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86030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大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一、(满分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京剧梅派唱腔中的小腔十分丰富、细腻,在腔尽结尾的一刹那,会有落音和断音,尾音似有似无,不绝如缕。

B.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以邻为壑,与人为善,让世界感受到自己的胸怀与气度,何愁不能展现文明、包容的大国形象?

C.而对这份不虞之誉,金耀基先生谦虚地说,自己停笔多年,仅是偶尔书写,也许是因为常年读帖不断,才能有此成就。

D.2017年6月27日,来自8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各界领袖济济一堂,共赴一场国际科技创新盛会——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B项,以邻为壑:

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贬词褒用。

A.项,不绝如缕:

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C项,不虞之誉:

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

D项,济济一堂:

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根据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提供的报告显示,北京市居民综合阅读率为92.73%,四年间提升了2.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69个百分点。

B.由于得力的环保措施,使大连瓦房店三台子湿地成了灰鹤的主要越冬地,每年11月末至来年3月初,约有1500只灰鹤聚居于此。

C.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他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更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

D.“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以“让制造更聪明”为主题,重点聚焦世界智能制造发展方向,并针对实际应用问题进行研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

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

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

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A项,句式杂糅,删去“显示”或者“根据”。

B项,成分赘余,删去介词“使”。

C项,语序不当,将“不仅”和“更是”后面的内容调换。

点睛:

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

比如:

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纳木错水位逆势上涨,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目光。

研究认为,近年来纳木错地区低云量的显著增加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原因之一。

伴随气温的升高,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A.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纳木错地区气温升高

B.因为气温是影响蒸发量的主要气象要素

C.因为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

D.因为气温升高使纳木错水位不断上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语句的衔接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内容。

明白空格处与前后文之间的关系。

可以抓住前后句的话题存在何种联系,抓住能表明思路的衔接词,抓住人称和指示代词等进行思考。

该段材料谈论的是纳木错水位上涨现象。

空格前先陈述低云量的显著增加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原因之一,后面的内容应是解释形成这种的原因,根据下文“蒸发量……,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可以判定,空格应是从“蒸发”的角度来分析的。

因此选C项。

二、(满分24分,每小题3分)

4.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希望陛下能怜恤我愚拙的诚心,成全我小小的心愿,或许能够使祖母刘氏侥幸地享尽天年。

B.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之所以派将领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利,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D.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用来纵目远眺、舒展胸怀的方法,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愉,相信一定可以令人快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对于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该句中,“信可乐也”,“信”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不是相信的意思,“信可乐也”应译为“实在令人快乐”。

点睛: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

补出省略成分。

3.删:

删去不译的词语。

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

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

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

解词——串意——顺句。

注:

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

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5.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A.①句七组叠词连用,奠定了全词情感基调,写出了诗人若有所失的状态、孤独寂寞的处境以及凄慘、悲戚的心情。

B.②句意思是说天气忽暖忽寒,身体也就难以适应,诗人以”乍暖"之乐景反衬自己心中难以消除的无限悲哀之情。

C.③句中本欲用以御寒、浇愁的“三杯两盏淡酒”,却连傍晚的冷风都难以抵御,更无法消除内心的无限忧愁了。

D.④句空中飞过的大雁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它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诗人却漂流困顿,寄离异乡,更加伤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乍暖还寒”交代时令特点,并非乐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秀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披绣闼,俯雕甍披:

披上

B.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津:

渡口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霁:

雨过天晴

D.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迥:

7.下列句子中,最能表现景物色彩变化之美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面暮山紫

B.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C.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D.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高低、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

B.“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是作者凭借听觉联想,勾画出的目力难及之景,用虚写手法,传达了远处的渔歌和雁声。

C.“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是作者由眼前盛景、个人际遇引发的对人生、宇宙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之感。

D.“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作者将自已比作前贤,情绪昂扬地表达了对“圣主”“明时”的渴盼,希望自此能得以重用。

【答案】6.A7.A8.D

【解析】

6.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的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A项,披,打开。

并非“披上”的意思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题干明确要求选出最能表现景物色彩变化之美的一项,那就一句一句理解,从色彩的角度分析,哪句是从色彩变化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美。

A项,“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

B项,是客观呈现景物的色彩,有红有绿,没有表现出变化。

C项和D项,色彩不明显。

8.试题分析: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D项,此时,作者将自己比作屈原、贾谊等前贤,委婉地表达了不满,而非渴盼,此时的情感转为悲愤,并非昂扬。

参考译文: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

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

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

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

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

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

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

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

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

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鸣声到衡阳之浦为止。

.....................

