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50495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5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docx

山师附中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

2021衡水名师原创地理专题卷:

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12大气受热过程(1-6题)

考点13热力环流与风(7-10题)

考点14全球性大气环流(11-13题,25题)

考点15锋面与天气(26题)

考点16高、低压系统与天气(14-16题)

考点17气候类型分布、特征及成因(17-24题,27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说明:

请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写在答题纸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近年来,山东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

下图为山东某蔬菜基地“塑料大棚生产蔬菜示意图”。

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A.光照太强B.热量不足C.日温差较小D.年温差较小

4.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A.增强地面辐射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增强地面保温

2020年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北端西摩岛测得20.75℃的气温,同一时期在乌克兰沃尔纳德斯基南极站(位于加林德斯岛)附近出现了红色“西瓜雪”,这是由雪中含有虾青素的板地雪藻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

近些年,南被出现这种现象的频率在增加。

南极点立有一个半人高的金属立柱作为南极点标志。

每年12月31日都需要重新精确测量确定金属立柱的位置。

金属柱每年都要移动几十米。

左图为南极“西瓜雪”景观图,右图为南极大陆示意图。

据此完成5-7题。

5.下列地区中可能存在极地雪藻的是(   )

①加里曼丹岛

②格陵兰岛

③台湾岛

④阿尔卑斯山

⑤富士山

⑥长白山

A.①②④B.②④⑥C.②①⑤D.③⑤⑥

6.科学家们提出,南极“西瓜雪”大规模出现将会加剧全球变暖的速度,据图分析其过程为(   )

A.⑤增加→②增加→①增加→③增加B.⑥减少→②增加→⑦减少→①增加

C.④减少→②增加→①增加→⑦增加D.④减少→②增加→①增加→③增加

7.金属柱每年移动几十米的主要原因及精确测量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南极点每年移动几十米、GPSB.金属柱所在冰层不断的移动、GIS

C.金属柱所在冰层不断的移动、GPSD.南极点每年移动几十米、RS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8~10题。

8.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9.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如果上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正确的叙述为(   )

A.丙为极地高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压相同

12.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D.①气流温暖湿润

西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天气和气候有着巨大影响。

当地时间2020年2月9日,风暴“西娅拉”带来的强风和暴雨持续袭击法国、德国、英国以及荷兰等地,风速超过40米/秒。

气象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正常年份南、北半球冬夏季西风分速(指各风向风速中西风的分量)分布受大尺度因子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下图)。

据此完成13-14题。

13.本次风暴“西娅拉”欧洲影响巨大,原因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北大西洋暖流升温快B.平原丘陵面积广,冰雪反射太阳辐射多

C.西风带向南扩张,水平气压梯度异常大D.西风带向北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14.西风分速在南半球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洋面积广阔B.西风漂流的降温影响

C.地形起伏较小D.太阳辐射季节差异小

下图为“某月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该月最可能是()

A.3月B.6月C.8月D.10月

16.此时,澳大利亚()

A.①地天高云淡B.②地干热风大

C.③地南风暴雨D.④地北风酷热

下图是“沿某经线附近部分地区气温、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完成17-18题。

17.据图判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

A.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地中海气候

18.对该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月降水量南多北少B.7月气温自北向南递减

C.甲地降水量季节变化比乙地小D.甲地气温年较差比乙地大

读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本月均温累加值=本月均温+上月均温累加值)。

据此完成19-20题。

19.根据甲地的气候资料可推测甲地(   )

A.位于南半球B.河流有冰期C.年温差较大D.不适合谷物生长

20.甲、乙两地相同点是(   )

A.河流夏汛显著B.植被为落叶阔叶林C.旱涝灾害多发D.乳畜业发达

甲图所示地区是著名的棉花产区,乙图是甲图中M城的气候统计资料。

读图回答21~22题。

21.关于M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A.M地全年降水丰富,降水季节分配均匀,热量充足

