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89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3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docx

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教师版

2019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

(教师版)

概念释疑: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课标要求: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2)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课标解读:

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

(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阐述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高考真题

1.(2018·全国I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根据材料中“井主所雇工匠”等信息可以判断,这些竹简井属于民营手工业,数量成百上千,因此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是否高,B错误。

雇佣劳动是否已经“普及”无法判断,C错误。

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的结论无法得出,D错误。

答案:

A

2.(2018·全国I卷,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根据漫画采矿的信息,结合1953年的时间,可知:

这一时期是一五计划实施初期,D选项正确。

A项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

B错在“开始”二字。

C项是在1965年。

答案:

D

3.(2018·全国II卷,31)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

“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与文化的关系。

漫画内容反映的是奶奶和阿姨的尺子,一个做新衣(仍然体现旧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一个做测量,无法体现“工业化为中心”,故A错。

二者都是女性,都是为建设国家做贡献,因此B正确。

人民公社化是1958年兴起,故C错。

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村、农民和农业,集中一切资源发展城市重工业,D选项说法错误,且材料无法反映。

答案:

B

4.(2018·全国II卷,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给出的地区是法、德、意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地区,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应是三国交界的山区地带。

此三国都是欧共体成员,综合60-70年代的信息(1967年,欧共体成立),推断,导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经济一体化。

马歇尔计划40年代末实施,五十年代就发挥出重要作用,A选项说法错误。

福利制度在二战后就逐渐建立起来,70年代后逐渐削减,而材料提供的时间是60-70年代,C项错误。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在1971年,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8·全国Ⅲ卷,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49年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材料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法治国才全面实行,材料与政治体制改革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8·全国Ⅲ卷,31)表2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

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材料中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工业整体的发展,没有涉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7·全国Ⅱ卷,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

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资本主义的兴起必然影响到社会文化(建筑风格)。

13世纪的佛罗伦萨位于欧洲传统商路的中心位置,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城市共和国)。

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市民的公民意识、公民精神大为提高,所以政府扩建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A项正确。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是在文艺复兴之后,B项错误;随着王权不断加强,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教会权威受到削弱,C项错误;新教理论初步形成是在宗教改革时期,D项错误。

答案:

A 

8.(2017·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

明朝“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反映的应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故A项错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B项正确;“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使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故C项错误;“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使用玉制器皿的现象非常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故D项错误。

答案:

B

9.(2017·全国1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

材料中“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直隶”等地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大多属于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留学跟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故A项正确;20世纪初的反清革命运动大多是由留日归国的学生宣传和发动,因而是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革命运动存在区域差异,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属于因果倒置,故B项错误;清政府作为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其鼓励留学的政策不会厚此薄彼,出现区域性的差别,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留日学生,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仅限于福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与留日则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2017·全国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据材料“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推知,北朝时,南茶已在北方出现,而不是唐代才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仅是喝茶习俗在北方的影响,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由“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的喝茶习俗”到北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以看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北方城市中有很多南方饮食习俗,无法体现经济水平的高低,更无法作出南北方的比较,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7·全国III卷,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12.(2017·全国III卷,31)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图5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与图5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此时西方流行的画派是现代主义画派,现代主义绘画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与图5明显不符,故B项错误;图5真实再现建国后妇女在冬天接受教育时的热情,属于现实主义绘画,故C项正确;图5符合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办学方针,不是艺术想象,故D项错误。

答案:

C

13.(2018·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解析:

本题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对文学的影响。

注意将情节、历史现象、概述评价区分开来。

答案:

评分标准

分值

评分要素

4分

3分

2分

1分

提取的情节和反映的历史现象

——

情节提取于小说,与历史现象具有关联性,历史现象属于该时代

只符合三项要求的二个

只符合三项要求的一个

对历史现象的概述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完整准确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比较完整准确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不够完整准确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缺少,表述不准确

对历史现象的评价

——

评价全面合理

评价较全面合理

评价不够全面合理

历史现象的概述与评价的逻辑关系

——

历史现象现象的概述与评价的逻辑关系一致

历史现象的概述与评价的逻辑关系部分一致

示例:

情节:

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

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高考模拟

1.“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

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

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  )

A.诚信观念部分丧失

B.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

C.夷夏之防不复存在

D.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社会剧变历程。

材料未反映诸侯违背盟誓,因而无法反映诚信观念的丧失,故A项错误;“誓”本应是各级贵族之间的约束,但春秋盟誓天子、诸侯、大夫乃至国人均能参加,打破了贵族的等级性,说明分封制趋于衰落,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注重夷夏之防,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中央集权制,故D项错误。

答案:

B 

2.十九大报告指出:

“一面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大而不强;一面是性价比高的产品需求得不到满足,部分消费流向国外。

”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全球化浪潮影响B.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

C.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D.创新驱动力观念滞后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转型。

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国的经济融入世界,但是题干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当今中国经济一方面要向资源节约型发展,即淘汰产能过剩行业,同时要向创新型发展,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故B项正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社会增加性价比高的产品,这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故C项错误;创新观念滞后是题干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B

