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84846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docx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

[填空题]

1叶燮“才胆识力”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其中识与严羽的识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在叶燮的理论中,“才胆识力”是创作主体最有个性化的因素,是作家个性心理质素最完整的概括由此形成的学说堪称“心”学。

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情”的能力。

所谓“胆”,是指诗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作的艺术精神。

所谓“识”,是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征的能力。

所谓“力”,是指诗人运用形象概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和笔力,以及独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气魄。

它是诗人创作中不同于他人的独创性的力度。

四者之中,叶燮认为“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

四者又具有一种“交相为济”的关系,“胆”既有依赖于“识”,又能延展深化为“才”,而“才”则必须要“力”来承载,因此,没有“力”的作用,“才”是不可能充分展现出来的。

总而言之,“才、胆、识、力”四者不可分割,而且相互联系,相互滋润,共同构成了创作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

诗人做诗,只有充分调动这四种心智机能,有效协作,方能写出优秀的诗篇来。

严羽的“识”是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

所谓“识”,就是识别诗的正路、高格、要义,以汉魏晋以及盛唐之诗为师法的典范和臻至的目标。

这就需要诗人或者诗歌欣赏者具备一定的艺术鉴别能力,能“识”出诗歌艺术水准的高低,也就成为学诗者的首要条件。

“识”是“入门正”和“立志高”的基本条件。

首先,学诗者需要辨别诗家各体。

其次,学诗者还需识别诗中“第一义”。

再次,“识”是学诗者主体修养最重要的因素,关系到其对诗歌的审美欣赏与判断能力。

严羽认为,“识”包含了“入门须正”和“立志须高”,这是学诗者必须具备的真识。

在严羽这里,作为审美判断能力的“识”力,其属于诗歌创作主体有别于客体的内在能动性,在内涵上被赋予了独特的诗学规定性。

[填空题]

2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于游移视点、建立连贯性、卷人事件、建构意象中某一个阅读行为的认识。

参考答案:

游移视点

文本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完整的,这就要求读者阅读的时候加以整合完形。

这种过程不是突发的,而是贯穿在游移视点所经历的每一个阅读阶段——一种在文本内部移动的视点。

伊瑟尔用“游移视点”说明文学阅读活动是在时间流动中将本文内容逐渐揭示的,因而文本活动只能通过各不相同而又连续不断的阅读阶段才能被读者想象。

“游移视点”描述的是读者在本文中存在方式的一种手段。

他出现在读者的记忆和期望的那个交汇点上,于是产生了读者对于自己记忆的连续不断的修改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的期望。

“在本文中,读者总是处在保持与滞延的交叉点位置上,每一个个别的句子都预示了一个特殊的视野,但是由于下一个句子相关物以及必然有转化产生的不可或缺的修改,这个视野立刻就转化为背景了。

”前一个视野在游移的视点中迅速腿项目后,而本文意义的指示点和刺激因素又不仅直接唤起它的前面的视野,也经常唤起已经深深沉入到过去之中的其他视野方面。

读者对本文视野的注意中心的变化是的每一个结合起来的阅读时刻都承担着一个视野的转变,因此,在读者阅读过程的时间流中,过去和未来不断的汇集在现在的阅读时刻中,游移视点的综合过程使得本文能够作为一个永远可供读者消费的联系网络。

我们阅读时,根据对本文的期待,对过去的背离,不断观察和评价事件。

意料之外的事情的发生,一定会引起我们根据这一事件矫正我们的期待,重新解释我们赋予已发生的事件的意义。

[填空题]

3请阐述精神分析学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参考答案:

弗洛伊德建立在他所创建的精神分析学说之上的艺术理论,对于文艺学的发展是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贡献的,它也实际上产生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

其对于艺术家创作动机的研究,潜意识的探讨,对于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拓宽和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发生、艺术创作中的“受动”作用和艺术的意义的理解认识,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浪漫主义批评或传记批评的发展。

后来在西方出现的“原型批评”、“神话批评”亦与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其提出的“症候”论,可谓是在“反映”论和“表现”论之外的一种新见,开启了人们分析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新思路。

最近二十年兴起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无不能说是将其推广和运用于对社会生活、历史运动的观照认识而发展起来的。

但是,这一理论的偏颇、荒诞和乖谬之处也是明显可见的。

其将艺术创造一律看作是艺术家的白日梦,将一切艺术家统统视为受原始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支配和控制的人,这不仅是无视艺术家具有在后天环境中生成的互不相同的个性存在,把他们从心理上抽象化了,而且更是否定了艺术家(以及一切社会的人)具有相对独立于其肉体欲望的精神追求,将他们还原为了森林动物,或在本质上是极端自私、仇视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罪犯(如果不是神经病人的话)。

