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109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x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绪论

中学语文教学法:

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是和基本理论。

关键在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第一节             什么是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在各门公共课、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一、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学科

人类有了语言,同时也就有了语言教育。

在中国马场的历史上,这种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是雨雪道德学历史学社会学自然浑然结合在一起的。

十九世纪末本世纪初,废科举,兴新学,陆续将各种书熟改为学堂,学习西方的课堂教学制度,语文(国文、国语)才单独设科,成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

古代经验:

古代的学者们也总结了许多大体符合的那个时代要求,符合汉语文教学规律的经验,如集中识字,广泛阅读,多读多背,熟读深思,多做多改等等。

(多选)

总结语文教学的经验,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也就是在研究语文教学法。

在高等师范教育中,个学个也相应开设该小儿科的教学法课。

于是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逐步地发展起来。

中学语文教学法一总结中文学语文教学经验,安所中学语文教学规律为己任,规律,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规律,体现食物的必然性。

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任务。

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语文教学原则是对语文教些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从理论上阐明语文教学中各种因素的基本关系,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具体表现。

语文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思想是教师对未来科教学规律的认识。

规律的认识就是构成我们教学思想或则说教学思想就是教师对本学科教学规律的认识。

二、中学语文教学法又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学科

教学法的“法”有两层含义。

(1)为方法论的含义,即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

(2)第二层含义,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与技巧。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技能,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潜质,能够借鉴、学习和吸收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并善于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运用。

第二节怎样学好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学好这门课,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应当运用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来分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活动。

其次,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中所学的原理和方法,应当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应用。

学习中学语文教学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经常观摩和研究其他老师的教学,以便从多方面吸收营养。

第三,学习本课联系实际的第三个重要途径是多多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来分析自己的教学,从中领悟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又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他运用诸多学科的成果,来解决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推动中学语文教学的进步,它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学科科学基础。

作为学科教学理论与方法,中学语文教学法属于教育科学范畴:

1、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2、中学语文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学,都是心智活动的过程,心理科学就必然是中文语文教学法的重要理论。

3、语文的理论和知识,与中学语文教学法联系更为密切。

(心理学科是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语文教学时社会性极强的一种教学活动。

母语的学习,始终是在社会应用之中进行的。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社会的语言环境,而应力求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的语言应用联系起来。

 

 

第一章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和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语文学科的特点:

(1)技能性

(2)实践性(3)思想性(4)人文性(5)社会性(6)综合性

建国前定名为“语文课”。

 

第一节语文与语文教育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单选)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式确定使用的。

最初,在新式学堂中,这个学科曾被称为“词章”、“中国文学”或“中国文字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梁启超、蔡元培等人认为将此学科称作“中国文学”名实不尽相符,于是提议定名为“国文”。

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下令将这门功课一律称为“国文”。

在小学、初中设“国文”课,小学专教白话文,初中兼教白话文与文言。

高中仍沿用“国文”,教文言文。

关于“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确定,叶圣陶先生曾做过说明:

“什么是语文?

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

第二节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

首先,应该明确认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

其次,对“工具”应当如何理解?

语文——语言及其书面表达——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又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文是文化载体,它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是无可替代的它无微不至地表现人类文化成果,而且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

(1)语文学科的技能性和实践性。

(能力只有在亲身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中才能获得)(模仿、记住、积累、应用、纠错、领会、吸收、理解、交互作用,往复循环,学习语言大体是这样一个过程)

(学语文必须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字、词、句、篇,都要有较丰富的积蓄)(多选)(学语文必须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感)

(善于积累语言材料,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2)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1、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的关系看

2、从语文课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内涵来看(由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的语文教科书,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单选、多选)

3、从语文教学过程来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核心是通过语言理解内容的能力)

循文求意:

“循文”,就是先要读明白词句篇章,不要迈过词句篇章去任意发挥。

“求意”,就是要求达到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不能质停留在词句篇章的表层认识上。

4、从运用语言的态度与作风看

(3)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与综合性

语文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巨细无遗、无微不至的表现着大于世界。

它渗透一切,故而它是综合性最强的一个学科。

(1、从学科外部关系看,每个学科都是用语文表达的,每个学科都包含有语文教育的因素。

2、从学科内部关系看,语文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综合的,核心是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

围绕这个核心,德育,智育美育的目标交织综合,互相促进,紧密联系)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与综合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也提出了一系列课题。

(1、我们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语文习得的基础。

2、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带来了丰富与灵活,但与教学目的的要求明确集中构成矛盾。

第三节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

学习的目的任务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检验教学效果的依据。

一、确定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

(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2)学科内容和特点(3)社会需要(4)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语文教学大纲对目的、任务的提法

(1)培养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目标,是语文教学问题的中心所在。

(2)语文学科要增进学生的知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要陶冶审美情趣,要进行社会主义的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3)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摒除了有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意味的措词。

(4)重在打好基础。

第二章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大纲与教材

第一节教学大纲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大纲,也叫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

一、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纲领

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用纲领的形式来规范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指导性文件。

二、制订教学大纲的依据

(1)国家的教育方针

(2)(3)国情的特点(4)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

 

