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9323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7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x

《生理学基础》教案设计

《生理学基础》教案编号:

1

课题

第一章绪论

课时

2节

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

2011年11月

授课方式

理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内环境与稳态、人体功能的调节

重点

1、内环境稳态

2、神经及体液调节

3、负反馈

难点

1、兴奋性、阈值

2、神经及体液调节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体征;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特点。

熟悉正负反馈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了解本课程整体设计与要求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说课

1、简要介绍生理学这门课程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课程性质及考试方式

二、新课教授

第一节概述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学习生理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2、兴奋性3、适应

第三节人体与环境

1、体液与内环境

2、内环境及其稳态

第四节人体功能的调节

1、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2、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

反馈、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

三、小结

23′

 

60′

 

7′

教学设计:

(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

多媒体课室

教具:

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

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

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

简要自我介绍,检查人数。

二.学科简介

1、什么是《生理学》?

《生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2、学习生理学的方法。

三.突出重点,详细讲解

1、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重点讲兴奋性、阈值

2、重点讲解内环境与稳态;

3、结合临床实例讲解人体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

4、举例讲解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

⑴负反馈⑵正反馈,将抽象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四.归纳小结本次课主要内容并重复重点,提问并答疑,布置下次内容预习。

五.教学小结与检测

1、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2、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兴奋性、阈值概念、组织兴奋性与阈值关系

3、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

4、人体功能的调节的方式和特点

5、何为正反馈?

何为负反馈?

教学后记:

学生们开学初,积极性高,课堂纪律较好,气氛活跃,考勤无缺课。

人体结构基础课程尚未开课,缺少人体结构知识,只能要求学生尽量预习,方便其学习和理解生理学知识。

 

注:

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包括:

实验原理介绍、基本操作(仪器介绍)、实验重要步骤、实验中应注意事项。

见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等的教案内容可参照理论课教案内容编写。

《生理学基础》教案编号:

2

课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课时

4节

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

2011年11月

授课方式

理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肌细胞收缩功能

重点

1、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2、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3、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及影响因素

难点

1、继发性主动转运

2、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3、前负荷、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功能;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受体概念;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阈电位的概念。

熟悉通道转运和载体转运的特点,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与阈电位,能区分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不同点,学会运用局部电流学说来分析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

了解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

1、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

2、主动转运

3、出胞和入胞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1、静息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动作电位的概念、产生机制、产生条件与阈电位

3、分析动作电位的传导与局部电流

第三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三、小结

5′

80′

 

5′

 

教学设计:

(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

多媒体课室

教具:

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

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细胞生物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出新课内容

1、复习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入代谢与物质转运的关系,并复习细胞的结构;

2、问题:

提出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概念;

二.重点讲述

1、由单纯扩散引出另一种被动物质转运方式——易化扩散,比较二者异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总结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共同点引出被动转运概念,再提出主动转运,重点讲解生物泵(钠泵)的活动特点,简要讲解出胞与入胞作用;

3、详细讲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及分析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

4、设疑提问引出课题阐述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三.难点突破

1、将易化扩散比喻为生活中“乘公车”,便于学生理解;

2、画图详细解说静息状态时的静息电位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及两者关系,融通前后知识点,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突破难点;

3、留几分钟时间让同学看书,加深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理解;

4、通过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粗肌丝、细肌丝滑动

五.教学小结与检测

通过提问,复习和检测本章重点内容。

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

教学后记:

细胞是组成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体内所有的生理功能和生化反应都是在细胞及其产物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

只有在了解细胞和细胞器的分子组成和功能的基础上,才能阐明整个人体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及其机制。

 

《生理学基础》教案编号:

3

课题

第三章血液(第一、二节)

课时

2节

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

2011年11月21-25日

授课方式

理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血细胞

重点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难点

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的组成、正常值和功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概念、正常值及意义;血浆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基本功能;红细胞的生产与调节。

熟悉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

了解血液理化性质。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1、血液的组成

2、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浆渗透压:

晶体渗漏压、胶体渗透压组成及生理作用

3、血液的功能

第二节血细胞

1、红细胞:

数量、功能、生理特性、生成与破坏

2、白细胞:

数量、功能、分类

3、血小板:

数量、生理特性、功能

三、小结

5′

80′

 

 

5′

 

 

教学设计:

(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

多媒体课室

教具:

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

人卫版《系统解剖学》、《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引出新课内容

二.再与临床病例结合,提出血液对生命存在的重要性

三.图示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性质,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解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四.结合临床病理,讲解血细胞的特性。

例如贫血等

五.教学小结与检测

1、复习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

2、何为血浆渗透压?

