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1094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拟题6.docx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6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6)--解析

一、单选题

1,我国最早的小学产生于(  )。

答案A,夏朝

B,殷周

C,三国

D,秦朝

考点:

小学教育的概述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B

文字解析: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

2,近代由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是(  )。

答案A,壬子癸丑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学制”

考点:

小学教育的概述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B

文字解析: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人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时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3,教育者单纯强调人的自然性就会导致(  )  

答案A,教育万能论

B,儿童中心论

C,环境决定论

D,遗传决定论

考点: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D

文字解析:

由教育学常识可知,教育者如果单纯强调人的自然性就会导致遗传决定论;若过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则易导致教育万能论;若过分强调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则易导致环境决定论;而过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又会导致儿童中心论。

4,儿童在知道“苹果”“梨”是“水果”后,再学习“香蕉”也是一种“水果”,这种学习叫作(  )。

  

答案A,并列结合学习

B,上位学习

C,相关类属学习

D,派生类属学习

考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D

文字解析:

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

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指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且仅是这个观念的一个特例或是先前学过的命题中的一个例证。

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并不扩充、限制或改变原有知识的内涵。

相关类属学习指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

5,(  )型的课堂气氛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答案A,集权

B,权威

C,教师主导

D,民主

考点:

课程内容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D

文字解析:

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6,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处于(  )。

答案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考点:

认知过程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B

文字解析:

皮亚杰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特征,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7,在小学阶段,学生规则学习的主要形式是(  )。

 

答案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创造学习

D,认知学习

考点:

学习理论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A

文字解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规则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发现学习。

教师要让小学生尽可能地直接观察概念所指的对象,促进对规则学习的具体化。

8,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再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

答案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学习

考点:

学习理论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C

文字解析: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9,据说美国杜鲁门总统的成功与其当学生的时候赢得英文教师布朗小姐的爱吻有关,这说明教师的仁慈对学生学习具有(  )。

  

答案A,榜样作用

B,心理健康功能

C,成功作用

D,激发努力学习动机作用

考点:

学习理论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D

文字解析:

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老师的爱与有利于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形成一种动力。

10,口渴会促使个体做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

答案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功能

D,强化功能

考点:

学习动机的分类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B

文字解析:

动机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

所谓的激活功能是指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

11,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答案A,惩罚服从取向

B,寻求认可取向

C,社会契约取向

D,普遍伦理取向

考点:

学习动机的分类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D

文字解析:

柯尔伯格根据儿童不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特点的不同,把儿童道德认知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普遍伦理道德阶段是最高层次,指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1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答案A,知与行的矛盾

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学生的上进心与惰性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考点:

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D

文字解析: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学生德育形成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

此外,还有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

13,教师的意志品质表现出选择教育决策的()  

答案A,自觉性

B,坚韧性

C,果断性

D,自制性

考点: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C

文字解析:

教师的意志品质表现出选择教育决策的果断性。

14,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叫(  )。

     

答案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考点:

学习内容分析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A

文字解析:

前摄干扰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干扰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之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5,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  )。

 

答案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B,《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D,《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考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C

文字解析: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2001年6月7日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16,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以探讨。

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

老师激发学生讨论,科代表说:

“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

”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  )。

答案A,单向性

B,双向性

C,多向性

D,成员性

考点: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B

文字解析:

双向性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师生对话形式。

多向性与双向性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

17,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的学习属于(  )。

  

答案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考点:

学习理论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A

文字解析:

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概念学习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

18,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为(  )。

     

答案A,课堂凝聚力

B,课堂管理

C,课堂控制

D,课堂气氛

考点:

课程内容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B

文字解析: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好的课堂管理是实现学校整体效益的基础,它具有促进和维持两大功能。

19,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

答案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凯洛夫

考点: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B

文字解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

20,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

答案A,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B,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考点:

美育的内容

分值:

2分

正确答案:

C

文字解析: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这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四、简答题

1,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考点:

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分值:

1分

正确答案: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中遗传素质的作用。

2,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考点:

学习理论

分值:

1分

正确答案: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学习观。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对教学的启示:

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

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文字解析:

本题是对布鲁纳认知-发现即教育启示的考查。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考点:

学习理论

分值:

1分

正确答案: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

  

(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影响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物体的某一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4)原型启发与联想。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5)情感与动机状态。

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

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

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就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6)个性因素。

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

实验表明:

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文字解析:

本体是对影响问题解决因素的考查。

 

五、综合题

【案例1】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

“每个生字写5遍。

”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

“都会写了,还让写!

