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0266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docx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

《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

一.复习旧知、铺垫引新

生: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当这两种量中相对应量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商一定时,我们就称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如果用字母x和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可以用式子/x=(一定)。

教者板书用字母表示的式子。

师:

说得真好!

×××你能再复述一遍吗?

生2复述。

出示:

(1)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2)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生1: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

因为行驶的路程/速度=时间(一定)。

生2: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因为被除数/商=除数(一定).

生1:

这三种量有这样三种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当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当数量一定时,总价和单价成正比例。

师:

说得真好!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

出示例3的表格。

师:

这里有一组信息,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里提供了哪些信息?

指名一生回答。

生:

这里告诉我们用60元钱去买本子时的几种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

师:

嗯!

请同学们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出示讨论提纲)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待学生讨论片刻之后师提问:

谁来将刚才讨论的结果跟大家做个交流。

生:

表中列举了单价和数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反而缩小,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反而扩大,在变化的过程中相对应的量的乘积始终是60。

我想这两种量之间就是成反比例的关系。

师:

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

同意!

师:

与正比例相比,大家觉得这样两种量有什么特征呢?

生:

首先要是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要跟着变化。

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在变化过程中比值不变,而这里的两种量在变化的过程中是积不变。

师:

那我们就可以说,这两种量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

这两种量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相应的板书)

师:

真会观察思考!

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

你能根据表中已有的信息将表填写完整吗?

生:

每天运18吨,需要运4天;每天运12吨,需要运6天;每天运9吨,需要运8天。

师:

为什么这样填?

生:

每天运的吨数乘以时间要等于总吨数72吨。

师:

根据表中数据,你能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吗?

生1: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72。

生3:

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

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

在变化过程中,相对应的数量的乘积总是不变,都是72。

所以,这道题中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关系,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成反比例的量。

师:

仔细观察刚才研究的例3和“试一试”,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

生1:

它们提供的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扩大。

生2:

这两道题里面的两种量的乘积都不变的。

第一道题中两种量的乘积都是60,第二道题中的两种量的乘积都是72.

师:

反比例的关系也可以像正比例一样用字母式子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吗?

生:

如果用字母x和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

x×=(一定)来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升

1.师: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65页,“练一练”中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

为什么?

生:

这道题中的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

因为: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相关联的两重量,而且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的乘积都是300。

师:

你认为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考虑。

生:

一要看这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二要看相关联的两种量的乘积是否始终不变。

2.师: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68页,看书上的第六题。

请大家写出几组对应的每本页数和装订本数的乘积,再比较乘积的大小。

(稍等片刻)

师:

谁来汇报一下你写的几组乘积,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

我算了这样几组:

10×90=900;12×75=900;15×60=900;20×45=900;25×36=900。

它们的成绩相等,都等于900。

师:

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呢?

生1:

这个乘积表示的是纸的总页数。

生2:

这个乘积表示的就是用来装订练习本的纸的总页数。

师:

每本练习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成反比例吗?

为什么?

生:

成反比例。

因为每本练习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变化的时候,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每本练习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乘积保持不变。

所以,每本练习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成反比例关系。

3.师:

观察第7题中的两种量,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吗?

生:

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

师:

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

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量的积始终不变都是1600。

所以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

4.师:

下面我们一起看第8题,首先请大家根据方格图中的长方形将表格填写完整,并思考表格下面两个问题。

稍等片刻后,师:

通过表格的填写和研究,你发现什么了吗?

生:

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和宽成反比例。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

师:

为什么呢?

生:

长方形的长和宽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的乘积是一定的,所以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和宽成反比例。

而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和是一定的,积并不一定,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

5.师:

这里有一道题,同学们判断一下。

100÷x=,那么x和成什么比例?

为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

师:

同学们有讨论出什么结论了吗?

生1:

我觉得他不成什么比例。

师:

为什么呢?

生1迟疑片刻后:

看了不像。

生2:

我觉得这里的x和两个量成反比例。

师:

能说说理由吗?

生:

我们可以将这个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x,等式变为x=100,这说明x和的乘积是一定的,那么,x和成反比例。

部分学生不约而同鼓起掌。

师咨询生1:

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1点头示意。

四、课尾盘点、总结反思

师: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生1:

我知道了两个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中相对应的量的乘积是一定的,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这两个量就是反比例关系。

生2:

在判断时,我们应该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判断,而不能看表面,比如老师出的最后一道题。

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利用时间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认识反比例。

雨说获奖课堂实录

直接导入——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是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的《雨说》。

(师极书课题及作者)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后会想到什么?

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

我想知道雨说了些什么?

生:

我想知道雨怎么会说话呢?

生:

我想知道雨是怎样说的?

……

听范读,整体把握——师:

下面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耐心地倾听,你都听到雨说些什么?

还有没有听不懂的地方?

(师配乐朗读,生倾听)

师:

大家听到雨说些什么?

