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8469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

《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docx

审计学概论论文精要

 

本科生课程论文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教学单位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

年级______

专业______

指导教师_____

职称______________

 

2016年6月15日

摘要

审计风险是审计研究中的热门话题,随着我国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风险已成为各单位不可回避的问题。

有审计的地方必然存在审计风险,在当前我国审计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的特殊阶段意义更是非凡。

为此,本文从当前审计风险的成因入手,探讨防范审计风险的途径和方法。

以期能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以及本单位经营管理等方面起到控制与防范的作用。

 

 

关键字:

审计风险;含义;成因;措施;控制

 

Abstract

Nowauditstudyofriskisahottopic,withthechangingenvironmentoftheaudit.Theauditriskhasbecomeanunavoidableissue.Andtheremustbeexistingauditriskauditaslongastheauditexists.Fromtraditionalaudittomodernaudit,thatauditforwardspecialsignificanceofthecurrentstageisextraordinary.Inthispaper,Istarttoexplorewaysandmeanstopreventtheauditrisksbeginningwiththecausesofthecurrentauditrisk,inordertotakeaviewtoacorrectunderstandingofauditrisk;enhanceawareness;activeandeffectivepreventandcontroltheauditrisk.Furthermoreauditcontrolandpreventionplayaroleinmaintainingthemarketeconomicorderandtheunitmanagementaspects.

Keywords:

AuditRisk;Meanings;Causes;Preventions;Control

 

第一章审计风险含义及分类

1.1审计风险的含义及层次

1.1.1审计风险的含义

(1)AICPA的解释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

(2)国际审计准则的解释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

(3)CICPA的解释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1.1.2审计风险的三个层次

(1)最狭义的审计风险

最狭义的审计风险即指财务报表有重大错误而审计人员签发完全肯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和我国的审计准则都作了这类审计风险的规定,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审计风险为审计人员分析和寻找审计活动所可能招致的风险及其直接因素开辟勒蹊径,在实务中使审计人员容易找到对付的方法,这也是大多数审计人员这样理解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但是,上述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并没有完全表达审计活动的风险,审计风险的含义应有更广泛的内容。

(2)狭义的审计风险

狭义的审计风险即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既包括审计师把错误判断为正确的情况,也包括把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只是后者不大可能发生,在实务中多数情况下不予考虑。

但使它却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发生通常导致研究调查时间延长、审计效率下降、审计费用上升

(3)广义的审计风险 

广义的审计风险即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执行整个审计业务种面临的风险这个审计风险的含义已不局限于审计人员判断失误的风险,而是扩展到客户和环境因素造成的审计人员受到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

1.2审计风险的分类

1.2.1按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不同分类

(1)固有风险

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

固有风险有如下几个特点:

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

业务处理中的错弊引起报表失实的越多,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低。

经济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

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业务,固有风险水平也不同;

固有风险的产生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与注册会计师无关。

会计师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降低固有风险,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固有风险水平;

固有风险水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

被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固有风险的增大。

例如,由于科技的进步会使被审计单位的某些产品过时,这就带来了存货计价是否正确的风险;

固有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又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中,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

这种风险水平的大小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认定。

(2)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

控制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

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错弊就会进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系统,由此产生了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无关。

同固有风险一样,注册会计师无法降低控制风险,但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部分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设定一定控制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

控制风险是审计过程中一个独立的风险。

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

这种风险与固有风险的大小无关。

它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或程度的有效性的函数。

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降低控制风险,而无效的内部控制将增加控制风险。

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全保证防止或发现所有错弊,因此,控制风险不可能为零,它必然会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

(3)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

其特点是:

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

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

检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工作直接相关。

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的有效性的函数。

其实际水平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有关。

它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

在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就是通过收集充分的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把总审计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检查风险水平和重要性水平一道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所需收集证据的数量。

1.2.2按审计风险表现的形式不同分类

(1)审计准备风险

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一般情况下,除老客户外,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和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并不了解而这些方面的状况又恰恰是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能否得出客观、真实审计结论,发表客观、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

(2)审计取证风险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每一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上的反映真实与否,又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这说有个“公允"的问题。

要达到公允的程度并不容易,误差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

这就要求抽样要有可靠性,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以尽可能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应程度。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

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充足的审计证据必然会得出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

(3)审计报告风险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

审计报告是按照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做出的。

依据正常逻辑好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程序中。

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

(4)审计处理处罚风险

审计处理处罚是审计过程的终结和成果反映。

当前主要受法规滞后因素的影响,审计处理处罚依据尚不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正在变化着的实际,从而导致审计处理处罚无据可依,依据不全不细的情况大量存在,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1.2.3按审计风险形成的时间不同分类

(1)评估审计风险

评估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接受某审计项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手段,评估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

评估审计风险主要与被审计单位本身的各方面情况相关,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经营性质越复杂、内部控制越弱、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越低,则评估的审计风险也就越高。

评估审计风险是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是客观的存在,它不受审计人员的影响和控制。

可接受审计风险

可接受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准备承担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可接受审计风险主要受以下三个要素控制:

①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

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可接受审计风险也就越高。

而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则主要取决于事务所的规模、经济实力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能力等

②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情况

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素质越高范围越广,则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利用程度越高,可接受审计风险就越低

③行业之间的竞争情况

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可接受审计风险也就越低。

可接受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主观确定的,其与评估审计风险的差异,即为需要主观努力的程度,是决定审计项目取舍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终极审计风险

