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85363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7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 第二单元.docx

苏教版高一化学高考总复习专题一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1.现有三组实验:

①除去混在植物油中的水;②回收碘的CCl4溶液中的CCl4;③用食用酒精浸泡中草药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

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

植物油和水互不相溶,应采用分液法分离;碘易溶于CCl4,故用蒸馏法分离;用酒精浸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利用萃取反应物质。

答案:

C

2.甲、乙、丙、丁分别是Al2(SO4)3、FeSO4、NaOH、BaCl2四种物质中的一种,若将丁溶液滴入乙溶液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则沉淀消失,丁溶液滴入甲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发生,据此可推断丙物质是(  )

A.Al2(SO4)3B.NaOHC.BaCl2D.FeSO4

解析:

白色沉淀

沉淀溶解,乙为Al2(SO4)3,丁为NaOH,甲

无现象,甲:

BaCl2,则丙为FeSO4。

答案:

D

3.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为(  )

A.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B.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C.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D.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解析:

此题的主要目的是:

既除去原混合溶液中的Ba2+,但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如Na+或SO

)。

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

D

4.如图是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取、干燥和收集装置。

若用过氧化氢和催化剂二氧化锰制取干燥的氧气,则合理的装置组合为(  )

A.①⑤⑧B.③④⑦C.②⑤⑥D.②④⑧

解析:

根据题给试剂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发生装置应为②;因需制取干燥的O2,④⑤均可作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只能选用⑥,故正确的组合应为②⑤⑥或②④⑥。

答案:

C

5.下列各组稀溶液,不用其他试剂或试纸,仅利用溶液间的相互反应,就可以将它们区别开的是(  )

A.硝酸钾  硫酸钠 氯化钙 氯化钡B.硫酸   硫酸铝 氯化钠 氢氧化钠

C.盐酸   硫酸钠 碳酸钠 氢氧化钠D.硫酸氢钠 硫酸镁 碳酸钠 氢氧化钠

解析:

选项B中的硫酸铝和氢氧化钠两种溶液反应可生成白色沉淀,此沉淀分别与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消失,而且,将硫酸铝与氢氧化钠混合时,如果将前者滴入后者,由于氢氧化钠过量,开始无沉淀产生,随着滴入的硫酸铝逐渐增加,后来逐渐有沉淀生成;反之,若将氢氧化钠滴入硫酸铝中,则生成的沉淀逐渐增多,直至最高限量沉淀又逐渐溶解,这样,将不难区别氢氧化钠和硫酸铝两种溶液。

将硫酸和氯化钠两种溶液分别滴入氢氧化铝中,从而可使氢氧化铝溶解即能从中区别出硫酸,可见,选项B为本题答案。

答案:

B

6.对下列各组物质:

①NaNO3和NaCl;②CaCl2和CaCO3;③MnO2和KCl;④BaSO4和AgCl,可按照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将它们相互分离的是(  )

A.只有①B.③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要将两种固体按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分离,必需的条件是其中一种固体难溶于水,另一种固体易溶于水。

对于所给出的物质组:

①两者都易溶;④两者都难溶,均不能用指定的方法分离。

②CaCl2易溶,CaCO3难溶;③MnO2难溶,KCl易溶,可用指定方法分离。

答案:

C

7.下列各组物质仅用蒸馏水不能鉴别出的是(  )

A.苯、酒精、硝基苯B.食盐、烧碱、硝酸铵

C.蔗糖、硫酸铜粉末、碳酸钙粉末D.氧化铜、二氧化锰、活性炭

解析:

A中酒精与水互溶不分层,苯与水、硝基苯与水均能出现分层,苯在水的上层,而硝基苯则在水的下层;B中利用溶解放热吸热鉴别;C中碳酸钙不溶于水,蔗糖水溶液呈无色,硫酸铜粉末溶于水显蓝色,答案为D。

答案:

D

8.下列各组溶液中,用括号内的试剂及物质间相互反应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

A.Ba(OH)2、KSCN、NaCl、Mg(NO3)2(FeCl3溶液)

B.NaNO3、NaHCO3、(NH4)2SO3、Na2SiO3(H2SO4溶液)

