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1401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让数学生动起来.docx

让数学生动起来

让数学生动起来

山东博兴乐安实验学校白桂云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

数学是Mathematics的译语,语源上并没有数学的意思,也不限定于计数,而是接近于求知、思考方法的意思。

数学其实是用来解决问题、用来沟通和推理的,它更是用来联结生活中各种相关事物的,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

场景一:

冬天,我们俩见面。

“今天天气好冷啊!

”我边冻得瑟瑟发抖边说。

“确实很冷,你知道今天多少度?

”你马上问。

你为什么要这样问?

道理很简单。

人类如果不借助定量,就无法准确地反映现实。

0上3、4度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如果达到零下4、5度.怎么表述呢?

没有数学,只能还是一个“很冷”!

场景二:

如果我们两人好长时间未见。

今天偶然见面了。

“哦!

你瘦了。

”你说。

“没有啊!

我觉得还胖了点呢?

”我说。

“是吗?

那你胖了几斤啊”

你为什么要这样问?

还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定量才能表达得准确。

假设我们这儿来了好几个胖子,谁更胖、谁是胖子中的瘦子,如果不借助定量,就很难比较,也很难说清楚了。

如果仔细研究这种平日不可缺少的数学应用,我们就会发现。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数学的需求其实很简单,大都是一些基础性的东西。

为什么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我们还要学那么多数学知识呢?

换句话说,人为什么要学数学?

学数学仅仅是为了计算吗?

学数学时无休止的算题吗?

不!

学数学,是在学习一种化繁为简、解决问题要有依据的数学思想,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法。

如果有人问我们,我们上学时学过的哪些数学定理在生活中有用?

我们可能一时说不上来,还曾记得看过一个知名作家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句话:

“上学就是学习那些注定要忘记的东西”是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学过得很多东西在我们头脑中的记忆越来越模糊,有些知识甚至一辈子我们都不会用到,那么,知识的学习就不重要了吗?

不是,事实上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的所积累的能力、习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将伴随我们的一生,而这些也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描述: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我们提倡尊重、呵护、培养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是有其神经、生理方面的道理。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产生于情绪中枢。

当客观对象与人在其生活、学习、经验中所建构、积累、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经验单元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相似选择时,兴趣油然而生。

此时,大脑中有一种叫做内啡肽的重要化学物质被大脑释放出来,它引发大脑神经兴奋的效能比麻啡高出50——100倍。

它使人感到愉快,而且往往是非常愉快,这种幸福感,能够激发人们更进一步的工作热情、创造能力及深入地思考的能力。

同时,快乐情绪下长时记忆不但容易形成,而且维持长久。

对幼儿来说,兴趣更是他们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积极引因素。

受兴趣驱使的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是自己成长的主人。

如何尊重、呵护、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1、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将数学学习内容寓于情景、故事之中。

因为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我们都知道幼儿及其擅长事件记忆。

举例来说,今天你带孩子上街去了德可士,晚上,你睡觉前,你不用对孩子说:

“宝贝,过来!

妈妈帮你复习一下。

今天,妈妈带你去吃汉堡包和署条了。

”孩子只要经历一次,他就记住了,不用再复习。

所谓故事,就是一个事件,孩子在听故事时,总能把自己想象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或着急、或痛苦、或喜悦。

由于幼儿擅长故事记忆,能驾驭、把握故事,因此,孩子喜欢听故事、表演故事。

2、在环境创设和操作材料上下功夫。

众所周知,那些优鲜明色彩的,形象地、变化多端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因此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并在如何主动创设环境方面多下点功夫。

(这儿需要提醒大家的是:

要避免单纯依靠玩具材料、游戏的花样翻新来迎合幼儿的好奇心,而不顾及数学知识及智力上的要求。

教具的运用要服从具体的、教学要求,切记不是越多越好。

3、要掌握幼儿已有的经验,提供给孩子的学习内容一定是他们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太容易、太简单都容易让幼儿失去兴趣。

在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应注意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有条理、不怕困难,做事有始有终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做;按顺序排列;用完的物品放回原处等等)。

这些习惯的培养是和学习兴趣相关联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顺利进行数学学习所必需的,也是小学学习的重要准备工作。

记住这一句话:

“起初是我们养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我们。

(二)、让幼儿获得一些简单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略讲)

幼儿应获得的一些简单的数学初步知识包括:

感知集合及元素;认识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初步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初步掌握一些常见的量,以及空间方位和时间方面的一些简单知识。