  终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所实际形成或审计人员实际承担的审计风险。

终极审计风险主要与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有关。

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的越好,终极审计风险就越低。

终极审计风险在数量关系上、理论上应与可接受审计风险一致,但实际上,它既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可接受审计风险。

因为审计程序的审计和执行受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某些主客观因素都对审计有影响。

因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过程种,应尽量按计划规范操作,以使终极审计风险控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总之,评估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是主观确定的,而终极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果。

因此,审计人员在决定是否承接某审计项目时,可以将评估审计风险与可接受审计风险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决定取舍。

如果接受该审计项目,在审计过程中应尽量严格执行所设计的审计程序,使终极审计风险等于或小于预先设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

虽然终极审计风险取决于可接受审计风险,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后者,它是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审计风险成因

2.1审计风险的外部原因

2.1.1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2.1.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但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

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

2.1.3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会失去统一标准,增加风险机会。

近年来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

审计准则中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适当的职业关注”已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

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法律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审计工作人员面临的风险将日趋增大。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被审单位经济活动记录都己变成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然而储存在电脑中的会计信息很容易被修改删除或转移,而且并无明显的痕迹,从而也就加大了审计风险。

2.2审计风险的内部原因

2.2.1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

审计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因此对人的要求就相应较高。

如果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强,职业道德水平较差,那么审计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会造成很大的工作失误,而形成审计风险。

2.2.2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落后

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审计人员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

他们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而抽取的样本及其代表的整体主观结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可能存在一定偏离从而形成一定审计风险。

2.2.3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薄弱

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当前我国有许多的被审计单位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影响对其经济活动记录的会计报表真实性、合法性,进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2.2.4被审计对象的复杂化

现代市场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谋求发展,所进行的交易也就日趋复杂化,这就使得会计核算中记录不恰当业务的可能性就随之增大了,从而审计风险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第三章审计风险控制

3.1审计风险的控制

3.1.1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常识

审计人员要有较为全面的法律知识,除了掌握本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外,还要了解掌握《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和相关的部门法规,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审计监督执法行为。

在此基础上,要开展对法律法规适用的研究,准确地引用法律法规。

目前,很多管理部门都有关于执法主体的规定,审计监督活动中应适当地引用其处罚条款进行处罚。

制定与《审计法》配套的处理处罚的法律规定,既体现审计再监督功能,又不超越权限。

目前在各部门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协调的情况下,引用有关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定性,从严格意义上讲是越权执法。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最高层解决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明确审计执法的涵盖范围。

3.1.2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审计部门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

审计部门要在独立、客观、公正、严谨、廉洁、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不徇私情,公正执法,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期为全体审计人员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

这包括合理运用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以保证所有的审计工作均遵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和合理运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审计项目工作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等。

这个环节做得好,就能化解一些风险,真正体现审计机关客观公正的审计宗旨和执法水平。

3.1.3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

审计法制的不断健全,强化了其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

在新的法制环境下,审计部门务必使自己的工作既保证质量又提高效率,而风险管理机制兼顾了二者的统一。

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

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是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的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使审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的评估。

这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执行者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分析、组织结构因素分析;后者主要有执法品质、能力分析、情况分析等。

事中审计风险的评估

事中审计风险的评估主要指减轻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

审计风险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如:

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选派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审计方案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检查等。

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估

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估即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

当然还要做好审计的宣传工作,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

要使包括管理部门、审计对象在内的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审计工作,这是消除对立、减少误解,从而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为此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

应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加强审计工作,除做好阶段性政策法规的整体宣传外,审计工作的重点、作用、意义等宣传也应该结合当地的情况,不间断地进行。

一些重要性的审计项目和审计中遇到的重大困难,更应向上级请示汇报,也是争取主动的必要步骤。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审计风险,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3.1.4正确履行法定的审计程序

审计监督活动的立项、通知、调查取证、征求意见、处理处罚、听证、复议等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在实施审计时要严格履行,不得忽略和违反程序。

此外,由于审计处理和处罚性质有所不同,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应当实行处理、处罚分离,将《审计决定》改为《审计处理决定》和《审计处罚决定》两种文书,规范审计处罚行为。

3.1.5保证证据的真实性

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不能把被审计单位或者有关人员的反映和推测作为证据,也不能只凭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判断,更不能根据上级领导人的好恶来做审计结论。

要查清事实,取得有关确凿的证据,并且对证据进行认真的分析,使证据具有充分的证明力,确保审计工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3.1.6优化审计方法

在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保证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方法,如审阅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有关书面资料的仔细观察和阅读,来查明有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和有效适用于各种书面资料的检查,它是最基本的技术方法之一。

但审阅法不是―种独立的审计方法,运用审阅法常常只是提供审计线索。

为了更好地收集审计证据,必须将审阅法与其他审计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交叉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来获取审计证据。

这样所获得审计证据不论从数量上还要从质量上都显得更为充分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结论

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越突出,审计风险管理就越重要,就应采取相应的方法与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审计风险是由经济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还可以与审计程序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将风险控制环节置于具体审计工作之中,并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的全过程采取各种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以减少审计风险。

避免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1]朱学义,黄国良论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专业学生[J].当代知识教育,2004年

[2]杨勇.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几个建议.2004.

[3]张永国,叶忠明.审计学[M].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