成语,请找出,注意其贴切的运用。

一泻千里万马奔腾风平浪静乘风破浪提心吊胆

目不转睛马不停蹄化险为夷如履平地惊涛骇浪

6、师生共同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描述艄公撑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情景,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成为黄河的主人。

揭示了想要获得成功,需要大胆、镇静、机敏和智慧的道理。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

但是在亲眼看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

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

情,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

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的游艇上戏

弄着微波。

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

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

地破浪前行。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答:

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

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特点作业

第二课时

发展空间

一、《长江》和《筏子》都写于1961年,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热情,不过,它们又有着各自的特点。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与同学打擂台,一人说一个不同点,看谁坚持到最后。

参考答案:

可以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展开

《长江》

《筏子》

选材

繁忙的现代的建设、运输景象

原始的、被淘汰的交通工具

表达方式

抒情

记叙

江河寓意

长江成了祖国的象征

黄河是叙事的地点、人物的背景

主题

赞美祖国不断发展,欣欣向荣

赞美像艄公一样体力劳动者的英雄形象

《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

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

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

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

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

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

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

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

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

《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

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

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

问:

指出问题;想:

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

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

通过本文的学习。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

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

(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

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

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

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

(2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

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学生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

(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

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

《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

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

你最喜欢哪些?

 在学生回答差不多时,教师可依据回答情况挑选下面的问题给以点拨、提示。

 1.提问法提示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

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

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

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知识目标B和能力目标。

设计的依据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五)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

(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

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

(风景难写)

 此环节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六)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

(10分钟)

 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

 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

(2分钟)

 1.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

 2.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3.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诗文朗诵(如《春之声》诗文朗诵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搞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

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秋景”上。

第二、三道是选做题,第二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昐春宏观勾勒: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教师示范完成

绘春(微观描绘)

        特点           层次

春草图 钻   鲜嫩   

春花图 繁茂 艳丽   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 和煦 轻盈   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 细密 平和   植物-人        

迎春图  赶趟儿

赞春   新、美、力

 

此示意图在教学时由学生完成。

4《春风》说课稿

教材分析:

  《春风》这篇课文是所在的单元是一个集中识字的单元。

尽管从第二册开始渗透有关声旁的知识,但是由于比较复杂,学生还不能真正掌握它。

本单元将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一个概括,从形声字的声旁入手,教学生触类旁通,成批识字,同时学会一种新的识字方法——读半边。

同时也要认识声旁表音的局限性,学习把看声旁识字和其他方法识字结合起来识字。

  

这首儿歌抓住春天的几个典型变化,描写了春天大地复苏,小朋友朝气蓬勃,健康成长的景象。

全诗两小节,每节六行。

第一节描写春天的新气象,第二节写“我”削柳笛、吹柳哨,看燕子,放风筝,表现小朋友的快乐心情。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也比较强,熟练地掌握了“部件识字、联想识字、编儿歌识字”等识字方法,对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比较熟悉。

  

学生对春天比较喜爱,知晓春天景物的变化特点,乐于在春天外出郊游,有实际的生活经验,容易引起共鸣。

  

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只有产生了对学习的兴趣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开课时,我选择了谈话激趣导入,引起学生对春天景色的回忆与向往,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理解要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的整体把握,同时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为后文整体识记生字做准备。

  

三、集中识字  

这是一个集中识字的单元,通过母体字“肖”引出一系列带有肖的生字,教会学生触类旁通,成批识字。

同时总结规律,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自主识字。

在识字过程中开展游戏,又让枯燥的识字过程变得趣味化,寓教于乐,学生更喜欢。

  

四、细读课文,品味欣赏  

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荡起来。

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的话,就变成了画--变成了动态的画,变成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画。

这首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以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

学生想像丰富,不仅仅在应用语言,实践语言,更是在滋润心灵,憧憬未来,创造生活。

于是,我设计了让学来当小诗人创作诗歌的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季节中有代表性的事物,模仿诗人的笔调,抒发对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5《最后一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说教材的位置、特点及作用 

《最后一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的,表现一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

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人物描写,以本文为范例,主要是学习人物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其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

“科学地确立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并强调“有效地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因此,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现行教育《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重点和学生的特点,第二课时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最后一课”的深刻意义,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推动情节发展。

 

同时,目标

(2)既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探讨小弗朗士前后变化的原因。

之所以把它定为难点是因为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才能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 

苏联教育家普希金教授曾说:

“好的教学方法应能培养学生深刻的、巩固的、自觉的知识,并能使学生听讲时,思维永远处于积极状态之中。

好的教学方法,不在于能否把课本知识讲深讲透,而在于对学生能否做到相讥诱导,启迪思维。

”古人说:

“思源于疑。

”因此,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结合新课程的有关教学理念,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读启教学法。

 

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启中有读,以启促读,精读解疑,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智能,提高觉悟。

 

2、反馈教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及时反馈信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信息反馈为主线,把自学研究贯穿始终,让学生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边创造,引导学生质疑——解疑,达到既学习巩固知识,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3、 扶—放—收结合教学法。

 

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相辉映的互动过程。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

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积极思索,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教会学生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

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和本课特点,响应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⑴思考-讨论-交流法。

 

即倡导人人参与,先个人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

 

⑵反馈学习法。

 

即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3)朗读体会法。

 

     即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本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环节:

 

㈠导入阶段: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反馈教学法创始人刘显国老师说:

“开讲起着诱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起着课堂上第一次信息反馈的作用。

” 

在讲课开始时,我板书课题“最后一课”,然后扣题设问:

“围绕‘最后一课’,你们想知道什么?

”从而引出学生质疑:

“谁的最后一课?

”、“怎样的最后一课?

”、“为什么是最后一课?

”等等。

通过质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于是,我顺势让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课文,在思考-讨论-交流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课题的意义,第一次反馈成功。

 

㈡探究阶段:

突出重点难点,鼓励探索解疑 

小说《最后一课》的中心是写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通过小弗朗士爱国主义感情被唤起及深化的心理描写,逐层推动情节的发展。

针对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思考题:

 

1、 小弗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