幼儿应获得的一些简单数学初步技能包括:

对应、计数、简单的加减和自然测量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当我们强调幼儿数学思维培养非常重要的时候,不能否认幼儿获得一些简单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幼儿基本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载体。

幼儿如果没有基本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幼儿思维的发展就是“无米之炊”。

(三)、从小帮助幼儿树立化繁为简、解决问题要有依据的数学思想,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重点讲)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我们一起来分享和分析一个案例,大家从中也许会找到答案:

案例:

《手的大小》

活动目标:

1、积极操作、探索,通过“画手数格,抓珠数数”等途径,来比较准确地判断手的大小。

2、学习数数、测量、统计、表达与交流,初步习得积极地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养成操作中的记录习惯,体验探索的快乐。

教学准备:

每人一张方格纸、棋子、盘子、绳子若干集体记录表一张

教学过程:

1.教师让引导小朋友说出比较手的大小的各种办法。

师:

“我们每人都有一双手,它们一样大吗?

“用什么方法知道手的大与小呢?

幼:

“可以将两手对着比一比。

“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手的长度。

“可以看看谁抓的东西多。

评析:

从老师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老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小朋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幼儿在方格纸上画手的轮廓,并统计所占的格数。

教师展示一张画有方格的纸。

师:

“我们用这张纸来量一量我们手的大小。

方法是,将手平放在纸上,沿手的外围画下手的轮廓,画好后数一数,在你的手中,有几个完整的格?

有多少个半个格?

把结果记录在方格纸上。

”幼儿画手的轮廓并统计它在方格纸中占有的格数。

3.幼儿报告统计结果,教师将其记录在大的统计表中。

4.幼儿用手抓棋子,统计并记录所抓的棋子数。

师:

“有的小朋友提出看看谁抓的东西多,就说明谁的手大。

“手可以抓什么呢?

幼:

“可以抓橡皮、抓豆子、抓珠子、抓棋子。

师:

“我们来试试抓棋子吧!

师:

“想一想,怎样用手抓更多的棋子?

教师分别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手可以抓多少棋子。

并将相应的数据记录在全班的大统计表中。

评析:

老师根据孩子们的提出方法,提供材料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

 5.教师引导幼儿如何比较手的大小。

师:

“你们用什么办法知道谁的手最大?

谁的手最小?

谁和谁的手一样大?

幼1:

“看表格上的数字。

” 

幼2:

“看谁的棋子摆得多。

幼3:

“数数棋子有多少。

师:

“怎样比较才能更准确?

幼1:

“看手占的格数,还要看抓的棋子数。

”  

幼2:

“可以把手贴在一起比一比。

评析:

操作之后,老师也没有直接说出操作的结果,而是引导孩子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

 6.评选班级中谁的手最大?

谁的手最小?

谁和谁的手一样大?

孩子们根据格子数、棋子数判断出班上最大和最小的手。

教师请最大的手与最小的手比较一下给孩子们看,结果孩子们惊讶地发现大手和小手相差真的很大。

在挑选一样大的手时,出现了问题,因为其中一个数相同,而另一个数有些差别,结果选出两对被认为可能一样大的手。

教师请两对孩子们认为一样大的手来比较与展示。

其中一对手的大小几乎完全一样,被判定大小相同,而另一对能明显看出有些差别,被判定不一样大。

因为有的手会抓东西,有的手不会抓东西。

虽然手一样大,但是抓的棋子数有差异。

评析:

经过操作、讨论,老师不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尝试并引导和建议孩子们想办法去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在这一的过程中,同样要求幼儿注意观察、提问、讨论、操作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在一直在引导孩子去探索、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依据。

同时我们也明白了新纲要为什么要把数学归为科学领域,不是像我们大家理解的数学在幼儿阶段不重要,而是数学本身就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纲要思想想要向我们传达的是:

要科学的教幼儿学数学,要把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儿童。

三、山东省幼儿园课程中有关数学的内容

山东省幼儿园小、中、大班教材共六册,每个年龄阶段分为上下两册,共设计了46个主题活动。

小班14主题活动中有11个主题活动中涉及和渗透了数学领域的内容,具体包括:

1、集合:

认识1和许多。

2、对应:

一一对应。

3、排序:

大小排序、长短排序。

4、分类:

按同一个物体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5、数:

4以内数的点数。

6、图形:

认识平面图形圆形、三角形。

7、空间:

以自我为中心区分上下、里外。

(注:

