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55576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x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一、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1.中国远古人类与主要文化遗址。

  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3.夏、商、西周的文化。

  

(二)春秋战国

  1.春秋战国的政治与经济。

  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

  (三)秦汉

  1.秦的统一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2.秦朝的灭亡。

  3.汉初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4.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5.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经济。

  6.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四)魏晋南北朝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3.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

  4.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5.江南经济的开发。

  6.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五)隋唐五代

  1.隋朝政治与经济。

  2.唐朝前期政治和经济。

  3.安史之乱与唐朝后期社会危机。

  4.唐朝后期赋役制度改革。

  5.隋唐时期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7.隋唐时期思想文化。

  (六)宋、辽、西夏、金、元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2.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3.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4.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与宋金对峙。

  5.宋代经济的繁荣。

  6.元朝的统一及其政治制度。

  7.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8.宋元时期的文化。

  

  (七)明清

  1.明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2.郑和下西洋。

  3.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4.明末农民战争。

  5.清代疆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6.清朝前期的政治。

  7.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明清时期的文化。

  二、中国近现代史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2.中英贸易与鸦片走私。

  3.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

  4.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进程。

  5.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

  

(二)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措施。

  2.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沙俄趁火打劫,侵吞中国大片领土。

  4.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

  (三)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洋务运动的兴起。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洋务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近代海军。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四)从边疆危机到瓜分危机

  1.中法战争与《中法新约》的内容及危害。

  2.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3.外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五)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斗争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及其原因。

  2.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3.百日维新。

  4.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5.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六)辛亥革命

  1.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2.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三民主义纲领。

  4.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

  5.保路运动。

  6.武昌起义及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7.中华民国成立。

  8.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七)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新时期的曙光

  1.二次革命与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

  2.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运动。

  3.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4.护法运动。

  5.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6.新文化运动。

  (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

  3.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4.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5.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及其重大意义。

  (九)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和外交。

  2.各地武装起义和八七会议。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4.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5.土地革命与反“围剿”战争。

  (十)民族危机加深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九一八”事变。

  2.“一二·八”事变。

  3.“华北事变”。

  4.红军长征。

  5.一二·九运动。

  6.西安事变。

  (十一)抗日战争

  1.卢沟桥事变。

  2.南京大屠杀。

  3.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4.《论持久战》与新民主主义理论。

  5.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

  6.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十二)解放战争

  1.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2.解放区军民自卫战争的准备。

  3.国统区危机与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4.解放战争的进程。

  5.七届二中全会与新政协。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三)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3.国民经济的恢复。

  4.“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总路线。

  5.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十四)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3.十年建设成就。

  (十五)“文化大革命”

  1.从《五一六通知》到全国内乱。

  2.“九一三”事件。

  3.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

  4.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

  (十六)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4.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5.邓小平南方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世界古代史

  

(一)史前人类

  1.人类的进化。

  2.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

  3.史前文明。

  

  

(二)世界上古文明

  1.古埃及文明。

  2.古两河流域文明。

  3.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4.古希腊文明。

  5.古罗马文明。

  (三)中古时代的文明

  1.伊斯兰教———阿拉伯文明。

  2.拜占庭文明。

  3.基督教文明。

  4.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5.日本封建国家。

  6.世界古代科技成就

  四、世界近现代史

  

(一)资本主义的兴起

  1.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2.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3.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4.宗教改革。

  

(二)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3.美国独立战争。

  4.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5.第一次工业革命。

  6.美国内战。

  7.俄国农奴制改革。

  8.日本明治维新。

  9.德意志的统一。

  10.第二次工业革命。

  11.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12.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三)社会主义运动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第一国际。

  3.巴黎公社。

  4.第二国际。

  (四)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1.19世纪中后期亚非民族主义运动。

  2.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五)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1.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2.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

  (六)第一次世界大战

  1.列强矛盾与欧洲局势。

  2.第一次世界大战。

  (七)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二月革命。

  2.十月革命。

  3.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八)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2.国际联盟。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战时共产主义”与苏联“新经济政策”。

  2.德国十一月革命。

  3.共产国际。

  4.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5.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

  6.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7.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8.德、日法西斯的崛起。

  9.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十)第二次世界大战

  1.欧美大国的“绥靖”政策。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5.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美国。

  2.西欧各国。

  3.日本。

  

  (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社会主义国家

  1.苏联。

  2.东欧各国。

  3.中国。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的建立。

  2.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3.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4.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全球化、化。

  3.“世贸组织”。

  (十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相对论和量子论。

  一、中国古代史

  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扯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到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

此后爆发的“安史之乱”结束了这种盛世景象。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

占据江南的南宋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

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但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明朝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建立了庞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君臣仍固守旧有的对内外对政策,古老的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口增长使人均可耕地面积下降。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

中国封建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逐步解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不断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一)课程内容

  1.史前时期。

  

(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夏商周时期。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2)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3)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5)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

  

(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3)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4)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5)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6)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3)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5.隋唐时期。

  

(1)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3)以文成公主人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4)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5)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6.宋元时期。

  

(1)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2)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3)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4)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5)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6)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和流行。

  (7)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7.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1)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3)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5)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6)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

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8)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9)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10)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二、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经清王朝晚期和中华民国时期。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提倡“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客观外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始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从此开始。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悍然发动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内地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能够认识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入侵造成的;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知道民族民义革命的艰巨性;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3.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5.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7.以张春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8.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9.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10.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运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1.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12.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14.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5.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16.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十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指导

  

(一)指导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明确学习的目的,启发学习的需要。

  3.激发学习的外在动机。

  

(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

  2.指导学生记历史笔记。

  3.指导学生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

  4.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