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58357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docx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争论,凸现了同一个课题:

文化整合。

作者由此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和合学"主张,并从哲理上系统阐发了这一学说,论述了和合之真及所蕴含的"融突论"的基本内涵;追究了和合学五义及融突论的根据;强调了理论学说的生命力在于适应时代的呼唤;而和合学是求索现代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的化解之道,是文化方式的最佳选择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

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所整合的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大原则,是21世纪人类的最大原理和高价值。

在此世纪之交之际,中国文化面临着西方的挑战、现代化的挑战和同一文化圈内部的挑战。

在这种情境下,中国文化如何作出回应?

归结到一点,便是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

一百年来,中国人就如何或怎样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索,展开了中西文化各方面的比较,提出了形形色色的主张。

就继承传统文化而言,有抽象继承,选择继承,宏观继承,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就中西文化的体用而言:

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体中用,中西互为体用;中西为体与中西为用,中西即体即用与非体非用;就传统文化的创新来说:

有现代解释,客观解释,创造性解释,创造性转化,综合创新,分析地扬弃与综合地创造;还有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论,全盘西化论,以及复兴儒学论,儒家文化第三期发展,返本开新论等等,莫衷一是,均有其提出的时代与文化背景,有其合理的内涵和学术价值。

然而,尽管提出了这些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种种主张,为什么中国仍然未能走向现代化?

其中有政治的、制度的、经济的种种复杂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文化素质、思维方式方面的问题。

但就这些主张的本身来说,都属于如何怎样实现现代化的方法、手段问题,是一个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谈资,而未能落到实处。

为什么会流于纸上谈兵?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价值观的价值标准、价值评价、价值理想问题。

譬如:

什么应当批判或抛弃?

什么应当继承或选择?

中学应当以及为什么为体、西学应当以及为什么为用?

解释和理解应当以什么为标准?

创造性转化应当如何转化和转化出什么?

综合创新以什么为新?

新之所以为新?

为什么彻底决裂?

什么为全盘西化?

如何全盘西化?

复兴儒学应复兴什么?

如何以及应怎样返本?

返什么本?

开什么新?

等等。

价值是关系的概念,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

人把自己生存于其中的外部世界作为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对象,外部世界亦是具有满足人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这种客体世界与人的主体需要的关系,称为价值关系。

价值标准是指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在人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中,具有尺度的性质和功能。

价值评价标准取决于诸多因素,基本上有:

一、人的需要和利益,它以各种方式反映在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中,成为评价标准的一个内容;二、客体现实情境的可能与不可能的形式,决定人的"应该"与"不应该"的界限,这表现为不同时代对待不同事物的不同态度中的内容;三、价值理想的合理与不合理形式,决定人的"应该"与"不应该"的界限。

此三者的统一,便是价值评价标准的基础。

然而,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民族国家、不同思维方式的人的利益与需要以及对客体可能形式、价值合理形式的理解都不相同,因此,判断什么是应予肯定的、继承的、有价值的精华,什么是应予否定的、批判的、无价值的糟粕,都会随历史朝代、民族国家、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出现种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评价。

这说明好与坏、肯定与否定、正价值与负价值、精华与糟粕的区分,一言以蔽之,即应否定什么,继承什么,均受不同价值观念的制约。

  

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从方法与手段而言,与唐宋时期有某些相似处。

唐宋时面临着外来印度佛教文化的挑战,中国本土道教文化的挑战,出现了释盛儒衰的情境。

宋代还面临唐末五代十国社会大动乱之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冲突的挑战。

当时对儒、释、道三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方法和手段,试图在兼容并蓄中使传统经学儒学与当时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和利益相适应。

然而,从唐到宋初的兼容并蓄的方法和手段,并没有对外来印度佛教文化的挑战作出积极回应,未能复兴儒学,以致韩愈提出"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①的简单化作法,反衬出佛、道文化挑战的威胁下儒学的危机。

到宋初,虽然仍然实行兼容并蓄,但一些学者对佛道采取激烈批判的态度。

孙复说:

"汉魏而下,则又甚焉。

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彼以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为事。

……于是其教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

吁!

