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712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

《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

高二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四)——古代诗文阅读

作业时限:

45分钟  作业满分:

72分

第一组:

(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

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

“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

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

“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

“此人素有痴名。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下令飚发凌厉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

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

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

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③,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

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

十五年,卒官。

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 ①脱粟:

糙米饭。

②飚发凌厉:

气势猛然。

③纠擿(zhí):

举发纠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署南平教谕 署:

委任

B.墨者多自免去 

墨:

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C.执政阴沮之 阴:

暗中,秘密

D.素疾大户兼并 疾:

憎恶、痛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项“墨”,指贪污,不廉洁。

答案:

B

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3分)(  )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力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③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⑤⑥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①说明海瑞廉洁为官;③和④分别是从皇上和任江南织造的宦官的反应来间接表现。

均不符合题意。

排除①③④,故选D项。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

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

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

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

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

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

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中“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有误,原文中“帝犹优诏奖瑞”“……瑞遂谢病归”可作为佐证。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句中,“忤”译为“冒犯”;“市”译为“买”;“遁”译为“逃跑”。

(2)句中,“已而”译为“不久”;“劾”译为“弹劾”;“鱼肉”,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把……当作鱼肉”,也可引申为“迫害”之意;“缙绅”,借代用法,译为“士大夫”。

答案:

(1)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

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是不会逃跑的。

(2)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把士大夫当作鱼肉),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5—6题。

(11分)

题农庐舍

丘 为

东风何时至?

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5.“东风何时至?

已绿湖上山”两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请简要进行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

“绿”字用得最好,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挑选,生动地表现了不知不觉之间,春风悄然而至,漫山遍野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

6.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春日农村风俗画,表现了作者与世无争,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2)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嗟鸠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3)______________

,风飘飘而吹衣。

______________,恨晨光之熹微。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答案:

(1)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2)其叶沃若 无食桑葚 (3)舟遥遥以轻飏 问征夫以前路

第二组:

(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寓山注》序

祁彪佳

予家固山阴道上【注】也。

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

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

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

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

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

子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

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

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

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

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

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

朝而出,暮而归。

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

苦。

两年以来,橐中如洗。

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

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

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

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

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

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

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

迨于中夏,经营复始。

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

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

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

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有删改)

【注】 山阴道上:

指绍兴城西南一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两兄以斗粟易之 易:

换取

B.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 勃:

兴起的样子

C.险者夷之,夷者险之 夷:

使……平坦

D.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 堪:

堪称

解析:

堪:

可以。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3分)(  )

①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②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③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

④朝而出,暮而归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④D.②⑤⑥

解析:

①是原因,不是表现;⑤是卜筑的做法;⑥是客观描述园

内景致。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在旁边嬉戏,经历变故因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建成了

景色优美的园林。

B.山园兴建之初,作者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很漠然,但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其兴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酷暑,建园成痴。

C.园中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深幽宽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D.文章从“始末”、“痴癖”、“营构”、“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的过程,虽然每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穿始终,各节叙事互为补充,似断实连。

解析:

“万壑千岩的丽景”非兴建原因,“哥哥未罢的工程”理解有误。

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

此开园之营构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们剔

除石头栽上松树,亲自挑着畚箕、扛着铁锹(劳作),手脚因此生了很厚的老茧。

(得分点:

“躬”、“荷”、“胼胝”)

(2)如同名流写文章,不让一句话不押韵。

这是开园建构的情况。

(得分点:

“作文”、“韵”、“营构”)

