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中应力计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55363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土中应力计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中应力计算.docx

《土中应力计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中应力计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中应力计算.docx

土中应力计算

第2章土中应力计算

一、知识点:

概述土中自重应力基底压力(接触应力)

2.3.1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基底附加压力

地基附加应力

2.4.1竖向集中力下的地基附加应力242矩形基础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243线荷载和条形荷载下的地基附加应力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地基沉降的弹性力学公式

二、考试内容:

重点掌握内容

1.自重应力在地基土中的分布规律,均匀土、分层土和有地下水位时土中自重应力的计算方法。

2.基底接触压力的概念,基底附加压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基底附加压力的概念,基底附加压力在地基土中的分布规律。

应用角点法计算地基土中任意一点的竖向附加应力。

三、本章内容:

§概述

建筑物的建造使地基土中原有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基变形,出现基础沉降。

由于建筑物荷载差异和地基不均匀等原因,基础各部分的沉降或多或少总是不均匀的,使得上部结构之中相应地产生额外的应力和变形。

基础不均匀沉降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将导致建筑物的开裂、歪斜甚至破坏,例如砖墙出现裂缝、吊车轮子出现卡轨或滑轨、高耸构筑物倾斜、机器转轴偏斜以及与建筑物连接管道断裂等等。

因此,研究地基变形,对于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经济和牢固,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地基的沉降,必须要从土的应力与应变的基本关系出发来研究。

对于地基土的应力一般要考虑基底附加应力、地基自重应力和地基附加应力。

地基的变形是由地基的附加应力导致,变形都有一个由开始到稳定的过程。

我们把地基稳定后的累计变形量称为最终沉降量。

地基应力一般包括由土自重引起的自重应力和由建筑物引起的附加应力,这两种应力的产生条件不相同,计算方法也有很大差别。

此外,以常规方法计算由建筑物引起的地基附加应力时,事先确定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从地基和基础相互作用的假设出发,来分析地基上梁或板的内力和变形,以便设计这类结构复杂的连续基础时,也要以本章的有关内容为前提。

地基土的变形都有一个由开始到稳定的过程,各种土随着荷载大小等条件的不同,其所需时间的差别很大,关于地基变形随时间而增长的过程是土力学中固结理论的研究内容。

它是本章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在工程实践中,往往需要确定施工期间和完工后某一时间的基础沉降量,以便控制施工速度,确定建筑物的使用措施,并要考虑建筑物有关部分之间的预留净空和连接方式,还必须考虑地基沉降与时间的关系。

土是由土粒、水和气所组成的非连续介质。

若把土体简化为连续体,而应用连续体力学(例如弹性力学)来研究土中应力的分布时,应注意到,土中任意截面上都包括有骨架和孔隙的面积在内,所

以在地基应力计算时都只考虑土中某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应力

在计算土中自重应力时,假设天然地面是一个无限大的水平面,因而在任意竖直面和水平面上均

无剪应力存在。

如果地面下土质均匀,天然重度为丫(kN/m3)则在天然地面下任意深度z(m)处a-a水

平面上的竖向自重应力CZ(kPa),可取作用于该水平面上任一单位面积的土柱体自重丫Z1计算,

(书33页2-1)

即:

cz=Yz

cz沿水平面均匀分布,且与Z成正比,即随深度按直线规律分布[书34页图2-1(a)]

地基中除有作用于水平面上的竖向自重应力外,在竖直面上还作用有水平向的侧向自重应力。

由于cz沿任一水平面上均匀地无限分布,所以地基土在自重作用下只能产生竖向变形,而不能有侧向变形和剪切变形。

从这个条件出发,根据弹性力学,侧向自重应力cx和cy应与cz成正比,而剪应

cx

cy

K0

cz

(书34页2-3)

xyyzzx

式中比例系数

K0称为土的侧压力系数或静止土压力系数,见

34页表2-1。

力均为零,即:

 

(书34页2-4)

必须指出,只有通过土粒接触点传递的粒间应力,才能使土粒彼此挤紧,从而引起土体的变形,而且粒间应力又是影响土体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粒间应力又称为有效应力。

因此,土中自重应力可定义为土自身有效重力在土体中引起的应力。

土中竖向和侧向的自重应力一般均指有效自重应力。

对地下水位以下土层必须以有效重度Y代替天然重度Y为了简便起见,以后各章节中把常用

的竖向有效自重应力cz,简称为自重应力,并改用符号c表示。

地基土往往是成层的,因而各层土具有不同的重度。

如地下水位位于同一土层中,计算自重应力时,地下水位面也应作为分层的界面。

如书34页图2-1(b)所示,天然地面下深度z范围内各层土

的厚度自上而下分别为hi,h2,hi,九,计算出高度为z的土柱体中各层土重的总和后,可得到

成层土自重应力计算公式:

n

cihi

i1(书34页2-2)

式中c—天然地下面任意深度z处的竖向有效自重应力,kPa;

n—深度z范围内的土层总数;

hi—第i层土的厚度,m;

「一第i层土的天然重度,对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取有效重度'i,kN/m3。

在地下水位以下,如埋藏有不透水层(例如岩层或只含结合水的坚硬粘土层),由于不透水层中不存在水的浮力,所以层面及层面以下的自重应力应按上覆土层的水土总重计算。

自然界中的天然土层,一般形成至今已有很长的地质年代,它在自重作用下的变形早巳稳定。

但对于近期沉积或堆积的土层,应考虑它在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变形。

此外,地下水位的升降会引起土中自重应力的变化(书35页图2-2)。

例如在软土地区,常因大量抽取地下水,以致地下水位长期大幅度下降,使地基中原水位以下的有效自重应力增加[书35页图2-2(a)],而造成地表大面积下沉的严重后果。

至于地下水位的长时期上升[书35页图2-2(b)],常发生在人工抬高蓄水水位地区(如筑坝蓄水)或工业用水大量渗入地下的地区,如果该地区土层具有遇水后发生湿陷的性质,必须引起注意。

§基底压力(接触应力)

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传递给地基,在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便产生了接触应力。

它既是基础作用于地基的基底压力,同时又是地基反作用于基础的基底反力。

因此,在计算地基中的附加应力以及设计基础结构时,都必须研究基底压力的分布规律。

基底压力分布是与基础的大小和刚度,作用于基础上荷载的大小和分布、地基土的力学性质以及基础的埋深等许多因素有关。

根据弹性力学中圣维南原理,在地表下一定深度处,土中应力分布与基础底面上荷载分布的影响并不显着,而只决定于荷载合力的大小和作用点位置。

因此,对于具有一定刚度以及尺寸较小的柱下单独基础和墙下条形基础等,其基底压力可近似地按直线分布的图形计算,即按下述材料力学公式进行简化计算。

2.3.1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

231.1中心荷载下的基底压力中心荷载下的基础,其所受荷载的合力通过基底形心。

基底压力假定为均匀分布(书37页图3-5),此时基底平均压力设计值(kPa按下式计算:

(书37页2-5)

式中

F—作用在基础上的竖向力设计值,kN,G—基础自重设计值及其上回填土重标准值的总重,kN,

G=gAd

其中

g—为基础及回填土之平均重度,一般取20kN/m3,但在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

去浮力为10kN/m3,

d—为基础埋深,必须从设计地面或室内外平均设计地面算起,m;

A—基底面积,m2,

对矩形基础Alb,l和b分别为矩形基底的长度和宽度。

对于荷载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条形基础,则沿长度方向截取一单位长度的截条进行基底平均压

力设计值P(kPa的计算,此时式(2-5)中A改为b(m),而F及G则为基础截条内的相应值(kN/m)。

2.3.1.2偏心荷载下的基底压力

Pmax

Pmin

式中

FG

lb

(书37页2-6)

b符号意义同式(2-5);

