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1522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

《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docx

云南省玉溪市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二

云南省玉溪市2018届五校联考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

高三历史

1、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到1971年,英国的黄金储备(102.1亿美元)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678亿美元)的15.05%。

此时美国巳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

1973年美国爆发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黄金储备已从战后初期的245.6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

这表明(  )

A.美国和西欧盟友关系严重恶化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解体

C.欧元的启动导致美元地位下降D.美国已丧失经济霸主地位

2.下表是对罗马法的分类。

这体现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  )

A.博采众长B.体系完备C.影响长远D.崇尚公平

3.唐代出现不少宰相和高官以自己不是科举出身为耻的现象。

这说明唐代科举(  )

A.取代了其他选官方式B.在士大夫阶层中的影响力扩大

C.促进社会阶层上下流动D.促成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克里斯提尼时期以后,雅典步入了“全民政治”的时代。

这时,每个公民都要担任一段时间的政府官吏,主要的政府官吏则由抽签而不是由原来的选举产生。

这一做法

(  )

①扩大了城邦普通民众的参政权②直接导致雅典城邦走向衰落

③容易造成政府官吏素质参差不齐④推动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5.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

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

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民族危机的困境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D.文学革命的影响

6.蔡元培曾这样说道:

“我对于学生运动,素有一种成见,以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不应有何等之政治组织……所以民国七年(1918)夏间,北京市各校学生,曾为外交问题,结队游行,向总统府请……我曾力阻他们。

”1919年5月4日的学生运动,先生虽未阻止,但在营救被捕学生出狱后,愤而辞职。

以上材料表明蔡元培先生(  )

A.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B.关键时刻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

C.提倡学术思想自由不过是空话D.认为大学应坚持学术至上原则

7.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活跃的市场经济……不管是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已经非常完善。

当时中国的文明不仅在经济基础、科学技术上领先于西方,而且在制度层面也走在世界前列。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在制度层面走在世界前列

B.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C.编制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D.小农经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8.有学者写道: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

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

B.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

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

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

9.“美国曾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取消过波兰的最惠国待遇;许多缔约国也常利用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例外,大量采用非关税壁垒的措施。

”该材料认为关贸总协定存在的弊端是()

A.未起到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B.规则不严密

C.不具有法律约束性D.被美国操纵

10.托马斯·潘恩说:

“在世界的这个广大地区,我们忘记了三百六十英里的狭窄范围(英国的长度),我们因此可以更大规模地传播我们的友谊,我们主张同欧洲每一个基督教徒保持兄弟般的关系,并因为这种豁达的胸襟而感到自豪。

”这反映了(  )

A.北美大陆可以自由和欧洲发展贸易

B.北美殖民地独立意识不断增强

C.北美大陆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潘恩的思想成为北美人民的共识

11.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

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必须否定

B.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

C.标志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完成

D.无益于近代中国的发展

12.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25分)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

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

从中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

(2)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

(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场史论五篇:

一、“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五、“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三、“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四、“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

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

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

试陈教农之策”。

五、“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首题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摘编自1904年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三项有关清末科举考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三、选考题部分(共3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列两幅图反映了雅典公元前8世纪后经济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

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

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

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

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

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梭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怎样的经济状况?

受这种经济状况影响,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雅典出现了哪些典型的阶级或阶层?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阶层的经济状况?

他们的政治地位如何?

(3)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阐述了怎样的主题?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理由。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盟国(指德、奥、保、土军队)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他们确信他们所提出的以保护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将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的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在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

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

(2)材料一、材料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

哪一方的观点较为符合实际?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

你是如何评价的?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可得乎?

”(太宗)又谓曰:

“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

”对曰:

“不知。

”曰: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

“汝知此树乎?

”对曰:

“不知。

”曰:

“此木虽曲,得绳则正。

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

材料三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中国通史全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始皇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根本是什么?

农业的根本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美国和西欧盟友关系的变化,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中心地位,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美国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但随着美国经济衰退,兑换能力完全丧失,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解体,故B项正确;1999年后欧元的启动,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霸主,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表格中没有体现罗马法吸收其他法律信息,故A项错误;表格中从“调整对象”“表现形式”“适用范围”“立法方式”“权利主体”介绍了罗马法,说明罗马法体系非常完备,故B项正确;材料表格中没有提及罗马法影响的信息,故C项错误;崇尚公平属于罗马法的特点之一,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唐代不少宰相和高官以科举出身为荣,可见科举制在宰相和高官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中的影响力扩大,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推测出科举制取代了其他选官方式,故A项错误;科举制为出身卑微的读书人进入仕途提供机会,促进社会阶层上下流动,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但与题意无关,故C、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克里斯提尼改革后,雅典民主制得以确立,并非导致其走向衰落,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期,因此可以排除含有②④的选项,选择C项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而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6.【答案】D

