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72857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docx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文言文阅读

★知识划重点★

纵观全国高考新课标近几年来文言文部分的考查内容,文体方面一直为人物传记类。

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以写人为中心,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常常以此表达对传主的崇敬之情。

古代传记作品中优秀杰出的人物影响着一代代国人,他们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年轻学子有着良好的教育功能,备受命题者青睐。

因此,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要做好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首先要了解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

1.姓名、字、号;2.籍贯;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本人学识;5.本人性情;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

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件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

(1)年号+“初”,如乾元初;

(2)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3)年号+“中”,如天监中;(4)年号+“末”,如建安末。

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相关词语。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为官之处,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

如:

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就是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

如:

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这些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有什么相关的作为。

“时、地、职”是事件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行事一般也会不同。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人物传记中,传主多为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

(1)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

(2)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3)与下属之间的关系;(4)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

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其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人物的行为思想与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比如会受祖父、父亲的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事件内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应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

一般分习惯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评价;

(2)文中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清慎亮直、孝悌慈恩等;(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

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把握某一事迹主要表现了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解题方法:

1.通读,只有注重整体阅读这个“根本”,读懂传记内容,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和准确。

2.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不妨圈出来。

“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

“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衙署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定含义,准确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3.跳读,文言文考查,一般选用“浅易的古代诗文”(《考试说明》)阅读材料.虽说是浅易的文言文,但仍然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了的词语和句子。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跳过”,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困惑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题目中有启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

因此,整体感知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上过多推敲浪费时间,即使答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也可以到时候再处理。

4.推断,在阅读文言文时,从文章的实际出发,对字词句篇的含义进行有机关联地逻辑推断。

“推断”绝非主观臆断,而是依据文章内在的语法、语义、结构等关系所得出的准确断定。

推断方法主要有三:

一是利用自己的社会阅历、文化素养、知识水平;二是分析字词所在的语言环境,整体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三是根据语法知识,对照现代汉语知识综合进行。

文言文考场阅读方法:

第一步,概览全文,确定文体。

文言文很多篇目,一看文题,便知文体。

第二步,细读全文,理清层次。

文章的层次,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文章层次的安排,大体是三种常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这三种顺序有时在同一篇文章中兼用。

记叙类文章多为时间或空间顺序,阅读时要特别关注插叙或补叙的内容,文意分析概括类试题往往在时空错位这一点上设题。

在梳理层次时,一定要准确运用这些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

第三步,把握对象,勾画要点。

记叙类文章中的主要对象,就是某人、某事、某物、某景。

确定了主要对象之后,就可以围绕主要对象勾画要点。

如勾画人物的事迹,事件的过程、因果等等,在勾画时,不要放过细节,因为概括、分析题往往在细节上设置了陷阱。

同时不要忘了整体,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主旨,在解答题目时才不会出错。

第四步,审读题目,落实解题。

完成了上面三个步骤的梳理,考生对全文就有了一个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再认真审读每道题目的要求,具体解答每一道题就较容易了。

★练习划重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飞之死

秦桧力主和议,恐诸将难制,欲尽收其兵柄。

乃罢韩世忠、张浚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罢刘锜知荆南府。

时兀术遗秦桧书曰:

“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乃可和。

”桧亦以飞不死,终碍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

遂讽谏议大夫万俟卨等,交章论飞奉旨援淮西,畏敌逗留,罢为万寿观使,奉朝请。

秦桧必欲杀飞,乃与张俊密谋,诱飞部曲能告飞者,优以重赏,卒无应者。

闻飞统制王俊善告讦,号雕儿,使人谕之,王俊许诺。

乃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还飞兵柄。

执宪赴镇江行,枢密府鞫之。

宪被掠无完肤,竟不伏。

桧矫诏召飞父子证宪事。

飞笑曰:

“皇天后土,可表此心。

”遂与云就大理狱。

桧命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

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

飞裂裳以背示铸,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既而阅实,俱无验。

铸察其冤,白之桧。

桧曰:

“此上意也。

”铸曰:

“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桧乃改命万俟卨。

卨素与飞有怨,遂诬飞令于鹏、孙革致书张宪、王贵,令虚申探报,以动朝廷。

云与宪书,令措置,使飞还军;且云其书已焚。

飞坐系两月,无可证者。

大理卿薛仁辅等皆言飞无辜,判宗正寺齐安王士褭请以百口保飞,皆不听。

韩世忠心不平,诘其实。

桧曰: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世忠曰: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也?

