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9729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文最终审核版.docx

论文最终审核版

分类号:

I206.7

单位代码:

10719

学号:

13011002

密级:

 

论文题目:

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研究

 

论文作者:

王姗

指导教师、职称:

梁向阳

学科、专业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论文日期:

二〇一六年六月

 

创新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延安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本人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延安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延安大学。

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延安大学。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查阅和借阅论文;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人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王姗指导老师梁向阳教授

摘要:

延安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知名作家,吴伯箫就是其中的一位,吴伯箫除了文学创作活动,还从事了社团、编辑、翻译活动。

吴伯箫早期的文学活动体现出鲜明的革命性,散文作品继承20年代的“美文”传统,多叙事抒情小品散文。

进入延安时期,吴伯箫的文学活动更加繁复多样。

笔者通过对比吴伯箫前、后期文学作品,可以明确吴伯箫转型后形成了新风格。

然后进一步探讨延安文艺座谈会、文艺界整风审干运动,对其走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之路的重大影响。

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创作的转型直接影响了他后期的文学创作,“延安”成为吴伯箫散文创作的灵魂。

在“十七年”时期,吴伯箫的散文创作主要是从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出发,表达真情实感,形成了质朴成熟的散文风格。

回顾中国现当代散文史的发展历程,我们既应该肯定吴伯箫散文创作的成就,也要看到其创作反映出来的局限和不足。

吴伯箫的转型之路,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整个“延安作家群体”的时代选择。

他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有助于当代作家更好的思考个人与时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本论文共分为三章。

引言部分,首先,围绕吴伯箫延安时期的文学活动,梳理目前的代表性论文、研究文集,完成本论文对吴伯箫社团、编辑、翻译活动的全面梳理,还原吴伯箫作家身份以外的多重角色。

第一章,简单介绍一下吴伯箫早期的生活经历,结合史料,梳理吴伯箫早期的文学活动。

吴伯箫在北师大求学和青岛求职期间的社团、编辑、文学创作活动,体现出鲜明的革命性。

吴伯箫30年代的散文创作以《羽书》集为代表,本论文主要从《羽书》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着手分析。

第二章,结合史料,梳理1937—1942年吴伯箫在“文协”的社团、翻译活动,分析吴伯箫在晋东南前线的报告文学《潞安风物》集的艺术特点。

通过《黑红点》集与《羽书》集、《潞安风物》集的比较,明确吴伯箫文学创作走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新路后,体现出来的新风格,进一步分析吴伯箫文学活动转型的原因。

第三章,论述延安时期的转型对吴伯箫后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结合中国现当代散文史的发展状况,探讨吴伯箫散文创作的价值,反思吴伯箫散文创作存在的局限。

结语部分。

思考延安时期在整个“延安作家群体”的创作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

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反思“延安作家群体”的创作精神,期望这种精神可以帮助当代作家在进行文学活动的过程中找到表达时代话语与个人心声的平衡点。

关键词:

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转型;研究

 

TheLiteraryActivitiesofWuBoXiaoDuringYananPeriod

Abstract

LotsoffamouswritersappearedduringYan’anPeriod,WuBoXiaoisoneofthem.InadditiontoWuBoxiaoliteraryactivity,thereisawealthofassociations,editing,translationactivities.Hisearlierliteraryactivityshowsthedistinctrevolutionaryproseworksinherit"Essay"traditionofthe1920s,morelyricalnarrativeessaysbyWuBoxiaoliteraryactivitiesmorecomplicated,diversity.Throughcontrastinghisformerliteraryworksandhislaterworks,wewillfindhehadbeenexperiencedanewstyleafterhistransformationinYan'anForumonLiterature,ArtsRectificationExaminationInMotion,ittookart"forworker-peasant-solider",theroadofasignificantimpact.

