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86315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交流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文化交流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交流史.docx

《文化交流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交流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交流史.docx

文化交流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鸟瞰

中国文化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类型

二、中国文化的精华

1、包含强烈的人文精神

v人与天、地并列——三才之一

v注重人的节操和修养

v追求人格的完美

2、崇尚群体利益

v群:

家庭、国家、民族

v座右铭:

敬业乐群、天下为公、先天下而后己等

3、崇尚和平(和谐、平衡)

v和为贵

v和气生财

v和睦共处

4、注重整体思维

v天人合一

v艺术:

整体感觉

v中医:

身体的整体性

5、自强不息、开放兼容

v刚健自强、奋发有为

v胸襟博大、兼容并蓄

第二章先秦时代中外文化的早期接触

一、远古时代东亚大陆的移民与文化传播

1、东亚大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v时间:

距今一万年——四、五千年

v特征: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

磨制石器、陶器、纺织的出现

v代表:

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年)

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3300年)

2、东亚文化的传播者、传播途径及方向

地球上:

大陆(人类及文化的最早产生地)、岛屿(大陆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1)传播者与传播途径

A、传播者:

移民

B、传播途径a、陆桥(陆路迁徙):

300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冰期、海平面下降、海洋中陆地的出现b、海路:

冰期结束、陆桥被淹没、海上交通(利用洋流、季风等自然力)

2)传播方向:

仰韶文化:

西(河套、新疆)、东与龙山文化一起(辽东半岛、朝鲜、日本阿拉斯加)

河姆渡文化(与百越文化一起):

北(日本)、南(中南半岛、菲律宾等)

二、先秦时代的文化外传

1、石器文化

v压印席纹直口筒形罐、之字纹器物:

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滨海

v段石锛(P27)、几何形印纹陶(P28):

百越、菲律宾、南太平洋诸岛

3、殷商文化:

石锚、土墩、石斧、石像

v中国殷商末年(约3000年前)---------美洲

约4800以前江浙一带居民已会养蚕织丝

2、早期丝绸之路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发展

华夏族与其他民族的往来

秦国在西北地区的强大与河西走廊的开通

玉石(西域)、马、牛、羊等——丝绢、铜器、贝币(内地)

2)周代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西南地区巴蜀文化:

南方的一个古文明中心

西南陆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

蜀——印度(P48-49)

丝绸、铁器(西南地区)——棉花(印度)、宝石(缅甸)、海贝

第三章秦汉时期对外交通的开拓及与域外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秦汉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往来

一、秦汉与朝鲜的经济文化交往

1、移民

A、秦统一到秦末期间

山东半岛-------------朝鲜半岛中部和南部

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

B、西汉时期

汉初,燕人卫满率千余人逃往朝鲜,并建立政权

汉武帝时灭亡卫氏政权,在朝鲜设汉四郡:

乐浪、临屯、玄菟、真番。

不少人移民到此

二、秦汉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往

1、移民

秦汉以前就有移民到日本

秦汉时期移民增多

秦代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P62、64)

2、东汉与倭奴国的交往

进贡——赏赐

汉字开始在日本少数人中应用

三、秦汉对南越的经略开发

1、秦与南越

秦统一后,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置南海、桂林、象郡

修筑新道:

京城------南越

从中原移民到南越

2、汉与南越

公元前111年设立9郡:

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越南中、北部)、日南、珠崖、儋耳

3、汉文化的影响

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

铁器、牛耕

中国第一部自著的佛教典籍《牟子理惑论》的作者牟博迁往交趾

四、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范围

狭义的西域:

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巴尔咯什湖东、南和新疆的广大地区。

广义的西域:

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和西亚、南亚的一部分,以及东欧和北非的个别地方,是中国当时就地理知识所及对“西”方地区的泛称

2、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P69-72)

3、作用和影响

开通东西交通(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改变了汉政府对西域的模糊认识

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例如:

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的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尔井”,在当地逐渐推广

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

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往来

昭君出塞

五、班超、甘英再通西域

1、甘英出使大秦

公元97年,东汉西域都护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国

第二节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纸的外传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2、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瓷之路):

自番禺等沿海城市开航,经狮子国(今斯里南卡)、身毒转往西方

二、纸的外传

1、东汉蔡伦造纸(105年)

2、造纸术外传:

5世纪前已传至交趾、朝鲜、日本;8世纪传至阿拉伯;10世纪传到埃及;11世纪到东罗马帝国;12世纪到西班牙

第三节佛教文化入华

一、佛教的传入

1、三条途径

印度-------中国内地:

汉语系佛教

中国内地、印度-------西藏:

藏语系佛教

印度----缅甸-----云南:

巴利语系佛教

B、藏语系佛教传入的时间

根据佛教史籍的神话传说,佛教初传入西藏约在公元5世纪(拉脱脱日年赞在位时)

据可靠的历史文献,佛教在松赞干布执政时(617?