C.NH4Br、K2CO3、NaI、CaCl2(AgNO3溶液)

D.(NH4)3PO4、NaBr、CuSO4、AlCl3(KOH溶液)

解析:

本题是用一种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实验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鉴别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的考查。

A中可先利用FeCl3鉴别出Ba(OH)2[产生红褐色Fe(OH)3沉淀]和KSCN(产生血红色溶液),然后再利用Ba(OH)2鉴别出Mg(NO3)2(产生白色沉淀),最后一种为NaCl,故能鉴别;B中可利用将H2SO4分别加入四种溶液中,产生无色无味气体的为NaHCO3,产生白色沉淀的为Na2SiO3,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为(NH4)2SO3,余下的为NaNO3,故能鉴别;D中可利用将KOH分别逐滴加入四种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的为CuSO4,先产生白色沉淀后又溶解的为AlCl3,加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为(NH4)3PO4的方法来鉴别。

故选C。

答案:

C

9.近年来,冠以“绿色”的新概念不断产生,如绿色食品、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绿色化学等。

这里的“绿色”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象表述。

“绿色化学”要求从经济、环保和技术上设计可行的化学反应。

据此,由单质镁制硝酸镁的下列4个方案中,你认为可行并且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方案是(  )

A.Mg

Mg(NO3)2

B.Mg

MgCl2

Mg(OH)2

Mg(NO3)2

C.Mg

MgO

Mg(NO3)2

D.Mg

MgSO4

Mg(NO3)2

解析:

A、D项在反应过程中均产生了污染环境的物质,且原料利用率低;B项中步骤较复杂,所用试剂较多,浪费了资源;C项步骤简单,原料丰富,利用率高。

答案:

C

10.实验室需要纯净的NaCl溶液,但现有的NaCl晶体混有少量Na2SO4和(NH4)2CO3,请设计实验除去杂质,并回答下列问题:

(1)除去(NH4)2CO3用加热好还是加强碱后再进行加热好?

你选择的是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NH4)2CO3已除尽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去SO

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SO

已除尽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比较NaCl和(NH4)2CO3的性质差异结合除杂的基本原则,不难得出加热好。

判断(NH4)2CO3是否被除尽时,要注意的只能用盐酸,否则会带来杂质。

除去SO

是使用过量的BaCl2溶液,接着又要用过量的Na2CO3溶液来除去过量的BaCl2(二者不能颠倒),最后用适量的盐酸除去过量的Na2CO3。

答案:

(1)加热好 因加热操作简单节省试剂,且不引入新的杂质 将残留物溶于水后加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2)先加入过量BaCl2溶液,再加入过量Na2CO3溶液,过滤后,滤液中加入盐酸 取加入BaCl2后的上层清液,再滴入少量BaCl2,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11.(2008·全国Ⅱ理综,28)某钠盐溶液可能含有阴离子NO

,CO

,SO

,SO

,Cl-,Br-,I-。

为鉴定这些离子,分别取少量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①测得混合液呈碱性;②加HCl后,生成无色无味气体。

该气体能使饱和石灰水溶液变浑浊;③加CCl4,滴加少量氯水,振荡后,CCl4层未变色;④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分离,在沉淀中加入足量盐酸,沉淀不能完全溶解;⑤加HNO3酸化后,再加过量AgNO3溶液,溶液中析出白色沉淀。

(1)分析上述5个实验,写出每一实验鉴定离子的结论与理由。

实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5个实验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测得混合液呈碱性,则一定至少含有SO

和CO

中的一种,因为它们水解显碱性;②加入HCl后,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一定有CO

,而无SO

,若有SO

,则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③加入CCl4并滴加氯水,CCl4层未变色,说明一定无I-和Br-,若有Br-和I-,氯水会将它们氧化生成Br2和I2;④加入BaCl2能产生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则一定有SO

;⑤加入HNO3酸化后,再加入过量的AgNO3产生了白色沉淀,则一定有Cl-,产生了AgCl沉淀。

(2)不能确定的只有NO

答案:

(1)①CO

和SO

可能存在,因它们水解显碱性

②CO

肯定存在,因产生的气体是:

CO2;SO

不存在,因为没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③Br-,I-不存在,因没有溴和碘的颜色出现

④SO

存在,因BaSO4不溶于盐酸

⑤Cl-存在,因与Ag+形成白色沉淀

(2)NO

12.某学生设计了一套验证物质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如图):

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反应物质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用品:

实验仪器除铁架台(带铁夹)、储气瓶(两个)、直管活塞(K1、K2)、止水夹(K3)、橡胶管、橡胶塞以及若干玻璃管连件外,还有哪几种(写仪器名称)________,实验所用试剂为________。

(4)检查本装置气密性的最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步骤:

①按上图连接好仪器装置;②扭开活塞K1和K2,主要现象为____________;③关闭活塞K1和K2,打开止水夹K3,要使烧瓶内产生喷泉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因题干中注明该装置是验证物质化学性质的装置,将此信息与图中物质相关联,可知目的为验证NO易被氧气氧化和NO2可与H2O反应的性质。

(2)2NO+O2===2NO2,3NO2+H2O===2HNO3+NO

(3)纵观整套装置,除题干所述的仪器外,还剩下的主要仪器有圆底烧瓶和烧杯,所用试剂也由读图可知。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属于中学实验的常考考点,类似的考题较多。

本问应从装置的特点来思考。

可用储水瓶中的水排储气瓶中的空气至圆底烧瓶中,使之形成水压。

若装置不漏气,则储气瓶中水位将不再上升。

(5)②通过现象变化反映物质的性质,③从喷泉的反应物质出发寻找答案。

因为当外压大于内压时喷入,如课本中氨水的喷泉实验;当内压大于外压时喷出,如火山喷发。

本操作应抓住NO2与H2O接触后发生反应而导致体积减小去思考,要特别留心“打开K3”这一环节。

答案:

(1)验证NO与O2反应、NO2与H2O反应

(2)2NO+O2===2NO2,3NO2+H2O===2HNO3+NO

(3)圆底烧瓶和烧杯 NO、O2、H2O

(4)安装好装置,先夹上K3,关闭K1,打开K2,在储水瓶中装入水。

再打开K1,使水注入储气瓶。

片刻,储气瓶中水位不再上升,储水瓶中水位不再下降,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其气密性不好

(5)盛NO的烧瓶内出现红棕色,盛O2的储气瓶中液面上升,储水瓶中液面下降 用手或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

13.某课外研究小组,用含有较多杂质的铜粉,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制取胆矾。

其设计的实验过程为:

(1)杂铜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采用灼烧的方法除去有机物,灼烧时将瓷坩埚置于________上(用以下所给仪器的编号填入,下同),取用坩埚应使用________,灼烧后的坩埚应放在________上,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实验所用仪器:

A.蒸发皿 B.石棉网 C.泥三角 D.表面皿 E.坩埚钳 F.试管夹

(2)杂铜经灼烧后得到的产物是氧化铜及少量铜的混合物,用以制取胆矾。

灼烧后含有少量铜的可能原因是(  )

A.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被还原B.灼烧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

C.氧化铜在加热过程中分解生成铜D.该条件下铜无法被氧气氧化

(3)通过途径Ⅱ实现用粗制氧化铜制取胆矾,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

酸溶、加热通氧气、过滤、________、冷却结晶、________、自然干燥。

(4)由粗制氧化铜通过两种途径制取胆矾,与途径Ⅰ相比,途径Ⅱ有明显的两个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测定所得胆矾(CuSO4·xH2O)中结晶水x值的实验过程中:

称量操作至少进行______次。

(6)若测定结果x值偏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a.加热温度过高b.胆矾晶体的颗粒较大

c.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d.胆矾晶体部分风化

解析:

(1)因坩埚加热后温度较高,应放在泥三角上进行加热,且取用坩埚时要用坩埚钳,并且为防止坩埚炸裂和烧坏桌面,灼烧后的坩埚要在石棉网上冷却,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2)灼烧后含有少量铜其原因可能是灼热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也可能是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被还原。

