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9439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乌鲁克文化泥板上的象形文字——车,距今约有5500年的历史。

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距今都在5000年左右。

这一发现

A.说明中国的牛车是从两河流域传来的B.有力证明了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

C.说明车是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D.证明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答案】B

【解析】乌鲁克文化泥板和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属于考古资料,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证明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B项正确;ACD无法从材料中得到证实,排除。

故选B。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

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农业产生以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故选D;A、B、C都不是根本原因,故均排除。

3.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墓穴中,有的墓穴随葬品很多,有的墓穴却一无所有。

这种现象说明了

A.社会财富的数量不断增加B.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C.当时已经进入阶级社会D.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墓穴中,有的墓穴随葬品很多,有的墓穴却一无所有”可知,这种现象说明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因此B正确,ACD排除。

故选B。

4.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

A.农业的出现B.小农经济的产生C.手工业的产生D.火的使用

【答案】A

【解析】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因此A正确,BCD排除。

5.“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

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

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

”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和骨器B.已会种植庄稼

C.保留了类人猿的某些特征D.已经饲养家畜

【答案】A

【解析】由材料“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和骨器,因此A正确,BCD排除。

6.下图是2002年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7000—8000年前)出土的陶纺轮和线轮,据年代和形制判断,其纺织原料最有可能是

A.麻B.棉C.毛D.丝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7000—8000年前)出土的陶纺轮和线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纺织原料最有可能是麻。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

7.读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注重农业工具的创新B.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因地制宜D.讲究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和推广农业经验等,故A、B、C三项不全面。

综合表格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是提高单位面积农业产量,因此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故D项正确。

8.如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

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

这可以佐证

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

【答案】C

【解析】岩画描绘了妇女集体采集谷物的场景,符合采集渔猎时代的特征,故C项正确;定居生活的标志是房屋,图片中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图片中未涉及石器及其类型,无法得出是否属于打制石器时代,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畜牧,也无法体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故D项错误。

9.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

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

到公元前3000年,所有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

这说明()

A.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B.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

C.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D.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灌溉系统对苏美尔城市中政府的管理职能有较高的要求,这促使了苏美尔城市中国王拥有很大权力的局面出现,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D项说法错误。

10.《周书》记载:

“神农耕而作陶。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答案】C

【解析】材料“神农耕而作陶”,其中有两个关键字“耕”和“陶”,“耕”是指农业,“陶”是指手工业,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现,故均排除。

11.“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

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

”由此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

A.狩猎和采集B.种植和饲养C.栽培和狩猎D.采集和饲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旧石器时代”“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狩猎和采集,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1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的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以下关于农业产生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B.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C.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开始

【答案】D

【解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得人类得以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逐步转变为利用、改造自然,故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不是开始。

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项都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13.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

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

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

A.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

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

【答案】B

【解析】“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征收实物税等,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掌控,B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14.某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衍,人类努力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生活,人类的基本生活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养。

在这一演进过程中()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

④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能力的增强,人类从采集、渔猎生活发展到农耕、畜牧生活,从穴居、巢居发展到村落定居。

随着农耕定居生活的发展,食物生产方式、社会分工、居住形式与物品交换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玉米是由中美洲的居民最早培植的。

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

15.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

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答案】C

【解析】先秦时期由于粮食加工方式简单,人们以粒食为主;随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的进步,面食品种更加丰富,说明农业发展推动粮食加工的发展,而粮食加工的进步又推进了饮食进步,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粮食加工的进步,由粒食为主到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品种的增加,但并没有涉及农作物种类的增加,A项错误;生产工具在先秦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先秦时期,民众的温饱问题并没有得以解决,同时材料没有涉及,D项错误。

16.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下列现象能够直接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世界人口出现快速增长B.原始宗教的产生与传播