-650年)传入中国

2、佛教入华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

大月氏王使者、佛教徒伊存经西北丝绸之路到京城长安,向汉代官员传教

东汉明帝刘庄(58-75在位)信佛,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有白光,飞绕殿庭,问群臣,被告知其所梦形如西方佛神

公元67年汉帝派使臣蔡愔(yin)到大月氏邀请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以白马驮载佛经及释迦牟尼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

3、主要活动及影响

1)主要活动

建寺庙,译佛经

2)影响

在上层社会:

楚王刘英(刘庄的兄弟)信佛,学为“浮图”斋戒祭祀并供养佛教信徒

汉明帝因此褒奖楚王

丝绸之路(德语:

die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佛教与佛教艺术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一、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1、传播概况

A、天竺的各种佛教流派大都已传入中国

B、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仅魏晋时期,就先后译经702部,1493卷)

C、南北各地广修佛寺

D、佛教信徒人数大增

南朝梁武帝时,建康一地有寺院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

北朝的北魏末年,全境所建寺庙3万多所,僧尼约有2百多万(洛阳的龙门石窟就是此一时期的建筑)

2)迅速传播的原因

民族关系紧张,封建割据混战不断,国家长期分裂

阶级矛盾尖锐,豪族地主兼并土地,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榨,农民起义不断

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与支持(统治者遵从佛法,尊礼高僧,在经济上支持佛教,使寺院拥有田地,并享有免役、免税特权)

二、佛教石窟艺术的传入和光大

2、石窟艺术的光大

1)初期(西北部地区)

新疆龟兹石窟(3世纪始)

焉耆、吐鲁番一带(4世纪以后)

敦煌、凉州(4世纪中期以后)

2)发展(中原地区、南方地区)

河西地区、甘肃、宁夏、山西、河南(五、六世纪——11世纪)

长江下游、四川、云南等地(五、六世纪——13世纪)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对外交流

二、吴国与扶南(柬埔寨)

1、吴国派船队访问扶南

2、扶南遣使与吴国通好并献物

3、吴国派遣康泰《吴时外国传》、朱应《扶南异物志》出使扶南

三、东晋法显海外求法

1、法显:

著名高僧、旅行家、佛经翻译家

天竺求法,带回大量佛经,翻译佛经为中文,撰写《法显传》(《佛国记》)

第三节中国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流

二、中日之间的往来

日本遣使中国

中国典章制度对日本的影响

儒家思想与官位十二阶

汉字的影响与日本文字的创制

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

中国的纺织、缝纫、制陶、养蚕、烹饪等技术传入日本

假名文字的产生

日本人在直接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不断改造和简化汉字,逐渐形成假名文字

假名有楷书体和草书体两种

楷书体(片假名):

取汉字的偏旁、部首或汉字的一部、全部

草书体(平假名):

在汉字的草书基础上形成

推古朝改革(603年12月)

A、设立冠位十二阶:

(大小)德、仁、礼、信、义、智

B、用紫、青、赤、黄、白、黑等颜色的冠帽、官服区别等级

第二章先秦时代中外文化的早期接触

第八章民国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五四时期赴域外学习的热潮

一、五四时期中国为什么出现域外留学潮

1、清朝被推翻、民国建立,中外文化交流的障碍被排除

2、为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华民族主动吸取域外文化

出国留学成为学习域外文化的重要途径

2、留学运动

1)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A、留法俭学会与早期活动

留学法国、英国的留学生李石曾、吴稚晖、张静江等人于1912年初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力赞此事)

成立留法预备学堂

计划5年内将3000学生分批送法国留学

1914年受袁世凯政府的阻止被迫停办

B、留法勤工俭学会及其活动

一战爆发后,法国在中国招募华工

李石曾等人在巴黎华工中试验工余求学,1915年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

1916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返回国内,在北京恢复了留法俭学会和留法预备学堂

成立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作为经办全国赴法勤工俭学的总机关

C、留法勤工俭学的高潮

受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推动,大批接受五四新思潮的先进青年积极加入留法勤工俭学的行列,以学习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法

