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7522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docx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docx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胡晓明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

“什么是唐诗?

”这是一个大有意味的问题。

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

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

比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

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

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

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

只是文学遗产么?

只是语言艺术么?

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

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

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

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诗是什么呢?

马一浮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

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

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

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

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

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

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

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

  尽气、尽才的精神.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

  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

以诗仙李白为例,他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李白就是尽二十分、三十分。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

自由有两种。

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

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

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

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一个典型。

李白,几乎成为真正的文人自爱的一个美好的理想。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扎根在地上。

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了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

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但是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有作为的。

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骨,苏东坡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在举世滔滔的佞佛大潮中,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

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的后半生不屈身降志,又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政绩。

白居易最亮点的是领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

李商隐与杜牧都是博学多识、才华盖世的士人,不仅仅是诗人。

正是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

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要做一点事情,都是想要让自己的才智充分得到表现的。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

  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

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

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

”就会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

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就会对前途重新有希望。

诗人要是曾经被打败,曾经受大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拨云见雾,就会说:

“种桃道士今何在?

前度刘郎又重来!

”心里充满自豪的感情。

诗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他就会有这样的诗: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人看不惯有些小人得势,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是唐诗中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骂得很有力量,以历史时间作尺度,眼界十分开阔。

  唐诗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的。

读到不少唐诗,真的就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花怒放的感觉。

这也是我们喜欢唐诗的一个原因。

所以,叶嘉莹教授接着马一浮先生的话说,诗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

  唐诗中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因为唐诗主要是中国北方文化发展到极盛时期的诗,所以要写就写高山大河,所以宋词多半是小桥流水,唐诗多半是高山大河。

中国文学写高山大河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敢说至今没有超过唐诗的。

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豪情雄壮,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如“白日依山尽”“大漠孤烟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力量充沛得很,生命强健得很。

长江、黄河、高山、大川、太阳、月亮,唐诗就是想来一个惊天动地,就是想贯通宇宙生命之气。

这正是代表唐人的审美意识:

天地之大美、自然之伟观———黎明、春天、新年,一齐来到人间,使人间成为美好的存在。

  有些看起来很平常、很安静的诗,也有一种有天有地、贯通宇宙的元气之美。

比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个“水穷处”,通往那个“云起时”,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气脉。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这“青未了”三个字,不正是生生不息的春色天边无际地流淌么?

有一个诗人有一天晚上突然睡不着觉了,找不到原因,只觉得身子很暖和,原来经过了一个冬天,地气开始回暖了,于是他写诗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你们看,诗人的生命节奏,感通着宇宙的生命节奏。

老杜有一句诗: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后代的诗人特别喜欢。

那是安史之乱后黑暗的唐朝社会,一个无月的黑夜,诗人忧心如焚,彻夜不眠,忽然,窗外那黑黝黝的山嘴里,一下子吐出了一轮晶莹的明月,楼外的水池,月色之中,也波光粼粼,明亮起来了,诗人的心境,也由忧苦而惊喜,而充满了对天意的默默的感动。

杜甫有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文字,小孩子都懂得,平凡得不得了,但是读起来舒服极了,通透极了,有一种生命与宇宙透气的感觉。

杜甫还有一首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种生意盎然之美,一种随处生春之美,读久了就觉得生命很亮丽,很新鲜活泼有力。

  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有些感伤的诗,实际上骨子里生命的力量依然充沛得很。

比如柳宗元的《寒江独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那么,是不是宇宙就死掉了呢?

没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越是雪大风寒,越是千山万径,越显得那个钓鱼的渔翁,生命力十分强健。

又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听起来诗人好感伤呀,怜香惜玉的一个样子,但你没有读懂。

你想一下诗人半夜里被风雨声惊醒,但清晨又是一个好天气,又是一个春光明媚,他也又是一个好心情,躺在被窝里,听叽叽喳喳鸟儿窗前啼叫,阳光透过窗格儿满满地洒进来,好不开心!

那些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总会过去,而人类社会,宇宙自然,正是这样,在风风雨雨中,花开花落中,永恒地往前生长,往前发展,任何东西也阻挡不了生命的生长。

小小的一首唐诗,一共才不过二十个字,说的竟然是这样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生命的道理,敞开的竟然是这样一个无限的世界,你能说唐诗不是一个不死的心灵么?

