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4145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语文教育法.docx

中学语文教育法

※如何使用好中学语文教材?

(抓住要点)

用好教科书,充分发挥教科书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关键是教师要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能有实实在在的“货色”给学生;二是要有责任心,即愿意花力气,下苦功夫,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在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还得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审慎选择,把握特点。

教科书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根据:

1、根据主观意趣来选择;2、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

所谓把握教科书的特点,主要是指:

1、把握教科书总体结构的特点;2、把握教科书的体例特点;3、把握教育教学任务在教科书中是如何体现、如何落实的。

二、总揽全局,点面统筹。

1、把握好整套书和一册书;2、一册书和一个单元;3、一个单元和一个教学项目。

总之,“总揽全局,点面统筹”就是要求我们用系统的方法来驾驭教科书。

三、依纲守本,用活教材。

强调依纲守本,这是教学活动的原则性的体现。

1、灵活处理教学程序;2、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

※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则。

※确定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的依据: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根本原则。

1、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

语文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一定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

语文形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思想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

2、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统一的规律。

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是紧密地融为一体的。

3、读、写、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

4、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渗透性。

语文各个教学阶段、各种教学形式、各种训练方式中都渗透着德育美育因素。

※如何贯彻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1、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

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语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

3、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可以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训练,可以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进行“个别——一般——个别”的思维训练。

4、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

5、培养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因素的强大的推动力。

(教学实例《范进中举》:

进行读、写、听、说的语文训练,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概括、分析、比较、想象、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

P89)

※确定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的依据:

教学方法的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等特征。

1、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教学方法的受制约性。

任何教学方法都受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特点、教学时间和设备条件等的制约。

(教学实例《皇帝的新装》P97)《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看,运用了自学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地分析,运用了讲述、提问、讨论、批注、练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

2、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至为重要的课题。

3、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4、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具体指导可以从一般思想方法的指导、一般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的指导和语文课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的指导、语文听说读写学习方法的指导五个方面入手。

※发现阅读法:

在正确理解读物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读物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新意义的一种读书方法。

※中学生自学能力的构成:

1、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

2、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

包括能够熟练地翻查常用的工具书,正确选用注释,能够根据学习目的查找资料、编制目录索引,能够根据读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速度,能对读物作圈点、摘要、笔记、评注等4、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

包括有比较明确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有比较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有较坚强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自我检测、自我调控的个性修养等。

※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阅读教学的一般目的:

叶圣陶说:

“阅读教学之目的,我认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1、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造就品格。

阅读还可以影响人的情感,这种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就是“移情”。

2、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心理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就是习惯。

※阅读教学过程:

在教学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过程。

※课文教学的过程:

一篇课文的教学必须符合两个规律,一是“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阅读规律,一是“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教学规律。

※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1、认读;2、了解课文大意;3、对课文内容作种种划分,以达到深入理解;4、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扩展;5、结合课文作练习、留作业。

※略读:

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

※朗读:

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这就是朗读。

※一般的心智技能是在一般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的。

像观察、倾听、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属于一般的心智技能。

专门的心智技能活动是在某种专门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和反映出来的。

阅读教学技能就是一种专门心智技能。

※导入:

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导入的类型:

1、总结情况,检查预习;

2、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3、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4、渲染气氛,调动情绪。

5、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引起动机的有效方法:

1、鼓励:

鼓励对任何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鼓励是对给以充分肯定的反馈信息,会起到强化的作用。

2、及时了解个人成绩;3、明确学习目标;4、获得成功的满足;5、共同讨论的影响;6、限时和竞争的影响。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2、提问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

唯其如此,才能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到正确的途径上来。

《语文教学法》复习资料《语文教学法》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0分)

二、简答(每题5分,共20分。

三、论述(任选其二回答。

每题15分,共30分。

四、案例分析(20分。

五、教学设计(20分。

按教材顺序总复习

1、课程、课程论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教学、教学论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

4、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5、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

6、在我国,对教学的词义理解主要有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

1、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

2、教学即教授,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3、教学即教学生学,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4、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

教师教和学生学。

7、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

认知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的教学理论体系。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教学理论体系。

8、在人们的思维和研究中,“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的不同侧重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为什么?

突出“怎样教学”,孕育出了以教学方法为核心和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发展。

但内容决定形式,仅有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无法使教学出现质的变化,会影响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教学什么”,孕育了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维”方式,使人们自觉地站在“教什么”的课程立场来认识和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但开发出的课程必须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

忽视教学方法,课程改革会最终搁浅。

9、语文教学法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10、“三、百、千、千”“五经”、“四书”

“三、百、千、千”是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

11、什么是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如《昭明文选》(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古文观止》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

12、我国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哪些

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儿童的兴趣(23——24)

13、古代阅读教学的经验有哪些?