M—作用于矩形基底的力矩设计值,kN•

W疋

W—基础底面的抵抗矩,6。

F、

G、I、

M

FG引入式(2-6)得:

对于单向偏心荷载下的矩形基础如37页图2-7所示。

设计时,通常基底长边方向取与偏心方向一致,此时两短边边缘最大压力设计值Pmax与最小压力设计值Pmin(kPa按材料力学短柱偏心受压公式计算:

e把偏心荷载(如图中虚线所示)的偏心矩

PmaxFG“6e、

(1)

Pminlbl

由上式可见,当evl/6时,基底压力分布图呈梯形[图2-7(a)];当e=l/6时,则呈三角形[图2-7(b)];当e>l/6时,按上式计算结果,距偏心荷载较远的基底边缘反力为负值,即pmin°[如图2-7(c)中虚

线所示]

由于基底与地基之间不能承受拉力,此时基底与地基局部脱开,而使基底压力重新分布。

因此,根据偏心荷载应与基底反力相平衡的条件,荷载合力F+G应通过三角形反力分布图的形心[见图2-7(c)

中实线所示分布图形],由此可得基底边缘的最大压力Pmax为:

PmaxD

3bk(书38页2-7)

式中k—单向偏心荷载作用点至具有最大压力的基底边缘的距离,m。

2.3.2基底附加压力

建筑物建造前,土中早已存在着自重应力。

如果基础砌置在天然地面上,那未全部基底压力就是新增加于地基表面的基底附加压力。

一般天然土层在自重作用下的变形早已结束,因此只有基底附加

压力才能引起地基的附加应力和变形。

实际上,一般浅基础总是埋置在天然地面下一定深度处,该处原有的自重应力由于开挖基坑而卸除。

因此,由建筑物建造后的基底压力中扣除基底标高处原有的土中自重应力后,才是基底平面处新增加于地基的基底附加压力。

基底平均附加压力设计值Po值(kPa按下式计算(书38页图2-8):

PoPcpod(书38页2-8)

式中p—基底平均压力设计值,kPa

c—土中自重应力标准值,基底处c=0d,kPa;

0—基础底面标高以上天然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0=(1h12h2)/(h1h2),kN

/m3,其中地下水位下的重度取有效重度,

d—基础埋深,必须从天然地面算起,对于新填土场地则应从老天然地面起算,

dh1h2,m。

有了基底附加压力,即可把它作为作用在弹性半空间表面上的局部荷载,由此根据弹性力学求算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实际上,基底附加压力一般作用在地表下一定深度(指浅基础的埋深)处,因此,

假设它作用在半空间表面上,而运用弹性力学解答所得的结果只是近似的,不过,对于一般浅基础来说,这种假设所造成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地基附加应力

地基附加应力是指建筑物荷重在土体中引起的附加于原有应力之上的应力。

为了说明附加应力分布特点,我们可将构成地基的土颗粒看作是无数个直径相同的小圆球,如书

39页图2-9所示。

设沿垂直面方向作用一线荷载Q=1,由图中可见,第二层两个小球各受1/2的力;第三层共有三个小球受力,最右边的小球受力大小和左边的小球受的力相同,即承受第二层右边小球一半的力等于

1/4,中间的小球因为它同时承受第二层两个小球传给它1/4的力,所以它受力为2*1/4=1/2。

第四层

和以下几层小球所受力的大小,已经标注在小球上。

为了表示清楚附加应力在地基中的分布规律,已将最下边一层小球受力大小按比例画在图上。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土中附加应力分布特点是:

1、地面下同一深度的水平面上的附加应力不同,沿力的作用线上的附加应力最大,向两边则逐渐减小。

2、距地面愈深,应力分布范围愈大,在同一铅直线上的附加应力不同,愈深则愈小。

计算地基附加应力,一般假定地基土是各向同性的、均质的线性变形体,而且在深度和水平方向

上都是无限延伸的,即把地基看成是均质的线性变形半空间,这就可以直接采用弹性力学中关于弹性半空间的理论解答。

本节主要介绍竖向集中力下地基附加应力的布辛奈斯克解及矩形基础均布荷载、矩形基础三角形荷载、圆形基础均布荷载、条形基础均布荷载四种基础荷载组合的地基附加应力计算方法。

计算地基附加应力时,都把基底压力看成是柔性荷载,而不考虑基础刚度的影响。

按照弹性力学,地基附加应力计算分为空间问题和平面问题两类。

本节先介绍属于空间问题的集中力、矩形荷载和圆

形荷载作用下的解答,然后介绍属于平面问题的线荷载和条形荷载作用下的解答,最后,再概要介绍一些非均质地基附加应力的弹性力学解答。

2.4.1竖向集中力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2.4.1.1布辛奈斯克解

在弹性半空间表面上作用一个竖向集中力时,半空间内任意点处所引起的应力和位移的弹性力学解答是由法国J布辛奈斯克(Boussinesq1885)作出的。

书上图39页的一系列公式。

建筑物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总是分布在一定面积上的局部荷载,因此理论上的集中力实际是没有的。

但是,根据弹性力学的叠加原理利用布奈斯克解答,可以通过积分或等代荷载法求得各种局部荷载下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z和竖向位移w最为常用,以后有关地

这六个应力分量和三个位移分量的公式中,竖向正应力

基附加应力计算主要是针对z而言的。

2.4.1.2等代荷载法

22

为了计算的方便,以R'rz代入书上39页式(2-9c),

如果地基中某点M与局部荷载的距离比荷载面尺寸大很多时,就可以用一个集中力P代替局部

荷载,然后直接应用式(3-12c)计算该点的则:

31

257T

2(r/z)1,则上式可改写为:

式中查用。

r/z值由40页表2-2

z

z深度处某点M的

K—集中力作用下的地基竖向附加应力系数,简称集中应力系数,按

若干个竖向集中力R(i12n)作用在地基表面上,按叠加原理则地面下

附加应力z应为各集中力单独作用时在M点所引起的附加应力之总和,即:

nPi1n

z2KiPl

i1zzi1(书41页2-14)

式中Ki—第i个集中应力系数,按ri/z由书40页表2-2查得,其中ri是第i个集中荷载作用点到M点的水平距离。

242…矩形基础和圆形基础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2.4.2.1矩形基础均布荷载

设矩形基础均布荷载面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和b,作用于地基上的竖向均布荷载(例如中心荷载

下的基底附加压力)为P0。

先以积分法求矩形荷载面角点下的地基附加应力,然后运用角点法求得矩形荷载下任意点的地基附加应力。

以矩形荷载面角点为坐标原点0(书42页图2-15),在荷载面内座标为(X、y)处取一微面积dxdy,并将其上的分布荷载以集中力p0dxdy来代替,则在角点o下任意深度z的M点处由该集中力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dz,按书39页式(2-9c)为:

z3盲dxdy

z)(书42页2-15)

A进行积分:

积分的过程见(书43页2-16)

