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8642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阶段评估检测四.docx

阶段评估检测四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阶段评估检测(四)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意义,从不同角度可有不同看法,有人着眼于“写作改变命运”,强调这一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何通过写作“活出了尊严”;有人关注农村文化生态的贫瘠,称赞农民写作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忧虑农民生活方式的单调贫乏,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等等。

所有这些观点无疑都是直面今日中国农村现状、构建起土地与文学之关联的真知灼见,只是从文学自身的角度来看,仍然有点显得过于“工具主义”——这些观点似乎没有触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意义,没有提出这些带着泥土味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乃至历史的意义。

在文学中找生活,还是在生活中找文学?

在最近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却不断听到“文学式微”的消息,从纯文学刊物的倒闭,到作家共同体的衰落,不一而足。

尽管各种各类的畅销书销量之高,敲键如飞的网络写手码字速度之快,堪称空前,但遗憾的是,无论引人入胜的“灵异”,还是天马行空的“穿越”,还是个人私密的“把玩”,还是符号粘贴的“图解”,虽然有文采、有情节、有悬念,但却气息不济、灵魂缥缈、感觉苍白——因为其中独独没有生活:

写作者们过多地在文学中找生活,却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

脱离了生活,文学就像纸花,再怎样艳丽,都不会有生命的灵动。

文学成为了工具,因为文学中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作品仍然提供读者以体验,但不是共鸣、震撼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而只是类似快餐店,至多专卖店里出售的那种“消费体验”。

分享体验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特,而是生活的相似。

农民作家群不拥有体制内养尊处优、市场上丰厚版税、书斋里闲情逸致或闺阁中无病呻吟的条件;他们虽然在贫穷的逼迫下,但不可能靠码字糊口,更不可能由此发财;他们同读者分享自己的体验,但这种分享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特,而是生活的相似;他们的生活有时是贫瘠到骨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裸裸的,但他们的表达却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因为作为当下农村状况的人格化,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体温计;他们不一定有能力丰满地叙述生活,深入地刻画人性,但他们的叙述天然具有生活的丰满,他们的刻画自然具有人性的深度——因为不仅他们书写的一切,而且书写本身都来自生活,发自内心,是他们生命的“对象化”;尽管纯从写作技术上说,未必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但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其实,岂止农民,各行各业的人包括专业作家,都是这个时代的直接参与者,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像农民作家那样,在谋生之余,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活,反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那么个人生命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彩、文学艺术的繁荣、精神世界的充实,就有可能成为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

(选自《文汇报》2012年2月6日,有删改)

1.下列与“农民作家群”有关的内容,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农民作家群没有书斋里的闲情逸致,也不拥有市场上的丰厚版税,没有无病呻吟的感叹,在生活中也不拥有养尊处优的条件。

B.从不同角度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有不同看法,作者认为这些观点似乎没有触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意义。

C.农民作家所拥有的条件,是不可能靠文学来发家致富的,他们同读者分享的是自己的体验,而生活的相似是分享体验的基础。

D.农民作家以历史的使命感来书写生活,反观生活,反映现实。

作者认为,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就农民作家这个特殊群体及其创作的意义,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对农民作家的创作及其意义的评判仍需从工具主义的角度来定位。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是波澜壮阔的,但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写作者们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文学作品缺少生命的灵动。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农民作家的生活有时是贫瘠到骨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裸裸的,所以他们的表达虽然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但时常也是一种个人经历的宣泄。

D.全文首先列举了时下人们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评价观点,继而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他们对于时代的重大意义,最后揭示了农民作家的创作实为谋生之举的生活本质。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农民作家的创作,有人认为是为“写作改变命运”,有人称赞农民写作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

B.虽然当代畅销书销量之高,网络写手码字速度之快,空前绝后,但纯文学刊物的倒闭,作家共同体的衰落等等,都在传播着一种信息,文学衰落了。

C.想要有可能拥有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就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活,反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

