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9537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讲义

第四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1课时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课)

《水浒传》中的山歌、渔歌

下面是《水浒传》中的几首山歌与渔歌:

①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②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③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

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④老爷生长石碣村,禀性生来要杀人。

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与赵王君。

⑤老爷生长在江边,不怕官司不怕天。

昨夜华光来趁我,临行夺下一金砖。

(1)这几首山歌、渔歌各是谁唱的?

(2)①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3)②是一首咏史山歌,咏了什么史?

为什么要咏史?

(4)⑤与③④表达的反抗精神有什么不同?

答案 

(1)①是“白日鼠”白胜在黄泥冈“卖酒”时唱的,②是另一个卖酒汉子在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之前唱的,③④是阮小五与阮小七唱的,⑤是李俊唱的。

(2)反映了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表达了人们对不合理社会的愤愤不平。

(3)咏的是楚汉相争的故事,暗示鲁智深要大闹五台山。

(4)③④有反抗精神,但对宋王朝多少还有点幻想,而⑤表现的是彻底的反抗精神,既不怕官,也不怕天,即使华光大帝来坐渡船,也要夺下一块“金砖”作“买路钱”。

1.(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 眠

唐 庚【注】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诗歌赏析】

唐庚此诗造意古朴,对仗工稳,韵味悠长,令人咏叹再三,不忍释卷。

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初夏之时的日常起居生活,意境幽美。

炎炎夏日,昼长难度。

谪居深山之中,面对寂寂青山,少不了独酌花间,残红点点,已足以让人陶醉;好鸟声声,婉转动人,仿佛催眠曲,诗人免不了多喝几杯,不觉之间睡意顿生,好在竹凉席是现成的,诗人在这鸟语花香中很快进入了梦乡。

在睡梦中,诗人的思绪并未停止,诗兴亦信马由缰,于是佳句亦奔涌而来。

然而遗憾的是诗人醒来之后,提起笔想把那些梦中频得的佳句写下来时,却又只剩下片鳞只爪,不知从何写起了。

此种境况,即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大凡诗人都有这种提笔忘言的体会。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②郭震:

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所给答题信息:

“灯前”“各自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所以韦诗中“一觉江南梦”“惆怅”是关键词,郭诗中“笑说”“明月随船送”是关键词。

答案 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诗歌赏析】

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是一首羁旅乡思的经典作品。

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

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

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郭震的《宿渔家》是一首七绝诗。

他笔下的渔家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全诗写夜宿渔家所感到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

首句“几代生涯傍海涯”中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有音节朴实流畅、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

“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精彩PPT名师讲解)

教你思维

第一题

1.什么是“简淡”?

什么是“芒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简淡”指的是所用意象特点,“芒焰”指的是诗歌情感意蕴的特点。

2.哪些词句表现出“简淡”与“芒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如:

“梦中频得句”正表明诗人平日不管吏事俗务,而专于文字之癖中自得其乐。

“忘筌”,一语双关,既指“忘言”,又暗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

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

失去的是梦中句,得到的则是无所为、亦无所求的悠然忘我之境。

3.作者在诗中寓含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流露出一种旷达、逍遥的意味,颇具深意。

第二题

1.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题考查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要求我们分析的,是两首诗中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

③分析时,注意要联系两诗中的具体语句具体分析。

2.韦庄诗中,主人公在灯前有何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3.郭震诗中,主人公在灯前有何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4.两处灯前表现,有没有明确表现人物情感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

分别是“惆怅”“笑”。

考点一 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先做 后讲]

(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

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

泛指酒盏。

③曲台:

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

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命题分析

①概括出作者的思想情感;②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诗歌赏析

乙巳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

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首联说“晚岁登门”。

诗人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

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

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

下句回答了“不堪”的原因:

官卑位低,不堪重用。

颈联“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

尾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

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

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思维建模

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

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

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4.抓住注释,提取暗示内容。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

答题范式:

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表现了)……”。

(也可以先揭示情感,再具体描述)

[即学 即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湘洲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汪诗中的“不尽头”“烟云”“夕阳”“寒鸦”“目断”等,冷暖、语体色彩等都在给人传递伤感的情绪,结合注释的背景可知,诗人是在表达一种家国之痛,与苏轼对英雄人物的呼唤自然不同。

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则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侧重怀古。

考点二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先做 后讲]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

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诗歌是凭借意象来抒发情感的。

如果写“悲”就要抓住“卷帘尽放春愁去”的忧愁,“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的孤独,“絮影

香,春在无人处”的惋惜,“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的惆怅。

写“喜”,可以抓住“春愁去”的畅快,“对黄鹂语”的悠闲,看到无人处的“絮影

香”的惊喜,“梨花雨”的沉醉。

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写。

答案 (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

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

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命题分析

①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②诗歌是凭借意象来抒发情感的。

不论写“悲”还是“喜”,都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诗歌赏析

周晋的词大多描写的是清逸自然之趣。

从词题可以看出,此词系为访问一友人而作,牟子才,字存叟,其先井研(今属四川省)人,因为爱好吴兴山水清远,遂家居湖州的南门。

南漪小隐是牟存叟家花园的名字,园中有硕果轩、元祐学堂、芳菲二亭、万鹤亭、双李亭、桴舫斋、岷峨一亩宫诸景。

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

这种环境,使人愁闷。

于是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

词人没有诗朋酒侣,只好与黄鹂相对而语。

来到室外,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在阳光映照下,境界极美。

在那飘着絮影、沁着

香的地方,自然充满了春意。

着意寻春春不见,原来春天却在这里。

出访牟氏花园,在硕果轩旁的大梨树下题诗。

可是诗句未成,突然下起雨来。

雨滴竟然从梨花上滑落滴到了墨汁之中,使得写出的文章也带了梨花之香。

思维建模

1.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

首先,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其次,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剖析。

3.归纳要全面。

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能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4.评价要恰当。

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

二要避免失去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

答题范式:

(第一种)第一步,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第二步,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第三步,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第二种)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即学 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

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容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选取了一首宋词作鉴赏材料,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理解诗词内容是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联系注释中的信息:

遇人讥讽“大笑”,“后一举登第”,以及诗歌中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看我碧霄中”等,可以总结出诗人的人生态度:

幽默、乐观、志向高远。

注意回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印证,而不能只是空洞地下结论。

答案 ①侯蒙幽默诙谐。

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

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

结句含意:

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考场问题聚焦:

简单概括,缺少描摹

[阅卷 现场]

(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 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喜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现场答案采样:

答案问题找一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追求满分做一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问题找一找:

采样答案情感概括比较准确,但是缺少结合诗句的具体分析。

解答本题,需要全面理解两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抓住其中典型的词语加以比较,比如《暮春》中的意象,《暮春山间》中的关于动作描写的词语,如“缓步”“濯手”“闻涧水香”等。

通过比较,就能很清楚其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一是伤春之愁,另一是愉悦闲适之情。

追求满分做一做:

《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

[矫正 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

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