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932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202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

专题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典例分析】

一、【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

蒙昧,糊涂。

②糟粕:

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1.B

2.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

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故选B。

2.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

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

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

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

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

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

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

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

所以。

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二、【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

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

作诗。

③《楚辞·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

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A

2.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

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2.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精要总结】

(一)考点梳理

1.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

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2.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是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

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3.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在诗歌中表达出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的《秋词》表达的志向)等。

所谓“评价”,是指读者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

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又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

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具体来说,作者的态度包括:

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

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诗人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

(二)答题方法

1.怎样评价诗歌的主旨内容

对诗歌特点进行分类整理和复习,是备考“评价古诗主旨内容”类题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的.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共性”,考试时就会明确诗歌所属类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

2.怎样评价思想感情

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要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五看”,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看意象。

(1)看标题

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书愤》表达内心悲愤之情应关注“愤”字,《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应关注“悯”字,《春夜喜雨》表达对春雨的欢愉喜爱之情应关注“喜”字。

(2)看作者

也就是知人论世。

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

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风格,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李煜过着纸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欢乐:

降宋后,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一番开阔的境界。

李清照的词也因为南渡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等等。

(3)看序注

序注一般交代诗歌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读者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干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看诗眼

诗眼一是表现为诗歌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

二是表现为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5)看意象

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

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般借景抒情类诗歌的意象都应该细细品味。

3.怎样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方法在抓关键点。

这里的“点”主要指:

(1)关键词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成为诗人选择诗眼的重要对象。

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形容词也往往用作动词来使用。

如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

诗人通过描写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过程,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此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许多关键词往往运用了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

如“寺多红叶烧人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正是由于巧用了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

(2)关键句

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句子,它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一般在绝句的第三、四句,或在律诗的末联和词作的下阕的末句。

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议论性句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末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末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

【对点专项提升练】

一、【2020·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诗中“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B.于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尾联运用衬托手法,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C.朱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借助具体的客观事物“江边春水”滚滚滔滔,“蒙冲巨舰”如羽毛般浮起,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D.朱诗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从而突出春水的重要,进而揭示读书的意义。

2.于诗认为读书的作用有哪些?

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慰藉陪伴:

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②净化心灵:

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心无杂念;③增长(更新)知识:

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可使人不断得到新的营养,获取新的知识;④获取生活的快乐:

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

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B项,“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错误,且不一定是“春日”,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诗人情感态度的能力。

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从关键词语入手,联系诗人的经历及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表明读书可以让人得到慰藉陪伴,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

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

说明读书可以净化心灵。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会让人不断地增长、更新知识,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东风”句也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结尾一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

“勒”为马笼头。

“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

这些人日以寻花问柳为能是,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

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说明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获取生活的快乐。

二、【2019·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出国关①

吴兆骞

边楼回首削嶙峋,筚篥②喧喧驿骑尘。

敢望余生还故国,独怜多难累衰亲。

云阴不散黄龙③雪,柳色初开紫塞④春。

姜女石⑤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

(注)①诗人流放宁古塔县途经山海关时所作,②筚篥(bìlì):

军中乐器。

③黄龙:

边塞名,措指宁古塔。

④紫塞:

此指山海关。

⑤姜女石:

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

“出关数里有姜女祠,祠前土丘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海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作者行至此处回望,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

B.首联中的“边楼”“嶙峋”“筚篥”就写出了山海关崇山峻岭;有戍边的将士把守的情况。

C.第二句写出了边塞军乐喧闹,驿马奔驰,飞尘四起,一片热闹繁忙的关外景象

D.第四句写作者因对连累双亲而自责,抒发了不忍离开故土,挂念衰亲的情感。

4.诗歌后两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3.C

4.①对比:

将边塞云色浓黑,白雪覆盖的阴寒与山海关柳叶繁茂的春意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苦寒,表达了诗人流放边塞的苦闷之情。

(虚实:

虚写边塞云色浓黑,白雪覆盖的阴寒,实写山海关柳叶繁茂的春意,两相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苦寒,表达了诗人流放边塞的苦闷之情。

②用典:

通过写只有“傍关”的百姓是“汉家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留恋之情和因发配边塞而产生的孤独、失落之感。

【解析】

3.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C项“热闹繁忙”错,“筚篥喧喧驿骑尘”,“筚篥喧喧”这是写军中军乐喧闹,这是以声衬寂,“驿骑尘”是写塞外驿马奔驰,飞尘四起,凸显关外悲凉冷落的景象。

故选C。

4.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

本题的题干是“诗歌后两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请结合诗句赏析。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先要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出关”的“关”是指山海关。