ThetransitionofWuBoxiaoLiteraryCreationinYan'anPerioddirectlyaffectedhislaterliterarycreation,"Yan'an"becameWuBoxiaoprosesoul.Inthe"SeventeenYears",WuBoxiao’screationmainlyfromhisownfamiliarlifethemesdeparture,expressingtruefeelings,formingasimplematureprosestyle.LookingbackthedevelopmentcourseofChineseModernandContemporaryessay,weshouldaffirmbothachievementWuBoxiaoprose,butalsoseeitreflectedinthecreationofthelimitationsandshortcomings.TransformationofthewayofWuBoxiaocouldreflectthewhole"Yan'angroupofwriters"eraselectacertainextent.Duringthatspecialperiod,theyleftbehindthepreciousspiritualwealth—“thespiritofYan’an”,thiswillhelpcontemporarywriterscontributetobetterconsider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ndividualandtheeraofliteratureandpolitics.

Thispaperdividedintothreeparts.

Intheintroductionpart,aroundhisliteraryactivitiesinYan’anperiod,combingthecurrentrepresentativepapers,researchcorpus,thecompletionofthisthesisWuBoxiaosocieties,editmultipleroles,comprehensivesortoftranslation,Restoringhismultiplerolesasawriter.

Thefirstchapter,first,introducedWuBoxiao'slifestoryandtheprocessofhimwenttoYan'an,combinedwithhistoricaldata,cardingWuBoxiaoearlierliteraryactivities.WuBoxiaostudyingatBeijingNormalUniversityandQingdaocommunityduringthejob,editing,literaryactivity,showsthedistinctrevolutionary.istherepresentativeworkofWuBoXiaoin30s.Thispapermainlyanalysisoftheideologicalcontentandartisticachievementof.

Inthesecondchapter,accordingtohistoricalmaterials,combinghiscommunityactivitesandtranslationactivitesduring1937-1942intheperiodofassociation.Analysisthestyleofhisreportageworksinsoutheasternofthefrontlineofshanxiprovince.Andthenthroughthecomparisonofthetosetrelativelyclearhisnewstyleafterhistransformation,thenfurtheranalysisthetransformationreasonsofhisliteraryactivities.

Inthechapterthree,wearegoingtotalkingabouttheimpactofthetransformationinYan’anPeriodtohislaterliteraturecreating.ThenlookingbackthedevelopmentcourseofChineseModernandContemporaryessay,theChineseModernandContemporaryprosedevelopmenthistorysituation,evaluatingthestatusandthevalueofhisprosecreationobjectively.Andwealsoseethelimitationsandshortcomingsofhiscreation.

Intheconclusionpart.ThinkaboutthepositionandsignificanceofYan'anperiodinthewhole"Yan'anwritersgroups"intheirscreativeprocess.Yan’anperiodinthecreationofthe"Yan'anwritersgroup"experiencethestatusandsignificance.CombinedwithaseriesofpracticalproblemsexistinginthedevelopmentofChineseContemporaryliterature,thinking"Yan'anwritersgroup"creativespirit,thisspiritcanbeexpectedtohelptheprocessofmakingcontemporaryauthorsfoundexpressioninliteraryactivitiesintheeraofdiscourseandpersonalaspirationsofbalance.

 

Graduate:

WangShan(MajorModernand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ture)

Directedby:

Prof.LiangXiangyang

 

KeyWords:

Yan’anPeriod;WuBoXiao;Literaryactivity;Transformation;Research

 

目录

引言……………………………………………………………………………………1

(一)吴伯箫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研究现状…………………………………………1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3