B.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雨热同期

C.该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适合棉花生长

D.位于季风气候区,秋季降水少,有利于棉花收摘

22.关于图中沼泽的形成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沼泽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夏季的飓风和风暴潮带大量降水和海水

B.位于河流下游,河网密布,水流缓慢,泥沙沉积,经常溢洪

C.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积水形成沼泽

D.下面有永久冻土层存在,积水不易下渗,形成沼泽

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世界某区域某季节等温线分布图和该区域某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读图,完成23-24题。

23.该季节P地(   )

A.降水丰富,天气炎热B.降水较少,天气炎热

C.降水丰富,多暴雨天气D.降水较少,天气凉爽

24.据图示气候资料推断该地(   )

A.影响日照时数的主导因素是降水B.影响气温季节变化的因素是地形

C.最可能位于西北地区D.所在地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受冬夏季季风环流影响,一年分为凉季(10-次年2月)、热季(3-5月,气温高达45℃)和雨季(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三季。

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

(20分)

(1)指出图中南亚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时间最长的区域,并说出判断理由。

(2)分析A地形成热带草原植被的原因。

(3)说明3-5月南亚地区形成热季的原因。

(4)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角度分析斯利那加冬春季降水较多的原因。

26.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6分)

高气压(反气旋)、低气压(气旋)和锋面是常见的天气系统。

台风、寒潮和梅雨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1)说明北半球高气压(反气旋)气流的旋转方向、中心气流运动方向和所控制地区的天气情况。

(2)说明锋面中冷锋的移动方向,以及冷锋过境后气温、气压、天气的变化情况。

(3)图中表示何种天气现象?

有人认为,用高气压(反气旋)和锋面知识都可以从某个方面解释这种天气现象。

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

说明理由。

27.读世界局部区域气候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6分)

(1)说出M、N两地降水的共同特征,并分别说明原因。

(2)根据P地气候资料统计图,描述P地气候特征并分析形成原因。

(3)说出A、B两地自然带类型,并分析A、B两地自然带成因的差异。

 

参考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2.C

解析:

1.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首先膜内气体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

排除③④。

枯雪年,降水少,积雪少,昼夜温差大。

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昼夜温差小。

所以选B。

2.由上题分析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③表示当地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当地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

由图可知,①②两曲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故B、D错,C正确。

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故A错。

选C。

答案:

3.C;4.C

解析:

3.塑料大棚使得晚上大棚内的温度不会太低,气温日较差相对较小,而晚上温度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选C。

4.在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选C。

答案:

5.C;6.D;7.C

解析:

5.据材料可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北端西摩鸟测得20.75°C的气温,同一时期在乌克兰沃尔纳德斯基南极站(位于加林德斯岛)附近出现了红色“西瓜雪”。

说明积雪下面休眠的雪莫在温度较高的时候,积雪融化渗入休眠的雪莫就会繁殖。

地处赤道附近的加里曼丹岛最高峰海拔4102米,冬半年山上有积雪,静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很利于极地雪漠繁殖,①正确;格陵兰岛,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低海拔区积雪融化利于极地雪葵繁殖,②正确;台湾岛降雪少,不太可能出现西瓜雪,③错误;阿尔卑斯山海拔高,降雪量大,但是因常年受西风影响。

气温较低,不利于极地雪漠繁殖,④错误;富士山海拔高,气温低,山顺积雪覆盖,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很利于极地雪藻繁殖,⑤正确;长白山纬度高,气温低,山上积雪不易融化,不利于极地雪藻繁殖,⑥错误。

综上所述,故选C。

6.南极“西瓜雪”大规模出现说明气温升高,积雪大量的融化,会有裸地出现,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减弱(④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②增加);地面辐射增强(①增加);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气逆辐射增强(③增加),导致气候进一步变暖。

综上所述,故选D。

7.南极的冰层平均厚度为1700米最厚处可达4000米。

金属柱是立在冰层中,每年移动几十米是因为金属柱所在冰层不断的移动,精确测量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GPS)。

综上所述,故选C。

答案:

8.C;9.A;10.C

解析:

8.长波辐射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温度。

绿洲与沙漠表面温差越大,长波辐射差值也就越大,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5时左右绿洲与沙漠表面温差最大,故此时两者长波辐射差值最大,A错误;16—18时,沙漠的温度下降明显,而绿洲温度变化相对较小,说明傍晩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0—6时,绿洲与沙漠温度曲线近乎平行,两者斜率相近,说明凌晨二者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6—12时,沙漠温度高于绿洲,说明上午沙漠长波辐射强于绿洲,D错误。

9.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沙漠低,主要是因为其白天地表温度较沙漠低得多,①对;绿洲夜间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较沙漠强,热量在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过程中被吸收,夜间温度会持续降低,②对;夜间空气湿度大,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强,大气逆辐射强,对绿洲的保温作用强,绿洲地表温度下降较慢,故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低于沙漠与空气湿度、大气逆辐射无关,③④错误。

故选A。

10.由图可知,观测时段内沙漠和绿洲地表最低温度均高于12℃,沙漠最高温度接近40℃,绿洲最高温度约27℃,这种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夏季,C正确;甘肃位于温带内陆地区,1—2月为冬季,绿洲和沙漠地表最低温度一般不会高于12℃,A错误;4—5月为春季,10—11月为秋末,白天地表温度一般不会高于28℃,B、D错误。

答案:

11.B; 12.C

解析:

11.若该图表示低纬环流圈,丁地盛行上升气流,为赤道低压带;丙地盛行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压带,A错误;丙为副热带高压带,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B正确;气压带丁为赤道低气压带,①为信风带,在二者交替控制下,形成的热带草原气候,C错误。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为动力作用,而极地高气压带成因为热力作用,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2.若该图表示东亚冬季季风环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故C项正确。

若该图表示东亚冬季季风环流,则丙为陆地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丁为太平洋上的低压,此时陆地为高压控制,说明为冬季,海洋上气温高于陆地,因此气温丁地高于丙地,A、B错误;此时①为西北季风,性质寒冷干燥,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

13.C;14.A

解析:

13.A.全球气候与洋流不可能出现很大、很快的变化,故A选项错误;C.由图可知,北半球中纬度冬季西风较夏季更强,且向南扩展,故可能增强暴风雨的强度,增大影响范围,故C选项正确;B.欧洲平原面积广,但平原无冰雪分布,故B选项错误;D.北半球冬季,西风带南移,故D选项错误;

14.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摩擦力小,西风势力更强,故西风风速在南半球较大,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

15.A;16.A

解析:

15.本题考查等压线判读。

根据图中等压线看,陆地气压低于海洋,可知此时的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应该是南半球的夏季。

6-8月澳大利亚为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故B、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澳大利亚气温最高月为1月,3月和10月相比,3月距离气温最高月更近,故最可能为3月,故A正确,D错误。

16.本题考查天气系统与天气。

图中①地受高压脊影响,以下沉气流为主,天气晴朗,故A正确;②地等压线稀疏,风力小,故B错误;③地位于气旋东南侧,根据等压线画出风向为东南风,但由风从陆地到海洋,水汽含量少,不一定形成暴雨,故C错误;④地位于气旋西部,根据等压线画出风向为西南风,故D错误。

答案:

17.D;18.B

解析:

17.该地所在区域1月气温高于7月气温,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无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甲地为16°S附近,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为热带草原气候;乙地位于35°S附近,且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

18.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根据图中1月降水量线可知北多南少;7月气温自北向南递减;甲地降水量季节变化比乙地大;甲地气温年较差比乙地小。

答案:

19.D; 20.B

解析:

19.由图可知,甲地降水各月较均匀,且月均温变化不大,气温年较差较小,即甲地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不适合谷物的生长,C项错误,D项正确;根据甲地月均温累加值可知,1月份气温较低,该地位于北半球,A项错误;甲地1月份气温在0 ℃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B项错误。

20.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河流全年径流较稳定;乙地7、8月气温高且降水多,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农业为种植业,河流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结合选项可知,B项正确。