1919-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风靡全国(沿海——内地、18个省1600多人)

D、留法勤工俭学的结束

1924年,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中国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留法勤工俭学的大批先进分子或回国,或转赴苏联学习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结束

E、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影响

留法勤工俭学中有一批先进分子,如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维汉、王若飞、李立三、向警予、陈毅、陈延年、陈乔年、聂荣臻、邓小平、李富春等人,利用在欧洲的有利条件,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相继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2)庚子赔款与留美运动

A、背景

20世纪初,中国留学欧洲和日本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

美国将庚子赔款中的一部分用以选送中国青年留学美国

B、发展过程

a.筹设阶段

1909年美国开始“退还”赔款,清政府外务部与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商定学生游美细则

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东城侯位胡同--------史家胡同)并附设肄业馆(清华园)

b.发展阶段

肄业馆--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

1911年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当年4月正式开学,游美学务处亦迁于此处)

1912年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游美学务处”被裁撤,学校隶属外交部)

1928年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

c.学制

清华学堂最初设中等科和高等科两级,共修学8年,高等科毕业后即赴美国留学

该校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均仿效美国,教师亦有半数来自美国

从1925年起,清华毕业生不再全部留学美国

1928年后选派赴美国的研究生改为在全国公开招考

C、影响

自1911年到1929年,清华学校共计派出赴美留学生1279人,此外还有接受庚款津贴的自费生476人

留美学生主要选学理工农医、以工程技术为多

留美毕业生回国后对中国的教育、文化、工和科学等领域做出较大贡献(教材P440-441)

例如,担任大学校长的就有:

胡适(北大)、梅贻琦(清华)、竺可桢(浙大)等

C、中国留学生与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逝

苏共领导决定创办一所学校,以孙中山的旗帜,招徕大批中国先进青年

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中国共产主义群众运动的干部,培养中国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干部,并成为今后中苏关系的纽带

1925年9月在莫斯科正式建立孙中山劳动大学(即莫斯科中山大学)

D、影响

莫斯科中山大学开办时间:

自1925年至1930年

共招收4期学生:

1-2期的学生由国共两党派出;3-4期由中国共产党派出(仅第一期就有300人)

很多留学该校的学生,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干部,他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邓小平等人是从法国直接赴该校学习的

留法勤工俭学会:

1915年蔡元培、吴玉章等人组建,该会宗旨是“勤于作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号召中国青年去法国半工半读,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以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

905至1906年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等人提出,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以避免义和团之类的事件再次发生

19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斯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指出:

中国正临近一次革命。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年青的中国人,那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I第一节繁盛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一、概况1、长度:

中国长安——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11000公里)2、政府与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中央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对丝绸之路的贸易唐朝政府设立驿馆(甘肃武威—天山西北之间的各条大道上),服务商人和官员3、唐朝与波斯和大食(阿拉伯)往来频繁外交:

使节来华贸易:

商人来华技艺:

中国工匠在大食移民:

大食人在广州

第二节隋唐时期与周边国家的政制与科技文化交流一、政治制度的交流

3、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安西都护府安南都护府等二、科技文化的交流

日本都城的建造仿效长安

中国园林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佛寺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第3节中国道教的外传及其影响

一、中国道教传入朝鲜

4世纪传入朝鲜半岛

新罗时期道教影响很大

新罗留唐学生将炼丹术传入新罗

二、中国道教传入日本

7世纪由朝鲜的百济传入日本

唐代时期道教书籍大量传入日本

日本的神道或神道学与中国的道教神学有密切关系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II第一节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传人唐朝一、祆教又名拜火教(崇尚光明、善)波斯人锁罗亚斯德创立波斯帝国的国教、中亚诸国都信奉该教唐朝:

祆教-------新疆-------长安管理祆教的机构---------萨宝府管理祆教的官员---------萨宝二、景教1、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六世纪左右传入中国2、唐朝与景教唐太宗曾下诏资助景教僧在长安建波斯寺(又名大秦寺)唐高宗时期在各州兴建景寺公元845年唐武宗下诏毁天下寺并令僧徒还俗,景教在中原趋于泯灭(西域成为景教传播的中心)三、摩尼教3世纪由摩尼创建该教是基督教、祆教和佛教学说的综合与提升7世纪传入中国8世纪在中国广泛传播:

流行于长安、洛阳、南方各商埠等、公元768年在长安建摩尼教大云光明寺对唐以后至清代的社会下层有重要影响四、伊斯兰教1、商人与伊斯兰教的传入西亚和中亚等地的穆斯林到中国经商,多集中在广州、泉州等地并建清真寺(广州的怀圣寺、泉州的圣友寺等)2、伊斯兰教在中亚和新疆地区传播也很快3、唐朝对穆斯林聚居区的管理蕃坊——穆斯林居住的地区蕃长司——唐对蕃坊的管理机构第二节佛教传入中国云南与西藏一、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传入云南1、传入时间:

公元前3世纪/公元7世纪从缅甸和泰国传入2、传播地区:

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阿昌、布朗、佤等少数民族)3、影响政权与宗教的结合中国傣族文化的变化(傣族原始文化+上座部佛教文化)云南傣族地区成为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一部分(缅甸、老挝、柬埔寨、斯里南卡、云南傣族地区)二、佛教传人西藏及藏传佛教的形成1、传入时间:

松赞干布执政时(7世纪)从尼泊尔和唐朝传入2、藏传佛教的形成(11世纪初)本教(仪式、神灵)与佛教(教义)的融合喇嘛教(元朝对藏传佛教的称呼)3、藏传佛教影响的地区:

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等地影响民间秘密宗教(明教、白云教、白莲教等)摩尼教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五代时,陈州摩尼教徒曾聚徒起义北宋的方腊起义元朝的韩山童、刘福通起义19世纪以来在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鲁番发现大批摩尼教文书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I第一节繁盛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对外文化交流一、宋元对外交流新局面的出现1、中外交往的地域扩大与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有直接交往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有新的发展2、中外交流的物品增多唐以前:

丝织品为主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商品有几百种之多,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是丝绸、瓷器和茶叶中国的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外传中国向域外学习的东西增多:

朝、日的手工艺品,阿拉伯的文化等元代的泉州在极盛时,每年有海船15000艘进港装卸货物3、中外交流的通道增加1)陆路交通的增多元代在全国设立站赤,即中国历史上的驿站或驿传(全国共有1400个站赤)元代通往西方的陆路主要有3条:

A、北线:

庞东——六盘山——靖远——武威——张掖——酒泉——安西——敦煌——玉门关B、中线:

六盘山——静宁——会宁——定西——兰州——武威(或)陇坂——天水——庞西——临洮——永清——武威——张掖——酒泉——安西——敦煌——玉门关C、南线:

天水——庞西——临洮——临夏——西宁——扁都口(大斗拔谷)——张掖——酒泉——安西——敦煌——玉门关元代通往东南亚的陆路主要有2条A、大都---陕西奉元---成都---云南中庆---越南河内---缅甸B、大都---河南---湖北武昌---长沙(南下至东南亚)2)海路交通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广州、泉州或扬州----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二、元对外贸易空前发展的原因经济中心南移、江南和东南沿海经济日益发展科技进步(造船、航海技术的应用等)海外交通发达与海外贸易发展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第二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外传一、印刷术北宋毕昇的泥活字印刷术(11世纪)高丽、日本、东南亚西夏、中亚、欧洲金属活字印刷术(13世纪)古登堡活字印刷(15世纪)第三节妈祖信仰外传一、妈祖简介妈祖:

福建语母亲之意东南沿海(福建莆田)一带的海神、航海神------------万能之神民间信仰-------------混合多种宗教的信仰(佛、道教吸纳)二、妈祖信仰的外传在国内向南、北方传播(台湾、东北)向海外传播(日本、菲律宾、越南、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第三节佛教向中国社会文化领域的渗透

一、佛教与中国政治和伦理1、宋代佛教世俗化趋势从泛泛地提倡救度众生,转向实际地忠君爱国从泛泛地主张儒佛道三教调和到依附儒家的基本观念

2、元代佛教对政治的重大影响以藏传佛教为国教,对其他宗教亦宽容3、农民起义与佛教4、佛教戒规、训条(不杀、不盗、不淫等)和慈悲为怀的精神(慈悲度人、普度众生等)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二、佛教与中国文学艺术小说、元杂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商品共有几百种之多,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元代的泉州在极盛时,每年有海船15000艘进港装卸货物元朝政府多次向外商宣布:

如能来华贸易,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并对来华贸易给予保护性的优惠措施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II第一节宋元理学对亚洲邻国的影响

一、理学简介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哲学它继承了儒家思想、批判融合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奠基人有程颢、程颐(北宋)等建立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