C.天文、历法、科技发展迅速D.城市和国家的兴起与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革命的直接影响是改变了生产方式,增加了食物供给,加速了人口增长,A项正确;旧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原始宗教,B项错误;天文、历法和科技是农业发展的产物,其发展迅速属于进一步的影响,C项错误;城市国家的兴起与发展不能直接论证农业革命,D项错误。

17.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

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个文化遗址中,不同的墓中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从本质上说明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项正确;A、B两项都是现象,并非本质,排除;D项表述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

18.阅读下表,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中国古代早期农业

A.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B.北方以种植粟为主

C.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D.南方以种植粟为主

【答案】B

【解析】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耕格局。

北方以种植粟为主,故选B,排除AD;材料没有涉及南方种植信息,排除C。

19.七八千年前,中国的农业与农耕聚落有了很大发展。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这不能说明

A.农业生产力的提高B.人类出现定居生活

C.农业发展有利于人口增长D.社会出现贫富分化

【答案】D

【解析】材料未体现社会出现贫富分化,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材料“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可说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农耕聚落有了很大发展”可说明人类出现定居生活,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粮食的储备”可说明农业的发展增加了食物的供应,这有利于人口增长,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0.我国自古就有春节家家户户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都是表示庆祝与期盼,如“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这反映

A.中国有重视家畜饲养业传统B.以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为主

C.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答案】C

【解析】五谷六畜反映的是农业和畜牧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联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国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正确;A并未体现出“五谷”的信息,排除;男耕女织、精耕细作主要指的是农业,与题干中“六畜兴旺”无关,排除B、D。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食”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是极为突出的。

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等等。

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

“治大国如烹小鲜。

”……一千年来,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

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

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

以至于后来马可波罗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食谱几乎构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

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

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然关注有关“食”的观念,如以“吃了吗”为打招呼用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

——摘编自秦晖《千年回顾:

民以食为天》

材料二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

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

【答案】

(1)原因:

统治者推崇以农为本,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交融影响;中外交流的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宗法观念和儒家和合等思想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影响。

影响: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在治国、哲学、文学、礼仪等方面)影响了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进程;成为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素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传承了中华文明和中华精神。

(2)变化:

由追求温饱到追求口味,营养均衡等;出现多元化、个性化消费观念。

评析: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物资匮乏;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92年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丰富了物质生活;国人消费观念的变化。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但消费的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和破坏生存环境,值得慎重对待。

【解析】

(1)原因:

根据材料一“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推崇以农为本,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根据材料一“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

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结合所学可从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交融影响、中外交流的推动回答;根据材料“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

”根据材料一“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结合所学可从宗法观念和儒家和合等思想的影响分析。

另外还可以结合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影响来分析演变的原因。

影响:

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结合所学分析“食”文化发生演变的影响,主要从食品在历史长河中对政治、文化发展传承等方面的影响。

可以从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影响了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进程、成为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素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传承了中华文明和中华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2)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可知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物资匮乏;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结合可知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92年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丰富了物质生活,国人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根据材料二“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

”结合所学可知消费的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和破坏生存环境,值得慎重对待。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产品没有剩余,没有私有财产,人类也没有私有观念……从农业革命起,社会产品有了剩余,这就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氏族部落的首领和家族长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分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方便,把一些集体的财富据为己有。

材料二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也产生了。

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减轻自己的劳动……人们不再把战争中的俘虏杀死,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上述现象的产生是历史的进步吗?

为什么?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私有财产的产生。

材料二反映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出现。

(2)上述现象的产生是历史的进步。

因为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解析】

(1)主要考查学生对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形态的理解。

依据材料一“从农业革命起,社会产品有了剩余,这就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氏族部落的首领和家族长……把一些集体的财富据为己有”可知,体现了私有制的产生;依据材料二“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也产生了”可知,反映了阶级的产生。

(2)通过评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认识。

材料一中指出私有制出现。

材料二“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也产生了。

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减轻自己的劳动……人们不再把战争中的俘虏杀死,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表明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同时,也伴随着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因而是历史的进步,虽然存在奴隶贸易,这是历史的黑暗面,但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本身就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