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1224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 李白诗四首含答案.docx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1单元2李白诗四首含答案

2 李白诗四首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内容赏析】 本诗语言晓畅流利,情意宛转蕴藉,表现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离别时不胜依依。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常识·速览]

桀骜不驯谪仙人——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生于中亚碎叶城,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他的诗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

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文本·精析]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始要“谈瀛洲”?

【答案】“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有何作用?

【答案】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点明了入梦之由。

3.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答案】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全诗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

4.诗中梦境的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5.如何理解“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句话?

【答案】这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道别,表示自己会纵情山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名句·鉴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鉴赏】哪能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

这两句是全诗的结句,是梦醒后的感悟,一吐诗人在京三年的郁闷之气,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也说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颇具代表性。

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更是诗人李白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宁愿寄情山水,也绝不向权贵屈服,也绝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的思想,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

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哭晁卿衡

[常识·速览]

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

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做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待、镇南都护等职。

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

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

李白的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中写下的。

[文本·精析]

1.诗的标题“哭”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婉的气氛。

2.第二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有什么作用?

【答案】远征的船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树叶,只有那片白帆让人发现船只是在烟涛微茫的蓬莱仙岛一带缓缓绕行。

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名句·鉴赏]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鉴赏】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

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

后一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

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

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丁都护歌

[常识·速览]

此诗是李白于天宝六年(747)游经丹阳横山时,目睹统治者为了满足一己私欲,驱使船夫们在酷暑中拖运太湖石(假山石)的悲惨情形而挥笔写就的。

这首诗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残酷无情,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人道主义感情。

可以说是李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文本·精析]

1.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答案】写了这样一个场景:

一群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的纤夫,拖着载满各种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犷的号子,挪动着沉重的脚步逆水而上。

2.开头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头两句交代拖船的地点、环境:

从云阳逆水北上,两岸商贾云集。

好像无关题意,其实匠心独运:

商业网点的稠密、商贾市肆的豪华与下文纤夫拖船的劳苦构成鲜明的对照;这贫富苦乐的天地悬殊,两相对比,更反映出船夫的艰辛,也起了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

“云阳上征去”,也为下文“万人凿磐石”做了铺垫。

3.有人说“拖船一何苦”中的“苦”字是全诗的诗眼,如何理解?

【答案】“苦”字,表现了诗人深切同情船夫命运的一腔悲愤之情,“苦”字贯穿全诗,成为诗眼。

4.诗句“水浊不可饮”有哪些深刻含意?

试探究。

【答案】这句诗含有三层意思:

(1)由于天气酷热,久旱不雨,使河水变浅,暗示一个“热”字;

(2)由于水浅,拖船也就更加艰难,点出一个“难”字;(3)由于拖船运石之多,致使河水格外浑浊,人们口渴欲饮而不得,暗点一个“渴”字。

理解诗句意义型

诗句本身是我们读的重点,但是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概括的,如果不全面分析,很难把握诗句的意思,进而影响对全诗的理解。

好的诗句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在结构的安排上都有所体现。

我们在鉴赏诗句的意义时,先看有什么修辞手法蕴含其中,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句子的作用。

提问方式:

1.某句该如何理解?

请结合全诗分析。

2.这句诗好在哪里?

3.这句诗有什么含意和作用?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4.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

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阐明诗句表面含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2.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3.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如何理解“掩泪悲千古”的“千古”二字?

【答案】“掩泪悲千古”的“千古”二字,极言时代的久远。

这便大大扩充了对纤夫同情的范围,不仅包括诗人自己以及当时的广大人民,而且包括后世的人们,谁能不为之悲痛!