"②孙氏重在从伦理道德上批判佛道所造成的破坏和失序,李觏则从富国强兵方面批判了佛道。

但是,他们的批判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学说和观念,并未使兼容并蓄的方法得以落实。

直到程颢,"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③这一体贴使儒、释、道三教的兼容并蓄的方法落到了实处,即朱熹所说的有一个安顿处、挂搭处,并开创了理学的新时代。

宋代理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文化对外来印度佛教文化的挑战作出了成功的回应,佛学和道学均被融摄在理学之中,凸显了中国文化能经受各方的激烈冲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亦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各方面精华智慧,改变自己的理论形态,以适应当时社会的新环境的需要。

以现代的话说,即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

今天,中国文化所面临挑战的内涵、性质、特征虽然与唐宋有异,但情境、形势与宋有相似之处。

作为如何和怎样走向现代的方法、手段,诸如抽象继承、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创造性转化、综合创新等等,与兼容并蓄之名虽异,但作为文化整合方法、手段,其实相同。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能仅停留在怎样或如何现代化的方法的争论上,方法还可以提出很多种,但并不能解决现代化如何实现的问题。

笔者提出和合学,就是试图思考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现代化的挑战下,如何作出一种回应,以适应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利益和需要。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生命的最完善的体现形式。

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过程中各元素、要素的优质成分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

宇宙间一切现象都蕴涵着和合,一切思维都浸润着和合。

在和合的视野中,自然、社会、人我、心灵、文明都是和合,乃至存有的追根究底,亦是和合。

存有就是和合论,即是对和合经验的反思、梳理和描述。

和合如何可能?

和合的本质是什么?

和合如何或怎样是一个真?

和合之真,是和合关系之真,即"融突"关系之真。

和合而有事物的本质,事物本质只有在和合存有,无和合亦无所谓事物本质,通过和合才能有张力。

它是如何的真?

可谓是差异和生之真,存相式能是和合的本质形式义,冲突融合是和合的变化超越义,汰劣择优是和合的过程真切义,烦恼和乐是和合的艺术美感义。

统此五义,即"融突"关系之真的和合整合。

差异与和生。

天地间万事万物是依"和"或"合"而有的"和合者",外于和合而有的"在",为"非在";"非在"转换为"在",必待和合,经和合而拥有"在"的质或式。

故说: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①共名的事物是和合,殊名的一事一物亦是和合。

和合就是差分,只有差分和异质,才能回应"如何与怎样和合"是可能的。

和合是差分、异质元素及多元要素和合而生生。

唯有和合,才能变易、转换为新生命、新事物,故和合是新生命、新事物作为和合者之"在"或"有"的一种根据或根由。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西哲学思维的差异。

西方的神创思维持一个被普遍认同和强化了的"创世记"说,天地万物最初从哪里来?

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犹太教、基督教预设了一个唯一绝对的、全知全能的客体精神来创造世界万物。

中国没有这样的一神创世记说,哲学家们为了回答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问题,采取了解"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的"观"的方法,并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体认,由男女交合而生出新生儿,新生儿的本质即在和合中存在,由此而推及天地万物的化生:

"天地絪緼,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②"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③这就是天地、阴阳、夫妇各种差分、异质元素的和合而生生。

  

存相与式能。

天地间的存有都是"相",无论物相、事相、心相,还是道相、法相、名相,都是存有之相。

存相分殊,分殊而有别,别即有对待。

千差万别的存相,便是差异分殊,差异分殊便有冲突,冲突就需要选择,相亦是选择,由选择才能转换为式能。

式能是指存相方式的种种潜能,亦指存相所涵蕴的潜能方式或潜能结构。

如日月星辰、四时运行的自然存相的和谐而有秩序的潜能方式。

人心身、家庭、社会、国家的存相的和睦而有序的潜能结构。

潜能结构与方式在种种冲突中选择一种式能,转换或走向和谐有序。

式能是即存有即活动,即方式即潜能。

存相的殊途同归,便是式能展现为自然的、社会的、人际的、心灵的和合。

作为方式潜能的"能",是无限的、活泼的、日新的,是天地万物存相的动力和生力。

冲突与融合。

冲突是指诸元素性质、特征、功能、力量、过程的差异和由差异而相互冲撞、伤害、?