(谈感受,整体感知)

生:

雨说,在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生:

雨说,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生:

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

生:

雨说,自己来的地方很遥远

生:

雨说,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生:

雨说:

她来了就不再回去

……

字词关——师:

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很细心。

还有听不懂的地方吗?

(提问题,自主质疑)

生:

我不明白“禁锢”是什么意思?

师:

请你把这句诗读一下。

生: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师:

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吗?

生:

就是在寒冷的冬天里种子在地里不能发芽,动不了。

师:

那你就结合句子猜猜这个词的意思吧。

(猜读法,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训练)

生:

就是限制、束缚的意思吧。

师:

大家还有没有没听懂的地方?

生:

我不明白“忍冬的新苗”是什么意思?

生:

“忍冬的新苗”是一种植物,可能是忍冬花吧。

师: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的忍冬花。

不太合适吧,我们把这个词再放回诗句中,看看是什么意思?

生:

“忍冬”就是忍受寒冬吧。

“忍冬的新苗”就是“忍受了冬寒刚刚返青的禾苗”。

生:

我不明白“我是在白云的襁褓里笑着长大的”这一句。

师:

请你看一下课下的注解。

(立体读书法)

生:

“襁褓”就是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师:

那这句是说——

生:

是说雨是由云生成的。

师:

科学的说法就是云遇冷凝结成雨,雨从云孕育而来,所以说是雨的襁褓。

你看诗人把白云比喻为雨的襁褓,多么富有想像力啊。

生:

我不明白为什么说“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

师: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深入地朗读诗歌吧。

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诵读就不能含英咀华,不诵读就不能深谙诗味,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去细细地品读诗歌,再去听听雨到底说了些什么?

生品读——师:

下面,首先请一位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的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注意听。

一生朗读,众生点评。

(活动说明:

主要是做到字正腔圆,注意字词,读准字音;抑扬顿挫,注意断句,读出节奏;气韵流畅,注意韵脚,读出韵律。

教师适时点拨,课件映示字音、断句、重音、韵脚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朗诵方法的指导。

边朗读,边想像,边表述。

环节一:

雨说——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板书对话句式:

雨说)

引导语:

法国作家左拉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

幻灯1:

(雨说:

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指导:

等待久了,要重读,语速要急切,要读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朗读指导:

我们读的是诗歌,怎样才能称其为歌?

有节奏,有韵律,容易唱,容易读。

古代的诗词都是可以和乐歌唱,近体诗虽然在音律上没有古体诗要求那么严格,但仍然讲究节奏和韵律,闻一多先生就曾主张,现代诗应具有三美,其中一美就是音乐的美。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音乐之美来呢?

抑扬顿挫,注意断句,读出节奏;气韵流畅,注意韵脚,读出韵律。

指导后朗读,再谈听到了什么。

套用格式,雨说:

板书:

雨说(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

唯一的听众语文课堂实录

唯一的听众语文课堂实录

饶旭日: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

在他们听来,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

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

我发现了一个练琴的好地方,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朱若晨:

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教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课文的首尾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

通过刚才两个同学的读,我发现第一自然段讲的是:

以前作者拉小提琴特别不好,但是经过他唯一的听众给予他自信之后,他的小提琴曲拉得特别好了,而且已经可以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演奏了。

学生:

后来,拉小提琴成了作者无法割舍的爱好,并且拉得非常熟练。

教师:

很好!

开始,作者连一支曲子都拉不好。

后来

学生:

后来,作者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教师:

非常好!

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

后来

学生:

拉小提琴成了作者无法割舍的爱好。

教师:

非常好!

开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十分沮丧。

后来

学生:

作者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教师:

非常好!

开始,作者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

后来

学生:

后来,他成为了拉小提琴拉得非常好的一个人。

教师:

能当着成百上千的人演奏小提琴,成了小提琴演奏家。

请你写在这里(指黑板)。

好,同学们,这一切都总是使作者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出示幻灯片:

老人的形象),那清晨里──

全体学生:

唯一的听众。

教师:

(板书:

唯一的听众)好,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课文首尾两段的内容,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呢?

请鲍思杰先说。

鲍思杰:

为什么作者在之前是个音乐方面的白痴,但后来,就能当着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教师:

你的意思是说,为什么作者能有这么大的进步?

这个问题提得好。

学生:

在作者拉小提琴的时候,为什么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

而且那个耳聋打了引号。

教师:

对呀,耳聋这个词打了引号。

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们说,这位老人是真正的耳聋吗?

全体学生:

不是。

教师:

对啊,最后还是打了引号。

那你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

为什么那位老人她要说自己耳聋?

教师:

非常好!

接着说,你们还想探究什么?

学生:

那位老人都给了作者怎样的帮助,使他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了一个小提琴演奏家?

教师:

(板书:

音乐白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也就是说,这位唯一的听众,她不曾给过作者拉小提琴技巧的指导,也不曾给他讲解过拉琴的窍门。

那么,她是怎么帮助作者的呢?

是怎样做唯一的听众的呢?

她为什么要称自己耳聋呢?

好,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细读课文。

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己默读第二至第六自然段。

一边用心地默读,一边思考:

作者和老人是怎样相识的?