【解析】蔡元培先生在五四运动中有无领导作用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中蔡元培先生未阻止学生运动,故B项错误;蔡元培先生认为学生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而不应参加政治组织,体现了他提倡学术思想自由的原则,故C项错误、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此时打破了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发明星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井田制瓦解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开始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体,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依据题意,西方思想启蒙以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为基础,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首要任务是国家的救亡图存,因此“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忽略了个体的启蒙,故B项正确;从材料没法判断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的原因是否与工业化程度有关,故C项错误;也无法批判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是否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一般禁止数量限制,采用非关税壁垒”的措施说明许多国家未遵守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故A项正确;“规则不严密”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不包含“不具有法律约束性”的意思,故C项错误;“美国曾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取消过波兰的最惠国待遇”不能说明被美国控制,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材料只是主张“同欧洲每一个基督教徒保持兄弟般的关系”,没有指明是要和欧洲发展自由贸易,故A项错误;根据“在世界的这个广大地区,我们忘记了三百六十英里的狭窄范围(英国的长度)……我们主张同欧洲每一个基督教徒保持兄弟般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北美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随着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的经济来往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同时,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英语成为来自各殖民地的共同语言,逐渐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民族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可知,北美当时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还未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故C项错误;材料只提及潘恩的思想,没有说他的思想成为北美人民的共识,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晚清新型管理机构出现,但原先官僚体系并没有完全否定,故A项错误;“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出现,是中国在列强侵略下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机构是殖民地化的表现,不是封建化,故C项错误;列强侵略,使中国开始近代化历程,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可知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是让人们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据此判断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故A项正确。

浦东开发与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排除B项。

“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改革开放,故排除C项。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的,故D项错误。

13.【答案】

(1)西周和西汉时期。

分封制度和郡国并行制度。

(2)行省制度;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

(3)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不必拘泥于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

(1)问可从图二“胶东国”等信息中得出郡国并行制度。

(2)问注意元朝“中书省”“行中书”“腹里”“宣政院“等机构的职能和范围。

第(3)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评分标准及示例:

必须是在解读材料基础上得出的正确信息,并能予以说明,罗列无关史实无效。

另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

信息:

三场考试只有一场考四书五经(科举考试内容不再局限于儒家经典)。

说明:

清末面临历史大变局,高唱礼义廉耻无法救国,需要选拔更多实用人才。

示例二:

信息:

重视考查史论。

说明:

治国必须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如史论第一篇就是针对清末中央集权削弱的现状。

示例三:

信息:

重视考查世界各国治国策略。

说明:

清末中国已融入世界,必须学习各国先进经验,才能维系政权。

示例四:

信息:

关注改革。

说明:

当时清政府正推行新政,需要借鉴古今中外改革变法的经验。

【解析】本题属于信息说明类题型,首先提取清末科举考试的信息,注意必须是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信息;其次能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从第一场中的信息可得出重视考查史论,可以从治国必须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等角度来说明;从第二场中的信息可以得出重视考查世界各国治国策略,从中国融入世界、学习西方等角度来说明;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内容不再局限于儒家经典,从晚清历史的大变局的角度来分析说明。

15.【答案】

(1)状况:

工商业发展。

代表阶层(级):

“海岸派”“山地派”“平原派”。

(2)阶层:

平民;政治上:

无权,完全听命于贵族。

(3)主题:

梭伦改革的原因(或背景)。

理由:

材料一经济发展成为梭伦改革的经济基础;而在材料一经济发展基础上壮大的工商业奴隶主成为梭伦改革的阶级基础。

材料二阐述的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是梭伦改革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提炼、概括材料的能力。

(1)题是对所学图片的再现,反映的是工商业的发展。

(2)题是一则诗歌,从“无辜被售”“卖身”等可知是平民。

第(3)题,两则材料都叙述了改革前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及阶级矛盾方面阐述理由。

16.【答案】

(1)标榜:

“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以保护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

(2)区别:

德国认为同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

后者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责任:

德国认为“盟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盟国“不负任何责任”。

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

评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

【解析】第

(1)问主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提出的以保护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据此进行概括归纳;第

(2)问结合材料和史实进行判断分析;第(3)问结合材料观点和一战的性质与目的进行判断分析评价。

17.【答案】

(1)措施:

实行郡县制。

评价:

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2)民为国本;不失时为农之本。

(3)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概括归纳能力。

考查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位著名君主——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祖国统一的贡献。

回答时主要根据材料概括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