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浚尝问用兵之术,飞曰:

“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

”飞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若一书生,然忠信激烈,议论持正不阿,卒以此得祸云。

1.选出下面断句正确的一句()

A.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B.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C.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D.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立志慷慨”结构完整,后面断开,排除D项;“以……为念”是固定形式,后面断开,排除C项;“自奉甚薄”意思完成,主谓宾都全,后面断开,排除A项。

故选B。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

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

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

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

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锜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

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故选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飞之死与高层的议和思想有关。

金兀术利用秦桧想要议和的心理,要求他把主张恢复黄河以北国土的岳飞杀掉,才能谈议和。

B.岳飞之死与手下人的诬告有很大关系。

张俊自己写了一封文告,说副都统制张宪谋划着要占据襄阳,以使得岳飞能够恢复兵权。

C.岳飞之死离不开秦桧的大权独揽。

大理卿薛仁辅等大臣力保岳飞无罪,但秦桧根本不听,一心要杀岳飞,罪名只是“其事体,莫须有”。

D.岳飞之死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

秦桧等人先后几次捏造罪名来诬陷岳飞及其亲人、部下,始终没有能得逞;而大臣们也没有能救出岳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B项,不是王俊写的,而是秦桧写的。

故选B。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桧必欲杀飞,乃与张俊密谋,诱飞部曲能告飞者,优以重赏,卒无应者。

(2)飞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若一书生,然忠信激烈,议论持正不阿,卒以此得祸云。

【答案】①秦桧一定要杀死岳飞,于是与张俊秘密谋划,引诱岳飞部下能够告发岳飞的人以重赏来优待他,最终没有人响应。

②岳飞喜爱贤能,礼遇士人,阅览经书史籍,歌唱雅词,投壶为乐,谨恭风雅像个读书的人。

但他性格忠诚慷慨激烈,议论公正持平,不屈服于人,最终因此而被害。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

(1)句中,关键词“必”译为“一定”、“诱”译为“引诱”、“卒”译为“最终”。

(2)句中关键词“恂恂”译为“恭敬谨慎”、“不阿”译为“不迎合别人”、“以”译为“因为”。

【参考翻译】

秦桧极力主张这和,担心各路将领难以控制,打算全部收回他们的兵权,于是罢贬韩世虫:

张浚担任枢密使的职务,罢贬岳飞担任副枢密使的职务,罢贬刘琦担任荆南知府。

此时金元术送给秦检书信说:

“你一天到晚把议和挂在嘴上,但是岳飞正在为攻打河北做准备,一定要条掉岳才可以议和。

”素桧也认为如果岳飞不死,最终会阻碍议和,直己一定会遭到祸害,所以高力谋划条掉岳飞.于是暗示速设天夫万侯高等等人,递交奏章弹劾岳飞接到圣旨救援淮西却害怕敌人而逗留不前,罢贬岳担任万寿观使的职务,给予闲散大食的优惠待遇。

(奉朝请:

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

奉朝请者,即有以加朝会的资格。

)秦桧,定要杀死层,字是与张俊秘密谋划,引诱岳飞部下熊够告发岳飞的人用重赏来优待他,最终没有人响应。

秦桧听说岳飞的手下统制王俊喜欢揭人阴私《告计300jie,责人过失或揭人阴私;告发)工号称雕儿秦桧派人告诉他(能够吉发岳飞的人用重赏来优待他)王俊答应(告发岳飞)。

’秦松于是自己写好状文交给王俊信口胡说副都充制张无。

阴谋占据襄阳,想还给步飞兵积。

捉拿张宪到镇江行枢密府审问他。

张宪被打得体无完肤,最后没有招供。

秦桧假传圣冒召来岳父子证明张宪的事情。

岳飞笑着说:

“皇天后土,可表此心。

”于是与岳云被收监在大理寺监狱。

秦桧命令中永何铸、太理卿周三畏审回岳飞的案件。

何铸引领岳飞到法庭上,追问他谋反的情形。

岳飞掩开上衣,把自己的背部展示给何铸看,背上过去染黑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里迹深入肌肤。

不久审查核实,(所告之罪状)都没有证据。

荷铸觅察到岳飞的免情,向秦桧报告此事。

秦桧说:

“这是拿上的登意。

”何铸说:

“现在强大的敌人没有消灭,没有缘由就杀戮一员大将,将会失去土兵的军心,这不是国家的长久之计。

秦桧知道谏议大夫万俟卨与岳飞有矛盾,便暗示万俟卨奏劾岳飞,又示意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弹奏,大意是:

“今年春天金人进攻淮西,岳飞从江州渡江后,即逗留于舒州、蕲州一带不再向前。

后来岳飞与张俊一起视察淮上防卫,又提出要放弃淮安不守。

”又诱引岳飞部下王俊诬告,说张宪企图在岳飞解兵权后,设谋让他重掌兵权,以便谋反。

秦桧立即派人逮捕岳飞父子,验证张宪一案。

使者来到岳家,岳飞大笑说:

“皇天后土,可证我岳飞对大宋的耿耿忠心。

”岳飞既下狱,朝廷让中丞何铸审讯,岳飞撕开衣裳,将背脊给何铸看,背上刺着“精忠报国”四个字,笔墨深入皮肤。

经审讯,王俊的诬告没有证据,何铸奏明岳飞无罪。

秦桧不死心,又命万俟卨重审。

卨诬奏:

“岳飞写信给张宪,让他给朝廷递送假情报,说是敌人来犯;岳云也给张宪写信,让他安排使岳飞还军。

”又奏说写的信都已经烧掉了。

这样关了两个月,找不到证据,无法结案。

秦桧写了张纸条交给狱吏,狱吏即报告,岳飞已经死了,当时才三十九岁。

岳云弃市,籍没家财,全家流放岭南。

案件即将奏报时,韩世忠心中不平,向秦桧诘问案情,秦桧说:

“岳飞和他儿子给张宪写信这件事,虽然无法证明,但事情或者是有的。

”韩世忠说:

“仅靠‘莫须有’三个字,怎能使天下人心服?

岳飞侍奉母亲士分孝顺,情绪激昂地立下志向,把定收复中原作为自己的表向。

岳飞自己日常生活的供养少,比较勤俭节约。

(他)想要有所举动的时候,就全部招集各个统制来一起谋划,决定了计谋后再战斗,所以只有胜利没有失败。

他突然遇到敌人的时候,就按兵不动。

所以敌人说他们是: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俊曾经问(他)用兵之术,(他)说:

“一样都不可以。

”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十人,浏览经史典籍,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

但是他忠心忧愤,壮怀激烈,发表议论坚持正义,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

“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

“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

”安石曰:

“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

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绍圣中,谥曰文,配享神宗庙庭。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卷,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B.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C.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D.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题,“愿监苟者因循之弊”,“监苟者因循之弊”是“愿”的内容,不能断开,排除AD;“为之以渐”,“以渐”是“为”的状语,后置,本句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B.忧,文中指丁忧,也称“丁艰”。

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称为“丁忧”。

C.经术,犹经学,原本是泛指先秦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特指《六经》。

D.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王发起。

秦始皇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项,“秦始皇即位后首创年号”说法错误。

应为汉武帝。

故选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思维敏捷。

他小时候喜欢读书,能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写得精妙。

B.王安石力排时议,明于理政。

他认为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大多数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坚持己见,性格固执。

在变法遭到反对时,他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D.王安石深谋远虑,精于变法。

他认为先王政令精神不值得效法,改变劣习风俗和树立法规是当务之急;并认为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会给国家造成祸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D项,“他认为先王政令精神不值得效”说法错误。

从原文“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中看,王安石主张变法要效法先王的政令精神。

故选D。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2)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答案】

(1)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都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无比。

(2)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一辩论起来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

“属”,写;“若”,好像;“既”,已经;第二句得分点:

“傅”,陈述;“辄”,就;“诎”,同“屈”,使动用法,使……屈,驳倒。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

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

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

“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

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

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

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

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

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

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

”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

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怕他不就任。

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皇上对他说:

“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

”王安石回答说:

“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

”皇上问:

“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

”王安石答道:

“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

”皇上认为是对的。

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

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

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

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追赠他为太傅。

绍圣年间,赐谥为“文”,配享神宗庙庭。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崇祯二年,出为四川右参政,分守川南,抚定高、杨二氏。

迁浙江按察使。

大计,坐贬。

久之,起四川副使,以十年秋抵成都。

时秦贼已入蜀,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悉众北拒,城中惟屯田军及蜀府护卫军,人情惬惧,捷春启门纳乡民避贼者。

中尉奉鐕勾贼抵城下,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擒击奉鐕,而募市人、起废将固守。

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监军十二年五月,宗龙入掌中枢,即擢捷春右佥都御史代之。

时张献忠、罗汝才已叛,捷春遣副将王之纶、方国安分道扼之。

国安连破贼,贼遂还入秦、楚。

十月朔,杨嗣昌誓师裹阳,檄蜀军受节度。

嗣昌以楚地广衍,贼难制,驱使入蜀,蜀险阻,贼不得逞,蹙之可全胜,又虑蜀重兵扼险,贼将还毒楚,调蜀精锐万余为己用,蜀中卒自是益疲弱不足支矣。

捷春愤曰:

“令甲失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