牾状态。

冲突包含差异,是差异的激化。

宇宙间没有无冲突的自然、社会、人生、心灵和文明。

冲突既有原结构方式的突破、破坏;又有秩序结构的冲击、打散。

由无构、无式而需要重建结构、秩序、方式或继存过程中,各自的生命潜能、力量、特质、价值均有赖于另一方的聚会、渗透、补充和支援。

融合在冲突过程中实现,它标志着新结构方式或方式结构的化生。

冲突是融合的前提,融合是冲突的理势。

现代人类面临着种种冲突,怎样化解此种种冲突,是人类文化生命之所在和时代人文精神之精髓。

这便是更高层次,即和合。

和合包容了冲突和融合,作为冲突融合的和合体,它是一种提升,使原来的冲突融合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冲突只有在新的和合体中,才能继续发展和获得价值。

冲突需要融合来肯定和认可,融合的正面价值,亦需要冲突来肯定和定位。

冲突就是生活,融合亦是生活,融突的和合体,便是生活体。

汰劣与择优。

和合是诸多差分元素之优质成分的和合,并形成新事物或新结构方式。

何为优质、劣质?

这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

笔者既不简单地划分彼此优劣,亦拒斥依某一时期政治权力意志的需要而定优劣。

在这里仅提出判断优劣成分的价值原则,其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现实层面,即公平、正义、合理;二是超越层面,即真、善、美。

优质价值原则的规定,是以预设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有优质元素、要素存在的价值判断,这是一种先定法。

在历时态和共时态的时空中,吸收一些元素、要素和合成新结构方式;新事物的过程若失败,重又分解成元素、要素,于是便吸收另一些元素、要素和合成另一种新结构方式,并在时空中较稳定地生存下来,这是后定法。

以和合为汰劣择优的真切义的过程,和合就是一个不断符合真切的过程。

选择说到底是主体人的选择,择优是主体人在选择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汰劣是对于差分中有符合于和合需要的元素、要素的淘汰。

汰劣是冲突原则,择优是融合原则,由择优构成了新和合体。

烦恼与和乐。

人活在世上就包含烦恼、不安、困惑、痛苦、恐惧等等,这是人的精神生活受逼迫而成。

人的烦恼、焦虑、困惑、痛苦的原因千差万别,有政治的、经济的、自然的、社会的、人际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等等。

烦恼、痛苦等是人类普遍的主观感受,由于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观念、地位、阶层的氛围中,其主观感受亦差异。

每个生命实体的心灵中都有生存意欲和生命的意识,以及追求快乐、幸福、自由、富贵、长寿等强烈愿望,便与人的必死的局限、痛苦、贫贱、短命构成相对关系。

生与死的冲突,贫与富、贵与贱的冲突,哀与乐、善与恶的冲突,对人生生命构成一种精神上的压抑与紧逼,因而产生恐惧感、孤独感、疏离感、使人的精神与心理失去平衡,而有烦恼痛苦。

因而有人便要求在精神生活结构方式上有所改善,以获心情的宁静、和乐。

心灵不和不乐,便会唤起贪欲诈伪之心。

"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

"①

  

和合能协调、和谐人的精神生活中的烦恼、焦虑、孤独、空虚等冲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由人和而天和,进而是人乐而天乐的天人和乐的和合心灵境界。

无论是和而合,合而和,还是和合,合和,都以差异、冲突的存在为"在",而否定"一律"、独尊、独断,才能构成冲突融合或差分融合的和合体。

这个和合体犹如一曲美妙的交响乐,由各种不同的乐器,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正因其不同,才能以其内在的和谐,深刻的意蕴,高超的艺术,呈现人对于自然、社会、人生、心灵的真谛的感受。

即使是独奏,也是这一乐器所奏出高低、迟速、轻重等不同音律的融合。

这就是"和六律以聪耳"②,方成一美妙动听的乐曲,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心灵的愉悦,使人心理平衡,思虑静定。

