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52206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人教新课标版

 教与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与学重点

   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教与学难点:

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

教与学方法:

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luo 竹筛shāi觅食mì鼎沸 dǐng  锡箔bó鉴赏jiàn 脑髓suǐ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bǐ  锡箔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学法指导:

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3、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

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

草园、三味书屋)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学生探究: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

明确:

1—8: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

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24:

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个性化修改

 

目标:

运用联系比较法,

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导入:

生谈对童年的印象。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

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

意思是:

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

取,晚年了,回忆起

 

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阅读1—8段,读后请同学们以“一个          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

(学生畅所欲言:

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童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2、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3、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

明确:

(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

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有比喻:

(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有拟人: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

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5)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6)善于运用联想。

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拓展延伸: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

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

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2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考,作者写了什么?

(1)从句式上看:

 

3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

 

明确: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

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

(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6、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

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

三、教师总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四、板书设计

1—8: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

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24:

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五、教后记: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

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第二课时

教与学目标:

1、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

3、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

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

(三味书屋的生活)

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枯燥无味: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分析对先生的描写

(1)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4从描写的对象来看:

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5①有好看的(视觉):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②有好听的(听觉):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有好玩的(触觉):

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

④有好吃的(味觉):

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明确:

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2)问:

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

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 C.语言描写:

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

刻画人物。

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3)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

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明确: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

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三.教师小结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训练:

回味童年。

童年在人生的一生中是最美好的、最难忘的。

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促进了我们的健康成长。

请以“童年趣事”“金色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

五.当堂训练

(一)不必说______菜畦,______石井栏,______皂荚树,______桑椹;也不必说鸣蝉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_,轻捷的叫天子______。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______,蟋蟀们______,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______,还有______,若

 

6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作者在叙述描写中渗透着强烈的爱憎。

 

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______,______。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木莲有______何首乌______。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

了更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______,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默写填空。

2.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A.由园内到园外B.由整体到局部

C.由概括到具体D.由略写到详写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

4.本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______

5.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二)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

……

1.按照顺序写出本段使用的修辞方法?

  

2.删掉句中的加黑字好不好的,为什么?

  

3.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5.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六、教后记:

学生对冬天捕鸟阅读不深,特补充如下训练题

: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

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

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

 

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

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

如:

(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

(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

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

(明确:

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里叫着撞着的。

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

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1.上文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2.第一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捕鸟,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

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第一段的中心是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

 4.第二段写“我”和闰土的父亲同样的捕鸟方法,收获却不同,仔细品味词句,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得失的缘由”?

 

学后记:

答案:

一1.(见课文)2.B3.颜色、声音、形状、姿态。

4.排比、拟人、比喻、反复。

5.C

二1.排比、拟人2.不好。

因为加黑字表示推测,如果去掉,语气就变成非常肯定,不符合当时儿童的心态。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伤仲永》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文本导读名师引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通过朗读来展现语言背后的意蕴,挖掘作者潜在的心绪,解读人物内含的情感,让学生不断地走近文本,从而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其次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

最后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文体感悟】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相关链接: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

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内容结构

一、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

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

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二、内容结构示意图:

   

  伤   仲   永

王安石

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叙述经历才能衰退:

不能称

才能丧尽:

泯然众人

议论原因:

受于人者不至

写作特点: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

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

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

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2.局部突破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理解:

文章以褒扬之笔描写方仲永是“受之天”的天才。

异在不学而能书。

这是罕见的天赋之才。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理解:

这句话写出了其父为了图利,并不考虑儿子的前途,每天带着儿子到处炫耀牟利。

“不使学”三字是全文的关键,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了方仲永命运变化的根本原因。

(3)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理解:

这句话在前面充分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变为庸人的基础上,进入议论。

点出了方仲永天资出众,而后来又“泯然”为众人的原因,既总结了前面的故事,又是揭示道理的前奏。

(4)“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

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理解: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

“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第②段开头“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理解:

起过渡作用。

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

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

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

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6)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理解: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作者为什么“伤”仲永?

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

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

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

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

这样写的用意: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

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理解: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

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积累运用拓展演练

一、同步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

①未尝识书具(   )②其诗以养父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