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9602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x

第十七章补虚药

第十七章补虚药

一、概念:

凡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证的药物,称为补益药,亦称补虚药或补养药。

二、作用及适应证

一是补虚扶弱:

补虚扶弱,主要用治久病大病之后,正气虚弱的病证,以之辅助正气,改善虚弱的症状,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二是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主要用于正虚邪实或正气虚弱而病邪未尽的病证,以之配合祛邪药,通过扶正祛邪而达到去除病邪,促进疾病痊愈的目的。

虚证:

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种。

三、分类:

1.补气药:

气虚证

2.补阳药:

阳虚证

3.补血药:

血虚证

4.补阴药:

阴虚证

四、配伍规律:

气血阴阳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在病理状态下也常常是相互影响的。

阳虚多兼气虚,而气虚常导致阳虚。

补气药、补阳药:

相须为用。

阴虚多兼血虚,而血虚常导致阴虚。

补血药、补阴药:

相须为用。

五、使用注意

1.实证病人忌用

2.配健胃开胃药物,以免妨碍消化吸收。

六、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

补益药对人体有多方面的功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增强机体各种免疫功能:

(1)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人参、黄芪、阿胶等均有一定程度升高白细胞作用;党参、白术、枸杞、熟地等能对抗环磷酰胺所致的白细胞减少;人参、淫羊藿等有增强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吞噬作用;黄芪可促进白细胞的干扰素诱生能力,抑制细胞核糖核酸代谢。

(2)影响特异性免疫功能:

人参、黄芪、五味子可提高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率;以补益药为主的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及参附汤对细胞免疫和抗体形成功能均有促进作用。

(3)增强体液免疫功能:

人参能改善机体免疫状况,提高Y:

球蛋白、IgM含量。

2.提高机体的适应性:

补益药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抵抗力,调节病理过程,使紊乱的机能恢复正常,即被称为“适应原”样作用。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补益药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显著的影响。

如人参能通过对垂体:

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增加肾上腺皮质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通过促肾上腺激素刺激皮质类固醇激素在肾上腺内的合成与分泌,并能兴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淫羊藿、冬虫夏草等有雄性激素样作用。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补益药能调节和促进糖、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某些补益药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降压、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6.强壮作用:

补益药对机体有滋补强壮作用,能提高工作能力。

如人参能提高机体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能力,减轻疲劳,提高思维活动和体力劳动效率;鹿茸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降低肌肉疲劳;大枣、白术、肉苁蓉等均能增加实验动物体重和增强肌力

7.改善造血系统:

人参、党参、黄芪、当归、阿胶、鹿茸等有促进造血功能的作用。

 

第一节补气药

一、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能补益脏腑之气。

二、作用及适应证

1.补气健脾:

脾气虚证。

食欲不振、便溏、脘腹胀满、神疲乏力,甚或浮肿、脱肛、子宫脱垂等。

2.补肺止咳平穿喘:

肺气虚证。

少气懒言、动则气喘、语声低微、易出虚汗。

 

※人参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因其根似人形而得名。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

园参一般在栽培5~7年,9~10月采挖。

炮制:

生用或炙用。

名称:

1.生境:

山参。

野生者称“山参”。

园参。

栽培者称“园参”。

2.产地:

吉林参、抚松参。

产于吉林省、或吉林省抚松县。

高丽参。

产于韩国或朝鲜。

主产于韩国绵山、北朝鲜开城,多为栽培品

3.炮制:

红参。

蒸熟晒干或烘干。

生晒参。

将园参剪去小支根,用硫磺熏后晒干,即为生晒参。

如不剪去小支根,称“全须生晒参”。

糖参(白参)。

经沸水浸烫后,浸于糖汁中,在晒干。

保鲜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

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

1.大补元气:

(1)气虚欲脱、短气神疲、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候。

可单用人参大量浓煎服,(独参汤)

※现代用独参汤治疗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疗效。

(2)气虚欲脱兼亡阳证。

可与附子同用,(参附汤)

※现代制剂“参附注射液”治疗休克取得一定疗效。

2.补脾益肺:

(1)脾气虚证。

食少纳呆、便溏、倦怠乏力。

(四君子汤)

(2)肺气虚证。

呼吸短促、少气懒言、动则喘乏、脉虚自汗等。

3.生津止渴:

热病津伤之口渴、消渴。

4.安神益智:

心悸、失眠、健忘。

【用量用法】入汤剂宜文火另煎服。

用于危急中证,剂量可酌加为15~30克。

【使用注意】

1.反藜芦,畏五灵脂

2.不宜同时吃萝卜或喝茶,以免影响药力。

3.实证、火郁证忌用。

【鉴别用药】野山参大补元气,功效卓著,但产量小,价格昂贵,故多用于危急重证的急救。

园参补益之力稍逊,但药源广,价格廉,适用于一般的虚证;红参性偏温,适用于气虚阳弱者;生晒参性偏凉,多用于气阴不足之证。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人参根含多种人参皂苷,总皂苷含量约5%,迄今为止,共分离出30余种人参皂苷。

二、药理作用:

1.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人参对多种动物心脏均优先兴奋后抑制,小量兴奋,大量抑制的作用。

2.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一般认为人参为血管扩张药,但也有小剂量收缩,大剂量扩张或先收缩后扩张的报道。

3.对血压的影响:

人参对麻醉动物,小剂量降压,大剂量升压,治疗量对病人血压无明显影响。

4.对耐缺氧能力的影响:

人参或其提取物能显著地提高动物耐缺氧的能力,使耗氧速度减慢,存活时间延长,并能使心房在缺氧条件下收缩时间延长。

红参提高耐缺氧能力比生晒参强。

5.抗休克作用:

人参对过敏性休克豚鼠,烫伤性休克小鼠可减轻休克,延长生命。

6.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人参皂苷可促进正常动物的脂质代谢,使胆固醇及血中脂蛋白的生物合成、分解、转化、排泄加速,最终可使血中胆固醇降低,而当动物发生高胆固醇血症时,人参皂苷均能使其下降。

7.对糖代谢的影响:

人参对不正常的血糖水平具有调节作用,对正常血糖无明显影响,其对糖代谢的影响较复杂。

人参的正常化作用,即所谓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也体现在血糖的影响:

即能使葡萄糖性的高血糖症的血糖降低,又可使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症的血糖增加,人参还有警告作用,及阻止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的体重的减少,使其尿中糖量减少1/2~1/3,并使存活时间延长2~3倍。

8.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整作用:

人参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

不但能改善大脑的兴奋过程而且也能改善其抑制过程,使抑制趋于集中,使分化更为完全,使两个过程恢复平衡。

9.对造血功能的影响:

人参或其提取物对骨髓的造血机能有保护和刺激作用,能使正常和贫血动物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增加。

对贫血病人也能使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增加,当外周血细胞数减少或骨髓受到抑制时,人参增加外周血细胞数的作用更为明显。

人参是通过增加骨髓DNA、RNA、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促进骨髓细胞有丝分裂,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

10.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人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11.抗衰老作用:

12.增强机体适应性:

13.抗肿瘤作用

 

※党参

首载于《本草从新》,因以山西上党者最有名,故名党参。

来源:

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

野生与栽培均有。

炮制:

生用。

饮片:

潞党,长条圆柱形,有分支。

表面黄白或灰黄色。

顶端有许多疣状突起,密集成不规则蜂窝状的茎痕,习称“狮子盘头”。

表皮薄,质柔软,糖性足且不易泛糖,断面呈菊花心状。

气香,味甜。

饮片多切成1~5cm的小段,以粗大、味甜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平。

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

1.补中益气:

(1)脾气虚证。

食少纳呆、便溏、四肢倦怠等。

白术、山药、茯苓等,(四君子汤)。

(2)肺气虚之少气懒言、咳嗽气喘。

※本品善补中气,又补肺气,性质平和、不腻不燥,是脾肺气虚之常用之品。

常代替人参使用。

2.养血:

气血双亏之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

3.生津:

热病伤津之口渴心烦。

※人参、党参古时不分,凡古今成方之用人参者,每以党参代之。

但党参虽能补脾肺之气,益血生津,然不如人参之能大补元气,且药力较人参为弱,所以轻症和慢性疾病,可以党参带人参用,如重症、急症仍用人参为宜。

【使用注意】反藜芦。

【药理作用】

1.提高机体的适应性: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党参可明显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临床报道】

治疗低血压病:

党参、黄精各30克,炙甘草10克,每日1剂,治疗贫血性、感染性、直立性、原因不明性低血压10例,均获近期痊愈。

 

☆西洋参

首载于《本草从新》,原名西洋人参。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

主产于美国、加拿大及法国,我国亦有栽培。

炮制:

生用。

饮片:

(1)野生:

资源极少。

略呈圆柱形或长纺锤形。

主根大多单一,枝头较细短,须根及芦头已除去,大多两端细,中间略膨大,似蚕蛹,全体具细密而明显的环纹,顶端环纹很深密,称为“铁线纹”。

皮纹细结,质坚实,体硬,嚼之有黏性,表面黄白或黄褐色,可见横向突起疤痕。

气微香,味微甜带苦。

(2)人工栽培:

分短枝种洋参和长枝种洋参两种。

①短枝种洋参,质量较好,主根粗短,表面黄白,全体有细密、紧凑、纵横皱缩纹,体重,质坚实,味甘凉苦而浓厚。

②长枝种洋参,主根圆柱形或圆锥形,表面黄白或黄褐色,参体上部也有环状紧密黄纹,下部多是顺皱纹,味较淡,体略轻。

【性味归经】甘、微苦、寒。

归心、肺、肾经。

【功效应用】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1)肺虚久咳、干咳少痰。

本品甘寒,补肺气,益肺阴

(2)热病气阴两伤之烦倦口渴。

【用量用法】另煎服

【使用注意】反藜芦

【鉴别用药】人参与西洋参

人参药性偏温,故对虚劳内有火热者不宜;西洋参性寒,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气阴虚而有火之证。

故张锡纯云:

“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

 

▲太子参

首载于《饮片新参》

来源:

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

别名:

童参、孩儿参

炮制:

生用。

饮片:

为细长纺锤形或长条形,略弯曲,表面淡黄白,半透明,微有纵皱纹,质硬而脆。

断面角质,类白色,有粉性。

气微,味甘。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

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

补气生津:

脾肺气虚之食少体倦及气虚津伤之肺虚燥咳、心悸失眠、虚热多汗。

※本品药性平和,其补气养阴生津之力均较西洋参弱,又适用于体虚不受峻补之证。

 

※黄芪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原名黄耆。

李时珍云:

“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耆。

来源: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野生与栽培均有,多为栽培。

一般生长4年以上才予采收,以生长6~7年者质量最好。

炮制:

生用或蜜炙用。

饮片:

(1)关芪:

根呈柱形,粗状,中央常枯空,呈黑褐色的洞,习称“空头”。

表面灰褐色,有不规则细纵皱纹及稀疏须根痕相间。

质坚实,有粉性,不易折断。

断面呈纤维性,放射状纹理明显,习称“菊花心”。

皮部白色或淡黄白色,木部黄色,习称“金盏银盘”。

气香,味甜,有豆腥味,嚼后残渣少。

(2)原生芪;呈圆柱形,根条粗细均匀,顶端带稍扁而略岔开的芦头,中央枯空较深,有的达15cm。

表面灰黄色或黄白色,较光滑。

质柔韧,断面纤维性,略疏松,皮部松软,“菊花心”放射状纹理明显。

有豆腥香气,味甜,嚼之残渣多。

饮片多斜切成片,以片大、色黄、气香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微温。

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

1.补气升阳:

(1)脾气虚证。

脾虚食少便溏。

(2)中气下陷怔。

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

(3)肺虚咳喘。

(4)气虚血滞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2.固表止汗:

表虚自汗。

3.利水消肿:

小便不利、浮肿。

4.托疮生肌:

气血不足之疮疡不溃或溃后不敛。

5.益气生津:

气虚津亏之消渴。

【用法】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余生用

【使用注意】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实证等,忌用。

【药理作用】

1.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抗疲劳作用:

3.抗衰老作用:

【临床报道】

1.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黄芪15克、大枣10克,加工制成固表防感冲剂2小包,成人每次服1包,日2次,观察160例,结果表明本品可增强抗病力,有效防止感冒发生,明显降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

2.治疗崩漏:

黄芪、党参各30克,当归6克,白术、川断各12克,阿胶(烊化)15克,川芎3克,炒蒲黄、白芍各9克,荆芥炭10克。

每次月经来2天后开始服用,水煎,日1剂,连服2~6天。

治疗105例,有效10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

※人参、党参、黄芪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共性;补气:

气虚证

异:

人参能大补元气,且可生津安神,重症轻症皆可用之,故为内伤气虚第一要药。

党参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补脾肺而益气,且可养血生津。

黄芪虽不如人参能大补元气,但温升之力较人参为强,且具升阳举陷之功效,且其固表止汗,利水退肿、托疮生肌、补气摄血等功效,均为人参所不及。

 