D.文学中如果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脱离生活,那么作品提供给读者的只是“消费体验”,而不是共鸣、震撼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袁滋,字德深,陈郡汝南人也。

弱岁强学,以外兄道州刺史元结有重名,往来依焉。

每读书,玄解旨奥,结甚重之。

无何,黜陟使赵赞以处士荐,授试校书郎。

何士干镇武昌,辟为从事,累官詹事府司直。

部有邑长,下吏诬以盗金,滋察其冤,竟出之。

御史中丞韦绦闻之,荐为侍御史,转工部员外郎。

贞元十九年,韦皋始通西南蛮夷,酋长异牟寻贡琛请使,朝廷方命抚谕,选郎吏可行者,皆以西南遐远惮之。

滋独不辞,德宗甚嘉之,以本官兼御史中丞,持节充入南诏使。

未行,迁祠部郎中,使如故。

来年夏,使还,擢为谏议大夫。

俄拜尚书右丞,知吏部选事。

出为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关防御使、镇国军使,以宽易清简为政。

百姓有至自他境者,皆给地以居,名其居曰义合里。

专以慈惠为本,人甚爱之。

征拜金吾卫大将军,耄耋鳏寡遮道不得进。

杨于陵代其任,宣言谓百姓曰:

“于陵不敢易袁公之政。

”然后罗拜而诀。

上始监国,与杜黄裳俱为相,拜中书侍郎、平章事。

会韦皋殁,刘辟拥兵擅命,滋持节安抚。

行及中路,拜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剑南西川节度使,百姓立生祠祷之。

征拜户部尚书,连为荆襄二帅,改彰义军节度、随唐邓申光等州观察使。

逆贼吴元济与官军对垒者数年,滋竟以淹留无功,贬抚州刺史。

未几,迁湖南观察使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滋工篆籀书,雅有古法。

因使行,著《云南记》五卷。

尝读刘晖《悲甘陵赋》,叹其褒善惩恶虽失《春秋》之旨,然其文不可废,因著《甘陵赋后序》。

(摘自《后唐书·良吏下》)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外兄道州刺史元结有重名重:

慎重

B.转工部员外郎转:

转任

C.擢为谏议大夫擢:

提拔

D.然其文不可废废:

废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滋少年时善于治学,每每读书,都能够深刻地解说精微的旨意,他的表兄元结很看重他。

B.朝廷里很多官员认为西南边陲太遥远而害怕去,袁滋为了获取德宗的赞许,表示愿意出使。

C.刘辟聚集军队擅发号令不受朝廷节制,袁滋不顾危险前往安抚,百姓立生祠为他祈祷。

D.刘晖的《悲甘陵赋》虽失《春秋》的旨意,但袁滋感叹其扬善惩恶而写了《甘陵赋后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部有邑长,下吏诬以盗金,滋察其冤,竟出之。

译文:

 

(2)百姓有至自他境者,皆给地以居,名其居曰义合里。

译文:

 

(3)滋工篆籀书,雅有古法。

因使行,著《云南记》五卷。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水口行舟

朱 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8.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舟行江上时的哪些情感?

(4分)

答: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1)          ,

(2)          。

(3)          ,(4)          。

(5)          ,(6)          。

 (李贺《李凭箜篌引》)

乙:

(1)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2)       ,少长咸集。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4)熊咆龙吟殷岩泉,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6)征蓬出汉塞,       。

 (王维《使至塞上》)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清  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

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

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丽多姿。

树、竹、茶垄,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

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

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

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或为儿子,或欲纳妾;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

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

然知识化了的男人,比不上普通农民那么能耐得住山村的寂寞生活,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

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皇历也看不懂的。

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皇历倒背如流。

“说春”就是按照皇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

但一般告诉,则不能算是“说春”。

“说春人”之“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

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

她的丈夫嗓子也好。

还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

“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亦能说什么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AP歌手”。

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

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在他自己,是一种个人价值体现的满足。

所谓与人乐乐,其乐无穷。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

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

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

她却说:

“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

对我们,清名重要。

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

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

我问:

“现在她家状况如何?

