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2508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docx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令狐文艳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这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城市的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与城市的界定:

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1.1城市与防御要求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

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

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

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

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和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他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1.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

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1.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是政治和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

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把海外贸易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与欧洲和美洲有很大的差异。

欧洲罗马帝国时期,地中海沿岸尽为罗马统治,很早这些地区就发展了海上交通,一些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

2、近代城市的发展

2、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工业化初期,工厂外围修建了简陋的工人居住区,相应集合了生活服务的面包房、裁缝铺。

以后又在外面修建工厂及工人住宅区,这样的圈层式的扩张,成了工业化初期的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

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部类增多。

所需原料及产品要储运,就出现了城市仓储用用地。

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导致城市的道路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市的类型增加。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亚大陆许多城市受到战火的严重破坏。

城市面临着恢复重建许多城市制定了重建及发展的城市规划,其中也不乏一些创新的思路。

城市集中发展带来大量的生态问题,于是出现了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城市对外交通发展有很大的变化,城市结构布局发生变化。

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私人交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人口和就业向郊区转移的现象,城市中心区逐渐衰退。

第二、第三产业在城市中的集中,产业门类的增加与分协作,使城市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张。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跨国公司企业集团的发展,使一些发达的城镇的密集地区的影响更大。

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及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发展到对环境的破坏,已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物质生产的高度发达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引发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重视。

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

4、中国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正在经历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的次城镇化浪潮。

将对国家整体的永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未来的城镇化过程必须走向理性、健康和永续。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条件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试图用一项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并以此来制定城镇化政策必然无法满足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城镇化作为一种现象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仅仅将目光落城镇化上反而忽略了人居环境发展所真正追求的目标。

未来的中国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的模式,在一些地区,需要有大城市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而在别一些地区,则需要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开发来带动当地的发展。

总之,未来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是超越单个城市的传统思维,走向区域协调,从更大区域范围来思索永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走向和谐的城市区域,这也将是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四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一、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1、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

单向的封闭思想方法:

其一、思维的单向性,是一种最简单的思维方法,否定了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后一阶段成果对前一阶段成果的作用;其二、就是指思想过程中单系统的思维方式,它否定了放系统外的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通俗地说,单向性否定了思维过程中的反馈作用,封闭型否定了系统外的作用。

复合开放,在思维的过程中要求有多条思维途径,这里包括反馈思维平行思维。

1、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

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中方法特征就是指否定行动动态发展的思想方法,追求最终的理想状态,忽视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缺乏运行概念。

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要求把城市规划工作的对象确定为动态过程,城市规划工作的成果是一种动态过程的控制和引导方法,城市规划管理的控制手段也是一种动态过程。

1、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身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刚性规划思想方法即缺乏多种选择性。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表现为欲求唯一的最佳方案,极难适应城市这个综合复杂的社会团体发展需要。

原因是:

一、机械的社会观,以机械性代替社会的综合性。

二、把规划与设计混为一谈,以设计工作的思想方法代替规划工作的思想方法。

弹性规划思想方法要求抛弃刚性规划思想方法。

首先需要明确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构成社会的各系统之间是互相作用的。

1、4由指令性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指令笥的思想方法首先假设了城市诸系统的发展是由某一中心的枢纽控制的,而城市规划编制及管理就是这个伟大的枢纽,它控制了整个城市中的任何系统的发展。

这种思想方法的危害性极大,使城市规划工作从城市诸系统孤立了出来。

在技术设计阶段应该集思广益,广泛综合各方面的分析研究成果;在管理实施规划阶段,每一个城市用地开发案或建设项目也是需要投资方,接受投资方和管理部门协同努力,如果城市中有组织开发的机构,则更是依靠经济规律等诸掠地攻城共同作用进行工作。

引导性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种控制论思想,它强调各系统发挥自身的选择性强调规划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引导性控制作用,城市规划是向各系统提供正确的发展选择的引导者。

2、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2、1对工作方法冲击和影响

城市规划工作将向分析的广泛性、论证的严谨性、成果的弹性方面发展。

分析的广泛性包括收集数据资料的广泛性,以及分析角度的和分析对象的多样性。

论证的严谨性主要指规划论证工作中思想方法的严谨、论证包括数理统计论证、利用计算机辅助论证等。

城市规划工作成果的弹性是指规划成果形式的弹性和规划成果内容的弹性。

2、2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这里的传递方式是指城市规划工作在参加规划的单位相互间的传递关系或程序。