※白术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当时未分苍术和白术,而统一为朮。

后来陶弘景才将其分开。

来源:

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

主产于浙江、安徽、等地。

以浙江产量最大,销全国,并出口。

为栽培品种。

炮制:

生用或、炒用、或炒焦用。

饮片:

呈不规则,似拳头。

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一端留有一段木质地上茎,习称“术腿”,往下根茎逐渐粗大,并有不规则瘤状突起,底部则明显膨大似如意,习称”如意去头: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及棕色油点,有不明显的菊花纹理.气清香,味微辛、苦。

饮片多横切或纵切成厚片,白术以个大、肥壮、质实、不空泡、少瘤为佳。

【性味归经】甘、苦、温。

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

1.补气健脾:

脾气虚证。

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四君子汤)

2.燥湿利水:

(1)脾虚水停之痰饮。

(苓桂术甘汤)

(2)水肿、小便不利。

(四苓散)

3.固表止汗:

表虚自汗。

(玉屏风散)

4.安胎:

脾虚之胎动不安。

【用法】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药理研究】

1.保肝作用:

白术煎剂口服对小白鼠因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减少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的增长,使升高的谷:

丙转氨酶下降,防止肝糖原的减少,促进脱氧核糖核酸的恢复。

2.利胆作用:

能明显增加胆汁分泌量。

3.对胃肠运动的影响:

能使兔离体肠管自发活动紧张性升高,收缩幅度加大。

4.利尿作用:

有显著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且促进电解

质,特别是钠的排泄。

6.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临床报道】

1.治疗美尼尔病:

麸炒白术、泽泻、炒薏苡仁各30克。

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防治美尼尔病,每获良效。

2.治疗便秘:

白术60克、生地30克、升麻3克。

水煎服,1日1剂,治疗13例便秘患者,服1剂,11例有效。

3.治疗小儿流涎:

生白术10克,切碎,放细小碗中加水适量,蒸汁,或再加食糖少许,分次灌服,治疗婴幼儿流涎良效。

※苍术与白术功效应用异同点

共同点:

白术与苍术均具有燥湿健脾作用,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证。

不同点:

白术偏于补气健脾,多用于脾胃虚弱证,还具有利水,固表止汗,安胎作用,用于脾虚水肿,表虚自汗,气虚胎动不安;苍术偏于燥湿健脾,多用于脾虚湿盛证,还具有祛风湿,解表,明目作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风寒表证、夜盲症。

 

※山药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原名薯蓣,因唐代宗名豫,故避讳改名薯药,后又因英宗避讳曙,遂改名山药。

来源:

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

主产于河南山西、河北等地。

以河南产量最大,质量最优,习称“怀山药“,销全国,并出口。

野生与栽培均有。

别名:

薯蓣

炮制:

生用或或炒用。

饮片:

(1)毛山药:

根茎呈不规则圆柱形,粗细不匀,表面黄白或类白色,有顺皱纹或沟纹,质坚结。

断面白色,粉性,略显颗粒状。

气微,味甘、微酸。

(2)光山药:

光滑圆柱形,两端齐平,表面白色或淡白色,圆润有光泽,断面白色,粉性,经煮不烂,半透明状。

气微,味甘、微酸。

【性味归经】甘、平。

归脾、肺、肾经。

【功效应用】

1.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1)脾气虚证。

脾虚食少、便溏。

(2)肺气虚证。

肺虚久咳或肺肾两虚之虚喘。

(3)肾虚遗精、尿频、带下。

2.益气养阴:

消渴。

【药理作用】

1.降血糖作用

2.抗衰老作用:

3.对肾功能的影响:

山药食疗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之前,可能延缓甚至逆转肾功能损害的进程,较之肾功能不全发生之后才开始应用,具有更大的临床意义。

【临床应用】

1.治疗婴幼儿泄泻:

生山药500克、白糖30~50克。

先将山药研成细末,过细箩,取山药粉50克左右,置搪瓷缸内,适量凉水调匀。

放置火上加热,时时搅拌,待煮两三沸后即成稀糊状,加少许白糖。

日服4~5次,每次约4~6羹匙。

婴儿可适当调稀,频频饮之。

结果治疗婴幼儿泄泻22例,全部治愈。

2.治疗溃疡性口腔炎:

淮山药20克、冰糖30克,制成煎剂(两次煎液混匀后分2分)。

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连服2~3天。

治疗溃疡性口腔炎50余例,疗效甚为满意。

一般服用2剂即愈。

 