一、吴伯箫早期文学活动概述……………………………………………………4

(一)吴伯箫简介……………………………………………………………………4

(二)吴伯箫社团、编辑活动中孕育的革命性……………………………………5

1.求学时期社团和《街头夜》的创作活动……………………………………5

2.求职期间的《避暑录话》……………………………………………………6

(三)吴伯箫早期散文的奠基之作—《羽书》集…………………………………7

1.《羽书》集的思想内容………………………………………………………7

2.《羽书》集的艺术成就………………………………………………………8

二、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的分水岭…………………………………………9

(一)1937—1942年吴伯箫文学活动概述…………………………………………9

1.社团、翻译活动………………………………………………………………9

2.文学创作活动………………………………………………………………14

(二)创作走上新路…………………………………………………………………16

1.《黑红点》集主题的改变……………………………………………………16

2.新的语言风格的形成…………………………………………………………17

(三)吴伯箫创作活动转型的重要动因……………………………………………18

1.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的要求………………………………………………19

2.吴伯箫自身的进步要求………………………………………………………21

三、延安时期的转型对吴伯箫后期文学创作的影响…………………………………23

(一)延安—吴伯箫散文创作的灵魂………………………………………………24

1.回忆延安峥嵘岁月…………………………………………………………24

2.吴伯箫散文风格成熟的标志—《北极星》集………………………………25

(二)吴伯箫散文创作的整体评价………………………………………………27

1.吴伯箫散文创作的价值和地位……………………………………………27

2.吴伯箫文学创作的局限和反思……………………………………………29

结语………………………………………………………………………………30

注释………………………………………………………………………………33

参考文献………………………………………………………………………………36

致谢………………………………………………………………………………41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3

 

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研究

引言

吴伯箫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散文家,对他作品的研究从“延安时期”即已开始。

在一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之路上,吴伯箫研究虽不曾出现高潮,但也一直平稳有序的开展。

经过几代学人的辛勤思索,不断开拓,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吴伯箫延安时期文学活动研究现状

1.关于吴伯箫早期文学活动研究论文:

<1>金琰、杜永健的《吴伯箫的青岛之恋》(《走向世界》,2006年04期)以史料贯穿吴伯箫在青岛的生活、文学创造,表达了吴伯箫对青岛的深厚感情、分析了青岛时期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2>翟广顺的《吴伯箫的青岛岁月—纪念吴伯箫逝世30周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结合史料梳理了吴伯箫在青岛期间的文学创作活动,并质疑吴伯箫文学创作“分水岭的左侧从《北极星》开始”的判断,引发我们的思考。

2.关于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的研究论文:

<1>甄立的《试论吴伯箫散文创作的特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4期)将吴伯箫的散文创作分为四个时期,总结每个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2>贾小瑞的《延安记忆与民间言说—论吴伯箫散文集<北极星>》(《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3期)从“回忆”的角度阐释作品,认为吴伯箫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具有跨学科、多领域的价值。

此外关注《北极星》集中一直备受冷落的几篇文章,如《嵖岈山》、《难老泉》、《猎户》,发现这三篇散文很好的体现了吴伯箫在后期的散文创作中依然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道路,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注重民族性。

<3>张龙福的《淳厚朴素见风华—试谈吴伯箫回忆延安生活的一组散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探讨吴伯箫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质朴丰美

这一写作特色形成的原因。

<4>杨雄振的《回甘余韵话延安—略谈吴伯箫六十年代初的一组散文》(《九江师专学报》1983年03期)以古代文论的视角切入,指出这组散文脍炙人口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为情而造文”,“不精不诚,不能感人”。

<5>杨洪承的《一代人的延安情结—吴伯箫小品散文创作概观》《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探讨了“延安情结”对吴伯箫小品散文创作的影响。

<6>高浦棠、曾鹿平的《吴伯箫:

在抢救运动中》(《书摘》2002年03期)通过史料的运用,简单梳理了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召开整风运动的过程,以及吴伯箫被“抢救”的经历。

3.综述类论文和硕士论文:

<1>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裴滢的《吴伯箫散文研究述评》(《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主要从艺术技巧、美学风格、创作思想三个方面对目前研究吴伯箫散文的论文进行整理和归纳。

<2>北京语言大学2007级郭鹏的硕士学位论文《吴伯箫散文论》论述齐鲁文化注重乡土的传统对其散文风格形成的影响,这是对吴伯箫散文研究的一个很好的推进。

<3>山东师范大学2007级李传忠的硕士学位论文《吴伯箫散文创作思想论》详细阐释了吴伯箫散文创作思想的特征,创作思想的形成原因和发展,以及吴伯箫散文创作思想的历史经验。