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

“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

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早已断了音讯。

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

“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

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

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

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

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

”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

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

她自己也知道了。

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子诚说:

“转告也是白转告……”

我恼了,训道:

“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

才一两分钟,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

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

“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

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

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圣地。

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

清名、清名……

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

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的,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村,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B.故事发生在清明时节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地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C.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D.阿婆的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

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忍辱负重的性格让人钦佩。

E.“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沉吟”的是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12.文章第三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13.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6分)

答:

 

 

14.文中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一句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路有饿殍 游刃有余 昙花一显 骄奢淫逸

B.囊中羞涩鱼目混珠学负五车高山仰止

C.庖丁解牛拨乱反正青面獠牙洋洋洒洒

D.一杯黄土狂放不羁欺世盗名揠苗助长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三度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魔术师刘谦不孚众望,2013年春晚表演《魔琴》后再度引起魔术热,人们纷纷猜测刘谦魔术后面的秘密。

B.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除的消息引起一片哗然,记者在实地探访后发现此消息并非空谷足音,情况属实。

C.春节期间到黄山旅游的外地游客能让黄山百货业零售额比平时增加10%以上。

外地游客的到来引得商家纷纷别出机杼,“商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D.在慈善事业向前发展的大环境下,会有更多的或好或坏的事情出现,泥沙俱下,政府应维护公信力底线,维护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十八大”刚刚闭幕,中央纪委监察部就发出通知,要求党员和领导干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

B.徐峥首次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自上映以来受到观众极力所追捧,被赞为“年度最好笑喜剧”,创造华语片首周票房纪录。

C.走在寿县的大街上,常常看到一些市民随手将用过的垃圾扔在地上,这种不文明的行为犹如城市里一道有碍观瞻的污点,影响着城市的日常管理。

D.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使我们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风险。

18.下面的材料对“桌面游戏”做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不超过50字。

(4分)

桌游就是桌面游戏,发源于德国,在欧美地区已风行几十年。

在国外,桌面游戏内容涉及战争、贸易、文化、艺术、城市建设、历史等多方面。

大致可以分成卡牌类、版图类和模型类,且大多使用纸质材料加上精美的模型辅助。

它是一种面对面的游戏,非常强调交流。

这种游戏可以训练人的思考力、记忆力、联想力、判断力,可以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沟通,并能提高参与者的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

本世纪初登陆国内,风靡白领群体。

答:

 

 

19.刘洋总结自己近三次语文考试得分情况后列了一个表格,他带着表格去向安老师请教。

下面是他们对话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对话的空缺部分。

要求:

符合对话情境和表格内容,话语通顺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每处不超过30个字。

(6分)

考查知识点(该题总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总评

现代文阅读(9分)

3分

0分

3分

22%

古诗文阅读(36分)

18分

15分

20分

49%

文学类、实用类阅读(25分)

10分

12分

12分

45%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分

16分

17分

85%

作文(60分)

48分

51分

49分

82%

刘 洋:

①              

安老师:

是刘洋啊,快进来。

拿来我看看。

安老师:

刘洋,你这个表做得很清楚,从表上来看,②      

        

刘 洋:

我觉得这两方面都还有提高的空间,可是我并没有在这些上面多花时间啊!

安老师:

学习可不仅仅是花时间多少的问题,要多揣摩其中的规律。

③                               

刘 洋:

我觉得有时候在这方面挺有把握的,真没想到那一次这个题却全都做错了。

 ……

20.以“刘翔因伤退赛”为话题,给刘翔写一段寄语,语言要得体,观点要鲜明。

不少于60字。

(5分)

答: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那是一处地势险要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来当桥。

山势的巍峨,涧水的轰鸣,越发烘托出桥的简陋与危险,经常有行者不慎葬身涧底。

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子、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

铁索桥,必须攀爬了,行至此,毫无退路。

四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抓住铁索,凌空行进。

结果呢?

