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58389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99 大小:49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9页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1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饮食营养学.docx

中医饮食营养学

中医饮食营养学

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概念

饮食:

泛指固态、流态、半流态的食物或食品。

食物:

给人提供养分,满足心理要求的自然界的一种物质。

食品:

食物进一步的加工品。

“营养”一词并非外来语,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养生说》中即有“营养生者使

之能逸而能劳”。

“营养”古代又作“荣养”。

[例如](《晋书?

赵至传》云:

“至年十三,请师受业„„至日,吾小未能荣养,使老父不免勤苦。

”)

至今,在日本仍沿用“荣养”一词。

营:

经营,营造。

荣:

荣盛,繁荣。

养:

养护,补养。

营养,系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近百年来,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其中一门与营养学性质相近的学科(nutrition)被译为“营养学”,而实际上,我国固有的中医饮食营养学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自成体系,渗透于中医各科之中。

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

它和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导引等学科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医饮食营养学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领域中,更占有重要地位。

补充:

天然营养保健品:

介于药食之间的天然物质,古称为“饵”。

食品的标准:

色、香、味、形、器(器皿)、意(含义、意义)、质(营养成分、中医作用)、效(效果)、量,或营养成分、心理满足、饱腹感。

内容

中医饮食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从历代有关文献记载和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基本包括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和饮食宜忌四个方面,前两者是指饮食在实际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后二者是指饮食在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方式方法。

四者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或孤立。

所以

1

有一种看法,认为使用添加药物的药膳,如黄芪炖鸡之类,就是“中医饮食营养学”,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中医饮食养生

习称“食养”、“食补”,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

《素问?

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食养概念较早的记载。

饮食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它还具有补养作用,所谓“无病强身”,这是与现代营养学观点不同的。

食养的内容按历代中医中药有关文献统计,常用的近百种食物的补养作用,计有聪耳、明目、乌发、生发、增力、益智、安神、健肤、美容、轻身、固齿、肥人、强筋、壮阳、种子(助孕)、益寿等二十余种。

这些作用在提高人体健康素质和预防保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是构成中医养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饮食治疗

中医饮食治疗,习称“食治”、“食疗”,是泛指利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

它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方法十分丰富,是为中医天然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千金要方》一书就有“食治篇”,后又有《食疗本草》等饮食疗法专著相继问世。

食疗的作用和药疗基本一致,主要体现在扶正与祛邪两方面。

[例如]

中医食疗内容渗透在中医各科中,食疗方法和方剂丰富多彩,近年来,中医食疗成果已有不少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如应用芹菜防治高血压病;应用燕麦防治高血脂症;应用红枣防治贫血症;应用木耳防治眼底动脉出血症以及用百合、马齿苋、苦瓜等防治细菌和病毒性感染疾患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饮食节制

中医饮食节制,习称“食节”、“食用”,是泛指饮食的方式方法,包括饮食的合理习俗、饮食卫生制度等。

它包括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正确选用饮食,且提倡全面膳食和节制饮食。

《素问?

生气通天论》提出的“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就是食用的基本观点。

中医食节内容散在于中医、中药、养生、民俗、民情、居家等学科中,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明和古代卫生学水平,是中国饮食文化和医药文化的结

2

晶,如前面提及的食物应用的规律和方法;全面膳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讲究食物卫生清洁;进茶、进酒适量,把与饮茶、饮酒有关的活动纳入饮食文化范围之中,以达到情志养生的效果。

饮食宜忌

中医饮食宜忌,习称“食忌”、“食禁”。

“宜”为常,故不多言,言“忌”较多。

中医“食忌”内容十分丰富,有别于现代营养学内容。

它主张,常人与病人的饮食内容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应因人、因地、因时、因病而有所不同。

它实际是在强调饮食的针对性,得当则为宜,失当则为忌,在生活和

审因用膳”。

因此,在生活和临床中品评饮食的营养价值,不论临床中要做到“

是用于食补,还是用于食疗,都不应从珍、奇、名、贵出发,而应着眼于其使用是否得当。

中医饮食营养学中,饮食禁忌内容在生活和临床应用方面有一些具体要求,如饮食与季节、与体质、与地域不同在应用方面的禁忌;食物之间、食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饮食调配制备方面禁忌,以及患病期间的饮食禁忌等。

