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3122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docx

河南省罗山高中学年高二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

河南省罗山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暑假自主学习考点自检测试:

塑料、纤维和橡胶(解析版)

1、二十世纪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各组物质全部由化学合成得到的是(  )

 

A.

玻璃 纤维素 青霉素

B.

尿素  食盐 聚乙烯

 

C.

涤沦 洗衣粉 阿斯匹林

D.

石英  橡胶 磷化铟

【答案】C

【解析】A.纤维素有天然存在的,例如棉花中含有纤维素,故A错误;

B.食盐也是天然存在的,故B错误;

C.涤沦,洗衣粉,阿斯匹林全部由化学合成得到的,故C正确;

D.石英是天然存在的,故D错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淀粉和纤维素都是纯净物

B.油脂是含热能最高的营养物质

C.蔗糖能发生银镜反应

D.人造丝、蚕丝的主要成分属于蛋白质

【答案】B

【解析】A中淀粉、纤维素都是有机高分子,都是混合物,A错;C中蔗糖是二糖,无—CHO,不能发生银镜反应,C错;D中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人造丝不是蛋白质,D错。

3、已知:

①Cl2+KBr═2KCl+Br2;②KClO3+6HCl═3Cl2↑+KCl+3H2O;③2KBrO3+Cl2═Br2+2KCl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三个反应都有单质生成,所以都是置换反应

B.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KBrO3>KClO3>Cl2>Br2

C.反应②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

1

D.反应③中1mol还原剂参加反应时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答案】B

【解析】A、根据置换反应的概念分析,反应②中生成物有单质生成但反应物没有单质参加,不是置换反应,故A错误;

B、反应①中氧化剂是氯气,氧化产物是溴,所以氯气的氧化性大于溴,反应②中氧化剂是氯酸钾,氧化产物是氯气,氯酸钾的氧化性大于氯气,反应③中氧化剂是溴酸钾,氧化产物是氯酸钾,所以溴酸钾的氧化性大于氯酸钾,总之,氧化性强弱顺序是KBrO3>KClO3>Cl2>Br2,故B正确;

C、反应②KClO3+6HCl=3Cl2+KCl+3H2O中,氧化剂是氯酸钾,还原剂是参加反应氯化氢的5/6,所以还原剂和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5:

1,故C错误;

D、反应③中还原剂是氯气,氧化剂是溴酸钾,该反应式中lmol还原剂反应则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10mol,故D错误.

故选B.

4、下列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将乙醇滴入酸性K2Cr2O7溶液中,溶液由橙色变为绿色

B.将SO2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溶液红色褪去

C.将H2C2O4溶液滴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

D.将乙醛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中并加热至沸腾,出现红色沉淀

【答案】B

【解析】

5、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①热稳定性:

CH4>NH3>H2O ②还原性:

I->Br->Cl- ③酸性:

H3PO4>H2SO4>HClO4 ④原子半径:

Na>Mg>O

A.①③     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B

【解析】

6、某溶液中可能含有H+、NH4+、Mg2+、Fe3+、Al3+、SO42﹣、HCO3﹣等离子.当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发现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随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只有Na2SO4

B.原溶液中含有的Fe3+和Al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

C.ab段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Al3++3OH﹣=Al(OH)3↓,Mg2++2OH﹣=Mg(OH)2↓

D.原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必定有H+、NH4+、Al3+,但不能肯定Mg2+和Fe3+中的哪一种

【答案】B

【解析】加入0﹣a段,加入NaOH溶液后没有生成沉淀,说明溶液中一定存在H+或HCO3﹣,由于后面有沉淀生成及部分沉淀溶解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铝离子,由于HCO3﹣和Al3+会发生双水解而不能共存,所以一定不存在HCO3﹣,因此一定存在H+;

a﹣b段生成沉淀消耗了6体积氢氧化钠,溶液中可能存在Mg2+、Fe3+、Al3+,

根据c﹣d段部分沉淀溶解,可知一定存在Al3+,根据图象氢氧化铝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剩余的沉淀的物质的量相等,由OH﹣~AlO2﹣可知消耗溶解氢氧化铝消耗了a体积氢氧化钠,所以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消耗了3a体积氢氧化钠,另一种离子生成的沉淀的量也消耗3a体积氢氧化钠,说明另一种离子为+3价离子,只能为Fe3+,故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Mg2+;

