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8565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docx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docx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案

【篇一:

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专业代码)与专门化方向专业名称:

现代农艺技术(010200)

专门化方向:

种子生产与经营、经济作物生产与经营、作物病虫害防治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为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种子生产、经济作物生产、蔬菜生产、林果生产、作物病虫害防治、植物检疫、农产品营销、农资经营等方面的职业岗位,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1.综合素质

(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竞争意识;

(2)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3)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4)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5)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具有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技术交流和信息处理能力;(7)具有职业岗位工作必需的关键技能;

(8)具有解决工作中各种技术与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2.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见附录2)

(1)行业通用能力

①观察与理解能力:

具有显微镜观察与绘图能力;能理解遗传基本规律;能理解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等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②植物生产条件的调控能力:

具有改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度条件的能力;具有改善光照条件的能力;具有土壤质地的测定与改良的能力;具有测土施肥的能力;具有测定土壤水分与合理灌溉的能力;具有常见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③农业机具的操作与保养能力:

具有常用农机具(械)的操作能力及保养能力。

④进行农业科学实验的能力:

具有田间试验的设计与实施能力;具有控制试验误差的能力;具有进行结果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具有农业新技术推广能力。

⑤农产品营销能力:

具有采集农产品及其市场信息、分析信息能力;具有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并签订双方合作的协议书的能力;具有对农产品进行鉴别及等级评定能力;具有做好农产品储运工作的能力;具有简单的成本核算和营利计算的能力。

(2)职业特定能力

①种子生产与经营:

具有对种子进行处理、种子生产常规田间管理的能力;具有防止种子生产过程中的生物学混杂与机械混杂的能力;具有区分种子包装材料的种类和性质、正确选择包装材料和容器的能力;具有对种子进行分级包装以及贮藏种子的能力;具备对种子等生产资料的营销进行商务谈判的能力;具有对农产品或农业生产物资的市场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判断的能力;具有签订合作协议的能力。

②经济作物生产与经营:

具有进行种子处理、确定播种适期与播种量的能力;具有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育苗,培育壮苗的能力;具有常规田间管理能力;具有对栽培植物进行植株调整的能力;具有正确使用化学防治等方法防除病虫草害能力;具有种子种苗处理、分苗、炼苗、适时移栽、适时适期采收的能力;具有林果、蔬菜种苗的嫁接、扦插等能力;具有运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苗木快繁及脱毒的能力;具有确定苗木等级的能力;具有苗木的保鲜能力;具备对林果的种子、苗木等农产品的营销进行商务谈判的能力,具有对林果等农产品或农业生产物资的市场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判断能力;具有能签订合作协议的能力。

③作物病虫害防治:

具有识别当地主要病虫草害和天敌的能力;具有对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的能力;具有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的能力;具有根据当地实际制订出综合防治计划的能力;具有合理使用农药的能力;具有对农药中毒进行有效预防及急救的能力;具有经销农药等生产物资的能力;具有对市场需求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判断的能力;具有签订合作协议的能力。

(3)跨行业职业能力①具有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②具有企业管理及生产现场管理的基础能力。

③具有创新和创业的基础能力。

六、课程结构及教学时间安排

1.课程结构

4

注:

1.总学时3300。

其中公共基础必修和限选课程(含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占比约36%;专业技能课(含顶岗实习)占比约54%;任选课程(包括人文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占比约10%;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课时比例约为4:

6。

2.总学分194。

学分计算办法:

第1至第5学期每学期约16-18学时记1学分;军训、专业认识与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毕业教育等活动1周记1学分,共5学分。

5

【篇二:

关于中职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项目课程建设的探索】

XX.cn

关于中职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项目课程建设的探索

作者:

郝俊邦

摘要:

中职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要以种植业生产过程为导向,以现代农艺技术工作岗位典型任务为核心,“整合、序化”课程内容,围绕专业方向,设计和开发项目式课程。

实施项目课程要进行种植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生产季节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知识整合;“双师”教师队伍是项目课程建设的基础;项目课程教学要实现“学练循环”;要严格做好项目评价和考核。

关键词:

现代农艺技术项目课程建设

当前,中职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拓宽专业口径,设计了平台式课程结构,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课程体系。

以种植业生产过程为导向,围绕专业方向课进行项目式课程设计和开发,更好服务于区域内的经济建设需要,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构建项目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

探索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方向课程“项目化”课程体系,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论思想束缚。

依据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覆盖的工作岗位、领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线,以现代农艺技术工作岗位典型任务为核心组织教学项目,构建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项目课程。