(3)利用途径Ⅱ制取胆矾时,必须先加酸将氧化铜溶解,加热通氧气将Cu氧化,过滤除去粗制氧化铜中的不溶物杂质后,然后再蒸发溶剂,冷却结晶,再过滤得晶体,最后将其干燥,由此可写出答案。

(4)根据途径Ⅰ的反应方程式Cu+2H2SO4(浓)

CuSO4+SO2↑+2H2O和途径Ⅱ的反应方程式2Cu+O2+2H2SO4(稀)

2CuSO4+2H2O,可以看出途径Ⅱ的优点是:

①产生等量的胆矾比途径Ⅰ耗硫酸少;②途径Ⅱ不产生污染大气的气体(SO2)。

(5)称量操作至少进行4次,分别是:

①称量坩埚;②称量加入晶体后的坩埚;③称量加热冷却后的坩埚;④称量再加热、再冷却后的坩埚至两次称量的值相差不超过0.1g。

 

(6)若测定结果x值偏高,可能是加热温度过高使CuSO4晶体中的CuSO4分解了,其他三项均使x值偏低。

答案:

(1)C E B 

(2)AB (3)蒸发浓缩 过滤 (4)产生等量胆矾途径Ⅱ消耗硫酸少 途径Ⅱ不会产生污染大气的气体 (5)4 (6)a

 

1.用右图所示装置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其方法是分别测定通氢气前后玻璃管的质量差和U形管的质量差,实验测得m(H)∶m(O)>1∶8。

下列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分析中,一定错误的是(  )

A.Ⅰ、Ⅱ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

B.Ⅲ装置之后缺少干燥装置

C.Ⅱ装置中玻璃管内有水冷凝

D.CuO没有全部被还原

解析:

A、B、C均导致测得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增加,氢元素的质量偏大;A、B项测得氧元素的质量为真实值,则氢元素质量偏大,故有m(H)∶m(O)>1∶8;C中测得的氧元素的质量偏小(因Ⅱ装置中玻璃管内有水冷凝),这时测得的氢元素的质量为“真实值”,故有m(H)∶m(O)>1∶8。

答案:

D                             

2.现有①Al2(SO4)3、②Ba(NO3)2、③NaOH、④CuCl2、⑤KCl等5种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就可鉴别出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④③①②⑤B.③④①②⑤C.②③④①⑤D.⑤④③②①

解析:

由外观特征可确定CuCl2,再向余下的四种试剂中加入CuCl2,有蓝色沉淀生成的即为NaOH,再将过量的NaOH溶液加入余下的3种试剂中,可确定Al2(SO4)3,再利用Al2(SO4)3确定Ba(NO3)2和KCl。

答案:

A

3.根据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气体

品红溶液退色 结论:

原气体一定是SO2

B.气体

气体

白色沉淀 结论:

原气体一定是烃

C.某溶液

冒白雾

白烟 结论:

原溶液一定是浓盐酸

D.某有色溶液

紫色 结论: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解析:

A项中O3、Cl2、NO2等都能使品红溶液退色;B项中H2S、CxHy、HCHO都可出现此现象;C项中浓HNO3等也有此现象。

答案:

D

4.(2008·北京理综,9)下列各组物质的无色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即可鉴别的是(  )

①KOH Na2SO4 AlCl3 ②NaHCO3 Ba(OH)2 H2SO4 

③HCl Na[Al(OH)4] NaHSO4

④Ca(OH)2 Na2CO3 BaCl2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①相互滴加时,Na2SO4滴入另外两种溶液中无明显现象,KOH和AlCl3相互滴加现象不同:

KOH逐滴加入AlCl3中立刻产生沉淀,而AlCl3滴入KOH中开始无明显现象,后迅速产生大量沉淀,从而可以区别开来;②相互滴加能产生两种白色沉淀的是Ba(OH)2,向两种白色沉淀中分别滴加NaHCO3或H2SO4,能够将一种白色沉淀溶解的是H2SO4;

③和④相互滴加时无法区别。

答案:

A

5.某混合气体G可能含有CO、CO2、SO2、H2O等气体,用a.无水CuSO4,b.澄清石灰水,c.灼热CuO,d.碱石灰,e.酸性品红溶液,f.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药品可将其一一检出,检出的正确顺序是(  )