再由b﹣c段沉淀的物质的量不变,说明氢氧根离子与NH4+发生了反应,即溶液中一定存在NH4+;

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SO42﹣,

A、d点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AlO2,所以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Na2SO4、NaAlO2,故A错误;

B、根据图象可知生成沉淀用了6a体积的氢氧化钠,其中氢氧化铝溶解消耗了a体积的氢氧化钠,所以生成氢氧化铝需要消耗3a体积的NaOH溶液,还有3a体积的NaOH溶液一定是被Fe3+消耗,即铁离子与铝离子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相同,故原溶液中含有的Fe3+和Al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故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段发生的离子反应为铁离子、铝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3OH﹣=Al(OH)3↓,Fe3++3OH﹣=Fe(OH)3↓,故C错误;

D、原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H+、NH4+、Fe3+、Al3+,一定不存在镁离子,故C错误;

故选B.

7、神舟七号返回舱约3吨多重,是世界上现有的最大的返回舱。

为了防止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高温而起火燃烧,在飞船表面覆盖着某种特殊材料,该材料应具有的性质是()

A.良好的导电性

B.密度较大,以增大飞船对地面的惯性

C.轻质防热,可以承受上千度的高温

D.质地柔软,以利于飞船变形

【答案】C

【解析】飞船外表的材料应该符合强度高、质量轻、耐高温、耐腐蚀等优异性能。

8、某药物结构简式为:

该物质1mol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

A.3molB.4mol   C.3nmolD.4nmol

【答案】D

【解析】

9、下列各组物质全部是由化学合成得到的是()

A.玻璃纤维素青霉素

B.尿素食盐聚乙烯

C.涤纶洗衣粉阿司匹林

D.石英橡胶磷化铟

【答案】C

【解析】A项中的纤维素,B项中的食盐,D项中的石英均不需人工合成。

10、二十世纪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各组物质全部由化学合成得到的是(  )

A.玻璃纤维素青霉素B.尿素食盐聚乙烯

C.涤纶洗衣粉阿司匹林D.石英橡胶磷化铟

【答案】C

【解析】纤维素、食盐、石英均为天然存在的物质而不是化学合成的,A、B、D均错。

涤纶、洗衣粉、阿司匹林均为由化学合成的物质,C正确。

11、下列说法都正确的是

①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②四川灾区重建使用了大量钢材,钢材是合金

③“钡餐”中使用的硫酸钡是弱点解质

④太阳能电池板中的硅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位置

⑤常用的自来水消毒剂有氯气和二氧化氮,两者都含有极性键

⑥水陆两用公共汽车中,用于密封的橡胶材料是高分子化合物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C.①②⑤⑥D.③④⑤⑥

【答案】B

【解析】解答组合型选择题要关注选项组合。

三角洲的形成于胶体的形成有关,①正确,则排出D选项;硫酸钡是难溶性盐属于强电解质,③错误,则排出A选项;氯气是非金属单质分子中只含有非极性键,⑤错误,则排出C选项。

12、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是城市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减少城市的大气污染在汽车发动机和排气之间装配了催化转换器,催化转换器中装有铂(Pt)、铑(Rh)或过渡金属氧化物等作催化剂。

催化转换器必须具备以下性能:

即适用的操作温度范围广,耐机械性冲击。

因此,能作为催化剂的载体的材料是()

A.聚四氟乙烯(塑料王)B.石墨C.Al2O3D.晶体硅

【答案】C

【解析】

13、加热聚丙烯废塑料可以得到碳、氢气、甲烷、乙烯、丙烯、苯、甲苯。

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废旧塑料的再利用。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聚丙烯的链节是—CH2—CH2—CH2—

B.装置乙的试管中可收集到芳香烃

C.装置丙中的试剂可吸收烯烃以制取卤代烃

D.最后收集的气体可做燃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聚丙烯的链节应该是

考点:

废旧塑料的再利用

点评:

考查废旧塑料的再利用,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要结合聚丙烯的结构简式,写出它的单体。

14、维通橡胶是一种耐腐蚀、耐油、耐高温、耐

寒性能都特别好的氟橡胶。

它的结构简式见右图:

合成它的单体为

A、氟乙烯和全氟异丙烯B、1,1-二氟乙烯和全氟丙烯

C、1-三氟甲基-1,3-丁二烯D、全氟异戊二烯

【答案】B

【解析】

15、关于合成橡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塑性丁苯橡胶只具有橡胶性能而不具有塑料的性能

B.乙丙橡胶的单体是乙烯和丙烯

C.“尿不湿”就是不吸水

D.顺丁橡胶就是特种合成橡胶

【答案】B

【解析】热塑性丁苯橡胶兼有橡胶和塑料的性能,选项A错误;尿液中的水分子与亲水基团紧密结合,并被包裹在网状高分子结构之中,这就是尿不湿既能吸水又能保水的原因,选项C错误;顺丁橡胶是通用橡胶,硅橡胶和氟橡胶属于特种橡胶,选项D错误。

16、把滤纸用淀粉和碘化钾的溶液浸泡,晾干后就是实验室常用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这种试纸润湿后遇到氯气会发生什么变化?

为什么?

【答案】试纸会变蓝色,因为Cl2能将KI中的I-氧化为I2,I2使淀粉变蓝色

【解析】

17、某同学做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递变性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①将氯水滴加到溴化钠溶液中,振荡后加入适量CCl4溶液,振荡,静置

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不定向移动,随之消失

②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冷水中

B.分层,上层无色,下层紫色

③将溴水滴加到NaI溶液中,振荡后,再加入适量CCl4,再振荡,静置

C.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不定向移动,并伴有轻微的爆炸声,很快消失

④将一小块金属钾放入冷水中

D.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色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用品:

①试剂:

金属钠、金属钾、新制氯水、溴水、0.1mol·L-1NaBr溶液、0.1mol·L-1NaI溶液、CCl4等。

②仪器:

________、________、镊子、小刀、玻璃片等。

(3)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方案对应的实验现象的标号和化学方程式):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4)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原子结构的知识简单解释上述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试管 胶头滴管

(3)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D

Cl2+2NaBr===2NaCl+Br2

A

2Na+2H2O===2NaOH+H2↑

B

Br2+2NaI===2NaBr+I2

C

2K+2H2O===2KOH+H2↑

(4)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自上而下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

(5)由于同主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

又由于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减弱,所以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

【解析】该实验目的是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由于主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性质相似;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减弱,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

18、根据下表的数据,求H2(g)+Cl2(g)=2HCl(g)的反应热。

【答案】-183kJ·mol-1

【解析】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结合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分析,本题需要注意的是要掌握键能和反应热计算的关系。

19、已知a、I、e为三种由短周期元素构成的粒子,它们都有10个电子,其结构特点如下:

粒子代码

a

I

e

原子核数

单核

四核

双核

粒子的电荷数

一个单位正电荷

0

一个单位负电荷

物质A由a、e构成,B、C、D、K都是单质,反应①~⑤都是用于工业生产的反应,各有关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B,J。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H+E(溶液)→M

②I溶于G

(3)在通常状况下,若1gC气体在B气体

中燃烧生成H气体时放出92.3kJ热量,则2molH气体完全分解生成C气体和B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

(1)Cl2NO

(2)①H++ClO-=HClO②NH3+H2O

NH3·H2O

NH4++OH-

(3)2HCl(g)=H2(g)+Cl2(g);△H=+184.6kJ·mol-1

【解析】解: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见10电子的微粒,熟悉常见化学工业生产重要反应。

20、现有A、B、C、D、E、F六种物质,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已知A和B是单质,B、E、F在常温下为气体,C为淡黄色固体。

(1)写出A、B的化学式:

A,B

(2)写出A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C与D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解析】

21、有A、B两种常见化合物组成混合物,其焰色反应均为黄色,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其他物质均略去)。

根据以上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D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2)写出混合物中加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加热后,若只得到一种固体化合物,则A与B的物质的量之比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

