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0486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docx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教师版

2019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

(教师版)

概念释疑: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课标要求:

(1)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4)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课标解读:

课标提出了五点要求。

前两点是认识层面要求,要求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

后三点是运用层面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做什么?

时空观念,包括两个基本观念。

一是时序观念。

二是空间观念。

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既是认识历史的观念,也是认识历史的方法。

高考真题

1.(2018·全国卷Ⅰ,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解析:

本题须结合唐朝“安史之乱”后这一时间点做出回答。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拥兵自重不上供的只占少数(约1/5),大部分都是由朝廷任命、上供或者少供,由朝廷驻重兵(区别于“拥重兵”),功能主要是“防骄藩”(防范骄纵的藩镇)。

结合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延续“百余年”的信息可以判断出,D选项正确。

A、B根据材料都无法得出。

C选项片面解读了材料,这一时期的“藩镇”设置吸取了“安史之乱”的教训,对其权力进行了限制,但“藩镇”对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依旧存在,只是比之前有所降低而已。

答案:

D

2.(2018·全国卷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解析:

本题须将材料置于五四运动后这一特定时间点来考察。

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引起争论,有赞成,也有反对。

这场争论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故C正确。

A、B、D的结论都无法根据材料得出,“确定了”“认清了”“消除了”都是完成时,片面解读了材料或者完全错误地解读了材料,跟材料意思不符。

答案:

C

3.(2018·全国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

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

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解析:

本题时间点:

1948~1949年。

西方国家试探与中共将要成立的新中国建交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既可以积极争取承认又不急于争取承认,因为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

A正确。

西方国家只是试探建交可能性,不能说明放弃支持国民党,B错误。

C选项无法体现,新中国同苏联等17国建交,标志着冲破了美国外交孤立。

新中国积极争取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支持,不急于获取西方国家的支持,D项错误。

答案:

A

4.(2018·全国卷Ⅰ,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

“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解析:

本题须结合1847年6月这一时间。

根据材料,正义者同盟的名称、口号(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都发生了更改,且名称、口号、目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说明他们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故A正确。

马克思主义诞生是在1848年,故B错。

工人阶级开始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故C错。

社会主要矛盾应该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D错。

答案:

A

5.(2018·全国卷Ⅱ,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

“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

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而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斗争目标

解析:

本题须结合1923年底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革命未成功原因:

“我党组织之法不善”,俄国革命6年就成功了,就因为“组织之法”好,即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孙中山强调的是学习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方法。

故C选项正确。

孙中山并非信仰社会主义,其目标还是要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故A和B错误。

D选项并非政党组织方法,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

答案:

C

6.(2018·全国卷Ⅱ,30)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抗战期间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的改革。

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世代遭受欺凌,突然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自然会激发抗日热情。

抓住题目关键信息“抗日根据地”,不难得出A的结论。

B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1949年才实现,C项错。

D选项过于绝对,错误。

答案:

A

7.(2018·全国卷Ⅱ,3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

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解析:

本题考查1836年的俄国政治经济形势。

1836年,俄国不属于资本主义,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才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A错。

B选项符合题目信息。

据材料信息可知,这部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体制之下,社会的黑暗,应该属于现实主义。

讽刺的应该是专制体制和人们对专制权力的崇拜,拜金主义无体现,D项错误。

答案:

B

8.(2018·全国卷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解析:

本题须将结合空间和时间综合判断。

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8·全国卷Ⅲ,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解析:

本题结合时间和其他文字信息作答。

材料批评社会改良活动,并不主张用民主与科学观念改良中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依靠工人群众,“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与实业救国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主张依靠工人阶级改造社会,因此材料主张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8·全国卷Ⅲ,34)表3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解析:

本题结合1929~1931年美国的经济状况作答。

美国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是在1933年罗斯福新政中订立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不断下降,劳资矛盾加剧,经济危机不断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与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28)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解析:

本题结合材料和1897年的中国形势作答。

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政治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虽主张发展工商业,但不是维新派变法的重点,并且维新变法的影响力也没有这么大,因此维新变法不是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895年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也受到影响,并且无法判断材料中企业是否为官督商办企业,故B项错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需要赔偿日本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7·全国新课标卷Ⅱ,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析:

本题须分析图中不同区域的特点。

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

答案:

A

13.(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

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解析:

本题结合1702年和材料内容作答。

题干1702年是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表明议会有权制约国王,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在当时英国国王权力还很大,可以随便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还没有“统而不治”,因而君主立宪制尚有待完善,故B项正确;内阁制基本确立于18世纪中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拥有最高行政权,其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没有破坏《权利法案》,故D项错误。

答案:

B

14.(2018·全国卷Ⅱ,45)

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订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层面统领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宝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解析:

本题中1977-1981是重要的时间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十年浩劫”是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哦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内容:

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回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

实现科技领域拨乱方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高考模拟

1.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入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

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B.“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解析:

