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9883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x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

第1篇: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19高山流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

《高山流水》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1、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二、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脉络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

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内容吧。

(一)学习知音难求部分1、自读1-2自然段说说你对俞伯牙的了解。

2、理解“琴艺高超、遗憾、始终”等词语的意思,从中谈体会。

3、学生汇报所得体会4、老师总结

(二)学习巧遇知音部分1、默读课文3-4自然段,勾一勾傍晚美景的句子。

2、学生勾画、汇报、朗读。

3、听音乐《高山流水》,边听边想象他们俩相遇时的动人场面,老师随音乐范读课文3-4自然段。

4、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钟子期听了这美妙的乐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自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描写钟子期语言、神态的句子。

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按捺不住、一见如故”,体会“猛地、站、拉、说”感受俞伯牙当时激动的心情。

6、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汇报。

7、俞伯牙听了钟子期的两次赞叹之后的表情是怎样的?

8、抓住重点词、句子、体会并指导朗读。

9、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10、老师小结(三)学习痛失知音部分1、抽一名学生读课文2、品读遗言,谈体会3、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消息后,心情如何?

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读一读。

(十分伤心、失声痛哭、噙着泪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抓住“站、叹、摔”体会伯牙悲痛的心情。

4、倾听俞伯牙吊唁钟子期的乐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伤心情。

5、老师小结(四)学习纪念知音部分1、老师导读引出“纪念”知音并板书2、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内容3、体会题目内涵4、老师小结三、总结延伸联系生活1、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能珍惜身边的友谊。

2、出示珍惜友谊的名言警句,学生齐读一遍3、播放动画片成语故事《高山流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

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山流水》的故事,让我们永远珍惜身边的友谊五、布置作业以“友谊”为题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

六、板书设计高山流水巧遇难求—知音—痛失纪念俞伯牙——————————钟子期深厚情谊教学反思:

本课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知道了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体会到了他们的深厚情谊,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交融,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体会人间最珍贵的友谊,让学生懂得了珍惜身边的友情。

第2篇: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26高山流水(第十册)关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老师:

相应的课件、《高山流水》乐曲。

学生:

1、读通课文,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并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下列字词:

(1)鼓——

(2)方——(3)志——(4)善哉——(5)巍巍——(6)少选——(7)洋洋——(8)破琴——(9)绝弦——(10)复——2、收集有关朋友、友谊方面的诗句、名言3、有条件的查找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故事[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解读“知音”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

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请你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交流)2、“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

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所以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板书)3、说起“知音”的来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1板书26、高山流水说明:

教学的一开始从普通的话题“朋友”入手,重温古人的朋友之论,再引出“知音”一词,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下文的学习确立了主线。

二、疏通课文,初识“知音”1、学习古文首先要读准、读顺,自己先读读看,试着读出节奏来。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再读: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洋洋乎/若/江河。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回顾疏通古文的方法:

借助注释,读懂每一句;联系译文矫正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同学交流讨论。

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轮讲、补充)5、班级交流6、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译文,学生读相关古文)7、提问:

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

(板书:

伯牙、钟子期)简介:

伯牙: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钟子期: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说明:

教学古文必须让学生读熟课文,掌握文言文的节奏感,因此,教师(或录音)的范读很有必要;同时,有关文言文的学习已有数次,文字疏通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三、探究文本,感受“知音”之喜1、一个是晋国赫赫有名的琴师,一个是楚国山野砍柴的樵夫,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知音呢?

(交流:

音乐)2、用~~~线画出两人弹琴、听琴的句子。

(学生交流、板书)志在高山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3、想像乐曲内容:

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

2(学生交流:

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森林大海等)A、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出示内容)老师: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学生:

善哉乎鼓琴!

徐徐乎若清风。

老师: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

学生:

善哉乎鼓琴!

绵绵乎若()。

老师: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学生:

善哉乎鼓琴!

()乎若()。

B、同桌对说出示参考词语:

依依杨柳、皎皎明月、淙淙流水、萋萋芳草、皑皑白雪„„4、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

伯牙与钟子期本不认识,他们在江边是偶然相遇,所以——(出示)当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时,钟子期暗暗赞叹: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伯牙暗暗惊讶: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伯牙暗暗欣喜:

5、根据刚才的练习,自己完整地想像当时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情景。

(提示: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各自想什么等)

(1)同桌对讲

(2)全班交流抽1~2个复述,其他点评说明: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创造性复述课文。

作为打头篇,教师有必要作细致的指导。

为了降低难度,本环节设计了两个辅助想象题——想象弹琴的内容、想象两人的心理活动,之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复述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拓展深入,感受“知音”之痛1、一次巧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音乐上的知音。

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

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时,得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噩耗。

钟子期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把坟墓修在江边,他要好好地听先生的琴声。

,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呀!