▲白扁豆

首载于《名医别录》

来源:

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炮制:

生用或或炒用。

饮片:

呈扁椭圆形或卵圆形,表面黄白色,较平滑有光泽,可见棕黑色斑点,边缘有1条白色种阜似眉状隆起,剥去后可见种脐凹陷,紧接种阜的一端有珠孔,另一端有短种脊。

种皮薄面脆,内有角质化的子叶2枚,呈黄白色。

质坚实,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性味归经】甘、平。

归脾、肺、肾经。

【功效应用】

1.健脾化湿:

脾虚湿盛,食少便溏或泄泻。

2.和中消暑:

暑湿吐泻。

3.解毒:

食物中毒。

 

※甘草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因其味甘而名。

来源:

为豆科植物干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我国华北、西北、东北等地。

现新疆产量居全国首位,内蒙古产量次之,但质量最好,出远销全国外,并大量出口。

炮制:

生用或或炒用。

饮片:

长圆柱形,单枝顺直,表皮细节,红棕色、棕色至暗棕色。

质坚实,断面黄白,粉性足,略呈纤维性,有明显放射纹理。

【性味归经】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1.益气补中:

(1)心气不足之心悸、脉结代。

配伍人参、阿胶等,(炙甘草汤)

(2)脾虚便溏、倦怠乏力。

配伍人参、白术、茯苓,(四君子汤)

2.祛痰止咳:

痰多咳嗽。

本品甘润平和,能祛痰止咳,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新咳久咳均可用之。

(1)风寒咳嗽:

麻黄、杏仁:

三拗汤

(2)肺热咳嗽:

石膏、麻黄:

麻杏石甘汤

(3)寒痰咳嗽:

细辛、干姜等

(4)湿痰咳嗽:

半夏、茯苓等

3.清热解毒:

疮疡肿毒、咽喉肿痛、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证。

4.缓急止痛:

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芍药甘草汤)。

5.调和药性:

在复方中作为佐使药使用,以缓和药物的烈性和刺激性。

本品性平,得中和之性。

与寒凉药同用可缓其寒,防止寒凉伤胃;与温热药同用可缓其药,防止燥热伤阴;与有毒药同用可解其毒,防止毒邪伤及正气。

故有“国老”之美誉。

【用法】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

【使用注意】

1.湿盛浮肿者忌用

2.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3.久服较大剂量的甘草易引起浮肿。

【药理作用】

1.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2.抗溃疡作用:

3.解痉作用:

甘草浸膏给兔灌胃后胃运动逐渐减弱,30分钟后胃运动几乎完全停止。

4.解毒作用:

本品对多种药物及食物具有解毒作用,小鼠灌胃试验结果表明,甘草煎剂能有效的减弱敌敌畏的毒性,使小鼠中毒死亡率明显降低,此为临床用中药抢救有机磷中毒提供有益的探索。

【临床报道】

1.治疗手部脱屑发痒证:

生甘草、白蒺藜各100克,浸于75%酒精300ml内7天,过滤备用。

外用,每日2~3次,一般3~7天即愈,治疗40例,治愈39例,半年后随访30例,仅1例复发。

2.治疗冻伤:

甘草、芫花各9克,加水2000ml,煎后浴洗冻伤部位,每日3次,共治疗76例,经用药1~3剂后,58例痊愈。

 

▲大枣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来源:

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炮制:

生用。

【性味归经】甘、温。

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

1.补中益气:

脾虚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

2.养血安神:

(1)血虚萎黄。

(2)妇女情志抑郁,心神不安之脏躁证。

配伍甘草、小麦,(甘麦大枣汤)

3.缓和药性:

与峻烈药或有毒药同用,以缓和药性。

近年来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

 

▲蜂蜜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来源:

为蜂蜜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蜜蜂所酿的蜜。

【性味归经】甘、温。

归肺脾、大肠经。

【功效应用】

1.补中缓急:

中虚腹痛。

2.润燥:

肠燥便秘、肺虚久咳。

小结

1.大补元气:

人参。

2。

补气升阳:

黄芪

3.生津:

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山药

4.安神:

人参、大枣。

5。

托疮生肌:

黄芪

6.补脾肺肾:

山药7。

祛痰止咳:

甘草

8.止汗:

黄芪、白术9。

安胎:

白术

10.解暑:

白扁豆11。

调和药性(缓和药性):

甘草

12.利水:

黄芪、白术13。

解毒:

甘草、蜂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