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7784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1卷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

A.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                                  B.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

C.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                          D.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希望富国强兵,韩非提出加强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因此依法治国是发展趋势,而以礼治国作为儒家思想在当时并未得到重视,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受到冲击,但不是从此消失,宗法观念的影响一直存在,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走向瓦解,各级官吏由中央任命,因此原来的贵族制逐渐被官僚制度代替,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主要实行军功爵制度,并未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世卿世禄制瓦解

2.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

3.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

“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

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

”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科举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强调科举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4.如图6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B.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政治中心向北迁移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元朝时河道发生改变,主要是指修建了通惠河和会通河,主要是集中在北方地区,材料未涉及洛阳的发展,且洛阳的经济衰落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故A项错误;元朝时期的运河与隋朝相比,重点在北方,因此不是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元朝以大都(今北京)为都城,因此大运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中心在北方,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元朝大运河

5.下面《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

下列与图片历史信息相关的是()

A.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B.节度使镇守边关,享受超官秩的仪仗

C.节度使接受敕封,加强了君主专制              

D.藩镇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图反映节度使统军出行,无法反映出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张议潮出行场面如此浩繁是因为他“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并非表明节度使享受超官秩的仪仗,故B项错误;节度使管理地方,与君主专制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藩镇割据

6.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

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

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

”这本质上反映了()

A.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河南冶铁业发达       

C.政府重视手工业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汉代时期,铁农具是耕作的主要工具,治铁手工业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书中提到“北京”“山东”“江苏”等地治铁遗址,本质反应了生产力的进步,故B项错误;在治铁遗址中,没有政府政策的说明,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始于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铁农具

7.郑和下西洋,中国以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

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A.无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B.对外交往不计经济利益

C.促进中外经济交流互补                                  D.以宣扬国威为主要目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主要用于贵族和皇族的使用和观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大,故A项正确;“中国以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在对外交流中有经济利益,故B项错误;“珍奇异兽”不是民间的经济交流,不利于促进中外经济交流互补,故C项错误;虽然郑和下西洋有宣扬国威的目的,但材料体现的是双方物品的交换,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郑和下西洋

8.明万历史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

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

材料说明()

A.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中心                              B.明朝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C.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                              D.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

【答案】C

【解析】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朝商业

9.在伯利克里时代,五百人会议在实际上仍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五百人会议由雅典的十个选区用抽签办法各选50名代表组成……当值期间负责准备并议案和处理日常工作,每日仍用抽签办法选取一个主席主持会议。

以上材料反映雅典()

A.利于平民参政,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B.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C.彻底铲除旧氏族贵族政治特权                      

D.扩大了民主范围,奠定民主政治基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五百人会议由雅典的十个选区用抽签办法各选50名代表组成……每日仍用抽签办法选取一个主席主持会议”表明是轮流坐庄、轮番而治,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平民参政,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讲的是“五百人会议由雅典的十个选区用抽签办法各选50名代表组成”,说明五百人会议是间接而非直接民主,故B项错误;彻底铲除旧氏族贵族政治特权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奠定民主政治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10.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

他们除了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

材料说明()

A.罗马法学家拥有了国家立法权                      B.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

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万民法发展                      D.罗马法已经发展到鼎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罗马帝国前期,立法权掌握在贵族元老院手中,材料中罗马法学家也只能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并没有立法权,故A项错误;罗马共和国时期成文法就逐渐取代了习惯法,与罗马帝国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积极进行汇编法令、法律解释、著书立说等工作,从而推动法律教育与法学研究蔚然成风,说明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了罗马帝国时期万民法的发展,故C项正确;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编撰《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因而罗马法法在罗马帝国前期并没有发展到鼎盛时期,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

11.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即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

而1787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

这一转变()

A.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B.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C.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                               

D.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主要是说围绕各州在国会中的比例分配问题进行和争论,最终由“平均代议”原则转变为“双重分配”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在国家集体决策时的权力分配问题,故C正确。

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在1878年宪法,不是1787制宪会议,故A排除。

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与州权力和国会两院无关,故B排除。

美国各州宪政改革,未涉及国会两院,故D排除。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特点

12.在工业化即将完成的1832年,英国开始向贵族寡头制宣战,推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使得新兴的中等阶级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之后又推行了1867年、1884年等议会改革,使英国走向政治参与的普遍化。

以上材料反映英国( )

A.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B.民主进程的渐进性

C.消除了不平等现象                                          D.议会权力逐步扩大

【答案】B

【解析】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进程

13.学者白芝浩说:

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

它是被创造的,但它可以破坏;从起源上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

这里的“它”是指()

A.国王               B.议会C.内阁          D.首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

它是被创造的,但它可以破坏;从起源上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内阁由议会选举的多数党领袖组织,对议会负责,首相与内阁相互制约,故这里的“它”是指内阁,故C正确。

国王是世袭的,故A排除。

议会本身是立法机构,故B排除。

首相是内阁首脑,故D排除。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

14.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暴动,原因是运输工具不充足,从而导致了食品和燃料的极度缺乏。