三、教学大纲的稳定性和时代适应性

教学大纲的内容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使教师的工作有章可循;稳定性也只能是相对的,它还必须要考虑时代的适应性;否则,时代在发展,教学大纲的内容如果不随之调整和充实,形成僵化的、凝固的框框,就会束缚学科教学自身的发展。

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框架

一、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沿革

在我国,兴办新式学堂,实行分级分科教育的新体制,肇始于19世纪末。

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6月将所拟订之《中小学各科课程纲要》刊布(雏形)

所谓“课程标准”,其完备的形式应该包括“为什么教”(宗旨或目的任务)、“教什么”(教学内容)、“怎样教”(教学原则和方法)、“最终达到怎样的程度”(标准)等四个方面。

1949年8月,叶圣陶为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草拟了《中学语文课课程标准》

直到1955年以后,才先后制定出教学大纲

自新中国建立以后,“课程标准”和“课程纲要”等名称已停用,一律改称为“教学大纲”。

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

(1)语文学科的任务及其重要性

语文学科以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形成必要的语文能力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2)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是依据学科教学的总任务来确定的。

确定的方向主要有三:

一是知识积累,二是能力形成,三是思想培。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规定教学目的的时候,一般总是从知识、能力、思想等三个不同侧面来表述的

(3)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

规定教学内容,应是教学大纲的主体部分。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一般分课内和和课外两个施教空间。

在课内,主要教学内容是课文讲读、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三个方面;在课外,则是各种语文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单选、多选)

课文讲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实现语文学科教学要求的重要途径

三条选材的标准:

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

知识传授,是语文学科应有的教学内容。

大纲规定,语文在

基础知识包括听说读写、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几个主要方面。

课文的讲读、知识的传授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为能力训练服务的

(4)语文学科的教学法提示

在内容上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紧扣学科教学的特点,二是文字准确简明

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

(1)三种不同的基本框架:

1、分体式框架2、合体式框架3、合体加附录式框架

第三节新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特点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同年7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单选)

一、新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编制过程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列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

二、新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特点(论述)

(1)终端性明确

新编的大纲试用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这种终端性:

一是在“教学目的”的表述方面。

这个“教学目的”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突出强调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二是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目的作出明确的规定

(2)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应是公民的基本素质教育,因此任何学科的教育大纲都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理心里素质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多选)

新编大纲试用本,在向“素质教育”转轨方面倾注了必要的心力。

一是把“思想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列入“教学要求”。

二是把“能力训练”列入“教学内容”并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

三是对汉语基础知识作了某些调整。

四是把“课外活动”列入“教学内容”(简答)

(3)注意导向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新编大纲试用本力图在以下一些主要方面体现出它的导向作用:

(1)强调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行为习惯的培养。

(2)强调在语文能力训练中要重视语感和语境意识的培养(3)强调思路的分析和表达方式的探究(简答)

教学大纲除了导向性外,还应当注意灵活性,即注意给教材的编者和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以必要的、灵活处理的余地

第四节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制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

一、语文教材的概念及其功能特点

“语文教材”这个概念,考察其内涵,实际上有泛指、特指、专指之分。

“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学校开设的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

“专指”的语文教材,是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

语文教材的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一些方面:

(一)智德启迪

(二)语文历练(叶圣陶在论述语文教材的功能时曾说: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种“培养”,要通过阅读实践来实现,即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选择)

(三)语言积累

(四)知识扩展(这里所说的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还包括指社会的、自然的、人生的百科知识。

一个在校的学生,他获取知识的途径,概括起来不外乎两条:

一条是社会生活,一条是学科学习)(多选)

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构成要素

(一)范文系统(范文,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单选)

把范文作为教科书的主体内容,并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这是语文教科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科书的一个鲜明特点。

(1)示例作用(叶圣陶说:

“教材无非是例子。

”)(单选)

(2)凭借作用

(二)知识系统(“知识”,主要指语文基础知识。

)(单选)

我国过去在私塾学馆中所使用的旧式读本,大都是所谓“纯文选型”的,它只有一个系统,即范文系统:

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有人把原来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语文知识,稍加剔选、整理,编进了语文教科书。

(从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出发,大致包括读写听说方法的知识、语言知识(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逻辑知识(即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等思维科学方面的内容)、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即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五个主要领域。

(三)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的作用,从消极方面说,是有助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和学生自测学习效果;从积极方面说,是有利于学生消化、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兵通过实践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四)助读系统(旧式的文选型读本,常在文末加一些注解,或在文中插入一些评注的话。

这些文字,对读者读解选文有助益,因此可以称作助读材料。

)(助读材料,就是教科书的编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的方式方法等等所作的简要提示。

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类型

(一)分编型(1.两分法即把教学内容分别编织成两套教科书。

例如,文言和白话分编。

(2)多分法即把教学内容分别编制成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教科书。

分编法的优点:

主要是眉目较清楚,序列较分明,系列性也较强;其极限则在于:

一个教师使用多套教科书,想求得教学上的综合效应和整体效应,比较困难)