2、伯牙来到墓前,此时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

(出示)(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

弹琴]一操[一操:

一曲]。

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铿锵:

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3、伯牙见到众人听琴的摸样,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交流:

愤恨、痛苦、哀伤、觉得世上再无知音等)4、唯一的知音已去,世上再无懂琴之人。

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出示并齐读)“士为知己者死”,伯牙为知己者绝琴。

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情谊!

说明:

此环节通过情景再现、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痛苦绝望的悲凉心情,体会人生中得一知己的珍贵。

五、情感升华,珍惜“知音”之谊1、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后人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想听吗?

(播放《高山流水》)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我们再来齐读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2、千百年来,“高山流水”已成为“知音”的代名词了。

此时此刻,你对知音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了呢?

(出示)知音是知音是知音是(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诵咏知音、朋友、深厚友谊的诗句、名言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理解,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数量)3、总结:

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

当我们有朝一日遇到了知音,一定要好好珍惜。

说明:

在感悟全文的基础上,理解“高山流水”的含义,懂得“知音难觅”,要珍惜友谊。

另外,通过让学生说说对“知音”的理解,再次提升情感及认识。

附板书26高山流水知音伯牙————钟子期志在高山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课文链接]伯牙摔琴谢知音——选自《警世通言》明·冯梦龙锺公(钟子期父亲)策杖引路,伯牙随后,小童跟定,复进谷口。

果见一丘新土,在于路左。

伯牙整衣下拜:

“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

愚兄此一拜,诚永别矣!

”拜罢,放声又哭。

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闻得朝中大臣来祭锺子期,回绕坟前,争先观看。

伯牙却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

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伯牙问:

“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

”锺公道:

“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

”伯牙道:

“原来如此。

老伯可知所奏何曲?

”锺公道:

“老夫幼年也颇习。

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

”伯牙道:

“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

”锺公道:

“老夫愿闻。

”伯牙诵云: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

锺公大惊,问道:

“先生为何摔碎此琴?

”伯牙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锺公道:

“原来如此,可怜!

可怜!

”关于说课一、教材分析《高山流水》是一篇文言文,在《吕氏春秋·本味篇》和《列子·汤问》中均有记载。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琴,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回味。

行文简洁、流畅,虽不足百字,但反映的内容却令人动容。

它是学生学习中华古典文化,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树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佳作。

5同时,作为本组课文的首篇,它也担负着单元训练的重要任务。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

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文本中伯牙弹琴、子期听琴的内容成为复述训练的好题材。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这篇古文之前,学生曾有过学习古文的经历(如上学期的《古文二则》和本学期的《蝴蝶泉》)。

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朗读存在的难度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对文言文中的语句如何释义有了一些浅显的办法。

基于以上学情,教师可让学生先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而后通过朗读、交流、结合书中的注释疏通文义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内涵。

本课行文简洁、流畅,虽不足百字,但反映的内容却令人动容,人间真挚的情谊需要学生好好体会。

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深、读透、读中悟情;同时,适当地通过情景再现、补充资料,感悟两人的深情厚谊。

本课学习中,还要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复述本身对学习困难生来说有难度,更何况是创造性复述。

所以,在教学中既要设置好相关练习,又要能够体现层次性、广泛性,让学生的“口”充分动起来。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

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想要读懂文言文内容,必须先疏通文言文的词句。

本课后面已有注释和译文,因此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完成这项目标。

着重理解的词有:

“鼓”、“方”、“志”、“善哉”、“巍巍”、“少选”、“洋洋”、“破琴”、“绝弦”、“无足”、“复”等着重理解的难句有: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目标二: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中古文教学是一个难点。

教师可让学生对古文反复朗诵及背诵,从中品味古文的语言美,领略古文的节奏美,体会古文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

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

目标三:

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本单元正好是继续进行创造性复述的单元,有了前一单元的基础,作为教师要肯化时间、舍得放时间,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联想(联系生活实际产生丰富多样的表象)、想象6(想象画面的背景、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情节如何)、转换人称等方法说一段话。

本课的复述是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

为了降低难度,本环节设计了两个辅助想象题——想象弹琴的内容、想象两人的心理活动,之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进行复述。

目标四:

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感人肺腑。

在教学中,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等,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感悟人生中的知音难求,从而珍惜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四、教学设计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加强感情朗读,提升对文本的感悟力。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

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

因此,教学中必须注重朗读。

一是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文时,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二是注意节奏停顿。

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如何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全文。

三是读出韵味。

通过教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特别是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心情的理解来进行有感情朗读。

同时,朗读也有助于创设文章情景,再造意境。

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主要是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情景),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

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再造意境,那么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说话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项基本功,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没有把说话训练摆到应有的位置上,特别是受考试指挥棒——只考笔试、不考口试的制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说的训练方面都被忽视了,成为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中的薄弱环节,极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单元正好是继续进行创造性复述单元。

作为教师要肯化时间、舍得放时间,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联想(联系生活实际产生丰富多样的表象)、想象7(想象画面的背景、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情节如何)、转换人称等方法说一段话,这样会留给学生广阔的想像空间,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会提高。

