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545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三忌"

直线讲解,应发散思维”。

体现在讲题时,当学生的方法与教师的既定思路不一致或思路有误时,教师立即做“刹车”处理,改换其他同学作答,直至与教师思路吻合。

其实学生有与教师不一致的思路和方法,无论正确与错误。

都应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思路正确对学生起了引导示范,开阔视野的作用.因为思维的灵活发散而出现的思路错误,更是求之不得,那恰好是同学的问题症结所在,教师正好抓住症结,对症下药,把习题讲到学生心坎上。

四忌"

忽略板书设计”。

习题课要不要设计板书,答案是:

要!

一定要!

因为教学中我发现习题课中有些重要的知识要反复板书。

比如某个重要的方程式或公式。

如果反复擦了写,写了擦,必会浪费时间。

因而课前一定要设计好板书,合理规划

五忌”就题论题,应指导方法”。

体现在讲题时,教师得出正确结果之后,便嘎然而止。

没有必要的总结归纳,只停留在这个习题怎样解而不能升华为这一类问题怎样解,与其它问题怎样联系渗透。

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没有质的提升,表现为遇到新题时没有思路。

就此我认为:

讲题后一定要升华出方法与科学思想,总结归纳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课后及时反馈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讲题时,类型、方法、习题数量讲了很多,但学生有没有及时消化和吸收应心中有数。

应该把学生平时做题出现的错误归类,然后找一些改头换面的题目印成资料,集中反馈,强化练习。

只有经常小测,及时反馈,才能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以此还能督促学生认真听课。

以上是我对习题课的一些浅显的看法,由于学科特点不同,所以我的观点对其他学科未必适用。

但有一点我想是共同的:

习题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而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载体,对学生而言是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提高能力、形成习惯的重要手段,让我们共同研究,上好每一堂习题课。

习题课教学的五条要求

习题课教学虽无统一的模式,但必须达到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1、明确的目的性。

每一堂习题课都应有特定的教学目的。

一般说来,习题课的内容要反

映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疑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相应要

求和深度的习题课。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习题课切忌随心所欲,任意拔高,否则因急于求成而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2、加强启发性

启发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习题课所选取的材料要有启发性,要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潜在发展水平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特别要防止习题课中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因为不必要的重复不仅破坏了教学的完整性而且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另一方面习题课教学要采取启发式,教师应发挥引导、指导、开导、启示和激发的作用,切忌一包到底。

要设计好一系列的问题作为思维的路标,引导学生循着符合逻辑规律的方向发展。

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解难,创造一种提问和答疑的民主教学气氛。

3、注重综合性。

习题课区别于新课的特点之一便是综合性。

综合知识又是学生能力和

智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标志。

习题课中一方面要注意指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串联和归纳,消除课本中各章节之间表面上存在的独立性,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

另一方面要将解题方法与技巧进行综合。

4、力求示范性。

有效的学习一般包括观察学习(模仿)、操作学习和思维学习等。

这三方面的学习在习题课中都占有一定的份量和比例,而且学习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习题课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术语的应用,用语的书写,图例表格的绘制,解题步骤的表述,实验操作练习等等均要规范化,要一丝不苟;

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审题,如何全面分析条件,如何寻求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巧解习题等等,均应示范,这对学生有潜移默化作用,影响至深。

5、具有典型性。

习题课所选取的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这对保证习题课的质量至关重

大。

教师选择的习题既要体现教材的基本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要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不能在习题课上出偏题和怪题。

题课应有“主题”,习题课的教学目的应突出三个方面:

①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物理知识,扩大知识的联系;

②使学生建立分析和求解物理题的思路和方法;

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要改革习题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但不是每节课都能等量地达到这三个目的,具体课节往往是有

所侧重的。

下边以一节习题课为例进行探讨。

在学完《机械能》和《动量》之后,设计安排一节主题为“多过程力学综合题分析”的习题课。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分析物理过程,明确各过程之间的联系”。

先让学生观察冲击摆测弹丸速度实验,提问:

实验有几个物理过程?

