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9552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3课师说新人教版必修3

第13课 师  说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背诵全文。

2.掌握重点实词“说”“相”“传”“贻”,以及重点虚词“于”“乎”“其”。

3.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事理结合的写作方法。

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1.纠正读音。

以小组(4人)为单位,每位同学读1段,读完后,由同组的同学纠正读错的字音。

然后同组的同学把全文齐读一遍,巩固读音。

2.纠正翻译。

以小组(4人)为单位,每位同学翻译1段,当翻译出现错误时,同组的同学要纠正译错的地方,并说明原因。

3.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以小组(4人)为单位,把本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进行归纳,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4.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以小组(4人)为单位,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老师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要从师学习?

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领会并运用对比论证、事理结合论证的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1.诵读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

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揣摩文意。

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提问法。

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勇于向老师提出疑问。

3.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

“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4.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对比论证和事理结合论证的写作手法。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比“论”随意。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这类文体。

《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1.后世景仰。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文坛泰斗。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华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3.收召后学。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

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

愈以是得狂名。

《师说》作于公元802年,即唐德宗贞元十八年。

这一年韩愈43岁,正是他锐意求进,致力于“古文运动”的时候。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重视门第观念,只认得功名富贵,威权势力,不尊师重道,不看重有学问的人。

《师说》就是为了批判唐代上层社会的这些不良风气而作。

古代称教师为“师”,与军队有关。

西周立国之初,为了加强军队的统治力量,统治者开始办学校,培养贵族子弟,主要学习射箭、驾驭等军事技能,而后才是学习文化。

学校的教师都是由高级军官担任,因其职名未变,人们称他们为“师”或“师氏”。

后来,文官任教的人也逐渐多起来,因而教师便成为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职业。

由于“教”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人们便逐渐把“教”和“师”合起来,称为“教师”。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文: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

 

 

[自我核对]

(1)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2.第3段举出备受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答:

 

 

 

[自我核对]“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文章第4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答:

 

 

 

[自我核对]“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

这样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4.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1)师者,        。

 

(2)是故无贵无贱,        ,        ,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自我核对]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3)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句读(  )  ②近谀(  )   ③郯子(  )

④苌弘(  )⑤老聃(  )⑥经传(  )

⑦贻之(  )⑧巫医(  )⑨师襄(  )

⑩李氏子蟠(  )

[自我核对]①dòu ②yú ③tán ④chánɡ ⑤dān

⑥zhuàn ⑦yí ⑧wū ⑨xiānɡ ⑩pán

2.重点实词

(1)师说(      )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4)君子不齿(      )

(5)圣人无常师(      )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8)作《师说》以贻之(      )

[自我核对]

(1)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一种。

(2)岂,难道。

(3)无论。

(4)鄙视,不屑一提。

(5)固定的。

(6)不一定。

(7)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8)赠送。

3.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或师焉,或不焉(         )

[自我核对]

(1)“受”通“授”,教授。

(2)“不”通“否”,不,不要。

4.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3)吾从而师之(         )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5)小学而大遗(         )

[自我核对]

(1)学者,古义:

泛指求学之人,读书人。

今义:

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古义:

用来……的。

今义:

表结果,连词。

(3)从而,古义:

是两个词。

从,跟随;而,并且。

今义:

因果连词。

(4)众人,古义:

一般人。

今义:

很多人。

(5)小学,古义:

在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

指与“大学”“中学”相对的“小学学校教育”。

5.词类活用

(1)而耻学于师(         )

(2)小学而大遗(         )

(3)吾从而师之(         )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6)吾未见其明也(         )

[自我核对]

(1)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2)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3)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5)圣、愚,前面的“圣”和“愚”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明,形容词用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6.重点虚词

(1)于

①而耻学于师(      )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④不拘于时(      )

(2)乎

①生乎吾前(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③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3)其

①其皆出于此乎(      )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4)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吾从而师之(      )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⑤郯子之徒(      )

[自我核对]

(1)①向;②对于;③比;④被。

(2)①相当于介词“于”,在;②相当于介词“于”,比;③语气助词,不译;④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问,译为“呢”。

(3)①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②代词,他的;③代词,指书。

(4)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他。

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助词,辅助宾语前置。

⑤代词,这些。

7.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3)而耻学于师(         )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6)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

(         )

(7)不拘于时(         )

  [自我核对]

(1)判断句。

(2)介词结构后置句。

(3)“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句。

(4)判断句。

(5)宾语前置句。

(6)“问”前省略主语“人”,“则”前省略主语“其”(耻笑人的人)。

(7)被动句。

一、阐述从师的道

理(中心论点)

二、批判不从师的坏

风气(反面论证)

三、赞赏圣人从师和表明序文目的

1.人为什么要从师?