若只有一种声音,便"声一无听"③,是使人心烦意乱的噪音。

和合五义,都蕴涵着"融突"理论,即关于融合冲突关系的理论,简称"融突论"。

差异一存相一冲突一汰劣一烦恼为"突";和生一式能一融合一择优一和乐为"融"。

融突统一、提升,即是和合。

和合此五义,即是和合意蕴的内在结构方式:

和合第一义,有自性,才能生生,差异和生,生命生生之所本;第二义,有本质,才有形式,存相式能是变化日新之所本;第三义,会变化,才会超越,故冲突融合为大化流行之所本;第四义,有过程,才会真切,故汰劣择优是对称整合之所本;第五义,有艺术,才有美感,故烦恼和乐是中和审美之所本。

差异和生的絪緼原理,存相式能的选择原理,冲突融合的变化原理,汰劣择优的互动原理,烦恼和乐的平衡原理,是"和合论"的五原理,这便是"融突论"和合的基本内涵。

所谓和合学,是研究自然、社会、人际、人身心灵及不同文明中存在的和合现象,与以和合的义理为依归以及既是涵摄又超越冲突、融合的学问。

凡存在都涵蕴着"融突",大至日月星辰,小至草木蝼蚁,都是融突和合。

和合宇宙是无数自性关系、本质关系、变化关系、过程关系、艺术关系的整合结构方式。

和合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一切融突存在,都是和合存在。

这就是和合学所要研究的。

下面我们从和合人文精神的原则切入,来凸显和合学的意蕴。

然与所以然。

和合的主旨是生生,生生是不息的流程,是新生命的化生,体现了对生命存在的关怀。

生生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华。

中国哲人在对于内在生命力量和外在环境变化相交识的深刻体验中,领悟到人生生命的尊严、价值和意义,爆发出对于生命生生的活力和对于真善美境界的快乐的深沉感受,以生为乐是一基本价值取向。

孔子、颜回对于生的乐道精神,体现精神生命的文化价值,开出了中国文化的个性路向--积极入世的人间性、道德性、政治性。

个体生命的超越和升华,便是普遍的德性。

对于地间生命的普遍关怀,孕育了中国文化对普遍生命价值、作用的尊重。

如何生生?

怎样生生?

生之后所以然,本身便是和合或合和。

"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

"①和合学是对如何生生的为什么的追究,即诸多异质元素、要素为什么冲突融合?

为什么冲突融合而生生新事物,新结构方式?

以及新事物、新生命化生的所以然的探讨,亦是对和合生生的生命力源泉的寻求。

因此,和合学亦即新生命哲学,新结构方式学说,即生生哲学。

冲突融合而生生不息,这是然,犹如"一阴一阳之谓道"。

为什么"一阴一阳之谓道",犹如为什么冲突融合而生生。

"所以一阴而一阳者,是乃道体之所为也。

"②道就是阴阳的所以然,而和合就是冲突融合生生的所以然。

变化与形式。

和合作为差分存相的式能,存相便是有待,有待就是有变化;式能作为存相方式的潜能,是存相涵蕴的内在潜能方式和外在潜能结构。

式能是存相之为存相,以及存相存在的性质、状态、结构的获得的能。

有此式能,便能呈现存相的种种形式。

存相是形式,式能相作为有冲突的存在,亦日新变化。

"变"的初义是"更",即易常之意。

生生的后一个"生"字,便蕴含着变易的意味。

"化"是教化,人通过教化,便改过迁善。

  

和合的"融突论",在某个意义上说亦是变化论。

"突"就是冲突、对待,"融"是到了一定限度,便进入顿变的阶段,是新生命的化生。

《周易》以"易"命名,即蕴含变易之义。

64卦的总体结构方式和每一卦卦画结构,都以阴与阳为基本元素、要素,阴阳异质对待变化而变易各不相同的卦,其所蕴涵之义亦异。

《易传》运用《易经》的结构方式,又超越此结构方式,以天地变化来论证新生命的化生。

因此,变化日新是和合生生的普遍原则。

和合学是对于存相式能是什么与为什么的追究。

它是对诸多元素、要素构成新事物、新生命的中介转换机制的探讨,是对于存相变化日新的生命力潜能的寻求。

和合学也是对于存相式能的各种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反思,包括这种理论前提能否成立、是否合理,以及这种理论形式的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思考。