(1)规划技术设计论证工作是一项科学技术性工作其内部的工作传递关系是横向的、复合的。

(2)政府立法执行工作是指确认规划的法律效果。

(3)组织开发经营活动的传递关系是相互配合性的,强调社会总效益和参加开发经营单位集体效益的结合,所以这种传递关系也是横向为主的传递关系。

三、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

1、城市全球化

世界经济结构格局的变化,全球性地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化。

资本和劳动力全球性流动,产业的全球性迁移,经济活动中心的全球性集聚。

2、空间市场化

由于市场经济的地域在20世纪末大规模扩大,城市用地出现重构和置换。

3、信息网络化

交通与通讯的进步使得城镇在地理上的分散成为可能,因而更接近自然。

人类将步入信息社会,信息化社会将使城市建设的时空关系发生革命性变革。

4、全球城市化

发达国家步入后城市化阶段,面临的是大量的城市更新换代的任务。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处于城市化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渡期。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第1节城市规划的任务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第2节城市规划的目标价值观

1、城市规划的目标

建构城市规划工作相关环节,如立法、机构设置、程序设计等的出发点,也是城市规划各个环节绩效评价的重要准则。

从本质上来看,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抑制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增进积极影响。

一、健康,土地使用要有助于保证公众健康,二、公共安全,保障市民的安全三、交通,便利的交通安全四、公共设施的提供,五、财政健康六、经济目标七、环境保护八、再分配的目标。

3、城市规划价值观的确立

城市规划作为一项社会实践,价值观对于目标的确立、执行、调整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价值观的影响更是贯穿于规划立法、规划编制、开发控制和项目实施等所有环节和阶段。

长期以来,城市规划一直以保护与促进公共利益作为学科的价值观。

任何规划都不可能是脱离价值观的中立工作,只有真正明确了规划的价值观,才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进行有目的的协调,规划编排,规划实施和规划评价。

近20年来,永续发展正在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

第3节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

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市的永续发展对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发展,关系重大。

城市规划正是着眼于长远、从全局利益出发,全面地、综合权衡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和重要工作,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贯彻、落实永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永续城市与和谐城市

相比于西方思想体系中的永续发展,和谐城市扎根于东方思想体系。

从永续发展到和谐发展,反映了人类为建设更美好城市的思索有了更新的认识。

永续发展提出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危机,其核心诉求是人类的通生存;而和谐城市发展则是在永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美好、更有意义的人类生存方式。

或者说,和谐城市以永续性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于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模式。

因此,坚守永续城市的底线,追求和谐城市的高线,两者同样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别构成了东西方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永续发展:

用来描述一种对资源的战略管理方式,即如何使用或消耗全部资源中的适当比例,而不到使资源受到毁灭性破坏,并且,新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耗用的数量。

第二篇

城市环境的容量与质量

城市环境的容量:

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即城市所在的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

门槛理论:

对城镇与工业区发展规模进行经济论证及基本建设投资进行计量分析的一种理论。

基本思想: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投资之间不是一个线性的函数关系,而是跳跃式。

当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建设投资也逐步增加,城市原有的规模用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了极限(门槛),若要继续扩大,就意味着需要一次性投入开发新区,另建新一套基础设施。

城市环境质量:

是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论。

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城市一切可能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内容:

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三类

回顾评价:

是在对环境区域的历史环境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对该区域的环境质量发展演变进行评价。

环境现状评价:

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着眼当前情况对区域内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进行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影响分析,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内容有:

1、人类生态学,2、城市社区的划分3、城市问题4、城镇化。

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1、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最基本标杆,是估算未来居住、零售、办公空间需求,工业生产空间需求以及城镇设施空间需求,甚至一些类型的开放空间需求的基础。

2、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结构指的是整体规模中特定组群的比重。

3、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

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服务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社会目标:

一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协调。

二是社会群体内部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三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空间。

四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第八章历史与文化

基于城市历史的规划分析内容:

城市历史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最直接的规划手段反映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城市复兴的过程中,其最基本方法包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等。

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城市历史沿革的认识和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的发展、演进以及城市发展的脉络。

(2)分析城市格局的演变,包括城市的整体形态、功能布局、空间要素(如道路街巷、城市轴线)(3)分析城市历史发展中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景观等内容。

具体可采用的工作方法包括:

历史与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资源调查、自然资源调查和面向市民的社会调查等。

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传统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市传统价值取向可体现在城市形态与规模方面,城市形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受到神人关系、君臣关系的影响,也受到城市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结构的影响。

2、历史变革时期的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在城市文化历史变革期,城市文化思潮对城市规划往往具有较大的冲击。

3、当代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在当代城市规划实践中,城市文化通过塑造城市规划决策都的意识形态来影响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同时,通过制约城市规划决策制度的法理基础,直接干预规划方案的选择,包括城市总体格局、城市肌理、城市形象和建设效果等。

基于城市文化的规划设计方法

1、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通过城市定位诠释城市文化形象。

2、根据城市文化特征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

3、根据城市文化选择城市产业发展。

4、在城市设计阶段通过对城市肌理的分析诠释城市文化历史。

5、根据城市文化指导城市景观设计。

6、通过城市环境要素诠释城市文化基调。

第三篇

第十章

简述城市规划所需确定的主要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指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中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

(二)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三)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的基础设施的布局;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二)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区域

(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四)城市建设用地

(五)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七)城市防灾工程

城市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二)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

(三)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

(四)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五)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六)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建设控制指标。

简述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层面分为发展战略层面和城市控制引导层面两个。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

表达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

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属于这一个层面。

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主要是对具体每一地块的未来开发利用作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

我国的详细规划属于这一个层面。

第十一章

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

(二)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之间的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的防范等方面的设计依据。

(三)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四)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有利于可更合理地布局建筑、绿地等设施。

(五)地貌对通信、电波有一定的影响。

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建设现状和使用:

指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

(二)重大基础设施:

限制或促进城市发展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铁路、重大水利、能源设施。

(三)区域关系:

指一个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或者地区的关联程度。

(四)市政设施配套:

指可能选择的用地周边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网络以及道路桥梁等状况,即市政设施环境条件。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指国土管理部门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六)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

用地所在的区域自然环境背景以及用地自身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质量。

(七)文化遗存:

用地范围内地上、地下已发掘或待探明的文化遗址、文物以及有关部门的保护规划与规定等状况。

(八)社会问题:

用地的产权归属、涉及原住居民或企业的社会、民族、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城市用地选择的原则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二)了解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相关国家法律中对于土地利用的相关条文规定。

(三)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再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降低城市工程建设所产生的碳排放,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

(四)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

(五)城市用地选择应当有经济、社会和意识与视角,充分利用体现出城市空间对于城市经济与产业、社会发展与和谐、区域共生与协作的支撑作用与促进作用。

(六)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很多情况下,对这些影响因素和选择原则的认识、排序与调和决定了城市规划的质量与水平,而在很大程度上,这依赖于城市规划师的知识能力、实践经验、投入程度与沟通技巧。

第十二章城乡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的概念:

在将要开辟若干新工业区和将要建设若干新工业城镇的地区,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计划,对工业、动力、交通运输、电信、水利、农业、林业、城镇、建筑基地和供水、排水等各项工程设施的建设,进行全面的规划,使一定地区内国民经济的各个部分之间和各个工业企业之间有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的布局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更有秩序。

也可以说是在一定范围的国土上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

我国区域规划工作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而开展的。

在“一五”期间,为了落实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国家建委组织有关部门到一些地方联合选厂,成组布置工业,协调部门发展,直到了良好作用。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头三年,全国各地基本建设大量上马,客观形势要求广泛开展区域规划工作。

从1970年代起,随着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区域规划工作出现了一次发展高潮。

1985年3月,国务院再次强调要编制全国及各省市区国土总体规划。

1987年在国土规划试点的基础上,国家计委发布了《国土规划编制办法》

1996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作为宏观调控与管理有效手段的国土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新的内涵。

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区域规划被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认为区域规划是区域调控的重要依据,是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

区域规划的类型

早期的区域规划主要分为两类:

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规划。

以整治落后地区和以开发资源为目的的区域规划

按规划地域的结构特征来划分:

枢纽区的区域规划、均质区的区域规划

根据区域的行政管理属性来划分:

按行政管理区域划分的区域规划,按区域发展轴线编制的跨行政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的内容:

1、区域发展条件评价与发展定位

准确评价区域发展条件是合理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础。

区域发展条件通常包括区域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条件等。

区域发展定位包括:

区域发展性质与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目标定位等。

2、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是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是区域规划的关键性内容。

3、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内容。

4、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是区域规划的相对传统的成熟的内容。

5、区域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区域基础设施是用以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具有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