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0482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docx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备课模板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顾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顾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顾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顾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实验器材: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2节弹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研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3、探究弹簧秤的制作方案,并学会它的制作及使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

2、学习从实验数据顾纳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以及数据的准确记录,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究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

实验器材:

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弹簧球、木板、钩码、铁架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3节重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2、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实验器材:

钩码、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顾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于分析实际现象。

3、通过观察和顾纳建立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3、解释生活惯性现象

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重物、纸条、盛水杯子、鸡蛋、硬纸片、小车、木块、棋子、木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采用矛盾冲突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和重点讲解法。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2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索实验中,渗透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2、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实验器材:

教师用:

演示用弹簧秤,钩码,木块,滑轮,长木板,砝码和砝码盘、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3节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兴趣

2、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实验器材: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

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块木板、一块玻璃板、一条毛巾、两个钩码。

教学方法:

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九章压强

第1节压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问题探究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释实际问题

实验器材: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2节液体压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能准确陈述液体压强的特点,能用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释简单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2、能熟练写出液体压强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说出连通器的特点,并能举出一些常见连通器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

 

2、根据固体压强的概念,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

3、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接受到科学态度的培养;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自身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通过船闸的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

饮料瓶、塑料片、水槽、烧杯、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侧壁开口的玻璃管、U形管压强计、水、盐水、大量筒、压强计、水、大量、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模型法。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3节大气压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知道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

2、知道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4、了解大气压与高度和天气有关。

5、了解水银气压计是根据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制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一些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值很大.

3、感知人类对大气压强的利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2、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

教学难点:

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实验器材:

易拉罐、针筒、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砝码、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实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体验由流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感受物理学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物理。

教学重点:

了解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教学难点:

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实验器材:

纸两张,塑料吸管,漏斗,乒乓球,水槽,注射器,泡沫塑料两块、模型飞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浮力的存在,认识浮力;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4、知道浮力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2、学习利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

烧杯、水、酒精、木块、木块、小石块、细线、弹簧测力计、乒乓球、易拉罐、硫酸铜溶液、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溢水杯等器材探究浮力的大小。

  

2、会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简单的现象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

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

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

实验器材:

盛水(盐水)烧杯,重物,乒乓球,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烧杯、铁架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

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实验器材:

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饮料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含义。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

3、知道功的单位。

4、能利用的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顾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及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利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大木块、小木块、大钩码(100g)、小钩码(50g)、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类比,举例推理等方法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2节功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单位。

3.能通过实例、作图等多种方式来描述功率,用公式计算功率会设计实验,估测功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体会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3.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思想。

(2)通过了解发明家瓦特的事迹,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向往和崇敬。

教学重点:

功率概念及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功率的概念。

实验器材: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分析类比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3节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决定因素。

3、能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顾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并且通过学习概括、总结其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并领悟科学探究方法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素材出示和教师引导,适当进行思想教育和学科渗透。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影响动能、势能大小决定因素的探究过程

实验器材: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3、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2、动手设计实验,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

2、培养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精神

3、体会物理知识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教学重点: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实验器材:

滚摆、单摆、弹簧、动能势能转化演示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推理论证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1节杠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

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

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1、力臂的确定及做法

2、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

实验器材:

铁架台、杠杆、钩码(50g,8个)、弹簧测力计(5N量程)、指甲钳、羊角锤、起子、啤酒瓶、剪刀、钳子、大镊子、羊角锤、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2节滑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能识别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

3、通过了解滑轮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特点”过程,运用实验顾纳法得出结论。

2、通过将定滑轮抽象成等臂杠杆、将动滑轮抽象成省力杠杆的过程,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然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滑轮的实质

实验器材:

单滑轮、铁架台、绳子、大钩码、小钩码若干个、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实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第3节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3、学会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动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器材:

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滑轮组、铁架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2.引入新课:

 

3.新课教学:

 

4.矫正与反馈: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