和合学试图和合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公共理性与分殊理性之间的两极对待,以"融突论"为指导,达到和合境界,即使之成为冲突融合的和合体,亦即元体。

流行与超越。

冲突涵摄天地,融合亦涵摄宇宙。

宇宙间万物万物都是"融突"的大化流行中的存相与大化流行中的式能。

一切事物都要在大化流行中被冲洗裸露出来,即剥光了层层服饰,而显其真元。

因此,冲突融合的大化流行,本身便是汰劣择优的过程,它毋需预设价值原则,这就使诸多元素、要素的优质成分的和合为新事物成为可能。

宇宙是一个大化流行,万物的"资始"、"资生",乃"乾元"、"坤元"之大化,"云行雨施,品物流形"③。

为什么宇宙大化,周流六虚?

为什么为道屡迁,妙用莫测?

非上帝之使然,亦非天的主宰,乃和合体内在的异质差分元素、要素的互相冲突、碰撞,也即和合中变化、交感、动静之潜能的展现,而有絪緼、摩荡之相。

此变化、交感、动静之潜能,无以名之,名之曰"神"。

《易传》说:

"知变化之道也,其知神之所为乎。

"①此"神"非为实体性鬼神、神灵、上帝,乃神之潜能的发动,无限微妙,神妙莫测,"阴阳不测之谓神"。

②阴阳变化,不可测度,叫做神。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③。

神的不可测度,就是妙。

朱熹认为,神是阴阳变化的所以然④。

由阴阳变化,推而宇宙大化流行,均是神之所为所使。

神之所为所使是"自造",就是自然而然的"为"和"使"。

自然而然即出于和合体内在的潜能,它无迹可见,运于无形。

"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⑤,宇宙大顺大化,不待征于色,发于声,人莫知其所以然之妙,可称谓为神,或称为"神化"。

和合学是对于宇宙大化流行的动因的追究,它既涵摄又超越冲突融合。

只有超越冲突融合,才能涵摄冲突融合的原因和根据;也只有超越,才能成为自由和合与和合自由的根由。

超越基于价值理想的追求和价值导向的理势。

对称整合。

优与劣是对称的价值判断,汰与择又是相对的主体态度和方法。

中国的"太极图"最鲜明地体现了对称原则,即宇宙间各种现象在形态、结构上相对称的表征。

"太极图"是由缔合转换所引起的对称。

对称亦被解释为在分界面或正中面侧的部分具有对应的大小、形状和相对位置,这是左右对称,还有中心对称等等。

对称也是事物整体统一性中的系统与系统内部各要素、元素间的一种相应的等价性关系。

这种关系提升为概念,如左右、上下、徐疾、动静、形神、有无等。

如果系统经过一定中介选择交换后发生了变化,就是非对称,非对称即对称的破缺。

对称与非对称是系统转换发生前后的两种状态,非对称是系统内部的不同要素与系统、环境之间差异所引起的冲突表征。

冲突就意味着重新整合,亦意味着否定。

经过某种转换,又出现新的对称。

这里所说的某种转换,包括整合的方法。

整合是关于诸多元素与要素统一所构成一整体结构。

冲突包含对称,融合包含整合。

因此,对称整合与融突相联结。

对称的差异,意味着相对相成,而非独对独成。

相对意蕴着此消彼长,即在对称相对中择优。

故对称整合,即是汰劣择优,而达整体的统一和谐。

  

和合学的本旨是和,它是对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整体之和谐、协调、有序的探索;是对于什么是优与劣的为什么的追求,以及什么是优劣的价值原则的为什么的追究。

对称整合作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原则,在诸多元素、要素的优质成分和合为新事物、新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称整合是和合学的内在的与外在的结构方式,汰劣择优是和合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尺度。

