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0316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docx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

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

注:

①句践:

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

焦虑思考。

③胆:

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分)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

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

使……受苦

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9分,每小题3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

(12分)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0.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3分)

21.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22.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

(3分)

2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3分)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四、(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

(15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

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

(1)举:

(2)任:

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3分)

五、(2004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1题。

(10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2分)

①故:

②是:

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2分)

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21.语段说:

“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3分)

【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

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

“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

……”人们常说:

“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六、(2004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1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

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

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七、(2004年山东泰安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八、(2004年山东威海市中考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5—9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

5.给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和()(4分)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一鼓作气(振作)

7.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

(2分)

答:

8.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

(2分)

9.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

(2分)

答:

九、(2003年山东淄博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

(6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解释加点的字。

(3分)

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

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

(3分)

十、(2003年湖北咸宁市中考试题)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20—24题。

(15分)

天时不如地利……故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3分)

①池非不深也()②委而去之()③故君子有不战()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2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

(2分)

2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2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十一、(2003年重庆中考试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15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2分)

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不超过20个字)(4分)

十二、(2004年天津中考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0题。

(14分)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6.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

17.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2分)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1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

(4分)(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分)

①多助之至:

②失道者寡助:

1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

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十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是家的经典之一。

你还知道该学派的哪些经典?

请再举三部:

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

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4.《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十四、(2005年苏州中考模拟练习)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D.统治的方法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十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5、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

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

(3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

111

词义

例句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3分)

(三)刘宣苦读成才

景泰

间,吉安刘公宣

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

未几,发解及第

……。

取解时,刘文恭公铉

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

景泰:

明代宗朱祁钰年号。

刘公宣:

即刘宣。

发解及第:

(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

刘文恭公铉:

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以语使(告诉)B.讶其文(感到惊奇)

C.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D.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19、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2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20、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十六、河南省: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廪丘:

地名。

②养:

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

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

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

(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请用文段

(一)中的语句回答。

(2分)

十七、莆田市: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6分)

(1)鱼,我所欲也。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

(2分)

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青岛市: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________________)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______________)(辟:

______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

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2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益阳市: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13分)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

答:

二十、内江市: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3分)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4分)

9、翻译下面句子。

(3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二十一、百色市:

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9~13题。

(13分)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

①委而去之(委:

)(去:

)②亲戚畔之(畔:

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2分)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2分)

答:

含义:

事例:

二十二、衢州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必先苦其心志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