本题需结合材料及所学宋朝城市的知识回答。

皇权是古代建立都城首先要考虑的情况,材料没有说明对皇权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市的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金银盐钞引交易铺”不是普遍现象,故C项错误;从材料看,城市的布局和过去单一的政治中心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2.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帝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  )

A.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B.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

C.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

D.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解析:

本题需结合材料和清朝时代特点回答。

根据材料“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可知乾隆主张闭关锁国,导致近代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故A项正确;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这是当时的影响,不是深远影响,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正是小农经济封闭性,商品不必外求导致的现象,故C项错误;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也属于当时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A 

3.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到: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

代代相承,变化微渐。

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解析:

本题需结合材料和明清时代特点作答。

根据所学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南宋时期陆九渊的心学主张,故B项错误;“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明末清初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提倡民主,反对孔教的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

C

4.下表显示了1865~1905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数据(部分),该表反映了(  )

年代

进口(万两)

出口(万两)

平衡(万两)

1865年

5571

5410

-161

1875年

9780

9890

+110

1895年

17169

14329

-2840

1905年

44710

22788

-21922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度不断加深

B.列强不断增加工业品倾销并减少原料输入

C.中国外贸始终处于入超造成货币大量外流

D.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深刻影响中外贸易

解析:

本题根据表格内容和1865~1905年的经济状况作答。

根据图表,1865年~1905年中国进出口都在不断增大,说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度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这期间中国出口额也在增加,故B项错误;中国外贸始终处于入超造成货币大量外流说法错误与1875年左右出口大于进口不符,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答案:

A

5.下列老照片反映了北京历史的变迁。

按照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朝阳区深沟村    ②北京居民参加

土地改革工作会大炼钢铁运动

③崇文区手工业者    ④北京第一家

加入生产合作社肯德基炸鸡店开业

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

C.④②③①D.②③①④

解析:

本题掌握不同事件的时序即可。

土地改革在1952年底完成,大炼钢铁运动是在1958年,手工业者加入生产合作社是在1953年到1956年,北京第一家肯德基炸鸡店开业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6.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1840年之后,晚于国际人口迁移(1500年前后),原因有(  )

①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时间较晚

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观促成自大的心理

③中英《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④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伦理观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本题结合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形势回答。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移民晚于世界,故①正确;中国传统的自大观念导致明清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不利于对外移民,故②正确;《天津条约》签订于1858年,推动海外移民,故③错误;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造成相对封闭的伦理观念,不利于对外移民,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7.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

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

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

A.宰相有权解散帝国议会

B.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C.宰相只对帝国议会负责

D.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国君主立宪制。

俾斯麦提交的法案被帝国议会否决后,在俾斯麦的指示下,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新一届帝国议会且通过该法案,说明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故B项正确。

答案:

B

8.19世纪英美文坛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诞生了一批描写女性的文学作品,如《苔丝》、《红字》、《名利场》、《简·爱》等,在这些作品中体现出女性要经济独立、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同男性建立平等的婚姻关系等思想。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

C.启蒙运动的兴起D.女权主义意识的兴起

解析:

本题考查19世纪的工业革命。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19世纪”“女性要经济独立”“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同男性建立平等的婚姻关系等思想”并结合所学史实得出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转变,促进了自由主义思想、推动启蒙运动(自由、平等思想)的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

A

9.在一份国际文件中有如下表述:

“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实行最终包括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该文件签署的时间和地点应为(  )

A.1949年,美国华盛顿

B.1961年,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

C.1989年,澳大利亚堪培拉

D.1992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

解析:

本题典型考查时空观念。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与材料所述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论及古代某制度,某学者指出,(它)“以皇帝个人之力独揽国家一切繁杂军政事务”,“达到了机构精简、迅捷高效、机密严谨、运转和谐这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境界”。

该制度是(  )

A.丞相制度B.三省六部制

C.内阁D.军机处

解析:

判断材料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由“以皇帝个人之力独揽国家一切繁杂军政事务”判断这一制度出现于明代废除丞相后,A、B两项自然排除。

由“迅捷高效、机密严谨”的信息可以判断该机构是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一定的保密性,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11.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

不久,清帝下《罪己诏》:

“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

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

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解析:

判断该条约出现的时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从材料中的“倭国”和“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可判断该条约是《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工厂,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B项正确;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和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南京条约》的结果,A、C两项错误;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是《辛丑条约》,D项错误。

答案:

B

12.18世纪一位欧洲思想家曾说:

“就个人的经济活动而论,自我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动机;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每个人都比任何政治家更清楚地知道其自身的利益”。

这段话论述的是(  )

A.国家经济利益建立在重商主义之上

B.个人利益至上是人文主义发展的本质

C.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

D.自由放任是满足个人利益的必然要求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8世纪)得出此时西方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经济思想上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的内涵是以人为本,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自我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动机”得出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综合,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就个人的经济活动而论,自我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动机”得出自由放任是满足个人利益的必然要求,故D项正确。

答案: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