什么是评点法?

熟读、精思、博览。

以诵读为基础熟读,记忆理解,形成语感;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有所感悟;在熟读精思的同时,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评点法  评点法是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

“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

“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

14、古代作文教学有哪些经验?

注重基本功训练,读多写多改,作文从模仿入手,先放后收

15、中国传统教育有哪三大问题?

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目的问题-语文教育成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是识字、读古文、作古文。

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就是诵记和模仿。

16、中国传统教育有哪“四大弊端”?

脱离语文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17、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巨大变革有哪些?

语文单独设课。

国文名称出现(1912年)。

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18、语文学科曾用过的名称有哪些?

语文学科独立后的第一个名称是什么?

曾用过读经、词章、字课、习字、作文、读经讲经、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国文、国语、语文、汉语、文学等名称。

“国文”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正式名称。

19、现代语文产生的背景,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变化

现代语文学科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产物。

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

20、简述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等教学方法。

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21、简述“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为了避免语言、文学混合教学所产生的弊端,我国语文教育在1956年秋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汉语系统地讲授汉语知识,文学强调纯文学和文学史系统。

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探索。

时间虽短,却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22、二十世纪60年代初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贡献?

确定了语文是基础工具的学科性质;编写出了以现代文为主的相对稳定的全国通用教材;提出了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学的原则。

23、对语文名称的不同认识。

对语文名称有多种认识,语言文字(吕),语言文学、语言文章(叶),语言文化,汉语文学,等等,不同的名称说明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不同,也说明人们在不断探索语文课程及其性质,并在不断深化对语文课程的认识。

24、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怎样的课程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6、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7、为什么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任何语言的形式都是同其思想情感的内容一起存在的。

学习语文不能离开它所负载的文化,离开了就要成为空洞无物的东西。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工具。

若不能正确理解二者的统一,就会出现各种偏差。

28、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21世纪的中国课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

29、新课程目标体现哪些新的价值观?

确立起新的知识观。

通过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新课程具有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性质。

确立起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视为课程的基本目标。

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特色,它使新课程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

30、语文课程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提出的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1、语文课程五个领域: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32、谈谈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作为另一重要维度。

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

三维目标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在教学中统一,在过程中统一。

33、语文课程目标有哪些作用、哪些特征?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理作用等。

特征是:

明确性和模糊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34、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突出了哪些思想?

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其基本精神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具体说来,其中突出了以下思想。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35、语文新课程在识字与写字目标中突出了哪些方面?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重视识字写字的姿势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例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强调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例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还强调通过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6、在课堂阅读活动中,教师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

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

必须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习阅读。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7、了解语文新课程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

鼓励自由表达,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倡导写作的个性化,例如“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8、语文新课程关于口语交际的技能要求必须在哪些前提下才有意义?

口语交际的核心意思是“交际”二字,所以情感态度十分重要。

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

语文课程目标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参与,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性。

39、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要求学生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

1.乐于探究2.自主学习3.主动参与4.勤于动手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简析

由总目标、必修课程目标、选修课程目标构成,较好地实现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衔接,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

总目标要求学生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必修课程目标:

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

40、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用纲要形式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41、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哪些?

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的特点,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等。

42、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知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精要、好懂、有用

43、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有什么特点?

明确地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

强调语文学科的个性特色。

提出:

“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

”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辩证关系。

指出“以道为主”“以文为主”“道和文并重”都不符合教学实际,强调文道统一。

重视基本训练和能力培养。

选材重视思想教育的任务。

44、本次课程改革为什么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1.从功能目标上看,从重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人的单向度发展转向重视“全人”发展,由重视选拔取向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2.从课程内容上看,改变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繁难偏旧现状,密切课程与社会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3.从课程结构上看,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4.从教学方式上看,由关注怎么教的具体方法问题转向关注为什么教的目标问题和教什么的内容问题,关注教学的本质问题,努力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

5.从课程评价上看,改变以往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从课程管理上说,增加了一定的弹性,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选择利用。

4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请论述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参见教材61—63页。

46、什么是语文教材?

泛指对人的语言文字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专指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47、语文教材主要有哪些功能?

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文积累,知识扩展。

48、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形成了哪几个系统?

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

49、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使用)语文教材?

(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首先要具备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二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三是有责任心,愿意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材,适当调整。

50、语文教学设计的正确指导思想是什么?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和过程的统一。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和情意的统一。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51、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安排语文教学内容;选择语文教学方法:

构成语文教学过程;组织语文教学评价。

52、如何理解“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兴趣、动机,更是内心体验和情感世界的丰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科学价值、人类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53、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

结果性目标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5、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6、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例:

“培养学生革命的骨气,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

上面的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是错误的,指出其错误,分析其错误原因。

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语文教学目标陈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