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0349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docx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古诗】《观书有感》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板书:

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全诗,指读)

(,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

镜子(古代用铜制成)。

照。

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

为什么?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

怎么写?

(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

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

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

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

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

(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

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

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师:

多美的景色呀!

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

(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

我们先来读一读。

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为,是因为。

(三)、学生写话:

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

这首诗学完了吗?

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

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1、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师:

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

说理诗)。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

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蒙冲:

古代的一种战船。

向来:

从来,一向。

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荷叶母亲》教案

《荷叶母亲》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难点:

⒈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⒉难点:

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放歌曲:

《世上只有妈妈好》

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

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对母亲的深情,而《荷叶母亲》又是如何来体现的呢?

二、字词积累。

并蒂:

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

瑞:

吉祥的。

菡萏(hàndàn):

荷花。

徘徊(páihuái):

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欹(qī):

倾斜。

荫蔽:

遮蔽。

花瑞:

花开的好预兆。

莲蓬:

莲花开过后的花托。

适意:

舒适。

亭亭:

①形容高耸;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

遮拦:

zhē遮挡,阻挡。

三、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

散文集《寄小读者》。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

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四、关于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表现力。

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握文章大意。

(听读结束,找学生来概括大意)

这篇散文借景写人,托物寄情,以花喻人,激起自然地赞颂母亲的爱、母女的情。

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

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的时候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无私的母爱,将永远保护我们,伴我们一生。

2、理清结构层次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写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

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3、本文用什么方法引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

用触景生情的方法,引出家庭往事的回忆。

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

六、探究品读

1、作者为什么要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

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还要提及九年前祖父和我的赏莲呢?

2、文章四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呢?

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3、课文中写作者的情绪变化有什么作用?

结尾“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有什么作用?

4、结尾一段“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荫蔽?

”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5、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有什么作用?

6、“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作者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深受感动,是因为什么?

分组讨论,展示,老师明确:

1、作者为什么要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

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还要提及九年前祖父和我的赏莲呢?

(1)因为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我”是雨打风吹下的荷花,而母亲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

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既充满了爱意,有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温馨感人。

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2)红莲是全文着力描写的重点。

课文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

(3)在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之前,作者先将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写出,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2、文章四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呢?

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3、课文中写作者的情绪变化有什么作用?

结尾“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的情绪从“烦闷”到“不适意”,从“不适意”到“不宁的心绪散尽”,这样写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心中的雨点”却是无形的,涉及的面广,内容纷繁,除了母亲,还有谁能荫蔽?

这就把母爱推向了高潮。

4、结尾一段“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荫蔽?

”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

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母亲就是我们的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5、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有什么作用?

两朵莲花,二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6、“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作者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深受感动,是因为什么?

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正如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无畏地为红莲遮蔽.作者被感动了。

感叹母亲为自己的付出,意思是,自己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无私的帮助自己。

七、拓展训练:

(一)

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那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

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

为什么不说呢?

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淡红的果儿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1、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拟人。

2、诗中用发展、贡献、牺牲三个词,对不同时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这首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鼓励青年努力向上、自我奉献、自我牺牲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色彩词汇,巧妙点明了时间正在向前移动,事物也在运动变化

B.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时的愿望和理想

C.“芽儿”“花儿”“果儿”其实是作者的化身

D.这首诗共三段,句式结构基本相同

(三)

1、文字游戏:

请你试一试,完成由“房子”和“茶”,“月亮”和“花”的联想。

房子→(主人),(主人)→(客人),(喝水)→(喝水),(喝水)→茶

月亮→(太阳),(太阳)→(大地),(大地)→(花园),(花园)→花

2、仿照示例。

例:

音乐像一股晶莹而又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去心灵中的尘垢。

(1)冬天像个慈善的老人,给小麦盖上厚厚的棉被,使它安然度过娇弱的童年。

(2)老师的话像一把开心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心灵之锁,重新扬起了我自信的帆。

(3)淋成落汤鸡的我,感觉好像掉进了冰窖里,从头到脚都凉透了。

八、布置作业:

《导学练》。

小石潭记的教师教案

小石潭记的教师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

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

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

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初一年级时,我们学了《黔之驴》这则寓言。

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散文《》。

二、解题

1、关于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

唐德宗贞元时中进士,年二十一岁。

授校书郎,调蓝田蔚。

升监察御史。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有《柳河东集》。

2、背景材料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坶潭记》、《钴姆潭小丘记》、《至小丘西》、《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这些作品,画廊式的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翻译句子

水尤清冽:

(小潭的)水格外清凉。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寂静得见不到人影。

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1节,写小石潭的环境及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还写小石潭的形状及潭上的景物。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

第3节,写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4节,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5节,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四、赏析课文

1、根据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说说作者写景的顺序。

明确:

以作者的行踪游览观察点为顺序。

2、说说作者游览观察点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的变化。

明确:

开头是随着人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写景叫移步换景,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则属于特写镜头,后来坐在小石潭上观察四周而写景,则属于定点扫描,与前后有区别。

3、说说写景过程哪些词和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

可以从动词的角度谈,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可以从声音的角度,也可以从写形状的角度谈,可以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根据背景资料说说本文与《永州八记》中其他文章的联系,体会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

明确:

本文首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紧扣《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钴姆潭西小丘记》,这样的文章放在一组文章内,让人感到自然而又贴切。

5、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

借写游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

6、文章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的全石以为底的特征与下文写水的清澈有联系吗?

明确:

正是因为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的'特点,才会有潭中如此清澈的水。

7、说说作者心情的变化,请联系背景谈。

明确:

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后心乐之,联系背景看,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此处,失意之情自然溢之于外,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鱼似与游鱼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自然的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小结全文

文章在写景时景中含情,抒心中之情时情与景和谐的统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关于作者柳宗元。

2、说说全文写景的层次与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

1、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本文的解读也是如此,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层次和方法的角度入手,这节课我们换一换,从其他的角度入手,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寻找题文之间的联系。

提示:

①紧扣石的语句有:

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3、试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

提示:

①动与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游,影布石上,依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

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

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

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消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4、还可以从明与暗等角度展开研究。

5、试根据以上研究,说说本文的写作艺术。

提示:

①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的运用。

②映衬手法,动与静的映衬,音形色的映衬以及游鱼与潭水的映衬等。

③对比手法,作者心情乐与悲的对比。

(三)反复诵读

结合上面的研究得出的内容之多,说说本文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提示:

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

(四)总结全文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的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

一、粗读文本,理清思路

师: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的脉络是如何展开的?

生:

文章从结构上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1——4)写作者在法国纳赛尔访问的情形和感慨。

(5——9)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师:

作者想念故乡,具体想念故乡什么呢?

生:

小径,月夜,草坂,小羊,犁头。

师: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

我们闭上眼可以想象一下:

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同学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

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什么?

生:

闹钟的滴答,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音,运河里的汽笛声音,奶奶的叮嘱……

师:

同学们想象非常丰富,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

那么,同学们还能再举一些例子来说说思乡的作品吗?

生1:

《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

生2:

《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师: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关键词什么?

文本的主旨是什么?

生:

想家,思念故乡。

师:

对。

还有《采薇》中的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战士心中,它久久萦绕在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思乡情结,从远古吟唱到现在,激起了远在法国的韩少功心底对祖国的深切呼唤——我心归去。

评析:

粗读,就是浏览,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

这是学生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教师鼓励学生获取信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二、泛读文本,综观全局

师:

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能否用自己的话分述一下课文的两个部分内容?

生1:

第一部分作者描写了一个人来到异国他乡后的情形:

“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一个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自己熟悉的'人群,离开自己的文化,特别是离开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你周围的一切都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

这样的日子真的“能让人发疯”。

所以,当有人劝作者留在法国时,他一口回绝了。

生2:

第二部分写的是在异国他乡,与孤独相伴的是思乡。

文章很自然地用“很想念家里”来过渡,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那一方热土。

作者说,即使异国的景区再美,故乡再穷,但乡思仍然会随时产生,因为“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生3:

同样道理,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的,劳动与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

为什么说故乡不等于出生地?

因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

评析:

泛读是粗读的延续,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总体把握,综观全局,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

学生能够读出作者所创设的情境,在理解的基础上的体味作者情感,与作者进行对话。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作出反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技能和策略进行实践,找到阅读的敏感点和兴奋点。

三、精读文本,质疑问难

师:

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文句加以朗读。

生1:

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