(二)合编型(所谓合编型,顾名思义,就是把语文教学的多方面的内容合编在一套教科书内)

合编型教科书也有多种类型。

(1、范文选编法。

2、主次配合法3、综合组元法)合编型教科书的优点主要是一个教师使用一本教科书容易从整体上处理教学内容,取得较好的综合效应:

其局限往往在于系统性不容易体现,编得不好会显得眉目不清,头绪芜杂)

第五节中学语文教材的使用

用好教科书,充分发挥教科书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关键是教师要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能有实实在在的“货色”给学生;二是要有责任心,即愿意花力气,下苦功夫,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在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还得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审慎选择,把握特点。

(1、根据主观意趣来选择。

2、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

教师面临的客观条件主要是:

社会条件、学校条件和学生条件其中主要是学生条件)

把握教科书的特点,主要是指:

(一)把握教科书总体结构的特点。

(二)把握教科书的体例特点。

(三)把握教育教学任务在教科书中是如何体现、如何落实的。

二、总揽全局,点面统筹。

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必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点和面的关系,使每一课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步骤,都紧紧扣住教科书的编辑意图,做到与教科书编者的心灵相通。

三、依纲守本,用活教材(强调依纲守本,这是教学活动的原则性体现)

(一)灵活处理教学程序。

(二)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

 

第三章中学语文教学原则

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是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的原理、法则。

▲五项原则: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的原则;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

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法则。

它反映一定前提下的客观的教学规律,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

当前,我国学术界基本公认的一般教学原则主要有: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等。

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是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的原理、法则。

一方面,它要接受一般教学原则的指导,体现出共性;另一方面,它又要反映中学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体现出个性。

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既是一般教学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又是中学语文教学特殊规律的反映。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的诸多矛盾关系。

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离不开一系列教学原则的指导。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的原则;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

第一节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

一、确定这项原则的依据(为什么?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

这项原则是根据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根据语文训练中智育、德育、美育统一的规律,根据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特点确定的,在一个方面体现了语文的特征和本质,反映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

①语文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

②语文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一定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

(黑格尔)课本77页

③语文形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思想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

(二)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统一的规律

第斯多惠78页

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是紧密地融为一体的。

(三)读、写、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

叶圣陶79页

德育、美育内容在语文中不具有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语文课不可能按照德育、美育的知识结构来组织教学体系。

所以,德育、美育的实施不应该脱离语文,而应该渗透在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中。

(四)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渗透性

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因素广泛存在。

语文的各个教学阶段、各种教学形式、各种训练内容、各种训练方式中都渗透着德育、美育因素。

二、如何贯彻这项原则(怎么做?

(一)在语文教学中,自觉把智育、德育、美育联系在一起

(二)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解课文,循文求意,因意悟文

▲(多选题)

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解课文,要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读解课文应该抓住三个主要环节:

感知性认读、理解性阅读和鉴赏性评析。

三、遵循本项原则的教学实例

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第二节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一、确定这项原则的依据

▲智力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辨识、判断、想象、推理等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等,其核心是人的思维能力。

(一)语言和思维密切联系,互相依存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

思维离不开语言。

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

语言离不开思维。

语言的发展有赖于思维的发展。

(二)语文训练和智力训练同步进行

从信息论角度看,语文的读、写、听、说训练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转换过程。

从心理过程来看,语文的读、写、听、说训练是由理解到表达的过程。

二、如何贯彻这项原则

(一)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

(四)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

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思维力

(五)培养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因素的强大的推动力。

情感和意志。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往往起着补偿作用。

“勤能补拙”,智力水平一般,如果主观上努力奋斗,也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三、遵循本项原则的教学实例

《范进中举》

第三节      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一、确定这项原则的依据(为什么?

(一)  读、听和写、说的关系:

读、听为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提供前提条件;写、说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

(二)  读、写与听说之间的关系:

读、写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听、说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

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人们学习语言,通常是以听、说开始,在听、说活动中逐步挺高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听、说能力。

(三)  社会的发展与听、说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口头语言在交流思想感情、传播社会信息方面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状况已经改变。

(四)  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与读、写的地位:

语文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先听、说后读、写。

(如刚出生的婴儿)

二、如何贯彻这项原则(怎么做?

(一)  读、写、听、说合理安排,全面训练

(二)  把课文作为读、写、听、说训练的主要凭借

(三)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四)  寻找结合点,进行多项训练

第四节      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的原则

一、确定这项原则的依据

它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伸。

这项原则在克服“班级授课制”局限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确定的。

(一)  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7世纪时,夸美纽斯总结前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有利于扩大教育对象,有利于加强教学的组织性、计划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的互相促进等等。

不足: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拓展学习空间等。

20世纪初,我国学校普遍推行了“班级授课制”。

其时,蔡元培等人提出了个性自由发展的主张。

“大语文教育”的“一体两翼”的主张:

“一体”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两翼”分别是语文学习环境和语文课外活动。

“大语文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认为语文教学组织形式应由“一体两翼”组成,要求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确定了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的原则。

(二)  语文的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具体体现

语文是学习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