各过程如何联系?

应答:

两个物理过程:

碰撞、摆动;

联系:

弹丸撞摆箱后的速度是摆动的初速度。

分析:

两个过程各遵循什么物理规律?

结论应是:

碰撞:

动量守恒;

摆动:

机械能守恒。

然后将实验编成一道习题。

例1用冲击摆测弹丸速度。

若摆箱质量为M悬线长为乙,质员为m的弹丸射人摆箱和摆箱以共同速度起摆,偏离中心的最大偏角为Oo求弹丸速度。

向学生指出,这个包括碰撞、摆动等多种现象的习题就是多过程综合题。

让学生求

解例1并思考,(暂不要求回答):

对这样的多过程综合题如何研究?

(注:

由于学生已分组做过的冲击摆实验,讨论难度小。

展开自然,易为学生接受和引伸。

这是依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的方案。

例2质量M=200g的小球A,自25cm高处沿光滑的倾斜轨道滚下,与静止在斜轨底端的质量r;

m=100g的小球B正碰,如碰后A的速度是碰前的I/3,方向不变,B球碰后沿平直轨道前进2m后停下来、求B球所受的阻力。

用倾斜轨道装置演示题意。

引导学生依然讨论分析有几个物理过程、过程间的联系及所遵从的物理规律。

应答:

略。

再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点。

共同点:

都有几个物理过程,各过程间都通过“速度”联系;

各过程都遵循一定的物理规律。

是多过程力学综合题的构成特点。

不同点:

例1中两个过程研究对象都是弹丸和摆箱系统,例2中三个过程研究对象各不相

同;

例1的待求量寓于初始过程中,例2的待求量寓于末过程中,因此:

①隔离分析各过程时要分别取研究对象。

②初学时要注意思维方向;

对例1宜用逆向思维,从末过程解起,对例2宜用顺向思维,从初过程解起。

这样可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浅谈物理习题课的教学设计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抓好习题课的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认真备课、选用典型习题,又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笔者对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探索如

下:

一、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教材优势

教材中的习题是编者精心优选的,它起点低,面向大多数学生,它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运用、基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我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习题,把它讲深讲透,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二、选用学生出现过的或可能出现的错误题

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巩固及运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但由于他们对知识掌握程序不一,同时受各种思维障碍的影响,加之还未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其中不少是共性错误,所以选用这些题目有利于大多数学生纠正错误认识,澄清事实的本质。

例如选择题:

电灯悬吊在电线下静止不动时,电灯受到的平衡力是:

A.电灯对电线的拉力与电线对电灯的拉力;

B.电灯对电线的拉力与电灯受到的拉力;

C.电线对电灯的拉力与电灯受到的重力;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教师应根据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逐一对照,认真剖析,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答案。

又如:

有一质量为8kg,体积为1.0dm3的物体,如果把它放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是多少?

有不少学生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时,错误地认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与物体的体积相等。

出现错误的

原因在于没有仔细审题和认真分析物体放入水中所处的状态,而直接套

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和已知条件解答造成错误的结果。

三、选用典型的题目

教师要把握有利时机,抓住典型题,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讲电功率时举例:

将额定电压相同(220伏),额定功率分别为25瓦、60瓦的甲乙两灯并联接在220伏的电路上,哪盏灯亮些?

为什么?

若将它们串联接在220伏的电路上,哪盏灯亮些?