“山海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作者行至此处“边楼回首”,首联中的“边楼”“嶙峋”“筚篥”写出了山海关崇山峻岭,有戍边的将士把守的情况,表现出对放土的眷恋。

“筚篥”、“喧喧”两个叠词写除了军中军乐喧闹,这是以声衬静的手法。

“驿骑尘”是写塞外驿马奔驰,飞尘四起,凸显关外悲凉冷落的景象。

“敢望余生还故国”,意思是不敢奢望能回到故乡。

“独怜多难累衰亲”可知作者因对连累双亲而自责,抒发了不忍离开故土,挂念衰亲的情感。

“云阴不散黄龙雪,柳色初开紫塞春”二句写出了边塞独特的景色。

虚写边塞云色浓黑,白雪覆盖的阴寒,实写山海关柳叶繁茂的春意,将边塞云色浓黑,白雪覆盖的阴寒与山海关柳叶繁茂的春意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苦寒,表达了诗人流放边塞的苦闷之情。

尾句“姜女石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用典,据注释中说“出关数里有姜女祠,祠前土丘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

”通过写只有“傍关”的百姓是“汉家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留恋之情和因发配边塞而产生的孤独、失落之感。

综上,本诗的最后两联运用对比、虚实、用典等艺术手法达到了抒发情感的效果。

三、【2020·龙海市港尾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5.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

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5.D

6.①放逐之悲:

诗人被贬遥远南方,难免有悲情。

②浓浓的乡愁:

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

③伤春之痛:

暮春将去,时光易逝。

【解析】

5.本题主要考查对本首诗歌的赏析。

D项,“北极”和“南溟”,是虚写,不能视为“皇上的位置”和“逐臣将去之地”,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远。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从“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一句可以读出诗人被贬职南方蛮荒之地,突出内心的无比惆怅和伤悲的思绪;“逢寒食”“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不见洛桥人”形象别致写出作者思想的愁绪;“暮春”,伤春之痛。

四、【2020·山东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汉水东流①

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

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

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

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

尊中酒,堪为别。

况故人新拥,汉坛②旌节。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③休重说。

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④。

[注]①本词为辛弃疾南归后任汪陵知府,送友人前往汉中前线任军职所作。

②汉高祖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

③枚乘《七发》:

“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

”④楚楼:

见宋玉《风赋》中楚王语“快哉此风”。

庾台:

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偕部属登斯楼赏月。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感情基调与苏轼的“大江东去”句异曲同工,“洗尽”二字指金军残杀百姓的血污已随时间的流逝消散殆尽。

B.“破敌金城”二句承前句展开,追忆朋友先人的伟大功业,“雷过耳”“冰生颊”生动再现了征战时的壮烈慷慨。

C.下片写自己无物可送,只能以杯中之酒为朋友送行;最后三句叮嘱友人不要忘记二人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D.辛词长于用典,下片化用战国冯谖遇冷不平、弹铗而歌,东汉马援马革裹尸及枚乘诗句等典故,意蕴颇丰。

8.有评论者称“此词充满贺友人军职升迁之喜,全无哀婉伤感之意”,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

试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7.A

8.不认同。

全词既有贺友人军职升迁之喜,也有哀婉伤感之意。

具体来说:

①“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表达作者对人们已淡漠战争的忧虑与不平。

②“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表达对朋友少年有为的赞美之情及希望朋友像韩信一样建功立业的勉励之情。

③“腰间剑,聊弹铗。

尊中酒,堪为别”表达作者勇无所施、报国无门的愤懑。

④“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词人希望朋友不要忘记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之情。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开篇感情基调与苏轼的‘大江东去’句异曲同工”错,本词开篇是写战争过去,人们的战争、敌情观念薄弱了,用反语来表达内心的不平。

而“大江东去”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二者不同。

故选A。

8.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必须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结合具体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尤其注意关键意象及其带有作者情感的字词。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因为友人军职升迁是一件大喜事,所以此词全无哀婉伤感之情,通篇都是对友人的赞扬与鼓励,只是最后提醒友人不要忘记知音好友,一点即止。

上片写战争过去,人们的战争,敌情观念薄弱了,“髭胡膏血”都被汉水洗净了,这是一句反义用语,道出了作者心里的不平。

接着用“人尽说”回忆王君的“归时英烈”。

下片的过片与上片的开头遥相照应。

既然没有战争了,刀剑就应入库了。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前两句由友人写到自己,以战国时的冯谖为喻,表达作者勇无所施、报国无门的愤懑。

后两句表达自己对送行友人的歉意,言自己无物可送,只能用杯子之酒为别去的朋友送行。

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汉坛”,汉高祖刘邦曾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

这两句言朋友官职地位之重,言外之意,朋友处此重位,定能像当年的韩信一样一展抱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立功。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这两句承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