阅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阔,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膩,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縵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凡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王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之而不鉴之,亦使人而复哀后人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杳不知其所之也之:

B.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妍:

奢华

C.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剽:

抢劫、掠夺

D.戍卒叫,函谷举举:

拔、攻占

10.下列句子,不属于描写阿房宫建筑规模和特色的一项是()

A.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C.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D.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1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开篇只用十二个字就勾勒出秦统一天下的气势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凝练,简洁有力。

B.“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描绘了走廊、屋檐的形状和楼阁钩连、环绕的气势,对阿房宫进行了总体性描述。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揭示了秦人对待珍宝毫不爱惜、奢侈浪费无度的状况,为下文论述天下兴亡的道理作了铺垫。

D.“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的灭亡,与篇首的铺排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答案】9.B10.D11.B

【解析】

9.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的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B项,“尽态极妍”,妍是美丽的意思。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属于描写阿房宫建筑规模和特色的项。

考生要逐句审读选顶,分析每个句子所表现的内容,然后加以排除。

B项,“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是作者展开想象写阿房宫中的歌舞效果。

其他三项都是描写阿房宫建筑规模和特色。

11.试题分析: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这四句并非是对阿房宫进行的总体性描述。

参考译文: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

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

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

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

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

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

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

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

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

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

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

(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

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

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六国的宫妃和王子王孙。

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

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

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

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

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

燕赵收藏的金玉,韩魏营谋的珍宝,齐楚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

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

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

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

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

(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

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

(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

(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

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

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

可叹呀!

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

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

(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永不要说

毕淑敏

十年前,我在西部边陲的某部队留守处当军置,主要给随军家属看病。

婆姨们的男人都在昆仑山上边。

家里母子平安,前方的将士就英勇,我的工作很重要。

家属都是从天南地北汇聚来的。

原来在农村,地广人稀,空气新鲜,不易患病。

现在像羊群似的赶在一起,加之西北干燥寒冷,病人不断,忙得我“不亦乐乎”。

我的助手是卫生员小鲁,一个四川籍的小个子兵,长得没什么特色,只是一对眼睛又黑又亮,叽里咕噜地转,像蜜炼的中药丸。

正是“文革”期间,他没接受过正规培训,连劳动带扔手榴弹加在一起,算是上了几个月的卫生员训练班。

不过他心灵手巧,打针、换药、针灸都在行,每天围着我问这问那,总说学好了本领,回家给他奶奶瞧病去。

他奶奶有很严重的气管炎,喘得像堵了一半的烟筒。

一天他对我说,毕医生,我想买点青霉素给我奶奶治病。

我给他开了处方,他买了药寄回去,过了些日子,他说奶奶的病比以前好多了,我们都为他高兴。

可是青霉素用完了,想再买些。

我又给他开了处方,这次他没拿到药。

领导说药不多了,工作人员不能老自己买,得留给病人用。

边防站乔站长的独生子小旗病了。

我开了青霉意打针,那剂量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足够大的。

我向来崇尚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计策,用地毯式轰炸连续打了四天针,孩子的病势丝毫不见轻。

我很纳问,这种怪症最近不断出现,用药像波凉水一样,好是一种极耐药的病菌侵袭了孩子。

有人说这医生的医术不高。

这么年轻,自己没生过孩子,哪里会给孩子瞧病?