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3、重点复习检测

1)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2)红细胞生理特性(例如渗透脆性)

3)红细胞生成与调节

4、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

生理性止血:

什么是止血时间?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

教学后记:

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

2、学生对内容感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3、教学互动活跃而效果好。

《生理学基础》教案编号:

4

课题

第三章血液(第三、四节)

课时

2节

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

2011年11.28-12.2日

授课方式

理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型

重点

血液凝固、“ABO”血型分型的依据及其输血的原则;

难点

血液凝固的过程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凝固和纤溶的基本过程,人体血量正常范围;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和类型;交叉配血试验及其临床意义;输血原则。

熟悉交叉配血试验;血型的临床意义。

了解Rh血型与输血。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

1)凝血因子2)凝血过程3)抗凝与促凝

2、纤维蛋白溶解:

1)纤溶酶原的激活2)纤维蛋白的降解

3)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

1、血型:

1)“ABO”血型系统2)Rh血型系统

2、输血:

1)“ABO”血型与输血2)交叉配血3)输血原则

三、小结

5′

80′

 

5′

 

教学设计:

(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

多媒体课室

教具:

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

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通过问题引出新概念

什么是血液凝固,血液为什么可以凝固?

二、重点讲授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过程及抗凝系统。

对比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的异同以及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三、血量、红细胞血型,

红细胞血型分型依据与血型鉴定

四图示输血原则

五.教学小结与检测

1. 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2. 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3. 试述ABO血型系统的组成和相互间输血的关系。

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

教学后记:

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

2、学生对内容感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3、教学互动活跃而效果好。

 

《生理学基础》教案编号:

5

课题

第四章血液循环(第一、二节)

课时

4节

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

2011年12月5-9日

授课方式

理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

心脏泵血功能

重点

心脏泵血过程、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心肌动作电位形成机制、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难点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心肌动作电位形成机制、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1、心动周期的概念

2、心脏泵血过程

3、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熟悉心肌生理特性、心脏泵血功能评价

了解心力储备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1、重点讲解心动周期的概念

2、重点讲解心脏的泵血过程

①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②心脏泵血功能评价

③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

(1)搏出量

(2)心率

第二节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心肌细胞的分类

2、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心肌生理特性:

1、自动节律性:

不同部位的自动节律

2、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长

3、传导性:

房-室延搁

4、收缩性:

无僵直收缩,细胞外Ca依赖性

三、小结

 

5′

 

80′

 

5′

教学设计:

(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

多媒体课室

教具:

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

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内科学》、《病理生理学》

教学过程:

一、“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摄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排出,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由此引出血液循环;

二、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重要性,重点讲解心脏泵血过程

1.心动周期的概念、心率

2.心脏的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与射血→心室舒张与充盈

三、心脏泵血功能评价及影响泵血功能因素

四、由心脏为何可以不断的缩、舒?

引出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结合已学生物电知识讲解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五、心肌生理特性有哪些生理特性?

六、教学小结与检测: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特点和各期产生的机理。

2、什么是心肌电生理学特性?

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心肌自律性?

心脏自律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简述心电图各波、各时段和各时期所代表的生理意义。

5、试述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心室容积、瓣膜开闭及血流方向的变化。

七、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

教学后记:

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

2、学生对内容感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3、教学互动活跃而效果好。

 

《生理学基础》教案编号:

6

课题

第四章血液循环(第三、四、五节)

课时

6节

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

2011年12月12-16日

授课方式

理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

血压、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

重点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难点

微循环的调节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动脉血压及其正常值,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熟悉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微循环的结构特点、功能以及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了解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主要特征、期前收缩及代偿间歇;化学感受器反射对心血管的影响;肺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三节血管生理

1、血管的分类及功能(自学)2、血流动力学(自学)

3、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4、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5、微循环

6、组织液、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第五节器官循环

三、小结

5′

80′

 

 

5′

 

 

教学设计:

(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

多媒体课室

教具:

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

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由逐年上涨的高血压人数及高血压的危害,引起学生对血压的兴趣和重视

2、重点讲解动脉、静脉不同的血管生理特性及动脉压和静脉压的差异(形成和影响因素)

血压的不同测量法

3、微循环、组织液生成和淋巴回流

4、重点讲解心血管的体液调节

由图示详解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的调节,详解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调节

三.教学小结和检测

1、什么是动脉血压?