这些内容丰富了中医饮食营养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观点

中医饮食营养学和其他中医学科一样,它的发生与发展,因受历史条件的影响,其理论与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其特点体现于宏观与整体观方面。

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

调理阴阳营养观

食药一体营养观

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相结合营养观

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

中医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

这种人和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饮食营养方面。

早在两千年前,古代医家就认识到饮食的性质对机体的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影响。

除此,食物对脏腑尚有“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

3

中医常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营养观运用食物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目的。

自古以来,以养生益寿,防治疾病的古代佛、道、儒、医、武各家学说,无不用人体内部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的理论来阐述人体的生、老、病、死规律,同时也无不应用天人相应的法则来制订各种休逸劳作,饮食起居措施,对须臾不可离的饮食内容,以及进食方式提倡既要注意全面膳食“合而服之”,同时又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饮食内容亦有所变化,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

调理阴阳营养观

分析历代食养与食疗著作不难看出,传统营养学理论核心就在于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行食事活动,以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

正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所说:

“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失健,乃阴阳失调所致,所以治疗和饮食养生等则以调理阴阳为基本原则。

《素问?

骨空论》说:

“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或补或泻,都是在调整阴阳,都是以平为期。

关于饮食的宜忌,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出发的,于阴平阳秘有利则宜,反之为忌。

[例如]总之,要做到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所说: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

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方面中医亦注重调和阴阳,使食物无寒热升降之偏颇。

[例如]

数千年的饮食文化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从整体来看,是在素食的基础之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的。

正如《素问?

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和《素问?

藏器法时论》所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所谓全面膳食,就是要长期或经常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散小吃,以及食与饮等之间的合理搭配。

既不要偏食,也不要过食与废食。

但另一方面,对特殊人或患者,也不主张采用与常人一样的饮食模式,可据其不同的体质、职业、信仰与病情,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

食药一体营养观

1(食药同源

4

中医学历史表明,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二者皆属于天然产品。

食物与药物的性能相同,具有同一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

因此,中医单纯使用食物或药物,或食物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

在《内经》所载的十三个方剂中,有一半是食物成分,这也是最早的“药膳”方。

在《五十二病方》中有1/4为食物成分方剂,《伤寒论》112方中则占1/2以上。

在以上古方中,应用桂、姜、枣、椒、茴、扁豆、薏米、甘草、酒、醋,乃至动物胶膏等食物是极为普遍的。

2.食药同理

食物与药物同用,除因食药同源外,主要基于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由同一理论指导,即食药同理。

中医认为,机体衰弱失健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意味着阴阳两方面的互相消长,如阴阳的偏盛偏衰等。

如何调整这种阴阳失调,张景岳说:

“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

”食物与药物一样,皆属气味之偏者,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说:

“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管千百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食物的防治疾病作用,也是通过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或补虚扶弱,调整重建脏腑气机功能,来达到消除阴阳失调的。

3(食疗与药疗关系

食药同源,食药同理,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众多的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

如采用乌鸡、羊肉、驴皮、猪肤、鸟卵、葱、姜、枣等以补益阴阳气血或调补胃气,进而达到防治疾病之效。

而从大量古代食谱、菜谱、茶谱中又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不少药物,如枸杞、山药、黄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以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食疗与药疗的区别

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相结合营养观

数千年的饮食文化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从整体来看,是在素食的基础之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的。

正如《素问?

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和《素问?