(填数字)

【答案】

(1)Na2O2NaHCO3O2CO2

(2)2Na2O2+2H2O=4NaOH+O2↑NaOH+NaHCO3=Na2CO3+H2O

(3)1/2

【解析】A、B均为钠的化合物,加热、加水、加酸均能产生气体,加热产生气体C,猜测可能含有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加H2SO42-产生气体C、D,猜测有Na2O2,C为O2,D为CO2,加水后通入CO2生成B,可推测B为NaHCO3,A为Na2O2。

加热NaHCO3分解产生的CO2、H2O(g)都能与Na2O2反应,但可认为CO2优先反应:

2NaHCO3

Na2CO3+H2O+CO2↑

2CO2+2Na2O2=2Na2CO3+O2

要只生成Na2CO3,n(Na2O2)/n(NaHCO3)≤1/2。

22、七铝十二钙(12CaO·7Al2O3)是新型的超导材料和发光材料,用白云石(主要含CaCO3和MgCO3)和废Al片制备七铝十二钙的工艺如下:

(1)锻粉主要含MgO和,用适量NH4NO3溶液浸取煅粉后,镁化合物几乎不溶,或滤液Ⅰ中c(Mg2+)小于5×10﹣6mol·L﹣1,则溶液pH大于Mg(OH)2的Ksp=5×10﹣12];该工艺中不能用(NH4)2SO4代替NH4NO3,原因是.

(2)滤液Ⅰ中的阴离子有(忽略杂质成分的影响);若滤液Ⅰ中仅通入CO2,会生成,从而导致CaCO3产率降低.

(3)用NaOH溶液可除去废Al片表面的氧化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电解制备Al(OH)3时,电极分别为Al片和石墨,电解总反应方程式为.

(5)一种可超快充电的新型铝电池,充放电时AlCl4﹣和Al2Cl7﹣两种离子在Al电极上相互转化,其它离子不参与电极反应,放电时负极Al的电极反应式为.

【答案】

(1)CaO;11;CaSO4微溶于水,用(NH4)2SO4代替NH4NO3,会生成CaSO4沉淀引起Ca2+的损失;

(2)NO3﹣,OH﹣;Ca(HCO3)2;

(3)Al2O3+2OH﹣═2AlO2﹣+H2O;

(4)2Al+6H2O

2Al(OH)3↓+3H2↑;

(5)Al﹣3e﹣+7AlCl4﹣=4Al2Cl7﹣.

【解析】解:

(1)锻粉是由白云石高温煅烧而来,在煅烧白云石时,发生反应:

CaCO3

CaO+CO2↑,MgCO3

MgO+CO2↑,故所得锻粉主要含MgO和CaO;用适量NH4NO3溶液浸取煅粉后,镁化合物几乎不溶,即得Mg(OH)2的饱和溶液,根据Mg(OH)2的Ksp可知:

Ksp=c(Mg2+)·c2(OH﹣)=5×10﹣12,而c(Mg2+)小于5×10﹣6mol·L﹣1,故c(OH﹣)大于10﹣3mol/L,则溶液中的c(H+)小于10﹣11mol/L,溶液的pH大于11;CaSO4微溶于水,如果用(NH4)2SO4代替NH4NO3,会生成CaSO4沉淀引起Ca2+的损失,

故答案为:

CaO;11;CaSO4微溶于水,用(NH4)2SO4代替NH4NO3,会生成CaSO4沉淀引起Ca2+的损失;

(2)在锻粉中加入适量的NH4NO3溶液后,镁化合物几乎不溶,由于NH4NO3溶液水解显酸性,与CaO反应生成Ca(NO3)2和NH3·H2O,故过滤后溶液中含Ca(NO3)2和NH3·H2O,将CO2和NH3通入滤液I中后发生反应:

Ca(NO3)2+2NH3+CO2+H2O=CaCO3↓+2NH4NO3,故滤液中的阴离子主要为NO3﹣,还含有OH﹣;若滤液Ⅰ中仅通入CO2,会造成CO2过量,则会生成Ca(HCO3)2,从而导致CaCO3产率降低,