[填空题]

4简要说明泰纳关于科学与艺术对真理的不同认识。

参考答案:

泰纳明确谈道:

人们为了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一共有两条路:

第一条路是科学,靠着科学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用正确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达出来;

第二条路是艺术,人在艺术上表现基本原因与基本规律的时候,不用大众无法了解而只有专家懂得的枯燥的定义,而是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诉之于最普通的人的感官与感情。

艺术就有这一特点,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众。

”将这段话换一种简单的表述就是,艺术是通俗的科学,或科学是专家才能理解的艺术。

[填空题]

5简单的说布瓦洛的“自然”指什么?

参考答案:

在布瓦洛看来,文艺创作除了要接受理性的控制外,还必须遵守的另一诗学原则就是仿自然。

布瓦洛所说的“自然”,在理论上源于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也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普遍崇尚自然的追求,不过布瓦洛赋予了这一崇高字眼以特殊的含义。

首先,“自然”在布瓦洛那里,不是谓客观现实或自然事物,而是指“常情常理”,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习惯性的东西,亦可称作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理性。

布瓦洛认为,文艺创作只有恪守和表现了这种“常情常理”,才可能打动人心,为人们喜爱。

其次,“自然”对于布瓦洛有着“自然人性”的含义。

这又分有两个方面,一是指由年龄不同造成或决定的性格、性情取向。

另一方面是由出身所决定的性格特点。

[填空题]

6韦勒克、沃伦认为科学语言是“直指式的”,与科学语言比较起来,文学语言则显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多歧义性。

第二,表情意性。

第三,()

参考答案:

符号自具意义

[填空题]

7如果我们将克罗齐的美学理论看作一个逻辑体系,那么作为其出发点、本体或内核的东西,就是一个简单的定义:

“()”

参考答案:

直觉即表现即艺术

[填空题]

8泰纳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

他出身于律师家庭,自幼表现出长于理性思维的禀赋,老师曾预言他是“()”的人。

参考答案:

为思想而生活

[填空题]

9《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俄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

“《诗学》是第一部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之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鲁迅先生则曾将《诗学》与刘勰的()相提并论。

参考答案:

《文心雕龙》

[填空题]

10理解李渔戏曲理论“浅处见才”说,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

参考答案:

李渔的“浅处见才”说是在明代中叶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以一种务实的平民化姿态来探究戏曲的读者群。

在戏曲创作和演出上,李渔旗帜鲜明地主张通俗化,正所谓“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忌填塞》)。

“浅处见才”,可以说构成了李渔戏曲理论崇尚通俗的思想核心。

一、题材的通俗性。

李渔剧本所取之材大多是一些关乎日常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故事,这就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曲文的通俗性。

曲文是为揭示人物思想感情、推动情节发展而设的,曲文的通俗与否直接制约着观众的理解欣赏和接受。

李渔从舞台扮演和观众接受的实际来切入,还主张曲文语言的口语化、通俗化。

同时,李渔也并不反对曲词的词采美,“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

三、科诨的通俗性。

插科打诨是传统戏曲的有机组成部分,李渔把科浑艺术放到了“娱乐至上”的高度来把握。

提出要“重关系”、“贵自然”、“戒淫亵”、“忌俗恶”。

四、舞台的通俗性。

李渔鲜明提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的理论主张,将戏曲可供上演作为编剧的首要任务,坚持戏曲艺术从庙堂回归民间。

 “浅处见才”的通俗化诉求,使理论家在剧本创作时自始至终地想到“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这样的价值取向应该说对搞后世及至当下产生了发人思考的启示意义。

[填空题]

11你怎样理解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的。

参考答案:

人物性格理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富创见的精华部分。

在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中,金圣叹首次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而且还对“性格”的内涵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作了细致、精彩的阐述。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

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将一部《水浒传》与“别一部书”相比,其独“看不厌”或艺高一筹的原因,不在记事、补史或者辅教化,而恰在于塑造出了“一百八个人性格”――这是金圣叹评价小说与以前诸人不同的标准。

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

强调个别性、个性化是金圣叹人物性格论的重点,同时也是他超越前人的又一独到之处。

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

在金圣叹看来,要表现人物性格,好的方式不外乎两点:

一种是通过揭示人物内在精神特征来表现性格,着重于人物的“性情”“气质”“胸襟”和“心地”的刻画;另一种是展现人物外部的形态特点,通过描绘人物的“形态”“声口”和“装束”等来表现性格。

在古代小说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还不发达的文化大背景下,金圣叹尤其重视第二种方式,即“由外而内”的、自外貌形态及言行描写而点出性情气质的人物性格刻画法。

其中,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又是重中之重。

[填空题]

12以古典诗词为例,阐释司空图“韵味”说。

参考答案: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总的来说,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前者指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后者指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

像王维的诗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

这些诗句所表现出来的情景是不同的,但其共同的特点是:

景物具体、鲜明、生动,仿佛就在眼前,而其意味的悠远绵长则一下子便把人带到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幻境。

又如韦应物的诗: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秋夜寄丘员外》);“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作为韦应物诗歌的代表作,这两首仿佛描绘出了一幅幅清丽、冲淡的水墨山水画,其意含蓄蕴藉,让人浮想联翩、如临其境,回味深远而绵长。

这些诗,都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而具有“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的优秀之作。

[填空题]

1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具体内涵;文学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参考答案: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论述文学作品的作用时提出的。

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

”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是指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政治得失、道德风尚状况和诗人的主观意图的作用。

“群”即“群居相切磋”,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和谐人际关系,能起到团结人的作用。

“怨”是“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强调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不良的社会政治现象。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

“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

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

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

 文学是通过生动活泼的社会艺术形象感染人、教育人,借以表现人生价值,通过审美价值的实现达到文学的教育目的的。

文学的美悦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是文学最主要的功能。

从文学这三种功能的相互关系来看,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首先,文学的认识作用是其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的基础;而教育作用则把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更加深化;同时,审美作用以艺术自身独特的感染力促进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更好地发挥实际效果。

它们的相互作用体现了文学作品中真善美的统一,并分别对人们的知、意、情发生深刻影响。

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这三种功能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于人的思维意识,对人的精神世界施以全面的影响。

因此,也可以从总体上把它看成一种审美教育作用。

总而言之,一部真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能通过其作品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深深地感染着人,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甚至在思想上改造人,进而影响生活、影响社会,推动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断向前发展、进步。

[填空题]

14简要说说庄子是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的。

参考答案:

就“言”和“意”,庄子提出了“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

在庄子看来,语言作为一种表达人的思维内容的物质手段,是带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难以表达人的全部思维内容,即“言不尽意”,因此需要通过“得意忘言”来解决这一问题。

他把语言看作“得意”的工具,通过利用有限的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又不拘泥于语言文字,借助比喻、想象、象征、暗示等方法,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联想、想象、领悟无限的“言外之意”,以获得比语言文字已经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加广阔的内容。

[填空题]

15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是什么?

参考答案: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 “韵味说”,其基本内容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总的来说,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前者指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后者指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

[填空题]

16“通变”说对文章写作有哪些启迪?

参考答案:

(1)因袭与革新;

(2)对文学传统采取的态度;

(3)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通变”指的是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所谓“通”,即会通,侧重于对过去经验的继承;所谓“变”指适变,侧重于在继承基础上的革新。

早在〈〈周易〉〉中,古人就曾提出“通变”的命题,认为通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刘勰《文心雕龙》正是继承了上述思维传统,大胆将“通变”范畴运用到讨论文学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问题上来,可以说“通变”是刘勰《文心雕龙》对文论史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一)“变则其久,通则不乏”:

文学自觉之后的反思

刘勰的“通变”论辩证地克服了裴子野的“复古”论和萧纲的“新变”论的片面性,其讲“通变”简单说就是会通古今而变之,侧重点就在“变”而此“变”又非一味趋新求异,而是有因有革之变。

刘勰的“通变”论鲜明体现了其“鉴周识周”、“惟务折中”的辩证思想。

(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学发展社会动因

刘勰注意力,政治的盛衰对文学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

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的作用。

[填空题]

17怎样看待刘勰关于文学的发展问题?

参考答案: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1)政治的盛衰对文学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2)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

(3)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填空题]

18庄子“言不尽意”说到《易传?

系辞》、魏晋玄学,由陆机到刘勰、钟嵘,再由司空图到严羽、王士禛,最后到王国维,这一条线索基本是循庄子“言不尽意”说的美学、文论史影响来勾勒的。

你怎样看待“言不尽意”?