缺少白天于晚上教学内容的安排)

中班16个主题活动中有14个主题活动中涉及和渗透了数学领域的内容,具体包括:

1、分类:

按物体的数量分类(集合);按图形的特征分类(统计)。

2、排序:

按规律排列

3、量:

用目测和实物测量的方法区分物体的高矮、粗细。

4、数概念:

10以内数的形成;10以内的序数;相邻数;数的守恒。

5、图形:

认识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半圆形。

6、空间:

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

7、时间:

认识昨天、今天、明天。

大班16个主题活动都设计和渗透了数学领域的内容,具体包括:

1、数概念:

学习10以内数的倒数、顺数;认识10以内单双数;按群计数;10以数的组成与加减法;学习书写数字1——10,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量:

学习自然测量(人的身高、胖瘦、树的粗细)及二等分、四等分;量的守恒,认识部分和整体。

(渗透了统计的方法)

3、分类:

能按物体的三种特征分类。

4、按规律排序

5、几何形体:

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6、空间方位:

(以自身和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7、时间:

认识日历;了解钟表,认识整点和半点。

8、认识人民币。

以上这些活动内容有些是集体活动、有些是区域活动,有些则渗透在其他领域的活动中,如果深入地分析教材,我们会发现:

如果按主题的先后和页码顺序来看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会发现很多知识点的安排不是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顺序安排的,例如学习7以内的序数安排在认识7之前,10以内数的守恒安排认识9以前等等等。

这是不是编排教材人员的失误呢?

我想不是,因为教材是死的,但用教材的人是活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用教材是做到以下几点:

1、按需选用,适当调整教材。

2、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给幼儿补充数学知识,以保证幼儿知识的完整和递增。

四、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略讲:

一代而过)

1、直觉思维先于抽象思维。

数学具有抽象性,幼儿在学习数学时不时直接从抽象的数开始的。

而是通过直觉思维和感性认识来学习属概念和书的抽象意义的。

例如,幼儿看到数字2,脑子里反应的是具体的实物形象,2个苹果,2块积木,2架飞机等等,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把数字具体化,在想象的世界中认识数。

在教学中要从实物入手,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抽象的数字,这才符合幼儿认识数概念的规律。

但是知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在直觉的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

幼儿要想学好数学,只有在抽象思维法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末倒置,以一位的追求生动形象,而忽视了幼儿抽象思维的发展与培养。

2、外在动作先于内在动作,数学学习是一种推理过程,幼儿的推理不是内化,而外显动作。

他们推理是通过手的动作显示出来的,而不是在头脑中进行的。

让有儿童通过探索操作摆弄物品,在摆弄的过程中体验事物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学习数学不缺少的环节。

头脑的发展是在动作发展的基础完成的。

给幼儿大量的可操作的物品是必须的。

3、生活体验先于知识体系的学习。

幼儿学习不是先从数学知识体系开始的,而是在生活中学习的,看到天上的星星,他们会1颗、2颗、3颗的数,妈妈给他买的小汽车,他也会不厌其烦的1个、2个的数,幼儿非常感性,在生活中他们感受着数,并主动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当然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是零散的和情境化的,还没有形成系统地认识。

从生活中入手进行数学教育更符合幼儿认识特点,更容易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我们该如何指导幼儿学数学(重点讲)

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学习特点以及教材编排特点后,,我们该如何指导幼儿学习呢?

(一)、安排、布置适宜的学习环境,将幼儿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首先,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如:

幼儿周围的人有“高”的、“矮”的;外出乘车有“大”的车、“小”的车;分点心可感受“1”和“许多”;分杯、勺时能感受一一对应;家中的衣服,有爸爸的、妈妈的、我的,有春季的衣服、夏季的衣服,有不同布料的衣服,可让幼儿感受分类;等等。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增强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让幼儿积累数学感性经验的意识,引导幼儿在无意、有意中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到来自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培养幼儿的数感。

其次,将教学过程生活化。

由于幼儿乐于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我们就应尽量使数学教学过程生活化。

一要提供来自生活的学习材料,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作为部分数学操作材料,既受幼儿的喜爱,又具有变通性。

如:

火柴梗、废旧纽扣、花生、玉米粒等,幼儿可以用来拼搭图形,进行点数、排序、比较、分类等;二要情节设计贴近生活,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所设计的情节引导下展开的。

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情节是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幼儿的兴趣会更浓。

如:

请幼儿按穿鞋子的种类排队,进行分类、排序记数、比较、制作标记等训练。

再次,让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成功与愉快。

如:

商店游戏“逛超市”,幼儿由认识超市物品――摆放超市物品――购物,从中可掌握分类、对应、感知物体数量、巩固加减运算知识。

(二)、幼儿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法则应避免由老师直接提示给他们,而是安排由幼儿在操作体验中,自己去发现。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与技能。

因为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概念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例如:

对数字3的认识,教师告诉幼儿这个数字是3,并出示3个实物,数给他看,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已经掌握了3的概念,幼儿只有在对3个物体的反复摆弄中才能把数字3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区分开,把3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理解3是所有3样东西的集合,真正理解3的含义。

在使用操作法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明确操作的目的。

操作法之所以成为幼儿数学学习的首要方法在于当幼儿动手操作材料时,能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这种思维上的探索活动是操作的精髓,成人不应该忽视这一目的,更不能越俎代庖,目前许多老师已注意到数学教育运用操作法,他们给每个幼儿提供了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

但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解演示为主,儿童的操作时间不多,而且操作基本上是以复习、巩固教师所讲的内容为主,抹煞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特点。

他们的教学程序为:

教师讲解――提问――幼儿动手操作练习。

操作往往是在讲解知识之后出现,作为练习知识的手段,这恰恰颠倒了操作法的顺序,正确的教学程序应是:

幼儿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教师启发幼儿寻找正确的答案――形成概念。

2、为幼儿的操作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

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充足的各种各样的小材料、小教具(小棍、插塑片、石子、汽水、瓶盖、纸制或塑料的几何形图片、小积木块、各种卡片或其他小玩具等等)以便做到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操作材料。

3、给予幼儿充足的操作时间。

操作要达到预期目的,就必须给儿童足够的时间去摆弄物体、去思考和探索,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操作及其材料再学习数学及发展幼儿初步数学概念方面的作用,切忌走过场。

4、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使幼儿明确操作的目的、要求和操作方法。

5、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

可面向全体或个别儿童提出启发性问题或提醒儿童应注意的问题。

6、讨论操作的结果。

操作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为操作而操作。

所以在幼儿操作之后应围绕操作所要完成的教学目的和儿童一起讨论他们操作的结果,帮助幼儿将他们在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明确概念。

这个过程教师应采取提问式,也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边操作、边提问、边回答问题。

7、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

在小班要求幼儿观察、动手、摆弄,比较正方形卡片和三角形卡片的不同,而在大班则可以让幼儿动手粘糊一个立方体来认识立方体的特点,并和长方体进行比较。

小班操作活动方案:

做项链

★材料准备

彩色木制串珠或塑料串珠若干,串珠线五六条。

★训练要点

1、教师预先在串珠线的一端系好一颗珠子,每根线上穿的珠子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请宝宝按照线上的提示,找出与之完全相同的珠子穿好,并讲出这串珠子的特点,如,“这是一串红色的珠子”。

2、根据宝宝掌握的情况,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如颜色不同、形状相同的珠子穿成一串,或形状不同、颜色相同的珠子穿成一串等,训练宝宝排除颜色,形状、大小的干扰正确串珠。

★指导要点

1、这一训练方案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分类,同时训练宝宝手部小肌肉的动作。

2、串珠活动前,家长需对串珠的动作给予讲解,帮助宝宝掌握要领。

★贴心提示

可以用积木等材料按此法进行分类练习。

中班操作活动方案:

这是谁的家

★材料准备

超市广告纸若干,白纸若干,安全剪刀,胶水。

★训练要点

1、将几张超市广告纸给小朋友,让小朋友观察,广告中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哪些是饮料等。

2、在白纸上分别画三个房子的轮廓,告诉小朋友这分别是蔬菜、水果、饮料的“家”。

3、请宝宝将广告中的蔬菜、水果、饮料分别剪下来,贴在相应的家里。

★指导要点

1、这一训练方案主要训练幼儿通过辨识图案学习分类的技能。

2、可以自己制作一些素材,比如,画出各种形状,请小朋友分类,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贴心提示