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但士兵们却同示威者亲近起来。

以上材料反映的事件引发了(  )

A.彼得格勒起义          B.二月革命        C.七月流血事件          D.四月提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彼得格勒起义是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材料“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反映的事件引发的是二月革命,故A项错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材料中有沙皇,所以罢工暴动引发的是二月革命,故B项正确;七月流血事件是在二月革命后,是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游行示威,故C项错误;《四月提纲》是在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月革命后,故D项错误。

考点: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

15.1913年,俄国大工业和铁路系统的产业工人达350万,它大多集中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中,占无产阶级总数的54%,而同时期美国、英国、法国的占比分别为33%、27%、11%。

据此可知俄国(  )

A.垄断资本发展程度较高                                  B.无产阶级集中程度较高

C.城市化程度超过美英法                                  D.工人的总量超过美英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是资本主义发展链条上薄弱的一环,因而俄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要低于美、英、法等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俄国与美、英、法等国的大工业和铁路产业工人的比较,可知俄国占无产阶级多集中于俄国大工业和铁路系统的产业,说明无产阶级集中程度较高,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较弱,工业化程度不及英法美等国,因而城市化程度较英法美低,故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俄国工业革命较英法美晚,工业化程度低,因而工人总量均要弱于美、英、法,故D错误。

考点: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背景

16.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鸦片战争在英国人看来是报复性的战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场对鸦片战争的清剿,双方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故B项错误;中英双方对战争的看法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材料没有指出鸦片战争的性质,故C项错误;双方的看法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故D项正确。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评价

17.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力主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他指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美国政府采纳此建议,从1909年起退还部分中国赔款,改用于培养赴美留学生。

这反映了美国(  )

A.意图借助意识形态支配中国                          B.控制了中国的留学教育

C.开始实施独立对华外交政策                          D.对华政策侧重文化侵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说明美国庚款留学的目的是从精神、意识形态上影响和的控制中国,从而获得更大的侵略利益,故A项正确;中国此时期也有大量留学生留学日本,因而美国庚款留学无法控制中国的留学教育,故B项错误;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意味着美国开始实行独立的对外政策,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可知,美国对华政策的目的是获取精神和商业利益,而其根本目的还是获取经济利益,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庚款留学

18.1906年,章炳麟说:

“老子是胆怯的,主张自然进化,但社会必然是弱肉强食的。

”1913年,他却说:

“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施。

”章炳麟对老子的看法前后不同是由于(  )

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                      B.老子思想对近代中国影响的扩大

C.当时的统治者推行“尊孔复古”                  D.他从主张革命到反对袁世凯独裁

【答案】D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19.“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

”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洋务运动是一场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主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与“这种变化”不符,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虽然主张变革政治,但这场运动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并没有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这种变化”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与“这种变化”相符,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这种变化”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影响

20.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迥异。

《申报》的报道称:

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

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

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  )

A.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将历史的真相还原      

B.历史的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人们所处的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分析的是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不同评价,不是还原历史真相,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对历史真相的考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描述的是中日对五四运动的不同表述,中国认为五四运动是“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而日本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

说明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受所处的立场和代表的利益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原始记录和历史文献之间的比较,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评价

21.1937年,美国总统特使埃文思·卡尔逊在观战(淞沪会战)一个月后,致信罗斯福总统说:

“我简直难以相信,中国人民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是那样齐心协力。

就我在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

”这说明()

A.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有利于争取国际理解和支援                   

B.在民族利益面前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有助于抗战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D.美国的参战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37年”“淞沪会战一个月”“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分析判断可知,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有利于争取国际理解和支援,故A正确。

B项“党内合作”与史实不符,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且“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没有史实依据,故排除C;D中“美国的参战”与史实不符,此时美国还没有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故D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特点

22.1951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称:

“对日媾和是一种‘和解’的媾和……美国最关心的是保护日本不受侵略,同时希望日本也不威胁别国的安全。

”美国的这一政策()

A.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肇始                  

B.承认了美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C.有利于提高战后日本的国际地位                  

D.表明美国竭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美国开始推行“冷战”政策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A错误;美国保护日本是为了控制日本,不是承认与日本平等的伙伴关系,故B错误;美国保护日本,采取扶植日本的政策,有利于提高战后日本的国际地位,故C正确;美国扶植和保护日本是为了推行其霸权主政策,并不能表明美国竭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故D错误。

考点: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冷战

23.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演讲:

“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自信:

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

”材料表明(  )

A.国民政府大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B.国民政府做好了发展西部的规划

C.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意图              D.抗日战争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侧重的是政治和军事上复兴中国,与民族工业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长江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并非强调发展西部,故B项错误;据材料得知,此时民族危机加深,中日矛盾渐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会破坏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背景

24.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

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

这说明轮船招商局(  )

A.规模经营呈良性发展                                      B.垄断了商民交通运输

C.与洋商交通运输争利                                      D.开创收购外企的先河

【答案】C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25.“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根深蒂固的结构”。

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B.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