参考答案: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通过“筌-鱼”、“蹄-兔”等生活实例的类比,庄子形象表述了 “言-意”之间一种本质性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语言文字也是人们用来把握文艺作品意思的手段或工具,它们都各有各的目的,但语言文字和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是一回事,从根本上说,“言”是言筌、工具、梯子,“意”则是言外之意、目的,或言所要求达到的意旨,“存言”的目的在于“得意”。

在此,庄子提出了言意关系中的一大悖论,那就是“存言”的目的竟在于“去言”或“忘言”。

这也足以体现出庄子的智慧。

言”与“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以及文艺学所广泛探讨的一个核心话题,它涉及人对世界最基本的观点与看法,也涉及到艺术家对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审美理念及其具体实现的逻辑路径。

“言”,本指言辞、说话,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申为艺术语言、言语表达;“意”即意图、想法,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申为话语的意义,或审美心理感受。

中国古典美学与文论中的言意论,其源出于古典哲学中的“言意之辩”。

早在先秦,“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就已受到儒、道、墨等诸流派的哲学家的普遍关注。

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言”是君子表达志向和道德理想的工具,“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辞达而已”。

又如“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言”可以把握一定的“意”,亦即肯定“言”也可以达“意”。

那么儒、墨二家主张“言可达意”不同,老庄的基本观点是认为“言不尽意”的。

比如老子早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论断,而庄子则更是在此基础上对“言”的广泛性、复杂性及其表“意”的歧义性、暧昧性作出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诸如“道不可言”、“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等诸多智慧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说直接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魏晋玄学家们的“言意之辩”。

[填空题]

19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

参考答案:

(1)言只能表达物之粗,而意却能致物之精,故言不尽意。

(2)言的重要在于表达意,而意又与道相关。

道是不可言传的,因此,言只能得之于表。

(3)言意相较,意比言更重要,因此,得意便可忘言。

[判断题]

20、刘勰对作家个性和创作风格的最高要求是要有“风骨”,要“风清骨峻”。

“风骨”一词原用于品鉴人物,后移于画论和文论。

参考答案:

[判断题]

21、《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也是刘勰创作论之总纲。

参考答案:

更多内容请访问《睦霖题库》微信公众号

[判断题]

22、庄子的文艺观,实际是散布与涵泳于他的哲学思想之中的。

参考答案:

[判断题]

23、在庄子看来从微观角度而言人们的思想无法完整地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所以“言不尽意”。

参考答案:

[判断题]

24、老子是“道不可言”的首提者,也最直接、明了。

参考答案:

[判断题]

25、庄子是“道不可言”的首提者,也最直接、明了。

参考答案:

[判断题]

26、“兴观群怨”之“怨”,广义的“怨”,也就是把“怨”看作是对人的各种情感的一种代称。

参考答案:

[判断题]

27、“兴观群怨”之“怨”,狭义的“怨”,也就是照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怨”,它是由种种不满意所引发的一种特定情感,包括忧怨、哀怨、怨恨等等。

参考答案:

[判断题]

28、“兴观群怨”之“群”,是孔子以“诗教”为特色的文艺观的一个鲜明体现。

首先,它鲜明体现了孔子“诗教”的目的在于“仁”。

“群”就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和谐相处。

其次,孔子之所以强调“诗可以群”,是因为看到了文艺在使人“群”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感染作用。

参考答案:

[判断题]

29、“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即发挥文艺社会作用而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一种自觉认识,而且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

参考答案:

[判断题]

30、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

薰、浸、刺、提。

所谓“提”,实质上,就是审美心理学所说的“移情”。

参考答案:

[判断题]

31、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

薰、浸、刺、提。

所谓“刺”,指的是文艺作品培养接受者审美接受能力的作用。

参考答案:

[判断题]

32、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

薰、浸、刺、提。

所谓“浸”,是就文艺的情绪感染作用而言的。

参考答案:

[判断题]

33、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

薰、浸、刺、提。

所谓“薰”,即文艺作品通过向接受者展现“他境界”而培养接受者创造力的作用。

参考答案:

[判断题]

34、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以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等。

参考答案:

[判断题]

35、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穷而后工”说等。

参考答案:

[判断题]

36、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不平则鸣”说、韩愈的“发愤著书”说等。

参考答案:

[判断题]

37、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称为“仁学”。

参考答案:

[判断题]

38、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参考答案:

[判断题]

39、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40、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音》篇。

批评方法有“六观”,即:

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A.通变

B.高远

C.情致

D.美善

参考答案:

A

[单项选择题]

41、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音》篇。

批评原则有“六义”,即:

一则()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

A.情深

B.情真

C.情浓

D.情远

参考答案:

A

[单项选择题]

4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