朱熹(南宋)二、理学的外传(13世纪起)南宋:

日本(僧人)、越南(儒生)元代:

高丽(学者)

第二节元代华化的西域人

一、元代的西域与西域人元人眼中的西域:

西北、欧洲、非洲元代西域人(色目人):

成分复杂(24种)居住在现在中国境内以西的民族:

回回、阿速、康里、钦察、迄失迷尔、阿尔浑、秃鲁花、哈剌吉达歹等。

二、西域人的华化1、来华的西域人元军定西域后下中原:

从军者、被俘者、贸易者进入中原2、华化的途径与中国人自由杂居,受中国文化熏陶,吸收、认同中华文化

第三节欧洲与元代的文化交流一、也里可温教与蒙元

(一)景教与蒙元1、景教传入蒙古族也里可温教:

蒙元对景教和天主教的总称自唐末至五代北宋,景教活跃在中亚一带,包括新疆、内蒙古地区11世纪蒙古族克烈部归依了景教2、景教徒在元朝的社会地位较高元朝政府将其臣民分为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景教是色目人和部分蒙古人信奉的宗教,故而成为极具势力的宗教景教徒不服兵役、不纳赋税2、罗马天主教士东来(罗马教廷派遣)第一个来大都的天主教传教士——蒙高维诺(1293年)后陆续到来的传教士:

贝鲁尼亚、加斯歹劳、马利诺里等人(三)元朝对也里可温教的管理专门设置崇福司,负责掌管也里可温寺院、主教、司铎、修士的祭祀和日常生活等(四)也里可温教在元朝之后的没落及原因1、也里可温教随着元朝灭亡在中国销声匿迹2、主要原因宣教路线:

也里可温教(包括景教和罗马天主教)遵行的是上层路线,主要在蒙古人和色目人中传播,并未在中国本土社会扎根内部分争:

景教和罗马天主教之间的冲突从未间断,彼此削弱二、马可·波罗与中西文化交流1、马可·波罗的亲人与元朝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哥罗和叔父马菲奥到东方贸易(意大利—君士坦丁堡——黑海——金帐汗国的都城萨莱——布哈拉城——元上都(1266年)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忽必烈派遣使臣出使罗马教廷(尼哥罗兄弟充任副使随行),请教皇派遣熟知基督教教义、通晓七艺的人来到中国

2位宣教士在半途因惧怕危险而不愿继续前行,遂将教皇致大汗的书信交给尼哥罗等3人代为送达,元帝忽必烈见到教皇书信大喜2、马可·波罗与元朝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17年(1275-1292)

学习中国语言文化

元帝安排其出访中国国内各地和邻近国家1292年护送元公主下嫁伊儿汗国,之后回到威尼斯《马可·波罗游记》-------------------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第三节阿拉伯和波斯与宋元的文化交流一、伊斯兰教在宋元的发展1、原因1)来中国贸易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增多2)随元军东征的穆斯林士兵落居中国3)穆斯林与当地居民通婚的增多4)优遇政策:

社会地位、做官、免赋免差免役、自由贸易等2、元朝伊斯兰教管理机构元朝政府在北京专门设立了全国伊斯兰教事务的管理机构回回哈的司在大都任命了一个全国穆斯林的首领大都成为全国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

二、阿拉伯和波斯与宋元的其他文化交流1、中医:

医学之王阿维森纳《医典》对中医的吸收(P277)、回回医药在中国民间的流传2、建筑:

清真寺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吸收)、回回建筑师也黑迭儿设计督造元大都京城3、天文历法:

阿拉伯人主持元朝天文观测中世纪欧洲的七种学术:

文法、伦理学、修辞学、算术、几何学、音乐、天文学第七章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郑和下西洋与中外文化交流

二、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到达的地区

v1405-1433年间共7次

v郑和下西洋中所指的西洋,泛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洋,其船队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

四、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影响

v赢得了所到国家的欢迎,促进了明王朝与邻近各国的友谊。

v郑和还邀请各国使节到中国访问,增进了明代中国与外国的使节往来和友好交往

v丰富了我国的海洋地理知识

对海外一些国家有了进一步了解和介绍

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蕃国志》

第二节安南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一、安南建筑师与明代北京城

3、阮安规划设计北京城

v受明成祖之命规划北京城的九门、两宫、三殿、五府、六部和城池等;

v为明英宗设计北京宫城中的奉天、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