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0280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教案.docx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教案.docx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教案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说课】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新课程标准高一生物第1章第2节的内容,在学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认识到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但这个基本单位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及共性却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

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细胞的性质有更深的了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着重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认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及细胞学说的内容。

教学中注重比较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总结归纳以及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的能力,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合作意识。

本节课是本册书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2.通过观察不同的细胞,结合教师的讲解,能够说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联系。

3.通过详读教材,结合丰富视频、动画素材,能够说出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教学重点】①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②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教学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诱导启发;动手实验;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教具准备】

1.各种实验仪器。

2.教师课件。

3.学生收集资料。

4.教师准备观察材料。

5.学生自带观察材料,但使用前应经老师的允许。

【课时安排】本内容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培训8个学生充当“小老师”协助老师指导同学使用显微镜。

教师课前10分钟,制作好所有已选材料的临时装片。

[情境创设]

屏幕显示教师课前10分钟,制作好所有已选材料的临时装片。

同学们,这是我课前10分钟制作好的所有已选材料的临时装片并显微投影出来的。

你们希望了解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吗?

请自己动手吧。

[师生互动]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要求

根据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以及使用低倍镜观察积累的经验,并参考课本P8图,请各小组讨论使用高倍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问题1:

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

为什么?

问题2:

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观察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问题3:

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再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教师归纳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要求,并用课件展示。

步骤:

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降——使镜筒上升——观察——将要用高倍镜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至高倍镜——观察

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后回答

考查和帮助学生回忆初中知识,并将其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讨论、整理出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要点

(二)选材

小组成员分别选用上述材料1~2种,也可以选用自己带来的材料,与之合作,保证每种材料均有人选择

学生分工合作自选材料

(三)制作临时装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单个细胞或平层细胞的材料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

在载玻片上滴清水——用镊子夹起一小块材料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涂匀或展开——盖盖玻片。

2.莲叶等多细胞构成的器官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双面刀片在叶的上表皮划一个小方块——用镊子撕取方块中的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展开——盖上盖玻片

由每个小组长向组员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每一成员先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再交换相互观察

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切磋,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四)实验结果与结论

教师设计一个观察表,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下表:

细胞种类

大小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器

细胞核

结论

每个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讨论

问题1:

试归纳观察到的细胞在形态、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

问题2:

出示一个大肠杆菌的照片和结构示意图,它与本实验所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主要区别?

归纳:

1.不同的细胞在形态、大小上千差万别,造成细胞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是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的结果。

2.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细胞外有鞭毛等

小组讨论回答、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师精讲]

1.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步骤和要求来进行:

(1)步骤:

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降——使镜筒上升——观察——将要用高倍镜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至高倍镜——观察。

(2)注意事项:

①使粗准焦螺旋下降时,双眼要注视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时(约0.5cm)停止下降。

②在使用高倍镜观察时,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

2.制作临时装片时不同的材料要做适当的调整:

对单个细胞或平层细胞的材料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

在载玻片上滴清水——用镊子夹起一小块材料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涂匀或展开——盖盖玻片。

对莲叶等多细胞构成的器官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双面刀片在叶的上表皮划一个小方块——用镊子撕取方块中的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展开——盖上盖玻片。

3.实验的结果与结论:

结果:

(1)不同的细胞,其形态、大小千差万别。

(2)不同的细胞有共同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结论:

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评价反馈]

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2.在光照明亮的教室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在显微镜视野上能够清晰看到细胞,但看不清楚内容物,为便于观察,此时应()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参考答案:

1.D2.D

[课堂小结]

由各小组组长总结自己组在实验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布置作业]

1.“使用高倍镜前必须找到观察目标”,下列有关这句话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目标数量少,难以找到目标()

B.高倍镜下视野暗,难以找到目标

C.高倍镜与玻片的距离较近,调节焦距时容易损伤透镜和玻片

D.在高倍镜下调节焦距和视野高密度都不太方便

2.当显微镜镜筒下降时,操作显微镜的人的目光注视的部位是()

A.镜筒B.目镜

C.物镜D.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3.使用高倍镜观察装片的步骤是()

①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移走,换上高倍镜②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③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④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直到视野适宜、物像清晰为止

A.②③④①B.②③①④C.②④①③D.③④②①

4.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

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2个B.4个C.16个D.32个

5.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蛙的上皮细胞装片。

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1-2-1所示。

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

图1-2-1

A.aB.bC.cD.d

6.你所观察到的酵母菌与大肠杆菌的结构最重要的区别是

A.有无细胞结构B.有无细胞壁C.有无核膜D.有无核糖体

参考答案:

1.B2.D3.B4.A5.D6.C

[课后拓展]

(一)显微镜的结构

光学系统:

目镜、物镜、反光镜等

机械系统:

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压片夹、遮光器、镜筒、粗(细)准焦螺旋

图1-2-2显微镜的结构

(二)显微镜的成像

1.光源(天然光或人工光源)→反光镜→光圈→物体→物镜(凸透镜)→在镜筒内形成物体放大的实像→目镜→把经物镜形成的放大实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与安放

(1)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

2.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低倍镜观察

(1)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当看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

(3)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高倍镜观察

(1)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3)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4)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四)操作关键

1.显微镜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观察的程序进行。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物像大小对物体大小的比例。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放大倍数指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3.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

4.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

由于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像,所以,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5.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变化的关系。

第一种情况:

一行细胞数量的变化,可根据放大倍数与视野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第二种情况:

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的变化,可根据看到的实物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