唐诗难道不正是这样表达了中国文化青春少年的梦么?

打开唐诗奥秘的钥匙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奇迹。

诗人张若虚仅以一首作品,跻身于文学大家的行列。

闻一多称“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这首名诗隐藏着一个大的秘密,谁破译了这个秘密,谁就掌握了打开唐诗奥秘的钥匙。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心与人心隔阂不通的世界。

我有一天看了女儿买的几米的《地下铁》,也觉得好,有点唐诗的味道。

你看那个小女孩,那样的瘦弱,背着那样大的书包,在空荡荡的地铁里走着,没有人理她。

她使我想起唐代诗人在现世的化身。

那样的敏感,那样的多情。

我想起台湾的新儒家徐复观先生在日本时,也写过地铁。

他说人在地铁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己本来有目的,却被人推着往目的走去。

二是地铁车厢里,本来是人与人距离最近的地方,却又是人与人离得最远的地方。

所以,“地铁”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人心与人心不相通的一个空间象征。

所以我讲唐诗的好,总是要对现代生活有一点回应。

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一点唐诗精神,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语言艺术,而是回到唐人的梦,回到可以通而不隔的心,从爱女性、爱小孩、爱老人、爱孤苦无告者做起,人人都关心他人,人人都有意去点点滴滴地营造仁义社会开始做起。

  所以,结论是:

尽才尽气、尽心尽情,正是唐诗整幅的特点。

现在,如果让我找一首,那就是《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奇迹。

诗人张若虚仅以一首作品,跻身于文学大家的行列,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相当罕见的。

更重要的是这首诗解说的困难。

闻一多称“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这首名诗隐藏着一个大的秘密,谁破译了这个秘密,谁就掌握了打开唐诗奥秘的钥匙。

破译这个秘密的方法说来也很普通,人人都能接受。

就像数学解题一样,有这样几项条件:

  全诗由九首七言绝句组成(每四句一换韵);九首可分为上四首、下五首两个部分;春、江、花、月、夜五字中,月字最重要。

天上的月与人间的月,正是划分上下两部分的依据;第一部分:

宇宙中的月亮。

月代表着永恒超越的美;第二部分:

人心中的月亮。

月代表着永恒普遍的爱;秘密:

表面上看,全诗通过月亮的流行,将上下两部分组成一有机联系的整体,但是深层的精神内容,却是一种类似诗化的信仰:

人心与自然的一幅大和谐,人性与宇宙本性的相互成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海天地的宇宙图式)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芳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沙白看不见。

(无限透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有限宇宙无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永恒的美、永恒的爱美之心)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思妇代表爱心)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拂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月光从女子心波流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爱心)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忽西斜。

(珍惜有限人生)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爱心的无限辐射)

(《春江花月夜》)上半部分,那一波一波歌唱般的旋律与长卷般的春江月夜图,不仅呈现了月光的灵性、透明、美丽,更表现了春江月夜之美的神秘、永恒、无限。

可是,我们面对那样的美,是几乎有些失望了。

她几乎是那样的一种遥远仙界的事物,几乎是一种令人绝望的美丽。

因为人生是多么有限、有缺点呀!

然而戏剧性的转折发生了,下半部分开始,月光不再是那样空灵了,月光对人间有了流连顾念,月光从思妇的心波里脉脉流出:

同样的万千情意、同样的纯洁无玷。

尤其是诗的结尾,春尽、月沉,当黑夜与无边的海雾来临,在夜的深处,依然有月光如眸,向着迢迢远方之路凝眺,依然有月色脉脉,摇曳于江边树影中不胜温情,表达千古如斯的希望,与永不放弃的等待。

这一份希望与不放弃,正是一种诗化的信仰表达。

这一信仰的核心,即是人生虽有限却可以无限的哲思与爱心。

  唐诗是“以山水为教堂,以文字为智珠”。

由此诗可以看出,珍视人间的美好,成全宇宙的大美,礼赞生命,礼赞自然,尽气尽才的精神,也是尽心尽情的精神,同时,心气与才情,又有着超越的根据,人心与自然同一美好、同一无限、同一充满无限美好的希望。

这正是唐诗中跃动的人文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