注意剪刀的使用安全,用完后要物归原处。

望远镜

★材料准备

长度为30厘米、宽度依次为20、19、18、17、16厘米的纸五张,胶水一瓶。

★训练要点

1、指导孩子做纸筒,先将一张纸沿长的一端均匀的涂上适量胶水,然后从没有胶水的一端向有胶水的一端卷起,粘住,做成一个纸筒。

2、请幼儿用同样的方法做好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五个纸筒,分散立放在桌子上。

3、请宝宝分辨纸筒的粗细,并将五个纸筒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进行排序。

4、将五个纸筒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依次套在一起,制成一个伸缩式望远镜。

★指导要点

1、这一训练方案主要帮助小朋友学会区分粗细,练习按照粗细排序。

2、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找出不同粗细的物品提供给小朋友练习,如不同粗细的笔、瓶子等等。

大班操作活动方案

比比看

★材料准备

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纸卡片若干(自制)。

★训练要点

1、将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组方卡片,让小朋友比较两组卡片的多少。

2、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的两组三角形卡片,以不同的排列形式如图摆放,让小朋友比较两组卡片的多少。

3、将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组圆卡片,以不同数量和距离如图摆放,让小朋友比较两组卡片的多少。

4、将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组圆卡片,以不同数量和排列方式如图摆放,让小朋友比较两组卡片的多少。

★指导要点

1、这一训练方案的主要目的是让宝宝学会不受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的影响,正确认识10以内的数,建立数量守恒的概念。

2、判断数量时,要让小朋友目测,直接说出哪个多,哪个少,然后让小朋友想办法的验证,让小朋友知道比较两组物品的多少可以用数数的方法和对应比较的方法确定。

 

剪贴格纸

★材料准备

格子纸(可以用稿纸)、白纸若干张,剪刀、胶水。

★训练要点

以“7”为例:

1、老师可以预先将格子纸剪成条,每条纸有7个格子,每个孩子10条。

2、指导小朋友用剪刀把一条纸条沿格线剪成两份,如1和6,然后贴在白纸上,再将另一条纸条沿格线剪成两份,如2和5,再贴好,以此类推,一直剪贴到剪下的格子数量发现重复为止,把重复的拿掉。

3、把剪开的每一段纸条上写上数字,表示它有几个格子。

4、请小朋友说一说“7”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起来又是7。

★指导要点

1、这一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小朋友体验数是可以分的,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其它的数字均可依此练习。

★贴心提示

可以让小朋友将剪开的两段纸条分别涂上两种颜色,更便于区分。

(三)、运用游戏的方法教幼儿学数学

游戏法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方法,它既可以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数概念和抽象的数学知识。

游戏活动举例:

看谁做得快又对

游戏目标:

1、复习幼儿对各种颜色的认识。

2、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玩法:

教师出示颜色卡,请幼儿一一认识,并告诉幼儿每种颜色可以用一个动作来代替:

红色——拍脸粉色——摸鼻子黄色——摸耳朵蓝色——摸头发

白色——拍肩膀紫色——摸肚子绿色——摸屁股黑色——摸膝盖

棕色——摸脚

然后教师点指(或说出)颜色卡,请幼儿作相应的动作。

 

 

音乐游戏《五只小鸭》

音乐游戏《铃儿响叮当》

点数游戏《通讯兵》

游戏目标:

1、练习默数10以内的数。

2、训练幼儿的专注力

玩法:

将幼儿分成几组,每组幼儿数量相等,老师将写有数字的纸条给每组最后一个小朋友看一下,并让他记住这个数字,然后从后面开始依次往前拍小朋友的肩膀,完成以后最前面一个小朋友报数,老师检查每组的报数是否与老师告知的数字相一致。

报数最快又正确的一组为胜。

抓老鼠

目的:

训练记忆力、反应力

玩法:

随便找一个小朋友说出要抓老鼠的数量,大家轮流接着说抓住了还是跑了,直到老鼠全被抓住,游戏结束,再重新开始。

“叽里咕噜、叽里咕噜,吱吱吱,抓5只,跑了,抓住,跑了,抓住、抓住。

”直到说“抓住”满5次为止。

鸭鸭鹅

目的:

1、尝试发现事物的规律。

2、锻炼幼儿的反应力、判断力。

3、增强幽默感。

玩法:

1、全班小朋友围成圆圈或排烈成一排,按“鸭鸭鹅”的顺序依次传递。

可以边说边做动作,也可以只做动作不说话。

2、还可以其中一人说的时候转动头的方向可以向左转,也可以向右转。

真正成功的数学教育,是让幼儿学了数学却不知道那就是数学。

“他学会一切,而不知道自己是在学习,与此同时,他逐步从无意识过渡到有意识,而在这一过程中总是充满着欢乐和爱。

”如果我们的老师能真正的做到以幼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