[名句·鉴赏]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鉴赏】在沉重的劳动和非人的生活条件摧残下的纤夫,伴随着每一沉重的步伐喊出了劳动号子的时候,都不禁从心底里感到悲酸,而泪下如雨了。

由船夫纤歌透露出他们的凄苦心境,也触发了诗人一洒同情之泪。

千百年来离乡背井跋涉在河堤水边的船夫们为了协调步伐,抒发内心情感,总是传唱着各种各样的《水夫谣》、《号子歌》,走向天南海北。

而在这群拖运石船的人们中,传出的是凄清委婉的《丁都护歌》。

这“如雨”之泪是船夫之泪,也是诗人之泪。

伴随着这支古老曲子的是船夫们感情上引起强烈共鸣后滚滚而下的伤心之泪。

这一幕,更令诗人肝胆摧裂,止不住泪流纵横,整首诗到此情绪达到了高潮。

越女词五首(其三)

[常识·速览]

诗人李白在年轻时就立下了“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为了实现理想,诗人远游求仕。

本诗就是作者就途中见闻写下的一首诗,是一首反映江南采莲少女的诗,表现了少女的年轻多情、善良美丽。

[文本·精析]

1.“棹”“入”二字历来被称为入神之笔。

试赏析“棹”“入”二字之妙。

【答案】“棹”指摇船的动作。

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

“入”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2.为什么说采莲女的“羞”是“佯羞”?

【答案】“佯羞”是假装害羞之意。

如果采莲女真有羞意,就不会在看到客人后还会有“歌”“笑”的举动,而“棹歌”“笑入”情态彰显了采莲女豪爽自然、活泼可爱的本性。

所以说,采莲女表面看来是有点害羞,实质上是假装的害羞。

3.诗的尾句中写“不出来”,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客人”是如何知道“不出来”的呢?

若非心存再见之念,若非在岸边伫立良久,又岂能知道出来还是不出来呢?

这又不禁令人神驰遐想,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从侧面烘托了景物之宜人与人物之娇态。

[名句·鉴赏]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鉴赏】采莲女拨开荷叶进入花丛,笑吟吟地躲到荷花里。

为什么进去不出来?

原来是假装害羞不与客人再见面。

这句诗把采莲女娇憨可掬之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特别是一个“笑”字,更增添了采莲女的几分生动与妩媚,令客人不胜神往。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个性张扬的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

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

然而,险恶的官场生活,让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

应诏入京之时,他一路狂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赐金放还”之后,他愤然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他不失耿

介光明之志;面对炙手可热的权贵,他始终保持着人格的尊严。

于是他浊酒深酌,灵幽豪饮,南下吴越,梦游天姥,齐叙难酬鸿志,同销万古情愁。

他意气风发,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一个千古飘逸的“诗仙”美名!

【应用角度】 这则素材可用于与“理想”“个性”“得与失”“面对挫折”等话题相关的写作中。

2.热点素材

联合国邮政将发行李白诗歌邮票:

用楷体写“静夜思”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为此联合国邮政将发行一套邮票,共有6个小全张总共36枚邮票,分别选取了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六种世界主要语言的代表性诗歌进行展现。

其中,汉语诗歌选取了中国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作品《静夜思》。

据了解,自1999年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诗歌日”。

《静夜思》邮票上用楷体中文写出全诗,而且邮票发行资料上还有杨宪益(YangXianyi)和戴乃迭(DaiNaidie,原名GladysB.Tayler)夫妇翻译的英文诗。

【媒评文摘】 对李白而言,现代社会文化所高扬的自由、个性、独立,与李白及其诗文所体现的追求自由、不受约束、傲视权贵的凛然风骨实有相通之处。

对李白精神的大力弘扬和阐发,既体现出传统经典之于现代生命的激活,又反映了当代文学关注中国现实的人文情怀。

——光明网

[佳作·领悟]

在西域读李白(节选)

夏立君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

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

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

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

连死都是一首诗。

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

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他为何如此独特与纯粹?