d3o

dz

(xy

将它对整个矩形荷载面

222

lbz(lb2z)丄lb

arctan

z(KclKcllKclllKciv)p0

如果O点位于载载面中心,则KclKcI1KcI11KclV,得z4KclPo,此即利用角点法求均布

的矩形荷载面中心点下z的解,亦可直接查中点应力系数表(略)。

(C)计算点0在荷载面边缘外侧

此时荷载面abcd可看成是由1(ofbg)与儿(0彳&小之差和W(oecg)与川(oedh)之差合成的,所以

2x/,22、2,22■.2,22z)(bz).丨bz.lbzz(KciKciiKciiiKciv)Po

(KciKcii)Po

式中心和Kcn分别表示相应于面积|和II的角点应力系数。

必须指出,查43页表2-5时所取用边长I应为任一矩形荷载面的长度,而b则为宽度,以下各种情况相同,不再赘述。

(b)计算点o在荷载面内

cl

(d)计算点o在荷载面角点外侧

把荷载面看成由1(ohce)、IV(ogaf)两个面积中扣除U(ohbf)和川(ogde)而成的,所以

z(KciKciiKciiiKciv)Po

242.2矩形基础三角形分布荷载

2.4.2.3圆形基础均布荷载

2.4.3线荷载和条形荷载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2.4.4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4=8====・=・==一===:

■—=—=H■Mn-■"―UUHUBZB—=—=H■■MU-UI■■MM■:

CBM■UiUHIB===

以上介绍的地基附加应力计算都是考虑柔性荷载和均质各向同性土体的情况,而实际上往往并非

如此,如地基中土的变形模量常随深度而增大,有的地基土具有较明显的薄交互层状构造,有的则是由不同压缩性土层组成的成层地基等等。

对于这样一些问题的考虑是比较复杂的,目前也未得到完全

的解答。

但从一些简单情况的解答中可以知道:

把非均质或各向异性地基与均质各向同性地基相比较,其对地基竖向正应力z的影响,不外乎二种情况:

一种是发生应力集中现象[书58页图2-27(a)],另

一种则是发生应力扩散现象[书58页图2-27(b)]。

1、变形模量随深度而增大的非均质地基

在天然地基中,土层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已压缩稳定,自重应力的分布随深度增大而增大,因而土的变形模量E0也常随地基深度增大而增大,在砂土中这种情况最明显。

与通常假定的均质地基比较,沿荷载中心线下,前者的地基中附加应力z将发生书58页图2-27中所示的应力集中现象。

这种现象

在现场测试和理论上都得到了证明。

2、各向异性地基

由于土层在生成过程中,各个时期沉积物成分上的变化,土层会出现水平薄交互层现象,这种层理构造对很多土来说都很明显,往往导致土层沿铅直方向的变形模量时,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当水平方向的变形模量小于铅直方向的变形模量时,出现应力扩散现象。

3、双层地基

天然形成的地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岩层上覆盖着不太厚的可压缩土层,另一种则是上层坚硬、下层软弱的双层地基。

前者将发生应力集中现象,而后者将发生应力扩散现象。

一、重点:

矩形和条形荷载面积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土的压缩性及其指标的确定。

最终沉降量的计算。

熟练掌握土的自重应力计算,基底附加压力的计算。

记住中心荷载作用下和偏心荷载作用下基底压力及基底附加压力的计算公式。

运用角点法计算地基中附加应力。

要求建立地基弹性体内应力扩散概念、掌握几种典型规则的分布荷载下附加应力计算、会利用学过知识求不规则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要求记住几个主要公式、条形均布荷载下应力分布规律、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地基对附加应力有何影响。

能够正确使用教材的图表、计算附加应力。

了解地基中附加应力分布规律和载荷试验确定变形模量的方法。

二、难点:

矩形和条形荷载面积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土的压缩性及其指标的确定。

最终沉降量的计算。

地基中附加应力分布规律和载荷试验确定变形模量的方法。

五、本章常见冋题:

1、常见问题3-2简述影响土中应力分布的因素。

答案:

(1)非线性材料的影响,土体实际是非线性材料的影响,对竖向应力计算值有影响;

(2)成层地基的影响,天然土层的松密、软硬程度往往不相同,变形特性可能差别较大,如可压缩土层覆盖在刚性岩层上;

(3)变形模量随深度增大的影响;

(4)各向异性的影响,由于天然沉积土因沉积条件和应力状态不同,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法的E就不同,土的各向异性也会影响土层中的附加应力分布。