本课的复述是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

为了降低难度,本环节设计了两个辅助想象题。

1、想象弹琴的内容。

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

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分角色朗读,准确地演绎文本中丰富的信息;2、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

当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时,钟子期暗暗赞叹: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伯牙暗暗惊讶: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伯牙暗暗欣喜:

通过想象这些动人的场景,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心的人。

最后,再让学生完整地对内容进行复述。

这样,学生复述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适度拓展延伸,丰富文本的表现力。

在本设计中,“知音”一词是主线,围绕这个词展开全文的学习。

教学开始前,学生对“知音”尚未理解,所以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

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请你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交流)2、“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

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所以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此时,学生一定会记住了“知音”这个词。

在课文行将结束时,再一次让学生体会“知音”的含义。

1、千百年来,“高山流水”已成为“知音”的代名词了。

此时此刻,你对知音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了呢?

(出示)知音是通过让学生说说对“知音”的认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对文章的中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再如,学习“伯牙破琴绝弦”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破琴绝弦”的原因,特意引用了课外一段内容: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

那些看者,闻琴韵铿8锵,鼓掌大笑而散。

通过听琴者的对比,来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痛苦绝望的悲凉心情,体会人生中得一知己的珍贵。

关于训练材料一、比较下列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A、方鼓琴而志.在高山。

()B、李林和王勇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A、终生不复.鼓琴。

()B、奶奶旧病复.发,住进了医院。

()A、善哉乎鼓.琴!

()B、在同伴的鼓.动下,我走上了讲台。

()二、成语积累例:

莫逆之交之交之交之交(参考:

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患难之交等)三、给下列关于友谊的名言连线,自己再写上1-2句1、相逢何必曾相识。

李白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高适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白居易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四、拓展题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9练习:

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意思一样的诗句是2、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3、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选择一句写)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3篇: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高山流水》教学设计那大一小罗珊教学目标1、能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对照译文,大致读懂课文。

2、了解“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知道知音难得,要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大致能读懂课文,了解“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知道要珍惜友情。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师:

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一则古筝曲师:

你知道这首曲子吗?

(古筝曲《高山流水》)这首曲子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高山流水》。

2、出示课题:

高山流水(齐读)师:

这是一篇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古今词、句的变异,我们学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但古文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学的精华之一,学习古文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底蕴、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全文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

2、学生交流:

课文讲了钟子期和伯牙之间的故事。

3、指名分句读三、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师:

学着三位同学的朗读,再读课文,借助译文和注释,读懂课文意思。

1、自读课文2、交流课文意思师:

我们着重在来看看下列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

3、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

弹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泰山。

”:

说;太美好了伯牙破琴绝弦:

剪断师:

让我们把视线重新回到课文中,一起来读读课文。

4、引读课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

钟子期死,伯牙——。

四、研读课文,披文入情师:

人们把钟子期称为伯牙的“知音”,你从哪里看出他们是“知音”?

1、默读课文,找找有关句子2、交流并板书:

伯牙钟子期2志在高山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1)根据板书引读课文第1、2句: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钟子期曰:

——。

少选之间,而志在——,钟子期曰:

——。

2)自读试背;交流背诵师:

琴虽无言,而心灵相通,这就叫知音。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3)分角色背诵(男生、女生)3、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于是他破琴绝弦以谢知音。

板书:

破琴绝弦以谢知音1)拓展故事:

《伯牙破琴》指名读故事2)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伯牙说?

3)自读句子,感受人物悲痛欲绝的心情;指名读;齐读。

四、总结课文,加深体验1、齐读全文师:

后人用“高山流水”这个故事,比喻知音或知己。

2、在日常生活或课外阅读中,你见过“知音”吗?

说说你知道的“知音”的故事,或是你跟知心朋友之间的故事。

恩格斯和马克思是知音:

在生活上,恩格斯竭尽全力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3亲密地合作。

交流你跟知心朋友之间的故事。

(随机归纳:

互相理解,心心相通;对朋友的优点、成绩、进步要真心的赞赏;对朋友的缺点要提出批评,朋友有困难要真诚帮助)鲍叔牙和管仲是知音:

管仲家境困难,鲍叔牙就把赚来的钱大部分给了管仲;后来,他们当兵时,每次打仗鲍叔牙总是紧跟着管仲保护他,有一次还受了伤;在齐国做官后,鲍叔牙为了让管仲能更好的发挥才干,辞官回乡。

(快速浏览故事)师:

通过交流,让我们更进一步明白了朋友的含义。

让我们用这两句名言来作为今天这节课的结束。

3、出示名言:

友谊建立在同志之间,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

——列宁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西塞罗4、作业:

小练笔《我的朋友》板书:

俞伯牙钟子期志在高山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破琴绝弦以谢知音伯牙摔琴4那一年的荒郊。

伯牙在琴弦上划了一道弧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