四、利用“想想议议”去选题

教材中的“想想议议”是编者精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师生对问题

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

如在学习《浮力》一节后出现的“想想议议”问题。

可选这样一题:

现将一质量为

2kg,体积为2.5dm3的小球浸没在水中,求此时小球受到的浮力,当自由释放后小球静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总之,习题的排列要有一个梯度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低

层到高层。

当然,习题的形式要多样化。

计算题、回答题、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及思考题,应兼而有之。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牢固掌握物理概念,提高教学的效果.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习题课的教学设计

(250001山东省实验中学杨丹丹李斌)

【设计理念】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电路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是恒定电流一章的重点内容。

经过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新授课的学习,学生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相关规律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如:

路端电压和外电阻的关系,输出功率和外电阻的关系等,老师应及时精心设计习题课进一步深入探究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传统习题课是以教师讲、学生练为主,一些抽象的物理规律只能生硬的塞给学生,例,电源的输出功率和外电阻的关系就是一个难点,怎样以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这虽然是一节习题课,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换种方式,让学生动手多一些,思考多一些。

基于以上各点考虑,在教学设计时,我们本着探究、体验的设计思想,将课堂内容分成两大板块来实施课堂教学:

一、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电流)的关系。

(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电流一电压传感器的实时图像,从多角度领会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电流)的关系。

二、输出功率与外电阻的关系。

(通过理论分析、辅以电流一电压传感器,从公式和图象两

方面总结分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的变化关系。

【教学流程】

一、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电流)的关系

1、演示实验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电路图如右图所示):

(1)闭合Si,Li灯发光;

(2)闭合S2,L2灯发光,Li灯变暗。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真实、生动的实验强

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面探究的“好戏”拉开“序幕”。

2、理论分析探求本质

引导学生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知识对路端电压和外电阻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

闭合S2,Li灯为何变暗?

(强调对于给定电源,电动势E和内阻r都为定值。

)学生通过观

察实验、分组讨论得到电流和路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规律:

外电路电阻增大,干路电流

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外电路电阻减小,干路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小。

3、分组实验层层递进

学生在理论层面对路端电压和外电阻的关系进行分析后,亟需想知道自己的推理是否

正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动手做实验是此处不可或缺的

一个环节。

再者,电学实验的动手操作一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应尽

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

(1)、①、明确实验目的,验证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电流)的变化规律。

②、明确实验器材。

(两节干电池、电压表、电流表、开关、滑线变阻器、导线)

③、动手实验前,小组同学讨论如何选用两表量程及在实验中的应注意的问题。

(明

确安培表和伏特表的量程选择和仪表正负接线柱的接入。

④、分组实验,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实验过程中老师个别指导。

⑤、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一®

—用R

R增大,电流减小;

路端电压增大®

R减小,电流增大;

路端电压减小一1<

1>

―/——

教师进一步引导:

除了理论定性研究电阻、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外,还可以通过更形象的图像来分析路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2)、借助电压一电流传感器得出U-I图象

电压一电流传感器相当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作用,它们通过数据采集器和电脑相连,

可实时以图象的形式表现U-I的动态关系。

精心设计实验:

仍然按照上图连接电路,实验过程中师生配合改变划线变阻器的阻值,观察图像(实际操作会有误差)。

如下:

电流(且)

提出问题:

a.U-I图像反映的函数关系是怎样的?

b.图像与纵坐标的截距有什么物理意义?

c.图像与横坐标的截距有什么物理意义?

d.斜率有什么物理意义?

(通过软件的“线性拟合”功能,读出相关数据)

结合公式U=E-Ir和图像,让学生运用所得到的规律,解答相关问题,解释有关现象,掌握研究物理量变化关系的两种常用方法一一公式法和图像法。

4、拓展提高迁移深化

设计题目进一步挖掘U—I图像其面积的物理意义:

电路中滑线J]

变阻器的触头从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过程中,

(1)电源的输出功率为“

多大?

(2)电源内部损耗的电功率是多少?

(3)电源的效率为多少?