2、常见问题3-4-1“角点法”的含义

答案:

利用矩形面积角点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公式和应力叠加原理,推求地基中任意点的附加应力的方法称为角点法。

3、常见问题3-4-2基底压力、基底附加压力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

基底压力:

基础底面传给地基表面的压力。

由于基底压力作用于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上故也称基底接触应力。

基底附加应力:

由于指建筑物荷重是基底增加的压力称为基底附加应力。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基底压力减去基础底面处原有的自重应力就是基底附加应力。

六、本章例题分析:

1、题型:

简答题题目:

研究地基变形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及分析:

建筑物的建造使地基土中原有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基变形,出现基础沉降。

由于建筑物荷载差异和地基不均匀等原因,基础各部分的沉降或多或少总是不均匀的,使得上部结构之中相应地产生额外的应力和变形。

基础不均匀沉降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将导致建筑物的开裂、歪斜甚至破坏,例如砖墙出现裂缝、吊车轮子出现卡轨或滑轨、高耸构筑物倾斜、机器转轴偏斜以及与建筑物连接管道断裂等等。

因此,研究地基变形,对于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经济和牢固,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2、题型:

计算题

题目:

【例题3-1】某建筑场地的地质柱状图和土的有关指标列于例图3-1中。

试计算地面下深度为

2.5m,5m和9m处的自重应力,并绘出分布图。

"厂1■卫X"/m1dt-a.:

a

w-SSK

55亠S.H5-1+5>»77

65+&U(fl-5,e)^«5

85*L9fi-ill-112

2.TZx(1*0.343

-1.IkNZn*

P*iS^kN.ra1

J.=2.71a拜

jHZ2-m屋

J>-1

L*<1+LV)JJ.70-I)xiid*zjox7[*o;ii■t.ltiM/m*

18^3.G=林

答案及分析:

【解】本例天然地面下第一层粉土厚6m,其中地下水位以上和以下的厚度分别为3.6m和2.4m;第二层为粉质粘土层。

依次计算2.5m,3.6m、5m、6m、9m各深度的土中竖向自重应力,计算过程及自重应力分布图一并列于例图3-1中

竖向白■宦力升布盟

例图3-1

3、题型:

简答题题目:

土中应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及理由有那些

答案及分析:

目前土中应力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采用弹性力学公式,也就是把地基土视为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半无限弹性体。

其计算结果能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其原因有:

(a)建筑物基础底面尺寸远

远大于土颗粒尺寸,同时考虑的也只是计算平面上的平均应力,而不是土颗粒间的接触集中应力。

因此可以近似地把土体作为连续体来考虑,应用弹性理论。

(b)土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各种结构与构造,

使土呈现不均匀性。

同时土体也不是一种理想的弹性体。

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土中应力水平较低,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接近于线性关系。

因此,当土层间的性质差异并不大时,采用弹性理论计算土中应力在实用上是允许的。

(c)地基土在水平方向及深度方向相对于建筑物基础的尺寸而言,可以认为是无限延伸的,因此可以认为地基土是符合半无限体的假定。

4、题型:

选择题题目:

大面积均布荷载在地基土中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z沿深度呈布

A.曲线形B.三角形C梯形D.矩形

5题型:

计算题

答案及分析:

D

 

题目:

有一均布荷载p=IOOkPa,荷载面积为2m1m,如图所示。

求荷载面上角A、边点E、中心点0、以及荷载面外F点和G点各点下z=1m深度处的附加应力。

利用计算结果说明附加应力的扩散规律。

答案及分析:

解题思路:

该题需求荷载面角点下、中点下、边点下及荷载面外某些点下的附加应力,计算范围较广。

求附加应力时,计算公式都十分简单,关键在于应用“角点法”,掌握好角点法的“三要素”。

这三要素是:

(1)划分的每一个矩形都要有一个角点位于公共角点下;

(2)所有划分的矩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