藏器法时论》所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所谓全面膳食,就是要长期或经常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

5

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散小吃,以及食与饮等之间的合理搭配。

既不要偏食,也不要过食与废食。

但另一方面,对特殊人或患者,也不主张采用与常人一样的饮食模式,可据其不同的体质、职业、信仰与病情,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

中医饮食营养学发展简史

概述

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应用饮食养生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现有资料估计,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早期食事活动

择食|火的利用|汤液的应用|酒的应用|食事制度建立,食医出现|调味品的应用

择食

《淮南子》中有: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螺蚌之肉”。

饮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可作为食,也可作为药,同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这个过程是很长的),逐渐把一些天然物产区别为食物、药物、毒物。

据《山海经》记载: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里所指的“毒”就是包括食物、药物和毒物的天然品。

因此,药、食均来源于天然产物,即“药食同源”。

火的利用

对于火的利用,《周礼》说:

“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

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第一次掌握了一种神奇的自然力。

上古时代的人由吃生食(寒食)进步到吃熟食(套食)是食疗由萌芽到形成雏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周《古史考》中谓:

“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

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胃肠。

于是圣人造作钻燧出火,教民熟食,民人大悦,号曰燧人。

”这些记载,说明了上古时代人类从吃生食进步到吃熟食这一历史过程。

在农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类开始利用火以烧煮食物,从而有了烹调技术的发展,这与后来食疗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农业的发展,火的应用,人们开始能吃熟食,提高了食物的利用率,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同时由于食物营养成分的改变,改变了营

6

养状况,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加快了人类的进化。

另外,由于燔生为熟,起到了消毒灭虫,防止胃肠疾病和寄生虫病的作用。

这就大大保证了古代人民身体的健康和强壮,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和种族的繁衍,开辟了新纪元。

汤液的应用

随着火的利用,能被人利用的食物品种的日益增多,烹调技术便受到重视。

汤液始于伊尹的传说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通鉴》云:

“伊尹佐汤伐桀,放太甲于桐宫,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

”有了较为丰富的食物和火,就可以加以烹调,配制为各种汤液。

伊尹为商汤的宰相,精于烹调。

在《吕氏春秋?

本味篇》中,引伊尹和商汤的谈话时,就讲了许多烹调问题,其中就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的话。

姜桂既是佳肴中的调味品,也是发汗解表的常用药物。

所以有人认为“桂枝汤”是从烹调里分出来的最古处方之一。

因“桂枝汤”中的五味药如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都是厨房里的调味品。

酒的应用

《战国策》载:

“帝女令仪狄造酒,进之于禹”。

经考证,夏商时期酿酒活动十分发达,这一点也可由出土夏商时期的酒器所证实。

酒既是一种饮料,又对人体具有多种医疗保健作用,是食药兼用之品。

它能通血脉、行药势、御寒气,它还能溶解出不溶于水的成分,若将中药置于酒中浸制,既可借助酒通行血脉之性,增强药势,使药力迅速通达全身,故又有“酒为百药之长”之称;又可取其溶解之力,制造多种食用酒和药用酒,进一步丰富了饮食保健的内容。

由于酒对中医学的重要作用,故又有医字从醫,即医字由酒而来之说。

食事制度建立,食医出现

饮食治疗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漫长岁月,由萌芽而渐趋形成雏型。

到达公元前五世纪的周代,当时统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的健康和调制适宜的饮食,开始

”这种职务,与“疾医”、“疡医”、“兽医”一起设置食医和食官以专司其事。

“食医

构成周代医政制度的四大分科,并排在诸医之首。

当时食医专管调和食味,注意营养,防止疾病,确定四时的饮食,是专为王家服务的。

如《周礼?

天官》记载:

“食医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六羞、百酱、八珍之齐。

”可见当时已将食治提到很高的地位,且逐渐成为专业。

7

调味品的应用

除了夏禹时已可制酒外,酒变酸即成醋,古时叫苦酒,为《周礼》五味之一。

酒和醋除作为饮料和调味外,也广泛用于医药中。

酱也是一种发酵制品。

在《周礼》中也有记载。

当时已能制造多种酱,故称为“百酱”。

由于酱和豆酱、豆豉、酱油等制品的使用,也发现了它的治疗作用,如用豆豉作健胃解毒剂等。

公元前二世纪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已有制造豆腐的记载。

酱、酒、糖、豆腐等食品的制造,说明当时已从简单直接食用动植物食品,发展到能够制造出多种经过化学变化的食品,食品营养成分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人类饮食物的品种更加丰富,这是营养学上一个很大的发展和飞跃。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饮食保健也从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发展成为一门纳入正规医疗保健行政制度的学科,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营养学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