盲人过去了;聋子过去了;一个耳聪目明的人也过去了;另外一个健全人则跌下铁索桥,丧了命。

盲人说,我的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心平气和地攀爬。

聋子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的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少很多。

那么过了桥的健全人呢?

他的回答是,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

急流与我何干?

只管注意落脚稳固就行了。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1.A “在生活中也不拥有养尊处优的条件”错,原文是“体制内”,而不是“生活中”。

2.B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思路和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

A.“认为对农民作家的创作及其意义的评判仍需从工具主义的角度来定位”错,由第一段的后半部分可知,应是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角度进行评判。

作者对“工具主义”持否定态度。

C.“但时常也是一种个人经历的宣泄”错,原文无此信息,属无中生有。

D.“最后揭示了农民作家的创作实为谋生之举的生活本质”错,农民作家的创作是“在谋生之余”的行为,其创作体现了文学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创作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谋生。

3.A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B.原文只说“空前”,没说“绝后”。

C.“想要有可能拥有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错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这些行为本身“有可能成为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而非“拥有”。

属本体错位。

D.“那么作品提供给读者的只是‘消费体验’”错,原文中所说的是“类似快餐店,至多专卖店里出售的那种‘消费体验’”,是就文学提供给读者的体验打的比方,不是读文学作品就是“消费体验”。

属张冠李戴。

4.A 重:

重大,很大。

5.C C.均为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

A.代词,他/语气词,不译。

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却。

D.介词,因为/介词,通过,经由。

6.B 袁滋是因为愿意出使而获得了德宗的赞许。

7.

(1)他部属里有一个邑长,(被)一个小吏诬陷盗窃银子,袁滋仔细查明了他的冤情,最终把他解救了出来。

(4分,“察”“竟”“出”各1分,句意1分)

(2)从其他地方来到他管辖的境内的百姓,他都给地方让他们居住,并把那聚居的地方取名为义合里。

(3分,“至”“名”各1分,句意1分)

(3)袁滋擅长篆书、籀文等书法,很有古人法度。

因出使之行,著有《云南记》五卷。

(3分,“工”“雅”各1分,句意1分)

附【译文】

袁滋,字德深,陈郡汝南人。

少年时善于治学,因表兄道州刺史元结有很大的名声,常往来依附他。

每每读书,能够深刻地解说精微的旨意,因而元结很看重他。

没多久,黜陟使赵赞把他作为处士予以推荐,应试授官校书郎。

何士干镇守武昌时,征召他为从事,后任詹事府司直。

他部属里有一个邑长,(被)一个小吏诬陷盗窃银子,袁滋仔细查明了他的冤情,最终把他解救了出来。

御史中丞韦绦听说后,推荐他做了侍御史,后转任工部员外郎。

贞元十九年,韦皋开始打通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酋长异牟寻进献珍宝给朝廷并请求派大使去,朝廷下令前往抚慰晓谕,挑选可以胜任大使的郎官,结果都认为西南边陲太遥远害怕去。

唯独袁滋不辞荒远,德宗很赞赏他,即让他以本官兼御史中丞之职,持节充任前往南诏的使臣。

还没有出发,迁任祠部郎中,依旧为使臣。

第二年夏天出使归来,提升为谏议大夫。

不久授官尚书右丞,主管吏部的铨选事宜。

出京为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关防御使、镇国军使,为政宽简清廉。

从其他地方来到他管辖的境内的百姓,他都给地方让他们居住,并把那聚居的地方取名为义合里。

他专以慈惠为行事根本,人们都非常爱戴他。

后征召授官吾卫大将军,他离任赴京时年老寿高的人及鳏夫寡妇拦住道路挽留他,使他不能前行。

杨于陵代替了他的原任职务,大声对百姓们说:

“于陵我不敢改变袁公的政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