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三不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9106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感于三不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感于三不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感于三不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感于三不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感于三不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有感于三不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感于三不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docx

《有感于三不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感于三不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感于三不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docx

有感于三不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

有感于“三不”:

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

  近代闻名佛教大师太虚有一首偈语,他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人圆佛即成,人做圆满确实是佛了,这是真实、现实的。

咱们仰慕、向往佛陀,但要成为佛陀,那是咱们人格的自我完成和圆满。

最近几年来,专门是2016年以来,我有个体悟,即“三不”(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堂号:

“三不堂”。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空间,是在我的内心中有一个空间叫“三不堂”。

中国论文网/7/

  《管子》曰: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是我们的希望。

什么叫仓廪实?

什么时候仓廪实了?

什么叫衣食足?

什么时候衣食足了?

这大概很难说,因为没有实、没有足的时候,物欲无穷尽,欲壑难填。

中国古人特别是中国道家,反复强调要知足,知足者常富,不知足者就常贫。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这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的时代,人的物欲越来越高,追求越来越高,因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社会的你争我夺、自然环境的破坏等。

但人不能一天到晚生活在争斗中,也要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文明,是在有了相当的衣食、仓廪后才创造出来的。

但这些文明的礼仪,也会不断受到物欲的冲击,因此要不断提升我们的礼义廉耻。

  作为社会的精英分子,如读书人、掌权者、企业家等,更应有这样的认识和自觉,更多的思考和引领,认识到我们在享受这样的物质文明带来的各种优越生活条件之后,如何在精神方面给予更为丰富的内涵,让精神不被物欲腐蚀。

让精神引领物欲,保持一种道的追求,志于道,追求人类应达的境界,而不是让物异化了自己,丧失追求人生高尚境界的志向。

  我经常用这两句话来概括我们的现状,不一定全面,但至少可以说明我们有这样的严重情况,第一句话是“我们征服了自然而丢失了自信(人类的自信)”,第二句话是“我们享受了物质,忘掉了精神”。

如何回归自我,保持高尚的精神境界,是每一个有志于求道的人应时刻思考的问题。

  慢慢地,我提炼出“三不”。

第一个“不”,是“不苟为”,不要做那些苟且的事情;第二个“不”,是“不刻意”,刻意即故意做作、装模作样;第三个“不”,是“不执着”。

这恰好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的文化符合。

“不苟为”,更多的是儒家在倡导;“不刻意”,更多的是道家在倡导;“不执着”,更多的是佛家在倡导的。

否定了“苟为”“刻意”“执着”,我们该怎样?

要有一个对应措施,即“唯贵当”。

当,即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应该这样做的,而不是苟且去做,要“顺自然”;“不刻意”,即�其自然,自然而然,不做作;“不执着”,就是一切要随缘,“且随缘”。

“三不堂”的堂训就是“不苟为,唯贵当。

不刻意,顺自然。

不执着,且随缘”。

  不苟为

  不苟,出自荀子《不苟》篇。

《荀子》中前四篇文章,对人生很有意义。

《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就是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反复强调人生来没有多大差别,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师从、环境及交友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环境、交友非常重要。

而且,教师也非常重要,师者模范也,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写的校训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修身》篇讲,每个人都要不断地自我修身养性,这是自我和自觉的要求。

《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中国文化是一种修身文化,所谓修身者,就是自我管理好自己,从自觉上升到自律,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劝学》和《修身》一外一内,结合起来,使我们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荣辱》篇主要是讲做人的根本原则,谈及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辱的问题。

  其中,《不苟》是《荀子》的第三篇,教我们如何才能不苟为。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

”我们的言、行、名不能苟且地去传,做那些不合常情、常理的事情来显示自己。

荀子讲,不要这样做来显得自己学问很大,能头头是道地讲一堆大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不是这个样子,即“说不贵苟察”。

“行不贵苟难”,荀子举了一些例子,如一些人为了表示忠贞,抱石投河,抱树来烧,这不是应该做的,不合常情常理。

至于名,更不应该为了传扬自己的名,做一些违背常理常情的事情,而应唯其当之为贵,恰当、恰如其分地做事,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如何才能做到不苟为?

荀子讲,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诚信、诚实、诚进,是诚的三方面含义。

一个人最根本的品德是要在诚上下功夫。

荀子接着讲,公生明,偏生暗,诚信生神,诚信是做人的最根本原则,是做到不苟为的重要基础。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我们的精神生命不是简单的保持,而是要加速去超越物质文明,关注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科技伦理,进行自我约束,尊重自然。

南宋王幼学的《四留铭》说: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留,是说人要留有一点余地,不能把什么事情干尽、干绝。

我们常讲巧夺天工,人类要用尽人类的巧去夺造化之巧,但仍应留一点人的智慧,还给大自然,还给造化,这样人才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我们要自我约束,反求诸己,反躬自问,有一个自觉,真正达到生态文明、生态平衡。

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尊重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所以要以“不苟为,唯贵当”来警醒自己。

  不刻意

  此出自《庄子・外篇》,其中一篇文章就叫《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罢了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好也”。