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各因素对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的影响效果?

2、试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

教学后记:

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

2、学生对动脉血压内容感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3、教学互动活跃而效果好。

 

 

《生理学基础》教案编号:

7

课题

第五章呼吸

课时

4节

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

2010年5月16日

授课方式

理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

肺通气功能评价、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的运输

重点

肺内压与胸内压、氧和二氧化碳运输形式

难点

 肺通气动力和阻力影响因素;氧和二氧化碳运输形式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呼吸概念、基本环节和生理意义;肺通气概念、动力;呼吸运动概念和类型;胸膜腔负压的正常值与生理意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肺泡通气量的概念、正常值以及临床意义;呼吸中枢;肺牵张反射概念及其意义;化学感受器反射及其意义;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及其原理;通气/血流比值概念;O2和CO2的主要运输方式。

熟悉胸膜腔负压形成原理;气体交换的原理;人工呼吸原理;肺泡表面张力与弹性阻力的关系;评价肺通气的各项指标。

了解非弹性阻力,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形成。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一节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二)肺通气的阻力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第二节气体的交换

气体的交换原理

第三节血液中气体的运输

(一)、氧的运输: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三、小结

5′

 

80′

 

5′

 

教学设计:

(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

多媒体课室

教具:

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

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由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呼吸运动引出呼吸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部的结构特点;重点掌握肺泡壁、肺泡隔的结构特点;

3、重点讲解:

1)、肺通气原理:

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必须克服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

2)、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和原动力

3)、详述胸内压的性质、形成原理、在呼吸运动时的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4、简述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及肺总容量的关系,简介每分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5、呼吸气体的交换

1)、气体的交换原理

2)、影响气体交换因素:

结合临床实例说明通气∕血流比值

6、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的运输:

运输形式,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及其特征,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

2)二氧化碳的运输:

运输形式,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成

三、教学小结和检测

呼吸的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掌握肺通气、肺换气和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基本原理

教学后记:

1、检验、卫检专业学生对本次课内容兴趣不大,不够重视,但大部分同学依旧学习较为认真。

2、本章内容相对抽象,学生感觉理解吃力。

课堂气氛有点沉闷。

3、教学互动活跃一般。

《生理学基础》教案编号:

8

课题

第八章排泄(第一节)

课时

2节

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

2010年6月6日

授课方式

理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重点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及滤过分数的概念

难点

影响滤过的因素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

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

熟悉:

有效滤过压的公式,影响滤过的因素及其机制

了解:

肾血流量的调节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肾脏的功能和结构特点

1)肾单位和集合管

2)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2、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肾血液供应与分布

2)肾毛细血管网与毛细血管血压

3)肾血流量的调节

3、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2)有效滤过压

4、有效滤过率、滤过分数

5、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三、小结

5′

 

80′

 

5′

 

教学设计:

(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

多媒体课室

教具:

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

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内科学》《病理学》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从多种排泄组织、器官引出肾脏

提出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的作用和意义

2、复习肾脏的解剖知识

3、重点讲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滤过作用、列表对比血浆、原尿的成分,引出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2)、结合图示细解滤过膜

3)、板书详解有效滤过压,突破难点

4、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因素

引用肾小球肾炎病人出现蛋白尿和血尿的临床实例,讲解肾小球滤过膜在保留负电荷物质,如RBC和白蛋白等成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力求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三、教学小结和检测

1、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三层结构、三种孔、两个屏障

2、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三者代数和是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三因素

教学后记:

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

2、学生对动脉血压内容感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3、教学互动活跃而效果好。

 

《生理学基础》教案编号:

9

课题

第八章排泄(第二节)

课时

2节

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

2010年6月13日

授课方式

理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重点

近端小管对氯化钠、水、葡萄糖、的重吸收

难点

重吸收机制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

近端小管对氯化钠、水、葡萄糖的重吸收,肾糖阈的概念。

熟悉:

远端小管、集合管和髓袢的重吸收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重吸收方式:

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

2)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重吸收NaCl;

(2)近端小管重吸收葡萄糖;

(3)近端小管重吸收HCO3-;

(4)髓袢升支粗段Na+和Cl-的重吸收;

(5)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Cl

2、影响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功能的因素

三、小结

 

5′

 

80′

 

5′

 

教学设计:

(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

多媒体课室

教具:

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

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内科学》《病理学》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