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思路点拨】准确理解第1段。

【与你交流】

(1)①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2)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论证?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路点拨】从作者对不同人的不同态度分析。

【与你交流】在批判“耻师”的风气时,作者充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共有三组对比。

第一方面是“古之圣人”从师的结果和“今之众人”不从师的结果的对比,第二方面是从自身“爱其子”择师与“于其身”耻师的对比,第三方面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师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对比论证,增强了论证力量,而且在对比的过程中,一系列慨叹、责难的语气,使文章显得气势充沛,形成一种不可置辩的批判力量。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思路点拨】文本是基础,回答时相关观点及依据须出自文本。

在阐述过程中注意要联系现实。

【与你交流】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4.除了对比论证,本文第3段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思路点拨】找准本段的中心句,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思考所引孔子言论的作用。

【与你交流】主要是举例论证。

孔子作为圣人,特别是读书人推崇的圣人,尚且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他们学习,那么作为在各方面还比不上孔子的士大夫之族就更应该从师学习了。

本段举出此例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既阐明了从师的意义,也说明了从师的原则,同时又与第二段的“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应,可谓是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还有引用论证。

作者在引用了孔子的事例之后,自然引出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进一步阐述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从而证明“学者必有师”的观点。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和论述中推断出:

“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而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又照应了第一段,可谓是前后照应,严丝合缝。

5.虽然作者这篇文章是写给当时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完全文后你还会只是这样看吗?

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思路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来谈,我们可以展开联想,拓展想象空间。

【与你交流】可以说,韩愈的这篇文章还是写给以下两种人看的: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那种社会风气给作者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来的喜悦的。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上和老师顶嘴,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才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文言散文阅读技巧

文言散文主要包括文言议论散文和文言抒情散文,它们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异而有着本质的差别,所以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阅读思路,要注意文体差别,注意各自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

(一)结构特征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把握文章的结构是高效快速阅读文本的主要措施。

(1)文言议论散文需紧抓论证结构,筛选各段要点,整合文章信息。

如《师说》抓住各段要点全篇就一目了然了,第1段“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提出择师标准;第2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出当时社会事实;第3段“圣人无常师”,进一步阐明师道、师生的关系。

韩愈层层推进,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性。

(2)文言抒情散文主要抓感情线索。

如《兰亭集序》第1段写了美景、美事,溢于言表的是心中的快乐。

第2段由“乐”而生“痛”,因为人总是被“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所左右;第3段由“痛”而生“悲”,在“悲”中作者并没有消沉,而是由此生出生死的感念,从而又表露了作者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

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但只要理清了线索“乐——痛——悲”就能很好地疏通文意了。

(二)表达方式

(1)文言议论散文主要关注议论方式。

比喻论证,如《劝学》贯穿全文的形象的比喻,使对学习道理的阐述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如《过秦论》运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秦灭亡的深刻原因——“仁义不施”,以警戒当时的统治者。

举例论证,如《六国论》通过列举六国灭亡的结局,雄辩有力地论证了“弊在赂秦”的观点。

(2)文言抒情散文主要理解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如《兰亭集序》。

托物寄情,借助对景物的描摹,用物来寄予作者深厚的感情或坚定的志向。

如《项脊轩志》。

借生活细节来抒情,即融情于对具体的生活细节的描绘中。

如《项脊轩志》“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在对具体的生活细节的回忆中传达出了母亲的殷殷关切,也传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之情。

(三)文章主旨

议论散文的主旨句通常是论点,有的论题就是论点。

如《劝学》;有的论点在文章的开头,如《六国论》一开始就提出了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有的论点在结尾,如《过秦论》结尾才表明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所以弄清论点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

抒情散文的主旨则主要是把握作者的情感。

有的情感是作者直接抒发出来的,有的情感是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的,有的情感是隐藏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的,但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直接或间接表露的关键语句,所以把握情感就是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或师焉,或不焉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答案]A(A指“老师”,其他三句意为“从师”)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A(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B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却”/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那么,就”;C介词,“向”/介词,“被”。

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就”)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该段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而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的思想根源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社会风气。

[答案]D(思想根源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腐朽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道不笃        笃:

深厚

B.乃幸见取幸:

幸运地

C.犯笑侮,收召后学犯:

侵犯

D.因抗颜而为师抗颜:

态度严正不屈

  [答案]C(犯:

冒着)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B(A语气助词,“呢”/介词,“在”。

B都是连词,“竟然”。

C介词,“因为”/表目的的连词,“来”。

D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柳宗元针对韦中立想要拜他为师这件事,给韦中立写的回信。

B.柳宗元在文中谦虚地表示自己学识浅薄,不足以担当对方的老师。

C.柳宗元在文中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证明当时社会许多人“好为人师”的不良风气。

D.文中列举韩愈的事例说明了世俗之人不但不拜师求学,反而嘲笑别人做老师的反常现象。

  [答案]C(柳宗元引用孟子的话看起来是为自己不做老师提供理由,实际上表现了对“师道衰落”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译文:

 

(2)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译文:

 

[答案]

(1)虽然常常喜欢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我自己很不自信。

(2)世俗之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参考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启: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

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

虽然常常喜欢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我自己很不自信。

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

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

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

“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

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做狂人。

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

世俗之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

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