主要表现,包括食疗食物在内的本草学的发展,辨证论治医疗原则的确立等。

《山海经》食物记载

《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做了较系统论述

食药结合典籍出现,《神农本草经》成就

《伤寒杂病论》

诸医家营养说

《山海经》食物记载

在当时成书的《山海经》中记载药品116种,其中植物52种,动物61种,矿物3种,其中不少是食疗性质的。

书中更有许多关于食物治病的记载,如“何罗之鱼„„食之已痈”、“有鸟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等。

《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做了较系统论述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确定了明确的原则和实施的方法。

[例如]这是说饮食的五味必须调和,不能偏胜,偏胜则能引起种种疾患。

若能五味调和,饮食合宜,则健康能获保证,寿命就长。

8

主张常人应全面膳食,如《素问》中说: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这就是药治要与食治结合起来。

尤其在应用猛药时,要注意饮食成分的全面完整。

这和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是完全吻合的。

书中并指出一些饮食调理、饮食宜忌、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具体方法。

《黄帝内经》中所载方剂,一半以上含食物成分。

所以说《黄帝内经》一书,为后世饮食疗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食药结合典籍出现,《神农本草经》成就

随着医学的发展,本草学也有了发展。

据考证,《神农本草经》的编辑成书约在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

在《神农本草经》中,作为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收载了许多食疗食物,如大枣、枸杞子、赤小豆、龙眼肉等,对食疗食物的功效、主治、用法、服食法等都有一定的论述,对促进食疗本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汉时本草学中所载药物日见增广。

这是由于汉武帝南征北战,扩展版图,南方的热带植物药和北方的寒带植物药在战争中都有所交流所致。

公元122年前后,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石榴、胡桃、胡瓜、苜蓿、蒜葫、葫荽、西瓜、无花果等多种种子。

后汉马援又从交趾带回薏苡种子。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食物和入药的品种。

《伤寒杂病论》

东汉杰出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采用不少食物,用以治病,如书中提出的“猪肤汤”和“当归生姜羊肉汤”都是典型的食疗处方。

诸医家营养说

在《论语》一书中,我们可知当时学者的饮食卫生观。

如: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看来其饮食卫生要求几乎与现代相差无几,是比较严格的。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对“食疗”也颇有研究,他亲自撰写了《四时御食制》,可惜此书大部已佚散。

当时著名神医华佗,用蒜泥加醋治疗严重蛔虫呕吐病例获愈,开了食疗用于急症的先例。

营养学理论提高时期

9

秦汉之际,方士蜂起,顺应统治阶级帝王们的愿望,寻求长生登仙之道。

如秦时的安期生,汉时的李少君,至晋代的葛洪,他们对饮食营养、卫生、化学都有相当阐发,其中虽有不合理的成分,但对食治食养都有或多或少的贡献。

晋唐时期,饮食营养学在前代初步形成的理论指导下,食养食疗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更为广泛和丰富,特别是对一些营养缺乏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取得较大成就。

若干由营养素缺乏所致的疾病,如甲状腺肿、脚气病、夜盲症等都能认识,

例如]总之,当时食疗已被医家们充分重视,孙思并用有关食物来进行治疗。

[

邈在《千金翼方》中就强调“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生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

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他还引扁鹊的话说: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若能用食平疴释而遣疾者,可谓良工。

”与此同时,在理论总结上,食疗开始逐渐从各门学科中分化出来,出现了专门论述食疗的专卷,标志食疗专门研究的开始。

《备极千金要方》|《食疗本草》|其他有关食疗著述

《备极千金要方》

食疗经过前代的发展,到了唐朝集其大成,而出现了专著。

孙思邈《千金方》中第二十六卷为“食治”专篇,强调以食治病,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制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除序论外,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四门来叙述,是现存最早的营养疗法专篇。

他对饮食养生非常重视,认为“安生治本,必资于饮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强调饮食有节,五味不可偏盛等,对于老年养生、妇幼养生、四时养生等也多有论述。