我说,我还没上过战场呢,可我治好过枪伤。

人们不再说什么,但孩子的病日渐沉重,我只有查书,把厚厚的书页翻得如同柳絮飞花,怕自己贻误了小小的生命。

终于有一天,小旗的妈妈怯生生地问我,您给我儿开的药,是一瓶还是半瓶?

她有些迟疑地说,那小鲁给我家小旗每次打的都是半瓶。

我的心嗖的紧缩成一团,像腊月天里一个冻硬了的馒头。

这个小鲁!

一定是他克扣了病人的药品,把青霉素私存起来,预备寄回家。

小鲁呀小鲁,这不是儿戏,人命关天!

我该怎么办?

当下顶要紧的是赶快给小旗补上一针。

之后我想了许久。

报告领导吗,小鲁从此就毁了。

贪污病人的药品,就是贪污病人的生命。

置之不理,更不行。

要是让病人家属知道了,要是病人因此有个三长两短,非得有人找他拼命。

我把小鲁叫出来,对他说,小旗的病若是治不好,会转成肾炎、关节炎、心脏病……

他惊愕地瞪圆眼晴,说真有这么严重?

没有人给我们讲过这些。

训练班里就讲过打针的时候要慢慢推药,病人不疼。

我说,我知道你惦记你的奶奶,可你知道每一个病人都有他的亲人。

你的心里除了装着你的奶奶,也要给别人留个地方。

我说你不要以为打针不过是把一些水推到内里,就像盐进了大海,谁也看不见。

不是的,科学是谁也蒙骗不了的,用了什么药出现什么疗效,那是一定的。

假如出了意外,那可就是出了医院进法院……

他的脸变得像包中药丸的白蜡壳。

毕医生,我……我……他说。

我赶快堵住他的嘴,就像黄继光堵枪眼一样果断。

哦,别说,什么也别说。

世界上有些事情,记住,永不要说。

你不说,就没有任何人知道。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们永远都不需要知道。

不要把错误想得那么分明。

不要去讨论那个过程,把它像标本一样在记忆中固定,有些事情不值得总结,忘记它的最好方法就是绝不回头。

也许那事情很严重,但最大的改正是永不重复。

小鲁的眼泪流下来。

我不怕眼泪,我怕他说话。

还好,他很聪明,听懂了我的话,什么也没有说。

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后来,小旗的病很快好了,留守处再也没有出现过用药不灵的怪症。

再后来,小鲁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春风般温暖,被送到军医大学学习,成了一名很优秀的医生。

只是不知他奶奶的病好了没有?

有这么孝顺的孙子子,该是好了的。

(选自毕淑敏《欣喜是自酿的》)

12.下列对文中小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鲁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医护培训,但是他心灵手巧,打针、换药、针灸都在行,而且经常向“我”请教。

B.小鲁是个非常孝顺的好孩子,他跟“我”学医,并且让“我”给开处方,购买青霉素,一心想着治好奶奶严重的气管炎。

C.小鲁不知道把药量减半就等于药效减半的医学知识,为了给奶奶寄药,而私自将“我”给病人开的药克扣一半。

D.小鲁在得知自己的错误有可能导致那么严重的后果时,流下了忏梅的眼泪,他听懂了我的话,保证决不再犯。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给边防站乔站长的独生子小旗看病,开了处方,打青霉素针,但因为连续打了四天针却不见效,而被质疑医术不高。

B.“我”给病人开药总是加大剂量以图尽快见效,但是这个方法在治疗小旗的病时,却失灵了,我为此狂翻医书寻求补救之法。

C.小旗的妈妈在孩子久治不愈的情况下,终于产生了怀疑,她询问“我”给孩子开的药是“一瓶还是半瓶”,让“我”得知了小鲁的过失。

D.“我”知道小鲁是为了救治奶奶心切才犯下这无心之失,所以并没有责备小鲁,更没有举报小鲁,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小鲁。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是一名年轻的边防医生,负责为某部队留守处的家属看病,“我”认为自已的工作很重要,为了让戍守边防的战士安心,力保母子平安。

B.戍边战土的家眷来自天南地北,人多聚居,又不适应西北恶劣的生活环境,所以多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