答案:

21.A;22.D

解析:

21.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以判断M地位于美国东部,亚热带地区,结合乙图可知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

降水多且各月分配比较均匀。

棉花属于种植业,要求地形平坦,这里多山,后期生长和收摘要求晴朗干燥的天气,多雨天气影响棉花的质量。

22.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多雨,又位于大西洋沿岸,受飓风影响,带来大量降水,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形平缓,水流不畅,形成沼泽。

答案:

23.D;24.A

解析:

23.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

区域气候特点。

根据等温线分布可知,此时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温,为冬季。

南亚冬季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

此地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天气凉爽。

故D正确,ABC错误。

24.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

区域气候特点。

A.降水多的月份日平均光照时数小,故影响该城市日照时数差异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故A选项正确;

B.影响气温季节变化的因素是太阳辐射,故B选项错误;

C.读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城市月平均气温高,所以不可能位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海拔高,气温较低,故C选项错误;

D.由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城市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不可能是热带沙漠气候,故D选项错误。

25.答案:

(1)区域:

东南部(斯里兰卡岛和印度半岛东南部)。

理由:

东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5月20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5日前后,受夏季风影响时间最长。

(2)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热带季风气候区,分明显旱雨两季;东西两侧受地形阻挡,降水偏少;地势较高,对流较弱。

(3)3-5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南亚地区白昼变长,太阳高度增大,太阳辐射增大;3-5月西南季风还未到达,降水少,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亚地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冷空气南下。

(4)冬春季节当地受盛行西风影响大,盛行西风受喜马拉雅山阻挡,气流抬升,降水偏多。

解析:

(1)由图可知,根据夏季风的到达时间和退却时间,图中南亚地区东南部(斯里兰卡岛和印度半岛东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5月20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5日前后,受夏季风影响时间最长。

(2)由图可知,A地位于德干高原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是热带草原而不是热带季雨林,因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热带季风气候区,分明显旱雨两季;东西两侧受地形阻挡,降水偏少;地势较高,对流较弱。

(3)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分旱季、热季和雨季,3~5月份南亚地区形成热季,因为3-5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南亚地区白昼变长,太阳高度增大,太阳辐射增大;3-5月西南季风还未到达,降水少,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亚地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冷空气南下。

(4)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角度来看,斯利那加冬春季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冬春季节太阳直射点南移,当地受盛行西风影响大,盛行西风受喜马拉雅山阻挡,气流抬升,降水偏多。

26.答案:

(1)旋转方向:

顺时针方向。

中心气流运动方向:

以下沉为主。

天气情况:

晴朗(或干燥)。

(2)移动方向:

由冷空气一侧向暧空气一侧移动。

变化情况: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3)天气现象:

寒潮。

观点:

认同。

理由:

被寒潮侵袭的广大地区被高气压(反气旋)控制;寒潮为冷空气南下,前缘形成冷锋。

解析:

(1)北半球反气旋气流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中心气流运动方向为以下沉为主,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情况为晴朗干燥。

(2)冷锋的移动方向为向暖空气一侧移动,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3)由图中的时间信息以及这种天气现象的移动路径可知,图中表示的天气现象为寒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寒潮侵袭的广大地区会被高气压控制;寒潮为冷空气南下,前缘一般会形成冷锋。

27.答案:

(1)全年降水少;原因:

M(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影响)N(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

(2)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热带雨林带。

A.纬度低,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降水丰富。

B.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多。

解析:

(1)考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M、N降水少的原因不同,从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方面分析。

M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影响,降水少;N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海洋影响小,故降水少。

(2)区域定位,P处位于孟加拉国;结合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的柱状图进行分析。

区域定位,P处位于孟加拉国;结合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的柱状图进行分析。

孟加拉国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AB都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成因不同;A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B地是热带雨林的非地带性的气候类型的方法分析。

读图可知,AB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成因不同;A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全年高温多雨;B地纬度较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流经,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全年高温多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