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

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

在书房中低声吟唱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

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李白《前有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

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

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

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

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

诗人拒绝根的存在。

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

把生命看成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

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

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

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

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

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找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

这份超乎功利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

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

力士脱靴,贵妃研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

他不习惯仰视。

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

这一切足以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

(《散文》2003年第12期,有改动)

【精要赏析】 本文介绍了李白的身世以及他成长的历史背景,展示出一位天才诗人是如何从时代的风云变幻里铸炼出奔涌不息的华美诗篇的,给盛唐瑰丽壮观的景色再添上雍容开朗的气魄。

文章把李白放置在一个波澜壮阔的宏大的时代变迁中,突出个人与时代发展的内在关联,从而形象地阐释出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是造就天才诗人的最重要的土壤的道理。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有误的注音。

天姥(mǔ)石芒砀(dànɡ)剡溪(Shàn)

渌水(lù)商贾(ɡǔ)殷岩泉(yǐn)

栗深林(lì)水澹澹(dàn)棹歌(nào)

【答案】“棹”应读zhào。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

确实

B.熊咆龙吟殷岩泉殷:

震动

C.须行即骑访名山须:

等待

D.两岸饶商贾饶:

富饶

【解析】饶:

多。

【答案】D

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来优秀的送别诗作不可胜数,而李白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无忧无虑温馨和睦的神仙世界。

B.唐代诗歌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首古体诗。

C.《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长诗。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的神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

这些形象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

D.《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也是一首留别诗,更是一首抒情诗,虽写梦游,实则为“吟”,诗中含有的慷慨悲愁之情。

【解析】“慷慨悲愁”不妥,应是“慷慨激昂”。

【答案】D

4.把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出来。

(1)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3)____________,白云愁色满苍梧。

(4)君看石芒砀,____________。

【答案】

(1)迷花倚石忽已暝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明月不归沉碧海 (4)掩泪悲千古

5.(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及其作用。

第一问考查描写了什么景象,要指出写到了哪些景物,具体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画面的特点。

第二问是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考查,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在金陵看到长江远去的浩大气势:

长江绵延曲折长达万里,分出的多条支流就如同巨龙盘踞;江水四溢,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波涛汹涌,迅疾奔流,水势浩瀚,气势宏大。

这样写,既渲染了长江下游的雄壮气象,也为下文歌颂大唐盛世蓄势。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里属于用典抒情,首先要理解典故表达的内容,然后结合全诗理解诗人用在此处表达的思想情感。

通过注释④来看,善钓的任公子如今也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

这里诗人自比任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

因为,当今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一,国力强大,世无巨寇。

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盛唐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之情。

【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司空曙①

辇路②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③,老作北朝臣。

【注】 ①司空曙:

唐代诗人。

经历安史之乱,其身世与庾信相似。

②辇路:

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

③庾开府:

庾信,南朝梁著名诗人,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

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

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1)诗歌前两句是什么意思?

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两组对比,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想当年,辇路之上皇帝出游是何等威风!

如今只有道旁那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

②昔日的宫庭,一派显赫繁华。

现在这里却一片凄清冷落,只有那野草到处滋生。

“辇路”与“江枫”、“宫廷”与“野草”形成强烈对比。

(2)诗歌最后两联使用了庾信的典故,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请简述。

【答案】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叹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此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伤,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

(2)分析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抒写。

(2)“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8.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材料,请拟一个标题,不能超过25个字。

近日,由中国当代美术研究院、中国书画名人网联合主办的“重走诗仙路复兴民族魂”大型公益文化活动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新闻发布会。

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悉,活动以诗仙李白游历华夏的历史足迹为主线,重游李白当年走过的故地;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脉络,追寻盛唐时代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发掘和保护中华文明遗产,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活动首次提出以实际行动复兴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满足全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理念,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展的方式来传播民族文化,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全方位探索新时期文化发展之路。

【解析】拟写标题,首先要抓住导语的主要内容,然后要概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包括经过、结果)等五个要素,最后根据字数要求对五个要素压缩。

【答案】“重走诗仙路复兴民族魂”大型公益文化活动在京启动

9.(2016·全国丙卷)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解析】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从构图的分支关系来看,“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总体分“活动”和“讲座”两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几项具体内容。

要按顺序介绍清楚“活动”和“讲座”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式。

做到内容全面,表达连贯,语言简洁,不要超过字数要求。

【答案】(示例)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

利用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