3.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表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左”倾错误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B.“八字方针”的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1958年工农业开始比例失调主要是由“大跃进”运动造成

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依据题干所给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判断。

从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推动了农业产值的增加,故C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故A项正确。

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得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故B项正确。

1958年,在工业上推行“大跃进”运动,使工农业比例失调,故D项正确。

答案:

C

4.罗马史专家罗斯托夫采夫指出:

“罗马社会的分化,一方面罗马世家大族与一般百姓之间的隔绝;另一方面由于罗马世界的都市文化,有城乡之间的对立。

终于,以城市文化为基础的罗马,被底层文化拉垮了。

”作者认为西罗马衰亡的原因在于()

A.世家大族垄断一切官职B.城乡文化的隔绝分裂

C.落后的外来文化的入侵D.社会与经济发展失衡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对政治、文化的决定作用。

题干只是提及罗马世家大族与一般百姓之间的隔绝,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了一切官职,故A项错误;题干提及城乡文化的对立,但没有表述为分裂,故B项错误;导致罗马社会分化的两个方面原因中没有提及外来文化的入侵,故C项错误;导致罗马社会的分化,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罗马世家大族与一般百姓之间的隔绝,其二,由于罗马世界的都市文化,有城乡之间的对立,这正好照应了罗马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之间的矛盾,故D项正确。

答案:

D

5.下图是英国下议院布局图,室内以绿色为主,寓意来自“草根”的平民代表,室内局促狭窄,主席台居下位,外围逐步抬高的议席对其构成很大压迫感,以保证议事按规则公正进行。

双方议席前面有一条鲜明的红线,相距2.5米,保证两军对垒拔剑动粗时,刚好够不着。

这种议席布局反映了()

A.英国议员独特的吃苦精神B.英国两党斗争历来残酷性

C.英国议员特有的战斗精神D.英国议会的民主自由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对文化的作用。

通过题干及插图,没有表明议员的吃苦精神,故A项错误;题干提及了两党之间的斗争,但不是题干的主要意思,故B项错误;题干及插图没有涉及议员的战斗精神,故C项错误;通过插图中执政党议员席位位置和反对党议员席位位置、主席台居下位,外围逐步抬高的议席对其构成很大压迫感,可知英国的政治充分体现了民主自由精神,故D项正确。

答案:

D

6.“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C.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的决定作用。

题干中的观点主要强调西方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开辟新航路以及对外侵略扩张,哥伦布、达·伽马等人仅仅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而已。

A、D两项所述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项将因果关系倒置了,且不符合材料中的原意。

答案:

C 

7.马克思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以此为理论依据,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评价是(  )

A.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B.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C.它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D.它建立的国家机器具有代议制的色彩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发达时期,它的弊端才会暴露出来,这时无产阶级革命才会爆发并取得成功。

巴黎公社发生于1871年,恰好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起步阶段,尚未进入资本主义高度发达时期,而这一时期无产阶级也不成熟,这就导致了巴黎公社的必然失败,因此选择C项。

答案:

C

8.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

材料现象表明(  )

A.耕织结合模式完全解体

B.自然经济加速了瓦解

C.西方国家棉纱倾销加剧

D.民族工业出现了转型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经济解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材料中“购入棉纱”“自织”说明当地农村的纺与织分离,也说明“种棉-纺纱-织布”这种自足性家庭纺织出现解体,因而进一步说明自然经济加速了瓦解,B项正确;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耕织的分离,但不是完全解体,A项错误;材料中的“购入棉纱”并不能说明是洋纱,也无法说明西方的棉纱倾销,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农村手工纺织业状况,而不能说明转型,D项错误。

答案:

B

9.汤普森在《19世纪英国土地社会》一书中写道:

据统计,1886—1914年,265个新头衔获得批准,200名是首次进入贵族圈子者。

其中,70名是工业新财富的代表,占总数的1/3;另外1/3是职业者的代表,包括律师、外交人员、殖民官员、军人;另外有1/4是旧土地家族的家长。

这种变化的实现主要是通过(  )

A.颁布《权利法案》B.建立内阁机构

C.改革议会制度D.健全工会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改革与阶级变化的关系。

“1886—1914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工业的发展及对外扩张的需求使“工业新财富的代表”的地位上升,联系1832年议会改革的内容可知,这是通过议会改革实现的,故选择C项;A颁布于1689年,B出现于18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主要是保护无产者即工人的利益,故排除。

答案:

C

10.1973年11月,尼克松说:

“欧洲人总不能两样都要,它们不能既在安全方面要求美国的合作,又在经济、政治方面与美国唱对台戏。

”而勃兰特(时任联邦德国总统)在欧洲政治合作会议上指出:

“伙伴关系并不意味着从属,美国在中东事务的做法直接影响欧洲的权益。

”这反映了当时(  )

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欧洲具有共同外交政策

C.美国霸主地位已经丧失D.欧洲与美国的矛盾尖锐

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对欧美关系的影响。

材料表明,欧洲在经济上冲击美国、外交上已不愿继续追随美国,这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与史实不符;D项中“矛盾尖锐”材料不能反映。

答案:

A

11.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

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

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

这说明(  )

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先是源于英法联军制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