(出示幻灯片:

加上作者拉琴的形象)他从老人那里,获得了什么?

好,下面请同学们先默读。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找春天》课堂实录与教学感悟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找春天》课堂实录与教学感悟

【背景描述春的序曲】

怎奈,今年的春天似乎来得很迟。

昨日,对面的山上居然还出现积雪。

否则,和孩子们一起倘徉在春天的校园里,一边观赏,一边吟诵着“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该是何等的惬意啊。

【课堂回放春的追寻】

一、在被激活的状态中踏上学习旅程

记得小时候听越剧《红楼梦》,林黛玉初到大观园时,园里惊喜的声音此起彼伏:

“林姑娘来了!

”“林姑娘来了!

”“哎呀你们快来看呀,林姑娘来了!

”……我听了,不由深受感染,眼前似乎浮现出那迎接的热闹场面。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我灵机一动,何不用多媒体制作这样先声夺人的一个片断,渲染氛围呢?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进教室坐好。

忽然,教室里弥漫着鸟叫声,流水声,小孩的欢呼声,还伴随着美妙的音乐。

只见孩子们睁大眼睛,转着小脑袋四处张望,连嘴巴都是半张着的。

那激动的心情简直无以言表。

那我还等什么,快和他们一起去找春天吧!

带着一颗颗被激活的心,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二、在童话般的情境中阅读感悟

(教师播放课件:

早春图)

师:

你们发现春天这害羞的小姑娘藏在哪儿了吗?

生1:

在大地上,小草长出来了,花儿也开了。

生2:

还有,树木发芽了。

生3:

冰融化了,小溪在向前奔跑。

师:

和她们打打招呼吧!

(课件演示那秀眉一般的小草,欣然眨着眼睛的野花……卡通、动态的画面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生1:

嗨,小草你好!

让我们握握手吧。

生2:

小花你好!

你真美丽。

我们交个朋友吧!

生3:

小溪小溪,你到哪里去啊?

生4:

小树你好!

你真精神。

师:

小朋友们真有礼貌,也很友好。

看得出大家都非常喜欢她们。

现在让我们美美地读读课文,用我们的声音来描绘美丽的春天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展示)

师:

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1:

我觉得春天和小朋友一样,也喜欢捉迷藏,要我们去找她。

生2:

我知道为什么说春天是害羞的小姑娘了。

因为春天刚刚来到,还不明显。

生3:

春天太美了,我喜欢春天。

生4:

春天来了,大自然悄悄地改变,热闹起来了。

师:

小朋友们说得太好了,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吧!

三、在诗一般的意境中进行言语实践

为使学生能在读懂课文后形成独特体验,也使思维进一步发展,我引导他们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感受。

师(沉醉地):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早开的野花……”多生动的比喻啊!

小朋友们也能学着说一说吗?

生(刚买了一个发夹):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那是春姑娘的发夹吧?

(多形象啊,孩子们自发地给予掌声。

师:

你真会联想,一点也不比作者差。

(受到鼓舞,其他孩子又蹦出了许多美丽的句子)

生1:

小草短短的,那是春姑娘挺着的鼻梁吧?

生2:

风儿轻轻地吹着,那是春姑娘的小手吧?

生3:

小雨轻轻地下,那是春姑娘薄薄的纱衣吧?

师:

多么诗意的想象,多么美丽的句子啊!

其实我们还可以大胆想象,使我们的比喻更有创意,也可以把句子的形式改一改。

生1:

迎春花是春姑娘心爱的小喇叭!

生2:

你看,小燕子穿着晚礼服在天空中飞舞,那是春天的使者。

生3:

长长的柳枝垂到河里,那是柳树姐姐在和小鱼做游戏呢。

师:

老师真是佩服我们班的小诗人。

春天已经不知不觉走进我们的心中。

作者眼里的春天是害羞的,你们心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

生:

我觉得春天是彩色的。

你看,桃花是粉红色的,梨花是白色的,迎春花是黄色的,茶花是红色的,还有小草小树是绿色的。

师:

你眼里的春天真是丰富多彩。

生:

读了课文,我觉得春天有时很害羞,有时很活泼。

因为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

师:

说得真棒,真会读书,真会思考!

生:

我觉得春天是个美丽的姑娘,穿着花衣裳和绿裙子,走路婀娜多姿。

(众生在笑)

师:

多么有诗意的句子啊,你真会比喻。

生:

我可以朗读自己写的小诗吗?

师(惊喜地):

当然可以。

生:

春天来了!

她在刚睡醒的小草里,在穿着新衣的小树里,她在已经变暖的江水里,在和煦的`春风里……”

生:

春天来了!

她在柳枝上荡,在田野里长,在小树上摇,在小燕子嘴里叫……

学生兴趣盎然地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汇聚成一首首小诗,有声有色地念着,班上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大家沉浸在浓浓诗意中。

我让学生把这些句子写下来,张贴在“小荷尖尖”园地里,他们有着说不出的得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