这是说,离开那个世界,离开社会的这些人,只是想要标榜自己如何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刻意地尚行,做自以为是超级高贵的情形。

这是刻意一词的最初来源。

若是把这些刻意为之的东西忘掉,最后确实是众美皆俱,这是典型的道家思想。

咱们一样人,顺其自然即为最好的修养。

  冯友兰先生曾讲过,人生有四重境界。

一是自然境界,浑浑噩噩,糊里糊涂,没有追求、抱负,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即一种自然的人生。

这是最浅显、最低级的一种人生境界。

二是功利境界,整天忙忙碌碌地求名求利。

三是道德境界。

这是一个很好的境界,但也很辛苦,很多人,很多事,是刻意而为之,并不纯粹,会约束自己的许多天性。

四是天地境界,既超越功利,又超越道德,是真正明白做人道理的境界,可以“纵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自由自在。

  那为什么是天地境界超越功利和道德?

这是因为到了天地境界,我们回归了自由自在的状态。

但要超越,并不容易,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够顺其自然地做事,从有形上升到无形,这才是真正的提升和超越。

现在,我们的一切都在有形中间,如锻炼,我倡导的方法就是拍拍打打、扭扭捏捏、蹲蹲起起、溜溜达达,即在生活的一切地方都在锻炼,一切方面都在锻炼。

把有形的东西,逐步化为无形的,就是提高、超越。

  不执着

  不执着,是佛家的一种理念。

《佛经》里讲,“以有于执着,流转生死中”。

生死轮转,不太了解佛教的人认为,这不就是轮回吗?

人就是在前世、今生与后世的轮回中间,怎么因为执着就流转于生死中间,流转生死中间有什么不好?

佛教追求的恰恰是超越轮回,了断生死。

超越轮回,这是佛教根本的追求目标。

但为什么会在生死中间流转?

就是以有于执着。

因为执着,所以无法超越轮回,无法了彻生死,成不了佛,也成不了菩萨。

现在,执着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不要与佛教所说的执着概念混同。

  佛教中讲的执着,有一个“分别”这样的词来界定。

分别执着,也就是说,我们看问题有分别,有了分别,心就有了执着心,不能够平等地看待一切事物。

从现象上讲,事物是有分别的,不能说什么东西都一样。

佛教的深刻之处在于,让我们看到现象的分别是由感官来分别的,恰恰是由于感官分别了现象,随后产生了对我们分别出来的现象有好恶之分,有得舍

  之别。

  因此,如何让我们超越感觉器官,分别把它消除,在佛学中叫作转识成智。

眼、耳、鼻、舌、身的功能叫识,是分别的功能。

如何�沓�越识,就是佛教提倡的智,即智慧,梵语讲般若。

这种智慧让我们能够摆脱现象中的种种区别,看到我们所见的现象都是无常的,并不永恒。

世界没有永恒的东西,都是暂时存在的。

另外,它没有一个独立的主体,只是各种因缘聚在一起,所以才把它称之为某某。

佛教中用一句话讲叫无我,我们看到的所有现象世界中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东西,从根本上讲,其实都是无常和无我。

这是因为,一切事物不是某一个神或某一个规定性的东西把它制造出来的,而是自然界的各种因缘凑在一块,各种条件、各种材料聚在一起才有的。

这就是佛教讲的缘起。

  当我们认识到缘起,明白一切现象世界的事物是无常和无我的,从这一角度讲,舍不得的到时也得舍得,放不下的到时也得放下,因缘不成熟时,我们想得到的也永远得不到。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来认识现象世界,还会对它那么执着吗?

一切随缘。

所以,执着是对我们有了分别而产生的对它的这种判断、追求,但佛教不是要让我们不去下功夫,而是说要精进。

精进是我们觉悟的一个重要途径。

佛教中讲六度,即用六个途径来提升我们超越人生、成佛、成菩萨。

这六个途径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而精进是让我们能够成佛的一个前提,不断努力、提升。

  执着是因有分别、有取舍、有好恶、有得失等,让我们有了烦恼和痛苦,而精进是不断努力来超越,超越分别,超越执着,让我们得大自在。

因此,一切做事随缘,因缘成熟时事情就可能成功,因缘尚未成熟时我们创造条件,让它慢慢缘聚、缘足,事情就做成了。

我们不应强求一定要这样做、那样做,也许执着这样做,最后可能结果并不一定很好。

但如果随缘了,大家慢慢地凝聚在一起,可能会做成一个更好、更大的事业。

  当然,这不是让我们放弃原则。

佛教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叫不变随缘,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懂得变通。

因此,在佛教中,方便和究竟是一体的。

各种方便法门,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但不能离开一个究竟。

究竟是觉悟人生,了彻生死,超越轮回。

它的方法多种多样,一切随缘。

佛度众生,不是佛在度众生,而是众生在度自己,这是佛教的根本理念。

所以,佛不是我们的救世主,而是我们的导师,引导我们觉悟、度自己的导师。

  三个“不”,我以“不苟为,唯贵当”自警,以“不刻意,顺自然”自期,以“不执着,且随缘”勉励自己。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

孙建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