亦是和合学所关心探索的课题,以求和合新生命的生生不息。

中和与审美。

有差异,才有中和。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差异中和,人的精神生活中亦存在差异中和,诸如人心的焦虑、苦闷、孤独、烦恼、痛苦等等,都是人生生命存在中由种种内因外缘所引起的对人的心灵的刺激的回应。

如何协调、和谐人的精神生活中的烦恼、痛苦等冲突而获得和乐愉悦,这需要在承认差异冲突的情境下,处理好种种关系。

春秋时,"和合"从五行和而生物,已推衍到社会生活以至精神生活领域。

如治疗精神生活中的烦恼、痛苦等,也要从各个方面着手。

《诗经》上讲"和羹",《左传》、《国语》讲和声、和味、和政等,中和之美感,与人的心灵密切契合。

⑥中和作为审美对象的价值,需要通过主体的实践和感受。

若无主体的感受和交往活动,中和之美只是一种潜能方式。

荀子认为,中和之声能激起主体内心情感的发动,以协调、和谐人心灵各种冲突、差异。

①《乐记》认为: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②中和之声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理失衡、情绪失序、精神失常等得以调理,达到血气和平,和美愉悦,并收到移风易俗、天下安宁效果。

和合学是和乐、和美、和和,它是对人类精神生活之所以有烦恼、苦闷、困惑、痛苦的原因以及造成这种原因的自然、社会、人际、心灵和文化、政治、经济、环境关系的追究,是对于如何修养心性的所以然的探讨;是对于什么是审美价值的为什么的追究。

和合学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和之为美的审美价值的反思,以及对于审美方式、审美结构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是中和,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亦是中和。

因此,和与中和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

所以,和合学亦是关于和合之所以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原因、根据的探索,换言之,是什么原因或能量使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生命智慧呈现为和合,以及为什么和合构成中国文化和生命智慧的稳定结构。

和合学五义与合五义相对应,蕴涵"融突"理论与对于"融突论"根据的追究。

和合学义蕴与和合人文精神的原则相契合,并通过纵横互补律、整体贯通律,达到和合艺术境界。

21世纪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冲突。

概而言之,有五个方面,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它们关系着人的生命存在和利益,以至人人均不可逃。

为了索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的化解之道,东西方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和设计。

但笔者认为,任何理论、学说和设计的生命力,不在于其言词表述的高深玄妙,而在于能否化解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和挑战的现实,即是否适应现代人类的需要或时代的呼唤。

若以此为价值标准来审视一切文化,则无所谓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绝对界限,也可以跳出传统与现代两极二分的框架。

世人便可以转换视角,用一种新的"融突论"的和合观念,即和合而化生新生命、新文化的观念思考21世纪人类文化战略问题,从而超越长期以来纠缠不清而又道说不明的东西和古、今文化论争的情绪。

笔者认为,化解人类五大冲突之道,和合学是最佳化的文化方式的选择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

和合不仅是中国文化价值的基本取向,亦是东西文化价值的基本取向。

它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所整合的人文精神的精髓,亦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可获共识。

  

基于这种"和合"观念,以"观"人类21世纪所面临的一大冲突以至种种多元冲突,人们可通过共识而获得五个中心价值或五大原理。

这便是:

和生原理。

人类和一切生物、非生物,都由自然而生。

生物、非生物的自身差分形成彼此的差异,又与外缘内因相联系。

自然制造了人的生命,而又异化了人,人成为自然的主宰者;人亦创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自然主宰、支配人的生命。

在这种互动中,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应建构共生意识。

因为任何一方的生命受到威胁或危害,另一方生命亦会遭到威胁和危害而不可逃,只有共同生存于这个"地球村"或"太空船"中,才能使各自的生命延续得到保障。

人与自然关系可作如是观,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的以及各文明间的关系,亦可作如是观。

和生意识是以"地球村意识"与"太空船意识"为基点和基础的。

各民族、种族、国家、社会、文化、他人以及贫富、集团之间,都应相互和生;和生才能共荣共富,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