<4>福建师范大学2013级陈子庭的硕士学位论文《吴伯箫散文创作风格嬗变研究》探讨吴伯箫散文风格嬗变中追求散文诗意美、哲理性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局限。

4.关于吴伯箫文学活动研究的专集或纪念文集:

1987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康平主编的《吴伯箫研究专集》,这本研究专集收录了80年代研究吴伯箫散文的大部分学术成果。

此书第一部分是吴伯箫的生平和创作,包括吴伯箫小传,他散文集中的序、后记、跋,以及他关于自己散文观的一些文章和悼念吴伯箫的一系列文章。

第二部分收录了品评其文的一系列文章。

这部《吴伯箫研究专集》是我们对吴伯箫及其作品展开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资

料,其中的几篇涉及到吴伯箫在不同时期散文创作风格转变的文章尤为值得关注。

<1>吴伯箫的《无花果代序—我和散文》对他自己一生的创作之路、思想状况进行回顾,总结了他各个历史时期散文创作的经验。

<2>王统照为吴伯箫30年代创作的作品结集为《羽书》出版时,所写的序言,可以被看作是对吴伯箫散文很早的研究文献。

在这篇序言中,王统照对吴伯箫30年代散文创作的风格作了总结-与何其芳、李广田相似,同时指出吴伯箫奔赴前线后写的报告文学呈现出新的特色,这篇序言已经粗略涉及到吴伯箫延安时期散文风格的转变问题。

<3>金灿然的《论忘我的境界-借吴伯箫同志的题目就商于吴伯箫同志》(《解放日报》1942年6月13日)从阶级、民族性的视角切入,批判了吴伯箫创作《论忘我的境界》时反映出的思想上的二元论立场,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也是对延安时期吴伯箫创作的散文进行批判的一篇典型评论文章。

进入新世纪,吴伯箫外甥的孙子亓勇主编的《吴伯箫纪念文集》,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在2012年7月首次出版。

本书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收录回忆吴伯箫的文章;另一部分收录关于吴伯箫及其作品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吴伯箫提供了系统的研究资料。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吴伯箫不仅是一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名革命家和教育家,并且主要时间从事教育、行政工作。

他是一名“业余作家”,一生只创作散文和诗歌,尤以散文为主,他一生的散文作品不过200多篇。

他作为一名散文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地位,显然不如同时期的散文大家,也许正是基于吴伯箫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没有显赫的地位,在“延安作家群体”的转型中也不典型,所以目前,学术界对吴伯箫的研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但吴伯箫散文创作跨越中国现代、当代两个历史时期,他的散文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壮大了20世纪的散文之林。

吴伯箫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一生始终心系祖国,心怀人民,一生致力于散文探索之路,用散文勾勒了半个多世纪的重要历史画面,他的散文创作与时代保持密切的联系,他的文学创作的展开、发展始终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具有重要的文学史的意义。

并且吴伯箫的文学创作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色,离不开“延安时期”的影响。

“延安时期”奠定了他文学道路的轨迹。

从以上对主要研究文献的梳理中可以看到,对于吴伯箫散文创作的研究,诸多文学前辈,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由最初简单化的认识,逐渐深入,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达到穷尽的地步,研究还可以更加充分的展开。

目前关于吴伯箫散文创作的研究中,更多关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散文创作的特色,存在研究“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一些著名篇章做了细致的分析或评价,甚至重复研究,但对其不同创作阶段的代表性散文集进行整体对比研究上有所欠缺;对作品的研究多于对作家论的研究,实际上作家论与作品论的研究不应该是割裂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此外对于吴伯箫文学活动本身的关注不多,尤其是对于吴伯箫延安时期的文学活动重视程度更是不够,不能很好的突出“延安时期”对吴伯箫整个文学道路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本论文立足于扎实的史料和研究资料搜集、阅读、梳理、评判的基础上,以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