A.a→a→e→b→f→d→cB.c→c→d→b→e→f→a

C.a→a→e→f→b→d→cD.b→b→e→f→a→d→c

解析:

首先用无水CuSO4检验水,然后用酸性品红溶液检验SO2,因为SO2和CO2均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应用酸性KMnO4除去SO2后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最后用碱石灰干燥剩余气体后,再用灼热CuO检验CO的存在。

答案:

C

6.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过量氨水除去Al3+溶液中的少量Fe3+

B.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除去N2中的少量O2

C.用新制的生石灰,通过加热蒸馏,以除去乙醇中的少量水

D.用盐酸除去AgCl中少量的Ag2CO3

解析:

在Al3+、Fe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生成Al(OH)3、Fe(OH)3沉淀,不能将Al3+、Fe3+分离;N2、O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发生反应2Cu+O2

2CuO,O2被除去;乙醇中含有的少量水不能直接用蒸馏的方法除去,应先加入CaO再蒸馏;在AgCl、Ag2CO3混合物中加入HCl,发生反应Ag2CO3+2HCl===2AgCl+H2O+CO2↑,经过滤可得纯净的AgCl。

答案:

A

7.在实验室进行下列有关物质的制备流程中,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且经济上合理的是(  )

A.C

CO

CO2

Na2CO3

B.Cu

Cu(NO3)2溶液

Cu(OH)2

C.CaO

Ca(OH)2溶液

NaOH溶液

D.Fe

Fe2O3

Fe2(SO4)3溶液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

准确判断在实验室进行的物质的制备过程中,要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且经济上合理。

A项中实验室里用在空气中点燃单质碳来制备CO的方法,在操作上是不可行的;B项中用硝酸银溶液与铜反应来制备Cu(NO3)2是不经济的;D项中用铁点燃燃烧制备氧化铁在理论上不正确、操作上不可行;只有C符合要求。

答案:

C

8.现有三组混合液:

①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 ②乙醇和丁醇 ③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

①两种液体互不相溶,采用分液法分离,②中两种液体相溶,但沸点不同,用蒸馏法分离,③中溴在有机溶液中的溶解度大于水中的溶解度,故采用萃取法分离。

答案:

C

9.下图装置可用于(  )

A.加热NaHCO3制CO2

B.用Cu与稀HNO3反应制NO

C.用NH4Cl与浓NaOH溶液反应制NH3

D.用NaCl固体与浓H2SO4反应制HCl

解析:

A项,缺少加热装置,且CO2不宜用排水法收集,故A项不正确;由收集装置知气体不溶于水,C、D项不正确。

答案:

B

10.可用如下图所示装置干燥、收集及尾气处理的气体是(  )

①H2S ②HCl ③NH3 ④Cl2 ⑤SO2 ⑥C2H4

A.①和②B.②和⑤

C.③和④D.⑤和⑥

解析:

①③中气体不能用浓H2SO4干燥,④不能用水吸收Cl2,⑥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HCl、SO2必须用防倒吸装置进行尾气处理。

答案:

B

11.下列实验的操作处理,能有效改变反应速率且达到要求的是(  )

A.为增大泡沫灭火器中的Al2(SO4)3与小苏打的反应速率,改用小苏打和苏打的混合物

B.为加快盐酸和锌制取氢气的速率又不减少氢气的量,可加少量硝酸银溶液

C.在稀硫酸和铁粉反应制取氢气时,为减慢反应速率,可以加入适量醋酸钠

D.用3mL乙醇、2mL浓H2SO4、2mL冰醋酸制乙酸乙酯,为增大反应速率,可改用6mL

乙醇、4mL浓H2SO4、4mL冰醋酸

解析:

A项改用小苏打与苏打的混合物后,反应速率减慢;B项加入AgNO3溶液后,由于在酸性条件下NO

的强氧化性,不能制得H2,而得到NO;D项,改变纯液态物质的用量不改变反应速率,而C项中CH3COO-与H+结合生成弱酸,降低了H+的浓度,减缓了反应速率。

答案:

C

12.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时,下列尾气吸收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Cl2的尾气,可用NaOH溶液吸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