二、项目课程体系框架

在全面分析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及典型的工作任务基础上,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技能形成排序原则,以种植业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构建项目式课程。

1.第一、二学期

学生按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完成植物生产和环境、植物保护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及农产品加工和贮藏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

同时,加强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兼顾中高职的衔接,让学生升学有能力。

2.第三、四学期

【篇三: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招生对象及学制

本专业的招生对象为具有初中毕业及其以上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力、年龄在20-45岁、已经从事或准备从事农作物生产经营、经济作物生产经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作物资源利用工作、身体健康的专业农民、返乡农民工、复员和转业军人、农村基层干部等。

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热爱农业,热爱农村,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设施农业生产岗位职业能力,胜任农作物生产经营或经济作物生产经营、作物资源利用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农村生产第一线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的现代职业农民。

具体要求是: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和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开展集约化生产经营工作或从事作物资源利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相关工作;具有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和协助本地相关产业劳动者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本领。

由于专门化方向的不同,学生在掌握农作物生产经营、经济作物生产经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资源利用的知识和技能时,可以有所侧重。

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如下:

(一)知识结构与要求

1、文化基础知识

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我国公民道德规范和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规、政策,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运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搜集、发布农业信息的基本知识,农村卫生与农民健康知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农民现代礼仪、农村文化生活、农村文明家庭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专业知识

(1)懂得现代农业的意义、特点及种类,了解国家关于现代农业的政策与规划;

(2)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营养、繁育、栽培管理条件等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农作物生产环节的有关技术知识;

(4)掌握农作物的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知识和无公害生产知识;

(5)掌握农机具、肥料、农药、种子的使用方法;

(6)掌握农农产品的包装贮运及农产品营销的基本知识。

3、专业互补性知识

(1)了解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种植技术,农产品安全、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

(2)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社区管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知识;

(3)了解农村节水、节能、新民居建设等相关知识;

(4)了解经济法规、农村会计核算、农村财务审计、农村经纪人、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管理等有关知识。

(二)能力结构与要求

1、专业能力

(1)具有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或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集约化生产能力;

(3)具有常用农机具的使用与维护能力、农产品贮藏加工的初步能力和一定的农产品营销能力;

(4)具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领域先进技术引进、实验、应用、推广的能力。

2、关键能力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社会交往、与人合作和自我约束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职业资格证书

支持和鼓励学生毕业时通过国家有关机构鉴定而获得农艺工或农作物植保员、农业实验工、农产品经纪人等职业资格证书。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的要求,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两类。

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进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专业技能课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经营或经济作物生产经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资源利用等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逐步成为现代职业农民。

(一)公共基础课模块

1、教学目标: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

2、教学要求:

与专业技能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并在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重视融入德育内容。

3、教学内容:

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必修课为:

公民道德与法律、农村经济与社会、党的理论与基础、农村创业指导、农村实用语文、农村实用数学、农村实用英语、农村实用化学、农村计算机信息技术、农村卫生与健康。

选修课为: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农民现代礼仪、农村文化生活、农村安全知识、农村女性美德建设、农村女性生涯规划、农村女性权益保障、农村家庭与婚姻、农村优生优育、农村女性健康教育等。

各学校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设适当的校本课程。

(二)专业技能课模块

1、教学目标:

根据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种农产品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学生开展某个专门化方向的集约化生产经营奠定基础。

2、教学要求:

行动导向,任务引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

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学农、知农、务农、爱农的意识与情感,提高学生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3、教学内容:

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必修课为:

小麦生产技术、玉米生产技术、棉花生产技术、花生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常用农机具使用与维护、农业机械安全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

选修课为:

谷子生产技术、水稻生产技术、甘薯生产技术、马铃薯生产技术、设施蔬菜生产技术、露地蔬菜生产技术、粮果蔬安全生产知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植保机械使用与维护、经济法知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农村会计核算、农村财务审计、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经纪人、农

村中小企业管理、农村节能知识、农村节水知识、农业气象知识、食品质量检验、农产品贮藏技术、农业机械修理技术、农产品营销、农资商品与营销、粮食加工技术、饲料生产与加工技术、农村电工、农村焊工、农村泥瓦工、农村新民居建设、农村新民居装修知识、农村家庭护理、农村家庭膳食营养、农村家居美化、农村家庭理财、农村家庭教育、农村女性形象管理等。

各学校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设适当的校本课程。

四、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

(一)学时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关于中等职业教育“3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学时”和“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累计总学时约为1学年”的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最低完成3060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模块不得少于1020学时,专业技能课模块不得少于2040学时。