故答案为:

NO3﹣,OH﹣;Ca(HCO3)2;

(3)氧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离子反应为Al2O3+2OH﹣═2AlO2﹣+H2O,

故答案为:

Al2O3+2OH﹣═2AlO2﹣+H2O;

(4)用Al片和石墨作电极来制备Al(OH)3,故Al做阳极,石墨做阴极,阳极反应为:

Al﹣3e﹣=Al3+①,阴极上是来自于水的H+放电:

2H2O+2e﹣=2OH﹣+H2↑②

将①×2+②×3可得总反应:

2Al+6H2O

2Al(OH)3↓+3H2↑,

故答案为:

2Al+6H2O

2Al(OH)3↓+3H2↑;

(5)放电时负极电极本身Al放电,失电子,由于AlCl4﹣中氯元素的含量高于Al2Cl7﹣中氯元素的含量,故AlCl4﹣做反应物而Al2Cl7﹣为生成物,由于其它离子不参与电极反应,故电极反应为:

Al﹣3e﹣+7AlCl4﹣=4Al2Cl7﹣,

故答案为:

Al﹣3e﹣+7AlCl4﹣=4Al2Cl7﹣.

23、碳族元素包括:

C、Si、Ge、Sn、Pb。

(1)碳纳米管有单层或多层石墨层卷曲而成,其结构类似于石墨晶体,每个碳原子通过

    杂化与周围碳原子成键,多层碳纳米管的层与层之间靠   结合在一起。

(2)CH4中共用电子对偏向C,SiH4中共用电子对偏向H,则C、Si、H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3)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断SnBr2分子中Sn—Br的键角  120°(填“>”“<”或“=”)。

【答案】

(1)sp2范德华力

(2)C>H>Si

(3)<

【解析】

(1)石墨的每个碳原子用sp2杂化轨道与邻近的三个碳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形成无限的六边形平面网状结构,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与碳环平面垂直的未参与杂化的2P轨道,并含有一个未成对电子,这些平面网状结构再以范德华力结合形成层状结构。

因碳纳米管结构与石墨类似,可得答案。

(2)共用电子对偏向电负性大的原子,故电负性:

C>H>Si。

(3)SnBr2分子中,Sn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是(4+2)/2=3,配位原子数为2,故Sn原子含有故对电子,SnBr2空间构型为V型,键角小于120°。

(4)每个晶胞含有Pb4+:

=1个,Ba2+:

1个,O2-:

12×

=3个,故化学式为:

PbBaO3。

Ba2+处于晶胞中心,只有1个,O2-处于晶胞棱边中心,共12个,故每个Ba2+与12个O2-配位

24、

(1)在2L的密闭容器中,由CO2和H2合成甲醇:

CO2(g)+3H2(g)

CH3OH(g)+H2O(g),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究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注:

T2>T1,均大于300℃).

①温度为T2时,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生成甲醇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②通过分析图1,温度对反应CO2(g)+3H2(g)

CH3OH(g)+H2O(g)的影响可以概括为.

③下列情形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字母).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密闭容器中CO2、H2、CH3OH(g)、H2O(g)4种气体共存

C.CH3OH与H2物质的量之比为1:

3

D.每消耗1molCO2的同时生成3molH2

④已知H2(g)和CH3OH(l)的燃烧热△H分别为﹣285.8kJ·mol﹣1和﹣726.5kJ·mol﹣1,写出由CO2和H2生成液态甲醇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2)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由CO和H2合成甲醇CO(g)+2H2(g)

CH3OH(g),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250℃、0.5×104kPa下的平衡常数(填“>”、“<”或“=”)300℃、1.5×104kPa下的平衡常数.

②实际生产中,该反应条件控制在250℃、1.3×104kPa左右,选择此压强而不选择更高压强的理由是.

【答案】

(1)①

mol/(L·min);

②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③AD;

④CO2(g)+3H2(g)=CH3OH(l)+H2O(l)△H=﹣130.9kJ·mol﹣1;

(2)①

;>;

②在1.3×104kPa下,CO的转化率已经很高,如果增加压强CO的转化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