”我没说话就下课了。

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

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

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

结合这位教师的做法,谈谈怎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答案】

(1)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

 

(2)在完成学校统一教学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地制定进一步加强某方面基础,扩充某方面知识和发展某方面能力的计划,调整、优化已有的知识。

 (3)按照既定计划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

 (4)在实践中能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

【案例2】某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我们的画》中设计了以下几组活动,阅读并回答问题。

  活动一:

教师在课前把教室布置成刚刚举办过“二年级画展”的样子,让学生自由观赏,与环境互动,自然地萌发办自己班级画展的愿望。

  活动二: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画,请小组里的伙伴对自己的画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

  活动三:

教师出示自己的画,进行示范介绍,请学生针对介绍和绘画作品提建议,为学生提供交际案例,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自然、大方、有礼貌地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画,把话说完整,把图画的内容说清楚。

好朋友要仔细倾听,认真评价。

  活动四:

以小组为单位,推选评委,带领大家评选“最受欢迎的画”,推荐参加班级画展,为了本组的画能被选中,小组的同学必须想办法说好推荐的理由,说服其他组的同学,其他组里的同学可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自己的意见。

  活动五:

请获奖的同学在音乐声中上台领奖,其余学生当小记者,采访获奖的同学,让他们谈谈获奖时的感受、创作的过程等。

你是怎样评价上述设计的?

请从教和学的角度进行评述。

【参考答案】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针对话题本身和小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活动。

  在“举办画展”的大情境统领下,先后设计了小组合作说画、评画,教师示范说画、评画,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画,推荐评委说画、评画,说服同学说画、评画,小记者采访等多个交际情境。

在不同的情境中,交际主体身份也各不相同:

小组交流时是组员的伙伴,教师示范时是学生,评选时是评委,采访时是记者。

在教学中,始终要求交际对象认真倾听,并能就自己的理解对交际主体所展示的交际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交际主体根据不同的交际情境灵活应答,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优化交际活动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五、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1.分部分,指名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注意让学生倾听,指名评价。

]

2.找出课文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叙述的顺

序。

3.结合课后习题第2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

(展示课件第四屏)

2.回顾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展示课件第五屏)4.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里的作用。

5.为什么“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这节课。

我们继续研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研读“钓鱼和放鱼”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体会钓鱼的过程。

(展示课件第六屏)1.理解“涟漪”的意思。

2.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里的作用。

3.指导朗读。

(二)体会钓鱼时的心情。

(展示课件第七屏)1.理解“小心翼翼”的含义,用“小心翼翼”

练习说话。

2.理解“翕动”的意思。

3.出示鲈鱼的相关资料。

(展示课件第八屏)

4.体会“我”和父亲的心情。

5.引导学生读出“我”的感情。

(三)体会放鱼的过程。

本环节旨在承上启下,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概括能力。

(展示课件第九屏)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在想什

么呢?

[让学生多元的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

]2.父亲做得对不对?

(展示课件第十屏)

3.你感受到父亲是怎样的人?

4.体会“我”的心情。

5.补白。

(展示课件第十一屏)

(四)指导朗读8、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中彩那天》和《尊严》,想一想,这两篇课文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三课时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和父亲钓鱼和放鱼的过程,感受到了父亲是一个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人。

那么34年过去了,这件事又是怎么影响作者呢?

二、研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一想,小时候

“我”和父亲钓鱼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

(展示课件第十二屏)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①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②[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让他们感悟到,“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比如:

在家里:

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

你……

在学校:

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此处补白旨在深化课文的内容。

在公共场所:

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

想起三十四年前和父亲钓鱼的事,眼前浮现出父亲坚定的神情,耳边仿佛响起父亲不容争辩的话语。

于是,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

①“道德抉择”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②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三、回归整体,再次感悟作者的情感

1.课文是按着“钓鱼——放鱼——启示”的顺序来记叙的,想一想“我”的情感发生了几次变化?

是怎么变化的?

(“我”钓到大鲈鱼,十分惊喜;父亲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我”极不情愿;后来,“我”领悟到父亲的做法是对的,在三十四年的人生旅途中,面临各种诱惑,“我”变得非常坚定。

2.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体会我的思想感情和父亲的人格。

四、拓展与练习1.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

他们说什么?

2.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启示,写一写。

板书设计:

3钓鱼

钓鱼得意

放鱼不舍

启示获得勇气和力量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

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

4*爷爷的芦笛

板块:

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课文写了少年强强到海边找爷爷,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历经恐惧,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就得经历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锻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

文本情感真实,富有哲理,语言优美,有美好的意境。

教学时,力求体现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抓住“三次笛声”这条主线,启发学生体会在不同环境下强强听到爷爷笛声的不同感受。

指导学生通过找、画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想象,互相交流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4.会认“闸、撼、颠、簸、哆、嗦”等6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

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强强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搜集大海波浪滔天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