I一/一

面对问题,学生习惯于用相关公式解答问题,有了前面U—I图E"

像的基础,老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应用直观的图像来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挖掘图像中几何面积的物理意义(可回顾v-t图像的斜率和面积的物理意义)。

学生会根据表达式分析出

深色面积表示输出功率,浅色面积表示内电路消耗功率,电源的效率为深色面积和总面积

的比值。

经过以上方法的对比,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公式”和“图像”两种不同的描述

物理量的方法,让学生深刻体会知识的关联性和延伸性。

最后老师运用Flash动画,演示图

像中各面积的物理意义,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二、输出功率与外电阻的关系

研究输出功率与外电阻的关系,对于高二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无论是公式还是图像,学生都较难得出。

在过去的教学中都是把图像硬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由于缺乏真实性,甚至给出的图象只是形似,并不太准确,物理学科的科学性就打了折扣。

本节课利用电压一电流传感器,经过真实的实验画出P出-R的图像,可信度和科学性大大增强。

1、提出问题:

外电阻增大输出功率怎样变化?

让学生猜想。

2、借助电流一电压传感器得出P出-R图象如下:

由于前面运用此套设备画出U-I图象,学生们亲眼见到实际的电路,由师生共同配合

完成的该实验,学生对图像的形成没有任何怀疑,他们一方面感慨科技的进步,一方面陷入

深深的思考,学生对教学难点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利

用图像分析输出功率与外电阻的关系。

3、引导学生分析图像:

(1)观察图像(不是简单的递增或递减关系)。

(2)分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的变化规律。

(3)分析峰值所对应外电阻有什么特殊的物理意义。

通过坐标读出数据,发现此时外电阻与内阻的阻值相差不多。

学生抱着这种猜想,“兰

输出功率最大时,外电阻和内阻是否相等呢?

4、引导学生利用表达式分析输出功率和外电阻的关系。

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讨论:

外电阻为何值时,输出功率最大?

(启发学生运用关系式说明问题)

E2

分析得:

当R=r时,输出功率最大Pm=—o

4r

点评:

当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推导出当R=r时,输出功率最大,自己的想法得到

了验证,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5、学以致用,拓展提高

有针对性的设置练习,深化、巩固所学知识。

例:

如图,E=6V,r=2Q,R=0.5Q,R的变化范围是0—100。

(1)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

(2)R上消耗的最大功率?

(3)R上消耗的最大功率?

选择该例题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比“公式”

和“图像”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通过此题引起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电阻最大

输出功率问题,既可以用数学中的极值法来求,也可以采用P出-R图象来求解,即所谓的

等效电源法。

在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作用。

重点强

调等效电源法:

把定值电阻等效到电源的内部,等效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即

E'

=e,等效电源的内阻等于电源的内阻与定值电阻之和,即r'

=r+R。

并强调等效电

源法的条件是:

只有定值电阻才能等效到电源内部,通常情况可变电阻则不能等效到电源

内部。

【课后反思】

这堂课总的设计思想是探究、体验,所有结论的得出,由学生自主完成,切实避免了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避免了教师将结论强加给学生的现象。

教学充分重视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外电阻变化引起的路端电压变化同时引起的输出功率的变化,整个过程的认识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过程。

整节课都在围绕一个电路进行验证和探究,使实验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对于难点

的突破,没有生硬的给出图像或是公式而是借助于先进的电压一电流传感器,通过实验画出图像,进而分析图像再进行理论推导,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实验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加了物理的魅力,

消除了物理学习过程的枯燥,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情绪体验,较好的实现了“创设情境一一激发情意一一切身体验一一思维主攻一一探究得本质一一反馈贯始终”的多次循环过程。

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人的地位,真正达到了“满堂思”,实现了学生的“满堂学”。

【专家点评】该课题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教材的分析比较透彻,既立足教学实际,又不失创新。

学生分组实验和传感器的设计使传统的习题课耳目一新,

特别是借助电流一电压传感器以图象的形式表现U-I及&

-R的动态关系是本节课的突

出亮点,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先进教学设备使得重、难点的突破自然、顺畅。

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相结合,使学生在物理理论和实验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高,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从总体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点评专家济南教学研究室田序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