为保证教学质量,并适应学生边学习、边生产的实际需要,把教育部规定的三年级顶岗实习分散到三学年的全部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专业技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与实训实习紧密结合的生产实践环节,累计不少于1020学时。

(二)教学形式

按照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本专业实行“2+1+2”的教学形式,即平均每星期用2天的时间实行集中教学,用1天的时间由任课教师根据相关计划要求对学生的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巡回指导,再用2天的时间由学生按照学校颁发的生产实训指导书、顶岗实习计划等进行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分组学习、自主学习。

可以在农闲时较多地实行集中教学,农忙时较多地实行分散教学,但是全年的集中教学时间总数不得随意减少,教师对学生的巡回指导不能有任何削弱。

1、集中教学:

集中教学分为教室、实验室的课堂集中教学和田间地头的现场集中教学。

任课教师按照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的规定,在各个基层教学点进行集中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讲授。

3年内进行集中教学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1224学时,每个教学日按6学时计,则每学年不得少于68天。

对于学生必修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集中教学时间都不得少于50%。

2、巡回指导:

教师的巡回指导主要是对学生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分组学习、自主学习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答疑解惑,并及时组织交流合作、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等。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的时间3年内不得少于612学时,每个教学日按6学时计,则每学年不得少于34天。

3、学生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分组学习、自主学习:

学生的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分组学习、自主学习活动,必须按照学校要求有计划地进行。

3年内进行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分组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224学时,每个教学日按6学时计,则每学年不得少于68天。

(1)生产实训、顶岗实习:

按照学校颁发的生产实训指导书、顶岗实习计划等,通过自己家庭或同学家庭的农场、饲养场、果园或农业产业化生产龙头企业等,以专业化生产经营项目为载体,进行相关的参观、调研、技术试验、技能训练、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技术推广等。

(2)分组学习:

根据各类课程与生产经营实际的紧密联系,将有关学习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专题或若干个综合项目,由学生按照居住地点或产业类别分组合作完成。

(3)自主学习:

根据不同学习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相关文字教材进行独立自主学习,或利用远程教育渠道和现代化设备对多媒体教材、网络辅导资源或教学包等在相关各种场所进行独立自主学习。

(三)教学管理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根据学生实施生产经营项目的需要和农事季节特点,可以安排两个学期,也可以安排三个或四个学期。

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实行工学结合,按照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切入点组织教学,同时注意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顺序性、衔接性和整体性,使教学过程各部分的内容尽量自然、连贯。

2、学校应在学期结束前公布下学期各年级课程开设计划及安排。

3、教职员工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作用。

4、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要对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五、考核

(一)考核原则

1、客观性原则:

秉持严肃的态度、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从农村人才成长的基本特点出发,以学生结合在乡生产经营项目进行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考核标准,力求其真实、准确、科学地体现学生的整个学业成果。

2、全面性原则: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既考核学生在学期间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提高程度,也考核学生在学期间思想政治表现、从事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业绩和在当地农民群众劳动致富过程中的示范、带动情况。

3、实践性原则: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生产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教产结合的原则,树立实践第一的理念,着重考核学生在学期间的生产经营情况,要求规模有扩大、产量有提高、品质有提升、收入有增加。

(二)考核内容

1、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和各门课程。

2、运用所学各种知识、技术进行社会活动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考核方式

1、学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业成绩实行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项目考核三部分。

(1)过程性考核是指对各种课程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由学生在该课程课堂教学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专业实验、实习等组成,占总成绩的30%。

(2)终结性考核是指对各种课程学生学习结果的结业考试,占总成绩的30%。

(3)项目考核是指对学生系统运用各种课程相关文化知识或专业知识解决该课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测评,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一般占总成绩的40%。

2、综合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实践态度、实践任务完成情况和实践成果等进行的测评,其中各类实践活动日志占30%,实践活动报告占20%,实践成果占50%。

(三)考核时间

各门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根据教学进度和生产季节进行,终结性考核在该门课程的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项目考核在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

期末前要完成该学期学生所学各门课程的终结性考核。

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在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内进行。

过程性考核不合格者,可在同一生产季节再申请一次考核,也可在下一生产季节申请组织考核。

终结性考核和项目考核不合格者,可在学制有效期限内安排一次补考。

补考仍不合格的,可在毕业前再申请参加一次毕业补考。

六、毕业与颁证

学生学习期满,完成本校实施性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考试考核成绩合格,方可毕

业,学校颁发毕业证书,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历。

七、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见附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