《食疗本草》

唐显庆时,孟诜所著《食疗本草》问世,他搜集民间所传,医家所创,加以己见,集食物药物于一书,成了我国第一本“食物疗法”专著。

本书共收食物227种,分别介绍食物的性能、效用、烹调方法,以及进食原则等。

其他有关食疗著述

唐代昝殷著《食医心鉴》,约成书于公元853年,本书以食治方为主,共列有十五类食方。

南唐陈士良著《食性本草》,此书载食医诸方及五时调养脏腑之

10

术,评者认为此书总集旧说,无甚新义。

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有多种食治疾病的方法。

唐人对食物与药物的区分已有明确认识。

“食疗”形成专科,有了蓬勃的发展。

南朝齐梁间的陶弘景总结前人本草,写成《本草经集注》,首创把药物分成八类,其中就有三类,即果、菜、米食属于食疗食物。

营养学理论全面发展时期

宋代以饮食治病防病已很普遍,且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皇家编纂的医学巨著,如《太平圣惠方》中,记载28种疾病都有食治方法。

《圣济总录》专设食治一门,共有30条,详述各病的食治方法。

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代表著作有《饮膳正要》、《寿亲养老新书》等。

《寿亲养老新书》宋陈直

宋神宗时(1085年)陈直撰《寿亲养老新书》,这是一本老年疾病治疗保健学著作,记有食疗方剂162首,对老人的食治贡献甚大。

强调老人尤应注重饮食养生,以食治病为养老之大法。

此外,书中还记载了部分用于妇儿的食治方,如鲤鱼粥治妊娠胎动,鲍鱼羹治产妇乳汁不下,扁豆粥治小儿霍乱等。

《饮膳正要》元忽思慧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蒙古人)于天历三年(1331年)著《饮膳正要》一书,开始从健康人的饮食方面立论。

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名的营养学专著,全书共三卷,它继承了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每一种食品都同时注意它的养生和医疗效果,因此本书所载的基本上都是保健食品。

且对所载各种食品,均详述其制作方法,烹调细则,实属难能可贵。

并记述了少数民族的食物,丰富食药资源;强调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禁忌等;且全书附有插图20多幅。

11

食物的性能和饮食的作用

食物性能的概念

食物的性能理论是前人在长期的生活与临床实践中对食物的保健和医疗作用的经验总结。

连同对药物应用的认识,逐渐上升为理论。

古代医家把食物的多种多样的特性和作用加以概括,建立了食物的性能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医食疗理论。

这一理论是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食物的性能,古代简称为“食性”、“食气”、“食味”等,和药物性能一致,也包括气(性)味归经、升浮沉降、补泻等内容。

食物性能与药物性能的异同

食物的“性”食物的“味”食物的归经食物的升降浮沉

食物的补泻

食物的“性”

食物“气”或“性”与药性“四气”或“四性”说相一致。

古人按寒、凉、(平)温、热基本上把食物分为三大类气质或性质。

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载的食性很多,如大热、热、大温、温、微温、平、凉、微寒、大寒等,只是表明食物性能方面的差异程度,而无明显界限。

以常见三百多种食物统计数字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

从生活与临床应用食物经验看,寒凉性质食物多属于阴性,具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

温热性质食物属于阳性,具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等作用。

“味”食物的“味”,即是指食物的主要味道,仍概括为“五味”,食物的

即:

酸(涩)、苦、甘(淡)、辛、咸。

五味的作用与药物“味”的作用相一致。

为酸收、苦降、甘补、辛散、咸软等。

以常见三百多种食物统计数字来看,甘味食物最多,咸味与酸味次之,辛味更次之,苦味较少。

此外,还有淡味,中医将之归于甘味范围,有渗利小便、祛除湿气等作用,如西瓜、冬瓜、茯苓、黄花菜、薏苡米等。

五味之外尚有“芳香”概念,系指食物的特殊嗅味,芳香性食物以水果、蔬菜居多如橘、柑、佛手、芫荽、香椿、茴香等食物,芳香性食物一般具有醒脾开

12

胃、行气化湿、化浊辟秽、爽神开窍、走窜等作用。

不同于药物“味”的作用方面,尚有:

辛味食物(如辣椒、胡椒),苦味食物(如苦瓜),尚有健脾作用;咸味食物(如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