参考译文

我家在原来的绍兴城西南一带。

家旁有一座小山,这座小山好像和我有缘分,它叫“寓山”。

以往我还是孩童的时候,季超、止祥两个兄长用斗粟换取它。

他们剔除石头栽上松树,亲自挑着畚箕、扛着铁锹(劳作),手脚因此生了很厚的老茧。

我当时也捧着土玩小孩子的游戏。

等到后来的二十年间,松树渐渐长高,山石也渐渐变得古旧,季超兄就离去,我也将它们丢弃在丛生的竹子和杂草中。

我自从托病辞官南归,偶尔经过这里,对

于二十年前的情境事况,好像深有感触。

于是起了兴建山园的兴致,兴致起来了就不可抑制,这就是开园的原委。

兴建

之初,我仅仅想建三五座房子就停下来。

有一个指点山园建设的客人说某处可以建亭子,某处可以建房屋。

我听了之后很不在意,认为我的想法没有达到这个地步。

等到我在山上徘徊了几回,不

觉寻思客人的话,心中很是难忘。

某处可以建亭子,某处可以建房屋,果然是不可缺少的。

前面的建筑之事还没有结束,就在心中思考,不知不觉间与

众不同、新颖的园林构思,急迫地奔涌而出。

每次到路途困窘险恶的地方,就穷尽心思考虑,体现在梦寐之中,于是便有了别辟的境地,好像是天设的一般。

因此兴致更加振奋,趣味也更加浓厚。

早晨出去,傍晚回来。

极寒酷热,身体因冷而起小疙瘩,因热而汗流浃背,都不认为是苦。

两年以来,囊中一贫如洗。

我的身体也是病了好,好了再病,这是开园的痴癖啊。

园子全部拥有山的三面,山下有平田十多亩,水和石各占一半,房屋和花木各占一半。

其他的轩与斋与此类似,但深幽宽敞各尽其情趣。

房屋与山房与此类似,但高的、低的分别显出,共显佳妙。

与那些桥、榭、径、峰,高低不齐地相互衬托。

大抵虚空的地方就使它充实,充实的地方就使它虚空;聚集的地方就使它分散,分散的地方就使它聚集;危险的地方就使它平坦,平坦的地方就使它险峻。

就像良医治病,克制和滋补互相下药;就像良将率兵,奇兵、正兵兼用;就像名手绘画,不让一笔不灵巧;就像名流写文章,不让一句话不押韵。

这是开园建构的情况。

园子开始兴建于乙亥年的仲冬,到丙子年的孟春,草堂宣告建成,斋与轩也完成了。

到了这年仲夏,又开始建构。

总共一百多天,弯曲的水池流过窗下,池沼的水珠飞溅,飘拂到几案上,绿色的水池映衬着红色的栏杆,青绿、朱红流动浮现,色彩鲜明艳丽,这才可以称为园林。

这是开园的时间。

至于山园外山川的秀丽,古时称为万壑千岩;园内花木的繁茂,不只是七松五柳(这些隐者家中的树木)。

四季的风景,都可以泛月迎风;在隐者园内,自然可以呼云醉雪。

这些美景我也没有空暇详尽地叙述它们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11分)

踏莎行·晚景

陈 霆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

槎牙老木乌鸢噪。

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小。

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5.此词上片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上片“流水孤村,荒城古道”和“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槎牙老木乌鸢噪”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夕阳”“疏林”“芙蓉”“老木”“乌鸢”,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其景

物特点就是孤寂荒凉。

答案: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

描绘了一幅孤寂荒凉的画面。

6.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种情感是怎样抒发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理解这首词的情感,关键在于理解“登楼望极群峰小”和“欲将归信问行人”这两句话。

“望”什么呢?

很可能是遥望故乡;而“归信”就更加明示了作者的情感就是思乡之情。

全词主要内容是描写眼前之景,作者将自己的羁旅愁思寄托在景物之中;“欲将归信问行人”,兼具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答案:

思乡之情。

①环境烘托,环境越荒凉、越凄清,思乡之情就越发深重。

(如答融情于景亦可)②行动表现,登楼远望群峰,结果连个可托归信的行人都难见到。

(心理描写亦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亲朋无一字,________。

戎马关山北,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

答案:

(1)悟已往之不谏 觉今是而昨非 

(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老病有孤舟 凭轩涕泗流

第一课件网系列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